信仰社會


&

搜尋&分類

亞伯拉罕蒙恩的領導風格(三)

撰文/許恩得 |聖靈月刊292期-2002.01|主題/結實纍纍--葡萄園(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本篇綱要

卷一

一、 相信神的應許,得到人的信任
1、 以信仰調整生活方向
2、 以信心產生克服困難的力量
3、 以信心獲得持續調整與改變的智慧與勇氣
二、 善用神所賜的智慧,解決所遭遇的問題
1、調整人生的方向


卷二

2、化解人際的衝突
3、打敗強勁的敵人
4、預測事件的發展
三、從失敗中累積經驗,持續求信心與能力的長進
1、檢討失敗的原因
2、分析長進的方法
3、通過時間的考驗


卷三

四、同時滿足人的需要與順服神的旨意
1、發現並積極滿足人的需要
2、與神同行並順服神的旨意
五、面對自己的軟弱,求神幫助並取得別人的諒解
1、取得人諒解的方法
2、獲得神幫助的前提
六、願意與外界建立合作關係,並主動化解誤會


卷四

七、從日常生活中培養敬畏神,全然奉獻的習慣
八、為自己的需要公開付出代價,不仗著自己的身份佔別人的便宜
九、培養並善用忠心的幹部
1、讓僕人明白自己的使命──為我的兒子以撒娶一個妻子
2、訓練僕人反映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倘若女子不肯跟我到這地方來
3、給予僕人明確具體的指導原則──不要帶我的兒子回那裏去


卷五

4、給予僕人完成任務所需的資源──帶些他主人各樣的財物
5、訓練僕人依靠神的習慣──求你施恩給我主人
6、把握時機,付之行動──跑上前去迎著她
7、不斷審視眼前的情況與結果──那人定睛看他,一句話也不說
8、養成任務優先的習慣──等我說明白我的事情再喫
9、速辦速決的精神──請打發我回我主人那裏去罷
10、確實完成責任──將所辦的一切事都告訴以撒
十、為未來做準備並避免不良影響
結論:信徒追求長進的典範



 

四、同時滿足人的需要與順服神的旨意


滿足人的需要是愛心的表現,順服神的旨意是信心的行為。同時滿足人的需要又順服神的旨意,是教會領導者需要不斷學習的功課。一般的基督徒對滿足人的需要與順服神的旨意,常有所偏執。有人只滿足人的需要,而忽略順服神的旨意,導致隨波逐流,做事沒原則;有人只順服神的旨意,而忽略滿足人的需要,導致自以為是,待人太苛刻。亞伯拉罕做事與待人的的表現,很值得教會領導者學習。


1、發現並積極滿足人的需要

神在幔利橡樹那裏向亞伯拉罕顯現。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一見,馬上就發現人的需要,而且積極設法去滿足這些人的需要。於是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非常禮貌地俯伏在地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裏來,理當如此。」從聖經對亞伯拉罕接待客人的描述,可見他平時就已養成接待客人的習慣。

當客人給予正面回應之後,亞伯拉罕幾乎全家總動員,齊心為滿足客人的需要而努力。

首先,亞伯拉罕急忙進帳棚去見撒拉,要她速速拿三細亞(約四十公升)細麵調和作餅。

接著,亞伯拉罕跑到牛群裏,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交給僕人,要求僕人急忙豫備好了。

最後,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豫備好的牛犢來,擺在客人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

我們可以從亞伯拉罕接待客人的事上瞭解:能夠滿足別人需要的人,神就會滿足其需要。因為神喫了亞伯拉罕所準備的食物之後,就問亞伯拉罕妻子撒拉在哪裏?然後應許到明年這時候,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必生一個兒子。在教會服事的領導者都有類似的體驗:當教會的領導者全力滿足信徒的需要,神就會滿足教會領導者的需要。就像神知道亞伯拉罕的需要,而神滿足亞伯拉罕的需要之前,亞伯拉罕先學會滿足別人的需要。雖然亞伯拉罕和撒拉年紀老邁,撒拉的月經已斷絕了,但是對神而言,豈有難成的事嗎?


2、與神同行並順服神的旨意

教會領導者除了應全力滿足信徒的需要之外,還要學習亞伯拉罕與神同行。就像亞伯拉罕所接待的三個人起行,向所多瑪觀看,亞伯拉罕也與他們同行,要送他們一程。在此要強調的是,亞伯拉罕為什麼能與神同行?因為他接待有需要的人!可見基督徒不只強調自己願意與神同行,更重要的是神願意不願意與我們同行。從亞伯拉罕的經驗可以知道:神願意與積極滿足人需要的人同行。

神願意與其同行的人一定可以清楚明白神的旨意,就像神說:「我所要作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重點是明白神的旨意之後,還要順服神的旨意。就像當神讓亞伯拉罕知道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要被毀滅時,基於人的需要,便站在神面前祈求,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麼?假若那城裏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麼?不為城裏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麼?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麼?」然後由五十個義人,而四十五個,而四十個,而三十個,而二十個,而十個義人持續地祈求,都得神在符合其祈求的條件下,可以不毀滅那城的應允。順服神的人不會單為滿足人的需要,而盲目向神祈求;神也不會接受人貪得無厭的祈求,所以神與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走了;亞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創世記十八1-33)。

所多瑪和蛾摩拉果然罪惡甚重,連十個義人也沒有,所以最後還是被神毀滅。但在毀滅所多瑪城之前,神還設法救羅得及其家人,正如聖經記載:「當神毀滅平原諸城的時候,他記念亞伯拉罕,正在傾覆羅得所住之城的時候,就打發羅得從傾覆之中出來。」(創世記十九1-38)。再次證明能夠滿足別人需要,並順服神的旨意的人,神就會滿足其需要。



 

五、面對自己的軟弱,求神幫助並取得別人的諒解


從聖經對撒拉的記載,有兩件事很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第一件事可能姊妹比較有興趣:「為什麼撒拉能對男人有這麼大的吸引力,而且其吸引力不受年齡的影響?」

第二件事:「為什麼撒拉能夠容忍丈夫不敢承認妻子的軟弱,而且願意連續兩次犧牲自己的幸福?」

第一個問題留給姊妹去慢慢研究;在此僅提出筆者對第二個問題的解釋,供教會的領導者參考。


1、取得人諒解的方法

當亞伯拉罕向南地遷去,寄居在加低斯和書珥中間的基拉耳時,他因懼怕因妻子的緣故被殺,又採取從前下埃及的策略,稱他的妻撒拉為妹子。結果基拉耳王亞比米勒也和埃及王一樣,想親近撒拉,就差人把撒拉取了去。後來撒拉又因為神的憐憫與保守,才能化險為夷。在此不討論人的習慣與人類歷史在甚麼情況會重演的問題,而只是要解釋撒拉為什麼能夠容忍自己的丈夫不敢在公開的環境下承認妻子的軟弱?愛!因為愛才願意犧牲。重點是亞伯拉罕有甚麼特質,能讓撒拉願意連續兩次在丈夫做出破壞愛的關係時,還犧牲自己?從亞伯拉罕事後的解釋,我們就可知道是因為亞伯拉罕事先承認自己的軟弱,而且得到撒拉的諒解:「我以為這地方的人總不懼怕神,必為我妻子的緣故殺我。況且她也實在是我的妹子,她與我是同父異母,後來作了我的妻子。當神叫我離開父家、飄流在外的時候,我對她說:『我們無論走到甚麼地方,你可以對人說:他是我的哥哥;這就是你待我的恩典了。』」(創世記二十1-18)許多領導者不敢承認自己的軟弱,導致面對問題時得不到同仁諒解,增加許多不必要的壓力與困擾。所以勇敢承認自己的軟弱之問題,很值得領導者深思!


2、獲得神幫助的前提

勇敢承認自己的軟弱,不只可以得到人的諒解,而且可以獲得神的幫助。因為承認自己有軟弱與缺點的領導者,才會柔和與人相處,謙虛求神幫助。就像亞伯拉罕承認自己的軟弱,不只得到撒拉的諒解,而且獲得神的幫助。神要我們善用智慧去解決問題,但是當我們的智慧無法解決問題時,只要向神祈求,祂就幫助我們,就像神在亞伯拉罕無法解決問題時,就向基拉耳王亞比米勒要求說:「現在你把這人的妻子歸還他;因為他是先知,他要為你禱告,使你存活。你若不歸還他,你當知道,你和你所有的人都必要死。」(創世記二十7

面對自己的軟弱,求神幫助並取得別人諒解的方法,也可以用來解決家庭糾紛。就像神按著先前的話眷顧撒拉,當亞伯拉罕一百歲年老的時候,撒拉就給亞伯拉罕生了一個兒子以撒。在以撒斷奶的日子,亞伯拉罕設擺豐盛的筵席。當時,撒拉看見埃及人夏甲給亞伯拉罕所生的兒子戲笑,就對亞伯拉罕說:「你把這使女和他兒子趕出去!因為這使女的兒子不可與我的兒子以撒一同承受產業。」

亞伯拉罕因為自己兒子的緣故就很憂愁,神就指示亞伯拉罕說:「你不必為這童子和你的使女憂愁。凡撒拉對你說的話,你都該聽從;因為從以撒生的,纔要稱為你的後裔。至於使女的兒子,我也必使他的後裔成立一國,因為他是你所生的。」在此雖然沒有記載亞伯拉罕求神幫助,但是根據大衛的經驗及大多數基督徒的見證,當神的子民平時就與神親密,而且將其感到憂愁的事求問神時,神會給予明確的指示。(詩篇二十五14)所以筆者不排除亞伯拉罕有求神幫助的行為。

亞伯拉罕得到神的指示之後,在符合神指示的前提下,盡可能尋求得到夏甲的諒解,所以清早起來,拿餅和一皮袋水,給了夏甲,搭在她的肩上,又把孩子交給她,就打發她走了。可見卓越的領導人不是沒有軟弱,而是勇敢地面對自己的軟弱,求神幫助並得到人的諒解。



 

六、願意與外界建立合作關係,並主動化解誤會


有些教會的領導者因為所行的事都有神的保佑,而表現出不可一世的態度,甚至認為自己是獨居的民,刻意與外界隔離,不願與世人和諧相處,或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導致在行事為人上產生不必要的阻礙。基督徒除了享受「屬靈獨居」之美,而且凡事求神保佑之外,也要在不違反純正信仰與發展聖工的前提下,與外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就像亞伯拉罕雖然讓世人看出凡他所行的事都有神的保佑,但是他不會藉由神的幫助讓世人感到恐懼,反而願意與外界建立合作關係。所以當亞比米勒同他的軍長非各對亞伯拉罕說:「凡你所行的事都有神的保佑。我願你如今在這裏指著神對我起誓,不要欺負我與我的兒子,並我的子孫。我怎樣厚待了你,你也要照樣厚待我與你所寄居這地的民。」亞伯拉罕的回應是:「我情願起誓。」

單單口頭上表示願意與外界建立合作關係是不夠的,因為合作關係必須建立在互惠、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若彼此存在誤會或怨恨,則合作關係就不會持久。所以教會的領導者要有主動解怨,並不記前嫌的精神與心胸。例如,從前亞比米勒的僕人霸佔了亞伯拉罕一口水井,亞伯拉罕為這事主動提出,並真實表達感受,直接指責亞比米勒。亞比米勒解釋說:「誰作這事,我不知道,你也沒有告訴我,今日我纔聽見了。」既然有心合作,就應該相信對方的話,不必再追查事實或追究責任,所以亞伯拉罕就把羊和牛給了亞比米勒,二人就彼此立約。

基督徒與外界建立合作關係的過程中,不是為突顯自己的力量,而是當承認是神的幫助;此外,與外界建立合作關係之後,不論自己可以得到多少幫助,必須隨時提醒自己,神才是我們的依靠。就像亞伯拉罕與外界立約之後,馬上在立約之處別是巴栽上一棵垂絲柳樹,又在那裏求告耶和華永生神的名(創世記二十一1-34)。(未完待續)






文章標籤:  #許恩得   #292期  #信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