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社會


&

搜尋&分類

​原住民的語言教育

撰文/陳豪|聖靈月刊299期-2002.08|主題/了吾心意話父愛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前言

在所有人類文化中,語言這個面向一直是最精彩而豐富的一頁。承蒙神在創世以前的計畫,世界各國的語言學術界發現,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有著豐富的內涵、非常值得研究,當然也需要妥善保存。然而,當下的我們對於原住民母語保存延續的功課卻還在發軔之初,在這裏,過去歷史的演進或許可以讓我們寬心。但燃眉之急的問題仍然在:失去語言的民族,可以說是族群踏進棺材的第一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感謝神,現在的母語教育政策至少讓我們看到一個開始了。

本文主旨在簡單介紹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所謂南島語族的簡單背景。經由台灣語言政策的歷史演進,進入到目前的母語語言政策實行情形。更進一步討論「雙語教育」系統在當下台灣原住民母語環境中的適切性。最後,我們根據幾個國外原住民母語教育的實施經驗,提出幾個具體建議,以提供大家思考。至於各族族語的詳細介紹,本文將不做任何介紹,若有機會,未來會有更專業的各族語言菁英來為大家介紹,本文目前以概說以及現況的介紹、建議為主。

南島語族的語言

探查百科全書、韋氏大字典,所謂的語言,大抵可說是一個約定成俗之口說、符號寫的系統,在人類的族群之中藉以溝通、延續其民族文化等。當然,不同的環境背景情形,定義各有不同,我們暫時先以這個概括的觀點來推演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南島語族的語言。根據學術界的研究發現,「遍佈於西、南太平洋地區,及我們所熟知的南太平洋群島,這廣大範圍的民族稱為『南島語族』(Austronesian),這地區所說的語言都屬於一個大語族,大致上東起太平洋的復活島、西至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南到紐西蘭、北至台灣北端。」有學者認為,遍佈大洋的南島語民族,一開始的發祥地就是今日的台灣。學者認為,台灣原住民所說的南島語,含有許多古老的語言要素,而且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厲以壯,1993)。有著這樣豐富背景的台灣原住民母語,何以至今對於語言的保存延續仍在開始的跌撞階段呢?或許過去的歷史,可以給我們一些線索。

台灣的語言政策歷史概說

日據以前的荷蘭西班牙的佔領時代,其政策大多以經濟利益為主,語言上曾經為了傳教方便而統一以台南縣新港社(今新市鄉)的語言為共同語言,以羅馬拼音創用「新港語」供原住民使用,當時的原住民尚存語言文化上的自尊。明鄭時期,原住民的語言教育開始以漢文為主,並以中華文化為主要內容。清朝時期,原住民被統稱為「番」,以語言的習得作為機點,將「深居內山未服教化、不與漢群、不通漢語者」稱做生番;而「雜居平地尊法服役、以漢語為語言者」稱為「熟番」。到了日據時代,語言的統治也是日本人同化台灣的方式之一,將語言的同化、文化的轉換按階段辦理執行。原住民在日據時代的血淚史,這裏暫時不談。但隨時代造成的原住民文化、語言日本化的情形影響至今仍然看得到,例如長者不乏諳日語者,而老舊的日式建築至今隨處可見,甚至連鬼故事都常有「日據時代」的陰影,日本人的影響可見一斑。台灣在戰後(1945-1996)屆滿50年這段期間,語言教育政策可簡單分為三個階段。初期的反共意識、及去除日本恢復中華的「改制穩定期」。中期於1970年代的「國語獨尊、壓抑方言」的國家意識凝聚計畫貫徹期。晚期從1987年的解嚴,語言終於朝向多語言多文化發展的「邁向多元開放期」(林美如)。我們不難發現,台灣在這兩三百年來的處境一直都是紛紛擾擾,卻在神的看顧之中,成長茁壯,成為世界有名的Formosa美麗島嶼。同樣擁有豐富內涵的原住民語言,卻在這一場風浪中搖搖擺擺,逐漸走向凋零;不論是日本人的同文同種同化,還是戰後初期政府為凝聚國家意識而獨尊華語,台灣的原住民語言都是弱勢中被犧牲的一項。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以賽亞書》,身處於台灣的原住民不能否認,神賜下的恩典福氣是何等的大。以原住民母語教育來說,1998年總統公布的「原住民教育法」,其中第十九條規定,「學前及國民教育階段之原住民學生應提供學習其族語、歷史及文化的機會」。台灣原住民的母語教育總算得到平反,從此對於文化教育等更有背後支持的根據了。不過我們不能高興得太早,因為這一切都只是開始的階段,未來要面臨的問題,我們甚至還不很清楚,就讓我們先來看一看目前的原住民母語教育實施情形。

教育現況概說

編列在鄉土教育的母語教育,其最終目的有維護鄉土、肯定自我外,更進一步是要族群融合、相互尊重,共同創造出和諧的多元文化社會。先就國民小學來說,鄉土教學有五大類:鄉土語言、鄉土歷史、鄉土地理、鄉土自然及鄉土藝術。教學方式以定期、不定期兩種方式,其中定期者每週一節課共40分鐘。如果這40分鐘全部都只上鄉土語言,平均一個星期小朋友也只接觸到40分鐘的正式母語教育(先不討論這正式的適切性),即使各校實施上各有差異,學生也可以多利用時間自我進修。我們仍很難相信如此的接觸頻率是我們想要恢復母語的寄託。嚴格來說,當下的原住民母語教育比較傾向於點綴的性質,各學科很少真的融入原住民的生活議題。如今,九年一貫教育政策起步,在各校得以自行選取教材、彈性安排課堂的情形之下,我們或許能因擁有這彈性空間而預測未來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能載舟的水亦能覆舟」,我們仍然不能排除情形會更糟糕的可能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台灣的教育一直都是向外看齊,寄望「他山之石」能造就我們教育的未來。1974年美國雙語教育法指出,雙語教育乃「為能力不足的學童,以『英語』為其母語所進行的教學與研究」。換句話說,原本講印地安語的美國原住民民小朋友要利用自己的母語慢慢學習英語。這裏所謂的「雙語教育」中,大環境所給予的接觸是英語、非印地安原住民母語,然雙語教育的目的不在保護延續印地安母語,而在協助印地安原住民小朋友進入英語世界。在澳洲對於其原住民族毛利人的教育也大同小異,主要都是協助其原住民族進入大環境中。這裏面對於母語的「削弱性學習」是逐年強烈的。台灣的原住民不該一頭栽下去,不問其結果的嚴重性。白中俸在〈由雙語教學理論來看台灣原住民母語教學〉一文中提到,台灣原住民的母語教育比較適合「語言維持模式」,這種模式除了希望達到語言最佳的學習之外,也重視語言文化的多元價值。其主張母語與主流語平衡發展;文中更提到,應增進學童對雙文化的認識和社會行為的了解,維持對於母語教育教導,學習達同等流利的程度。此一稱為「發展維持模式」之方法較適用於台灣的環境。或許我們可朝此方向努力,將來總會走出自己的一片天,也讓這個豐富的原住民語言寶藏,時時提醒人們要敬畏神奧妙偉大的作為。

綜合建議

台灣原住民的族語是一個資源,全世界的語言學家都不能否認這一點。然而,歷史的過程及各方面主客觀的因素造成今日「保存延續」這個資源的步履闌珊。繁瑣與困難能夠阻擋我們前進嗎?當然不能。下面我們綜合提出幾個思考的方向。首先是林美金老師所提出的,統一採用羅馬拼音的建議。她提出統一採用一種羅馬拼音的理由有:容易通行國外、適合現代文書處理,而且多數教會神職人員(一直維護母語的默默耕耘者)也採用這一系統。我們也贊成這種作法,畢竟十族(或以上)若不先團結,要如何面對大環境的考驗呢?另外,綜合採用Fishman(1991)、Cooper(1989)以及William Leap(1979)共同提出的語言復振觀念。

第一,社區、部落為復振中心。換句話說,將語言的復興圍繞在部落社區之中,外部及中央的介入為輔助,如此一來也真正做到「鄉土」的語言教育。第二,是能夠建立足以永續經營的語言復興系統。任何一個語言都有生命力,但他也需要時間、空間及環境的澆灌與滋潤,否則最後也將窒息而死。換句話說,辨認出語言擷取障礙的因素,一一解決問題。例如,是否有足夠時間、空間運用母語?使用這些語言的人們(原住民),是否自發願意去維持這個語言的生命力?若該族族人只因爭取某種特殊權利而學習它,這個語言終究要因為沒有維持生命力的其他因素死亡。

結語

台灣原住民的母語教育剛剛才開始,我們正好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母語運動其實是全民運動,因台灣不單是原住民族的母語文化嚴重流失,其他閩南語和客家話的流失也亦趨嚴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不失為一個契機,因為大部分人被推回到原點,共同經歷這一場文化恢復戰,經驗可以交流,而族群的和諧相信也是至終目標之一;在福音的傳揚上,更是一大利器。我們在天上的真神必樂意見到人人關係和諧的人間樂土。不論結果如何,努力的人們一定有機會的。






文章標籤:  #陳豪  #299期  #信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