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社會


&

搜尋&分類

​微探社會發展趨勢與對教會的衝擊

撰文/張廷成|聖靈月刊306期-2003.03|主題/恩典的記號--談神蹟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前言

素來社會的種種發展趨勢,深受企業發展的影響,以中國情人節來說,神話故事裏的牛郎會織女,原本應是強調真情與真愛的感人故事,然而在許多企業的廣告渲染下,情人套餐、情人對錶、情人花束等等噱頭,不一而足,甚至最扣人心的是所謂「鑽石恆久遠」;至於真情嘛,可就不是產品保證書裏的其中一個項目了。

真不知故事裏的牛郎先生在時不我與中,會不會也感慨,沒買個禮物也不好意思見織女了。再以西洋味十足的所謂「聖誕節」來說,經過更十足商業化的經營演化,不但大家已經不在乎主耶穌到底何時降生,彷彿大家更不在乎是否為基督徒,反正跟著寫卡片,跟著吃聖誕大餐趕時髦就是了。

在多次的專題報告裏,筆者常常會用下面的簡單表格,扼要闡述教會與企業的行政皆須強調效率與效果。

******************

經由上述的比較,可讓吾人有更具體地感覺,如果再引述主耶穌話語裏所強調的意涵,「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十六26),這又會讓我們更清楚了解,教會發展議題的重要性,絕對不應亞於企業追求發展的企圖心。

探討社會發展趨勢對教會發展的衝擊,其實不應侷限於社會所浮現的某些次文化現象,或是僅停焦於對教會現狀的情緒性不滿,小至個人與家庭,大至國家與全球的趨勢現象,都具有「萬事互相效力」般的動態關係,本文僅就數項淺見提出探討。

一、資訊化知識經濟

念過電腦基本概論的人,大抵都會對所謂資料(Data﹚與資訊) 成為世界首富的年代,等於正式向世人宣告,因知識所爆發的巨大潛力已經有勝過自然資源的賦予,《箴言》所說:「智慧人大有能力;有知識的人力上加力。」(箴二十四5),於此更讓人印象深刻。

由於資訊大量與快速的累積,使得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成為當代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在數位環境大幅取代傳統環境的變遷中,更將對傳統組織運作產生深遠的影響,幅度涵蓋組織架構)、工作流程(Work Process)、溝通模式(Communications)與跨組織關係(Inter-organizational rela
tions)等等,因為這樣的潮流,另一個重要的議題接踵而出,即是所謂改造或再造的觀念,例如所謂的企業流程改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或企業改造(Enterprise Reengineering)等。

看了這些企業與社會在資訊化上與數位化的演進實績,我們也應該回頭審視教會在這些風潮下的因應情形,是否仍在以不變應萬變的思維裏故步自封;我們對信徒資料、固定資產、財物收支、行政資源、聖經資源、甚至各種教育資源等等,是否已經達成有效蒐集、安全存取、快速分享等要求呢?更進一步想,我們對慕道者關係管理、真理傳承管理與基礎建設管理等結構領域,是否時時思考與時俱進的策略與方向?

進步原是沒有止境的,保羅在信仰追求上的深切呼籲:「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3-14),這樣的觀念與態度,用在此地,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學習型組織趨勢

自從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在八 年代初,發展出學習型組織的藍圖,多年來致力於推動「學習型組織」的觀念。在台灣,這些年來也感染這股風潮,他的書籍《第五項修練》也從第一集熱賣到第三集,但是我們是否已經因此積極改變了呢?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2002世界競爭力年報」用了314個項目來評比世界前49個主要國家的競爭力。結果有一個很有趣的發現:台灣人一年工作高達2,282小時,全球排名第一,但是去年台灣的經濟表現卻是倒數第10名,排名第40。這樣的數據,讓筆者從小聽到的諺語,「美國紳士、日本技師、台灣牛」,於今似乎仍然鏗鏘有力,叫人嘆息。

想想我們教會的行政效率與多年來的成長極限吧!是不是也有這種現象呢?大家做得不眠不休,卻常常仍是事倍功半,對於所謂的「理念思維」、「社會參與」、或「願景發展」等等,恐怕多已無暇顧及了。

所以應該即時省察,我們的教會是不是具有學習型組織的雛形?是不是具有「學習型教會」的特質?是不是能夠充分教導信徒?知道如何運用教會種種資源,包括教會行政組織、各種輔導機制、各樣圖書刊物、各種專業人力、教會硬體資源,甚至財力資源等等,以更為平易平實的互動溝通模式,以獲取兼顧屬靈生命、屬世生活及職場工作種種議題所需的各項知能。

當社會走向學習型架構,處處強調所謂「學習型企業」、「學習型政府」、「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家庭」、「學習型醫院」、甚至是「學習型學校」時,我們在心態上是否已經有所準備,在行動上是否已經迎頭趕上了呢?

時勢所趨,近來學者們對非營利事業之經營與管理也多有著墨,出版了不少書籍與專文,國內為擴展非營利事業機構從業人員之相關知識領域,並加強服務理念及管理方法,某些大學甚至已經有「非營利事業機構管理研習班」、或「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的設置,藉此深入探討與傳遞有關非營利組織(包括宗教型、文化型與醫療型等﹚的種種議題。

例如:決策分析、經營策略、財務管理),2002年在南非約翰尼斯堡桑頓會議中心舉行。目的乃為了研定人類社會真正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研討的關鍵領域涵蓋「經濟成長與公平」、「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社會發展」三方面。

南非總統姆貝基(Thabo Mbeki﹚在開幕致詞時語重心長地說:「多數人貧窮,少數人富裕;富裕如島,貧窮如海;這豈是人類社會可能永續發展的情形?」

儘管言者諄諄,但根據BBC新聞網環境事務記者科比在約翰內斯堡指出:人們對這次會議不存厚望,並警告說,本次會議將可能成為「聊天室」,沒有實際的結果。

因為歐盟和美國在扶貧目標等多方面意見分歧,美國總統布希甚至決定不參加這次會議。由於富國與窮國之間的權利心結難解,對於貧窮、環保與社會問題,世人更多寄望於部分非政府組織),甚或是非營利組織。

人類為改善生活,無窮無盡地追求經濟成長,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儼然成為各國政府效能的最重要指標,國民所得(GNP)更是成為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準的不二捷徑;但是觀諸各國的種種其它社會指標,如失業率,通貨膨脹率,甚或自殺率等等痛苦指數,又讓人驚奇,經濟問題實在不是解決人類困境的唯一法門。

因此,開始有學者基於對人類現狀與前途的關懷,從事經濟成長極限的研究,衡諸當前企業競爭之激烈,加上如當前美國股市超過25%的跌幅、日本長期的經濟停頓、亞洲甫才平息的金融風暴、歐洲居高不下的高失業率,與中東地區石油豐盛卻長年擾嚷不安的局勢,更讓人注意到徒以仰賴經濟成長的風險,尤其是對人類心靈困境更顯捉襟見肘。

飢餓、貧窮、戰爭、災變等苦難,似是人類永難擺脫的惡夢;基於對人類目前及未來困境的關懷,時下快速興起許多的組織,或許具有宗教性,或許只是單純的社會關懷團體,但是皆平實地以關懷人類困境為出發點,意圖以愛心的實際行動,不分國界地發揮人類互助的最基本善行。這樣的組織,在我們的身旁四周四處可見,其運作效率甚至為一般企業所不及。

「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徒六1﹚。對於一個以拯救靈魂為職志的教會組織而言,這的確有諸多難題,「門徒增多」是個難題;族群文化不同)、價格(Price)、地點(Place)、和促銷(Promotion),有時還會加上兩個P,就是力量(Power)與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對於以上各項,我們可以感謝神,因為我們得天獨厚,擁有最貼近聖經道理的「產品」,具有「白白得來」與「白白捨去」免費動機,經過數十年來長輩們的胼手胝足,我們也擁有遍及世界的教會據點。

若要再強調,我們更擁有來自聖靈大能與信徒熱忱的宏大力量,因此所須念茲在茲的就是所謂的「促銷」與「公共關係」。這兩者其實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促銷就是要我們想想任何可行的辦法,把我們的產品(可以是理念、價值或是服務等等﹚,即時推介給現在或是潛在的客戶,這樣的活動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共襄盛舉,也需要經營妥善的公共關係,才可以事半功倍。

尤其,相對於時下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而言,我們的真理與教義等「產品」,實具有相當長的生命週期,這更有助於我們專注於福音行銷的事奉。

曾經,英國的洋芋片市場非常狹窄,僅限於男士們上酒吧喝啤酒時用來下酒的一種零食。後來,一家專門生產洋芋片的地方性小公司),其行銷人員將目標瞄準婦女與兒童,把男人在酒吧吃的零嘴,一下子轉變為一種全家大小都適合的零食。這個奇招不僅為這類零食產品刺激出巨大的潛在需求,也巧妙地避開了市場競爭者所將設下的進入障礙。

這一切不同於以往的做法的結果,幫助該公司幾乎在一夕之間,躍升為洋芋片市場的新領導者。前不久,這家食品商也找上英格蘭隊足球隊隊長貝克漢姆(David Beckham﹚,打算要以「金球」)為名推出一種新型的球狀零食,想利用貝克漢姆的名聲在世界盃期間大撈一筆。

這個例子至少對我們將會有兩個啟示:第一,想要打進一個具有重重進入障礙的市場,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藉由產品重新界定市場範圍,或設法找出「新消費者」的需要。第二,舊產品可以找到新消費者,但仍舊需要根據新時勢隨時開發新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口味變化或是追求時髦的需求。

因為企業積極地拓展商機,一方面處心積慮迎合消費者之多變需求,一方面又主動積極引領社會風潮,甚至有形無形地企圖重塑社會價值體系;在如此艱辛的營運籌謀中,尚且有許多企業因無法勝過大環境考驗而銷聲匿跡;試想,我們教會能夠發展至今,若非聖靈的帶領與真神的憐恤,以我們當前的運作效率而言,實在令人擔心。

某教會利用2002年秋季靈恩佈道會的機會,在佈道會之前兩週開始,便創意性地利用兩次的安息日下午聚會完、和週日早上,總共四場次,動員全教會信徒,以教育股為分隊基礎,自少年班到長青團契全體動員,對整個淡水鎮做掃街式分發傳單;輔以廣播車的廣告。

帶著驚訝地感謝神,藉著這樣的動員,路上不斷看到有人細細閱讀這些見證或福音傳單,許多人第二次接到,就會說拿過了,就是那間教會對不對?小朋友們學會禮貌而且清楚地告訴「潛在客戶」我們是誰且為何而來,甚至連外國人都不肯錯過。佈道會因收到信息而來的,也超過20個人。

儘管這只是個小小的行銷創意,其結果卻帶給大家一個相當大的感謝與驚喜,有機會投入是個欣慰,有效果呈現更叫人興奮不已。

當然,如本段前文所提及的四個P,或是六個P,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仍然很多,但是「不怕慢,只怕站」,唯有身體力行,勇於嘗試,方不至流於紙上談兵的空談。
結論

社會是個有機體,由一樣米所滋養出的百樣人所組成,生活型態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早期農業社會,演進至今日以知識經濟為主的資訊社會,這期間所衍生的種種現象實在令人目不暇給。

歸納來說,例如電子化與資訊化的信息傳遞溝通模式、多元與多變的個人化消費需求、拼命工作與認真玩耍的雙重理念、既競爭又合作的新策略思維模式、強調專業與不忘學習的生涯規劃、傳統家庭親情的解離、全球化與地球村的生活與經營型態、生物科技與生命價值的發展等等,影響構面則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宗教等範疇。換句話說,若是罔顧社會潮流的整體發展趨勢,卻要閉門造車地冀求教會的蓬勃發展,則不啻是緣木求魚,難以實現。

保羅有段話語,細細讀來,實在說得很懇切:「我在他兒子福音上,用心靈所事奉的神可以見證,我怎樣不住地提到你們;在禱告之間常常懇求,或者照神的旨意,終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們那裏去。因為我切切地想見你們,要把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你們,使你們可以堅固;這樣,我在你們中間,因你與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我屢次定意往你們那裏去,要在你們中間得些果子,如同在其餘的外邦人中一樣;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無論是希臘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羅一9-15

保羅為何感嘆:「屢次定意往你們那裏去」,「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是自己本身仍未準備好如何面對「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等等的創意行銷辦法;還是當時教會仍未能建立好關懷型與學習型的組織架構,讓他戒慎恐懼地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彀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並不住地感嘆:「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如今卻「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來五12﹚。

其實,像保羅「不住地提到」與「常常懇求」的初衷,求神能夠賞賜「平坦的道路」,「要把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你們」,這種立志做好牧養與開拓的態度,對本文與我們來說,實在是暮鼓晨鐘般最好的提醒。






文章標籤:  #張廷成  #306期  #信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