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社會


&

搜尋&分類

​避免決策失敗的原則──談決策錯誤的原因(卷二)

撰文/E.T.|聖靈月刊308期-2003.05|主題/一日三省吾身--悔改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可拉的背叛──出於驕傲


可拉是《雅各書》所說另一種導致錯誤決策的原因──因為驕傲而爭權,並攻擊決策者。可拉是利未支派的子孫,為了爭取權力而聯合其他支派及以色列會中250位有名望的首領,一起反對摩西與亞倫的領導權。

從可拉與摩西的對話過程中可以了解驕傲的人之心態與行為。

首先,驕傲的人常會責備別人驕傲。就像可拉指責摩西與亞倫擅自專權、自高、超過神的會眾(民數記十六3)。

其次,驕傲的人常會說話誇張,而且不符合事實。就像可拉說全會眾個個是聖潔,神也在他們中間(民數記十六3)。全會眾可能個個都是聖潔嗎?

第三,驕傲的人任意審判別人。摩西的謙虛正可以凸顯可拉的驕傲。摩西聽見可拉的指控,就俯伏在地,將審判權交給神,對可拉和他一黨的人說:「到了早晨,耶和華必指示誰是屬他的,誰是聖潔的,就叫誰親近他;他所揀選的是誰,必叫誰親近他。可拉啊,你們要這樣行,你和你的一黨要拿香爐來。明日,在耶和華面前,把火盛在爐中,把香放在其上。耶和華揀選誰,誰就為聖潔。」(民數記十六4-7

第四,驕傲的人缺乏自省的能力。摩西指出可拉的錯誤並要求其自我反省:「你們這利未的子孫擅自專權了!利未的子孫哪,你們聽我說!以色列的神從以色列會中將你們分別出來,使你們親近他,辦耶和華帳幕的事,並站在會眾面前替他們當差。

耶和華又使你和你一切弟兄利未的子孫一同親近他,這豈為小事?你們還要求祭司的職任麼?你和你一黨的人聚集是要攻擊耶和華。亞倫算甚麼,你們竟向他發怨言呢?」(民數記十六7-11)。可見驕傲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不會自我反省,只會向別人發怨言。

第五,驕傲的人不願透過溝通與別人解怨。摩西打發人去召以利押的兒子大坍、亞比蘭。沒想到他們不上去!並且進一步污衊摩西:「你將我們從流奶與蜜之地領上來,要在曠野殺我們,這豈為小事?你還要自立為王轄管我們麼?並且你沒有將我們領到流奶與蜜之地,也沒有把田地和葡萄園給我們為業。難道你要剜這些人的眼睛麼?我們不上去!」(民數記十六12-14

最後,驕傲的人經過勸導仍不悔改。可拉及以色列會中250位有名望首領的結局是被地開口,活活吞滅。因為為爭權而攻擊神所立的領導人等於藐視神(民數記十六32)。

在「立神所揀選的人為王」一文中已談及:貪權的人,在組織中常表現出越權、嫉妒與爭名等愚妄的行為,身為教會的領導者應該引以為戒。貪權的人常出於驕傲。驕傲的人心中想的不是組織的目標而是自己的權力,很容易產生為反對而反對的態度,導致最後對神的領導者做出沒有事實根據的攻擊。可拉黨的後果很值得領導者之借鏡。

結論:兼顧慈愛與公義


該隱為寵而做出殺人的行為;巴蘭為利而做出出賣百姓的行為;可拉為權而做出背叛團體的錯誤行為。該隱的錯誤出於嫉妒;巴蘭的錯謬出於自私;可拉的背叛出於驕傲。該隱的嫉妒因為缺乏信心與愛心;巴蘭的自私因為選擇性聽從神的吩咐;可拉的驕傲因為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

決策的動機影響個人的行為與團體的發展。我們必須不斷反省自己行事為人的動機與目的:出於嫉妒?出於自私?出於驕傲?為寵?為利?為權?對後果,所以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或作:你要切切保守你心),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23)。為避免落入決策的陷阱,我們應不斷追求以信心與愛心為基礎,全面性聽從神的吩咐,隨時自我反省。

本專欄已強調多次,遵行神的旨意之意義,就是凡事以聖經的教訓為決策根據與行事準則。耶穌說愛神與愛人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二十二34-40)。換言之,對神有信心而且對人存愛心的人,才能適當地引用聖經的經節作為決策準則,進而作成兼顧慈愛與公義的決策。

如何適當地引用聖經的經節,而且作決策的時候兼顧慈愛與公義?例如有人犯錯,到底是要容忍與原諒,或要處罰與責備?容忍與原諒是慈愛的表現,處罰與責備是堅持公義的原則,兩者都有聖經的根據。

慈愛與公義是一體的兩面,完全的慈愛與完全的公義才是兼顧慈愛與公義的作法,不能有所偏頗。慈愛與公義互為根基,沒有慈愛的公義是殘酷;沒有公義的慈愛是腐敗。

《馬太福音》第十三章24至30節記載耶穌設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裏,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裏就走了。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田主的僕人知道是仇敵所為之後,就請問主人是否去薅稗子出來?主人為避免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就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當收割的時候,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裏。

一般信徒引用此經節主張對犯錯的人應該採取容忍與原諒的原則,以免對其他人的信仰產生不良的影響。此種解釋是忽略聖經完全慈愛與完全公義的原則。容稗子與麥子一齊長,以免在薅稗子的過程中連麥子也拔出來,這是慈愛的法則。

此慈愛是為麥子,而不是為稗子。因為當收割的時候,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裏,這是公義的法則。此公義對麥子也是一種慈愛,因為是非不分與對惡人仁慈,對堅持為善的人而言是一種殘酷的考驗。

如果有人只講慈愛不講是非,而且責怪強調是非的人沒有慈愛,試問此人慈愛嗎?難道亞當和夏娃因違背命令被神趕出伊甸園,神也不慈愛嗎?保羅怕有人自以為是,提出「舊約才講公義,新約只講慈愛」的謬誤主張,所以提醒提摩太:「從前雅尼和佯庇怎樣敵擋摩西,這等人也怎樣敵擋真道。他們的心地壞了,在真道上是可廢棄的。然而他們不能再這樣敵擋;因為他們的愚昧必在眾人面前顯露出來,像那二人一樣。」(提摩太後書三8-9

面對犯錯的人,如何兼顧慈愛與公義的原則?首先我們應該規勸犯錯的人,給犯錯的人有悔改機會,就如保羅先寫信給哥林多教會叫他們憂愁(哥林多後書七8)。接下來我們應該觀察犯錯的人是否有悔改的表現,就如保羅看到哥林多教會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哥林多後書七9)。

若犯錯的人不聽勸勉,而且會發酵影響全體時,應該把舊酵除淨,好使教會成為新團(哥林多前書五7)。保羅教導哥林多教會:「你們應當把那惡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哥林多前書五13)。 (全文完)






文章標籤:  #E.T.  #308期  #信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