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來鴻


&

搜尋&分類

​當東方遇上西方的教育

撰文/Phiona Liu|聖靈月刊309期-2003.06|主題/許你一個心靈平安的白面罩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前一陣子溫哥華有一則三名華裔少女離家出走的新聞,少女的父母們在媒體面前懇求社會大眾協尋他們的心肝寶貝,聲淚俱下、真情流露,讓人不禁感嘆為人子女者難以體會的天下父母心。

所幸二、三天之後,他們的女兒們就回家了,這時其中一名父親於高興之餘也語重心長地表示:「以後要改變與女兒溝通的方式。」因為在西方自由開放體制下成長的小孩,根本無法接受東方權威高壓的管教方式,於是子女總覺得情緒受到壓抑,不被了解;而父母親則認為小孩不知上進、不懂事,不明白他們的用心良苦,於是親子二代雞同鴨講,衝突一觸即發。

華裔為了子女的教育問題而申請移民的比率很高,以台灣為例,許多人走過了聯考激烈競爭的學習之路,便期待下一代得以擺脫升學主義的壓力,在西方啟發式的教育制度下快樂地成長。另外,台灣的英語教育一直無法有效提昇,為了讓下一代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為他們製造環境,倣效孟母三遷,飄洋過海來到加拿大。

然而移民之後,許多為人父母者才發覺在西方國家教育子女實是一項挑戰。原因之一是,親子的文化及教育背景不同,當東方保守重倫理的觀念,遇上西方自由講求權利義務的思想時,便顯得格格不入,甚至緊張挫折。

正如《喜福會》那本小說所描述的,在美國長大的女兒無法理解母親「望女成鳳」的心態,認為她在運用兒女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且不滿其利用兒女來實現自己未了的夢想,所以母女情結糾葛難理。

西方重人權講法律的傾向也可從他們對兒童的教育窺見一二:一位媽媽告訴我,她女兒在小學二年級時對爸爸說:「我們老師說,你不可以打我,否則我可以告你!」爸爸回答女兒:「好啊,妳告我,這樣妳就會被帶走,和一群人住在中途之家,不能舒服地住在家裡,那我也樂得不用養妳了。」幾年後,兒子約莫類似的年紀也對自己的父親說相同的話,而她先生依樣回答,女兒與兒子聞之均默不作聲。

事實上,子女打電話給警察控告父母親的事件時有所聞,尤其青春期的男孩子與父親的衝突最烈。我聽過最精采的故事是:一位從台灣移民至溫哥華的寡母因為兒子與之衝突,她居然主動打電話給政府,將兒子送走,並依法不准兒子走近離家一段距離範圍內,兒子在外吃盡苦頭後,千方百計向母親求饒後,最後才得以回家。

另一則有趣的文化衝擊例子是:朋友的女兒在表舅的餐廳打工,因為政府已調整最低工資,卻未見表舅依法調整,經詢問相關管理局確定後,遂主動打電話告知表舅應適當調整工資,因為她認為身為外甥女的她有義務告知表舅,殊不知身為舅舅的氣得鬍子都翹起來了,直罵「這些死香蕉!」

原因之二,假如為人父母者不諳英文,那麼教養上也會產生極大的困難。首先和子女的溝通產生障礙,尤以在當地出生或長大的孩子為甚,因為他們接受的是英文教育,即便平常以中文和父母對話,但若父母用到較深的中文詞彙,他們就一知半解了。

有位媽媽說:「我覺得我好像養了一個洋小孩,我講的話他聽不太懂,且他的朋友全是洋人,我們很難溝通。」父母不會英文可能無法協助子女的學業、或與其老師和同學溝通,當子女有不當的活動時,也很難有效管束;甚至有些小孩會因父母親的英文不好而輕視、反叛父母。更何況這裏有許多空中家庭,即家長有一方(或雙方)在亞洲工作,所以那些宛如單親媽媽或爸爸者要一手在異國扛起教育子女的任務,備感艱辛。

依我看來,這兒青年學子的課業似乎不若台灣沉重難當,可喜的是晚間聚會也常見青年來參加,不像在台灣很多學生都忙於補習,但他們也有所謂的壓力與誘惑。一位年輕的弟兄見證,他們高中男生的話題似乎離不開喝酒、毒品和女朋友。一到週末大家便瘋狂參加派對,抽煙、喝酒、吸食大麻、古柯鹼及搖頭丸等,有人雖然立意不加入活動,但往往禁不住同學的慫恿,亦有人因好奇嚐試而上癮。

到網咖上色情網路,看限制級電影;與異性交往,然後開始性行為;祟拜明星、愛美,急欲樹立形象,且和自己形象相近的同學交往;期盼加入學校中最大的組織(幫派),以顯示自己的交際手腕或為同儕所肯定;另外許多人沉迷於電腦遊戲,因而影響學業,這些現象都普遍存在於本地高中生生活中。

也許以上的現象並非北美獨有,無論如何,青少年所面對同儕的壓力著實不容忽視,即便在教會中成長的孩子也難免受到誘惑,一旦誤入了歧途又不可自拔時,恐怕後果不堪設想。尤其在不同文化的國家,親子成長的背景時代全然殊異,若沒有神的幫助,教養兒女實有力不從心之感。

甫上高中的邁可常於週末夜歸又醉酒,媽媽心焦如焚,一到週末就心跳加速,導致免疫系統失調,患了甲狀腺亢進。她不斷流淚禱告,沒想到邁可到美國參加學生靈恩會(2002年12月)得到聖靈,短短一個星期就有了180度的轉變,邁可一從美國回來就決定不再接同學的電話,然後取消使用手機。

以前不用功念書、沒有禮貌、總是板著臉孔;而今功課變好、不再大聲講話、懂得關心別人,甚至帶動全家的信仰,一起參加晚間聚會。而媽媽也因邁可的改變充滿喜樂與感恩,病體竟神速地康復了。

未信主的楊先生,雖然從未反對妻子與兒女受洗歸主,但他始終拒教會於千里之外。最近居然主動來參加聚會,因為他看見二個雙胞胎兒子參加學靈會回來後竟脫胎換骨般地改頭換面,這生命的更新就成了一則活見證。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一二七3),然而看守神所賜的這分產業,卻非一件簡單的任務。古時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不認識耶和華,也不聽父親的話(撒上二12、25);而今傳道、長執的兒女信心冷淡、遠離教會或行為不檢,亦不乏其例。

看來即便父母有堅定的信仰、良好的德行或高尚的社會地位,卻不見得其子女也是如此,端看如何「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十二6)。感謝主,無論環境何等惡劣,只要常常保守在神的愛中,仰望耶穌基督的憐憫,正如上述二則見證,聖靈更新了孩子的生命,擦去了無助的母親的眼淚,也鼓舞了未信主的父親。

最近驚喜地發現邁可一人坐在教會前座聽道,從前雖知道他有來聚會,但都不知道他躲在哪個角落;如今他見到我時會露出靦腆的笑容,不再是一副酷酷的模樣。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使他煥然一新?「學生靈恩會時,很多弟兄姊妺都為他禁食禱告求聖靈」他父親告訴我,原來是愛的力量啊!現在最高興的莫過於他母親了,逢人就說「感謝主!」談起父母經時,楊先生對她說:「妳兒子的青春期才三個月,太便宜妳了!」

「啊!感謝主!」邁可的媽笑得眼睛都瞇成一條線了。






文章標籤:  #Phiona Liu  #309期  #海外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