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你家有電視電腦褓母嗎?

撰文/北區宗教小組策劃/黃線親|聖靈月刊312期-2003.09|主題/平靜安穩--走向內心平和之路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每天下午五、六點幼稚園放學之後,佳瑋就打開了電視,因為這時幼幼台的節目很吸引人,媽媽忙著煮飯,沒時間陪她玩,電視節目能讓佳瑋安靜地坐在沙發上,不吵不鬧,不作危險動作。

吃飯時,爸爸要看電視新聞。晚飯後,媽媽要看連續劇,為了方便,佳瑋當然跟著看。隨著佳瑋年紀增長,好看的電視節目愈來愈多,有益智的、有科學的、有娛樂的……。

這些節目多麼吸引人,不看可惜。電視成為佳瑋的褓母,成為玩伴,最後成為宰制佳瑋一生的主人。

銘致和婉依是一對盡責的父母,他們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詩篇》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一二七3),為人父母自當盡心保守。

他們對教育非常重視,現在是電腦時代,所以他們早早就送孩子去學電腦。電腦教室為吸引孩子,當然順便教孩子玩電腦遊戲。孩子在電腦螢幕的聲光刺激下,玩得不亦樂乎,銘致和婉依也覺得自己的孩子能力不錯,孩子在電腦前也很乖巧,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的事,覺得很欣慰。

你家呢?你家有電視電腦褓母嗎?你家的孩子一天花多少時間在電視電腦上呢?親愛的父母,您看到潛在的危機了嗎?

根據科學的研究:我們的神經系統所能接受螢光的閃動(反射光線)是每秒20次。而電視的螢光閃動是每秒50至60次,且它是直射光線。在這種光線下,我們的眼球會停止反應,不會頻動(眼球頻動表示大腦在活動);感官停止活動,腦電波活動遲緩。而我們所有感覺器官都有「感覺閾」(註一)的存在,各位都知道,一個常聽重金屬音樂的人,聽力會變差,這就是感覺閾變高了。

常看電視的孩子,不只視力變差了,反應變慢了,注意力渙散;更重要的,他們的閱讀能力降低了,想像力不見了,不會思考,連道德感都衰退了。因為電視為了刺激收視率,製作的節目愈來愈刺激,愈來愈聳動。孩子的「感覺閾」變得更高了。電視如此,電腦更嚴重。所有遊戲軟體,無不極力追求聲光刺激,情節驚悚炫目。

幾年前,日本曾風行口袋玩具,由於聲光過於刺激,甚至使幾個孩子引發癲癇症狀,我們豈可不注意!筆者剛學電腦時也十分熱衷,常常一玩就好幾個小時(接龍遊戲),停不下來。甚至常玩到半夜,這時就會覺得腦部緊繃,精神緊張,注意力不能集中,只覺得一片空白,好像腦電波都亂了。

雖關機上床,卻徹夜難以入眠。那段時間,總覺得自己的記憶力、思考力、判斷力都在減退。我想:大人都如此,那麼遊戲軟體對孩童的影響,更是為人父母該當注意的。那麼電視電腦褓母究竟有何潛在的危機呢?

一、孩子成為旁觀者

孩子未來會成為怎樣的人,奠基於他的嬰幼兒及學習時期。科學家發現初生嬰幼兒的腦子平均重330公克,二歲時成長三倍,七歲時是成人腦容量的90%。古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言之成理的。在這段時間,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大腦的成長與孩童的經歷密切相關。

嬰幼兒腦部發育非常快速,神經元不斷反映環境的刺激,形成網路,他需要藉著感官多元且不斷接觸外界,強化自己的神經元。孩子若生活在一個豐富且可參與的環境(生活經驗豐富),大腦發展就較快;若資源貧乏或只當旁觀者,大腦發展就慢。

電視第一個缺點是它讓孩子成為旁觀者,孩子只在觀賞,並不參與。雖然電視能在同一時間內提供多量訊息,但是我們的眼睛無法主動控制畫面的呈現及時間,只是「被動」地看。

我們知道:「看」和「作」對知識的形成差距有多大,知識的基礎是「作中學」,而非「看中學」。而電腦在某一程度上來說,也是「看中學」。雖然他在某一程度上可讓使用者操控,而有所謂互動式教學,但仍相當有限。

二、違反學習歷程

再談人的學習過程,它並不是單純的刺激反應的過程,它就像牛吃東西一樣,需要反芻──閱讀、思考、解疑、吸收。在這一過程中,孩童可能需要不斷反覆,才能讓外在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有時候他需在某一個地方停頓,有時候他需翻到前面的章節,有時候他需要去找找別的資料,如此他才能形成有系統、有價值的學識及才能。就像學騎腳踏車或游泳一樣,需要反覆練習,修正姿勢,才能操控自如,優遊自在。

我們是不能只看別人騎腳踏車、游泳;或在電腦上模擬操作,就能騎車上路,下水游泳一般。電視的第二個缺點就是:它不斷輸出聲音影像,一閃即逝,若有所疑,很難回溯;更沒有時間讓觀看者去做整理、思考、批判的工作。所有資訊只留下短淺的印象,暫時的記憶,零碎的看法,這怎能算是知識才能呢?

三、孩子的「感覺閾」變高了

所有當過母親的人都知道:如果讓嬰兒喝葡萄糖水之後,他就不肯再喝白開水。書面上的文字敘述就像白開水,表面上看來不刺激、不新奇,卻是維持生命所必需。

文字可以提供最單純的視覺印象,激發兒童的思考與想像空間,讓他的才能源源不斷被挖掘出來。因為透過閱讀,孩童不但要了解文字的意思,把文字所表達的景象與思想在自己腦中加以組織整理,並在腦中建構出圖像來,想像力與創造力就由此而生。

而電視電腦就像葡萄糖水,很刺激,提供給孩子太多具體圖像,孩子一看,印象就被固定住了,還有什麼想像空間?這是電視電腦的第三個缺點。

孩子一旦接觸太多電視電腦,他就不愛看書了。因為他已習慣高度的刺激,他的「感覺閾」變高了,沒有聲光,沒有影像,已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了。而且許多孩子剛開始接觸電視電腦,都是看教育性質的節目或軟體,但是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孩子被聲光刺激吸引住了,他們轉而玩遊戲軟體,看純娛樂性的節目,越刺激的他們越喜歡,所謂教育軟體在他們眼中是多麼無趣無聊的東西。

何況不管網路資訊如何發達,教學軟體如何生動,它們都只是輔助工具,真正正確有系統的知識仍在書籍中。孩童階段就沒養成閱讀的習慣,就不愛看書,長大之後又有幾人會去親近書,會去書中尋找真正有用的資源呢?沒有正確又有系統的知識,又如何去判斷網路上所獲的知識的正確性呢?

至於電腦軟體的使用,父母也不必太心急。以我的經驗,當用不著的時候,學再多也馬上忘記。而需要用它工作時,那可是一學就會,很快就能上手呢!而且現在電腦軟體日新月異,小時候學會的軟體,等孩子長大了,根本不知道已經進步到哪裡去了,還是要重學。不讓孩子學電腦,不會輸在起跑點的。

四、虛擬世界,減弱孩子的道德感

電視電腦的第四個缺點就是:讓孩子活在虛擬的世界中,真實感變差了,道德感變弱了。筆者在國中任教二十餘年,這幾年深感孩子不只語文能力變差,生活經驗缺乏,注意力降低,思考想像變得貧乏;而且由於遊戲軟體較暴力,又可一再重來,使孩童對於外界的知覺也不一樣了。

例如:他們比較感覺不到自己行為對別人的影響,縱使傷害到別人也不認為是一件嚴重的事;玩的遊戲、說的語言較有暴力傾向;較無法體會細膩的情感,同情與同理心也較薄弱。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只一端,但我確實發現花越多時間在電視及電腦遊戲的孩子,此種現象越明顯。有心的父母實需多花一些時間關心孩子的活動。

史丹勒博士主張不要讓孩子過早看電視,十四歲以後可選擇性地看一些特別節目。台北市也規定國小中年級以下不教電腦,這不只是著眼於孩子手部及視力的發育,也是因為過早接觸電視電腦,對孩子可預見的不良影響。

雖然電視電腦確實有其相當正面的功能,所提供的資訊豐富而廣泛,電腦更是在職場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但這些功能都可在需要時才學習並使用,對幼童而言,及早關掉電視電腦是有益的。對少年及青少年而言,限制看電視玩電腦的時間也是必要的。

可能很多父母會問:「關掉電視電腦之後,我該怎麼辦?」大家應該記得台灣以前經常停電的時代吧!沒有電,我們仍然有許多活動可做:說故事,玩遊戲,談天……。再想想自己幼時沒有電視電腦時,都做些什麼?只要不給孩子一個框框;只要父母不心急,給孩子充裕的時間;只要大人不急於評價,那麼孩子所能發揮出來的創造力及想像力,是相當驚人的!

箴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十二6)。對於家有幼童的父母來說:多陪孩子從事各種活動,讓孩子主動參與設計活動,帶孩子親近自然,指導孩子與人接觸,與孩子悠遊閱讀的世界,引領孩子認識主、親近主,這些都是對孩子的身、心、靈有益的事。

縱使無法禁絕電視、電腦,多花時間接近孩子;關心孩子;減少孩子看電視、玩電腦的時間,也能對孩子的未來提供正面的幫助,無愧神所交付我們為人父母的責任。千萬不要把我們的孩子交給電視電腦,讓它們來當神的器皿的褓母啊!


註一:
感覺閾是指身體感官對外在刺激所能覺知的最低強度,或辨別兩種刺激時所需之最小差異程度。強度愈高,差異程度愈大,孩子愈不敏銳,注意力愈不能集中。

參考資料
1.電視帶大的孩子 雷久南博士 http://book.bfnn.org/books/0343.htm
2.活化大腦,激發創造力 洪蘭博士 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 2003年1月《天下雜誌》






文章標籤:  #北區宗教小組策劃/黃線親  #312期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