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讓我們再一次思考事奉

撰文/歐偉成|聖靈月刊315期-2003.12|主題/馬太vs.馬利亞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無論在職務會的開會上,或是平時的聖工事奉中,我們針對目前教會的現況,常會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其中稱讚常常最是缺乏,因為軟弱與不足最容易被發見。不管如何,正確的事奉觀以及對軟弱與不足的因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做一些思考。
問題在哪裡?教會有哪些事工?

耶穌選立門徒跟隨祂,賜給他們屬靈能力,交給他們「往普天下傳福音、對內彼此牧養」這兩大使命(可十六15-20; 約二十一15-19)。而基督徒的特色:彼此的愛心相待與積極宣揚福音的作為,正是耶穌對門徒這兩項交代的最佳體現。而與這兩項使命所延伸出的教會工作,都可稱之為事奉(或簡稱事工)。

在各地方教會中,宣道事工主要包括個人佈道、詩歌佈道、靈恩佈道會、醫院佈道、老人院、孤兒院或校園福音等工作。最近北區成立的台灣葡萄園社會關懷協會,也可算是在國、高中校園推動生命教育課程與葡萄園社團的後續支援組織。教務工作,主要是了解教會成員的整體需要,透過關懷訪問、安排講道、鼓勵文字事奉、文字與口語翻譯、詩頌帶領、司琴伴奏等工作。

教育工作則包括兒童、青年和成人的教育,重點工作在聖經道理之引導認識、家庭訪問關懷、團契生活的造就,以及價值觀念的引導。

在總務工作上,包括接待、炊事、維護修繕;而財務的工作,則需考慮具有財務規劃與執行能力的同靈來統籌管理教會收支。

除了上述部分,還有其他林林總總的雜務。由此可知,教會的事奉工作,實在是非常繁雜而多樣。

有時我們會聽到一些弟兄姊妹感嘆:很多中大型的教會,人才濟濟,卻沒有達到人盡其才的目標,以致聖工常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

事奉工作有顯性、隱性之分。有些工作很容易地被弟兄姊妹看到、注意到;有些工作則屬於默默耕耘型的。例如我們參加安息日聚會,很容易注意到今天領詩、翻譯、司琴的弟兄姊妹是誰,但或許不會注意到誰昨天晚上幫我們掃了廁所,誰又到醫院去探訪慕道者或生病中的弟兄姊妹;或許我們會記得感謝炊事的媽媽,但是不會去注意誰幫忙作餐後清洗。你的看法呢?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觀察?
教會事工現況

也許我們可以有幾個思考焦點,看看你對事工分配的現況看法如何?!

思考焦點

1.如何讓教會事工的現況與需要能夠充分溝通,達到充分了解?
2.教會內恩賜與事工的搭配,教會人才與教會事工幹部彼此的認知與期待也值得檢討。
3.事工人員選用的條件是什麼?教會該如何替人才作成長規劃?事工人員心態上該有什麼準備?
4.聖工的達成與事工人員的訓練孰重?
5.事工幹部該有的素質與團隊合作的心態。
6.合作默契如何培養與未來交棒的問題。
7.事工的檢討與未來努力的方向。

你的想法是如何呢?也許你已經是教會的事工幹部,且正為事工多人力少而苦惱;也許你是懷才不遇的千里馬,看到教會這方面的缺欠,何不積極投入、協助改善?其實在這些思考焦點上,可以凸顯出事工人才與幹部感受的差異。以下我們就幾個構面來談談教會事奉的現況。

1.規劃面

誰來安排事工?誰來決定先後順序?

在舊約中,摩西接受神的呼召,獨力承受帶領以色列百姓的重責大任,這呼召與能力均來自神(出三10-11,四10-13)。當然人力有時窮,摩西也需要一個能與他一起分擔屬靈責任的團隊,包括亞倫與戶珥,以及後來隨著百姓人數增加,因應日益繁重工作所設立的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的分層管理制度(出四14-16,十七11-12,十八13-16)。

到新約時代,耶穌選立門徒跟隨祂,賜給他們屬靈能力,交給他們使命(可十六15-20;約二十一15-19)。所以領導教會的重任,落到使徒以及使徒所立的長老共同擔任(徒十五1-22)。

現今的教會中,團契已成為教會牧養、聖工服事、人才訓練的主要事奉工場(其實宗教教育的班級也可視為團契的某種呈現)。這裡所定義的事工幹部,主要是指推動實際工作的弟兄姊妹,教會中的長執、負責人當然包括在內。與其說事工幹部是有形的職務,倒不如指有心為主工作,且樂意以團隊合作精神一起從事事奉工作的弟兄姊妹更為恰當。事工幹部的選任對於事工發展非常重要。

2.領導面

對事工幹部的要求──能力與心志

舊約時代,摩西在選任千夫長、百夫長的標準是:在敬畏神、誠實、公義不收賄賂的人中,選任能幹的人(出十八21)。

新約時代,被選立擔負服事工作的,必須有好名聲、信心充滿、被聖靈充滿,以及智慧充足(徒六3-6);而提摩太前書第三章,特別著重在教會的領袖(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和合本譯作監督)及其助手(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和合本譯作執事)所應有的品格與要求,而羅馬書第十二章也特別提醒我們,該按著所得的恩賜,盡力服事(羅十二3-8)。

而事工幹部接受託付,就當詳細知道羊群的景況,留心料理(箴二十七23);也當隨時儆醒,如同僕人等候主人,並按時分糧(路十二42-45)。

(1)支取上頭來的能力

幹部應該避免讓自己完全淹沒於日常工作的處理,應該每天撥出一段時間,在主的面前禱告,同時也作一番思考與檢討。原因很簡單,我們需要支取上頭來的能力。

(2)有敏銳的觀察力

幹部應該了解負擔事工的特性,(包括整體教會的信心、愛心、交託;人力資源、事奉經驗、規劃能力、執行能力等……),也要能觀察並尋找對內與向外事工發展的機會與需要。

特別是隨著時空環境的推移,整體社會的需求與脈動也與十年、二十年前不同。而教會的弟兄姊妹整體的屬靈生命也會起伏震盪,恩賜與心志也會有階段性的成長,在規劃教會事工的方向、與決定執行的優先順序時,需對目前教會內的優缺狀況作了解;然後把握教會的核心價值,在新時代向世人發出耶穌的呼聲。

(3)具備自我檢討與反省的能力

幹部要能訂定短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方法,且思考事奉的延續。常常必須問自己:

什麼是我們正執行的?執行的情形如何?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有什麼是沒有去做的?原因是什麼?

什麼是應該考慮永續經營的?有什麼是目前短期內做不到卻很重要的?打算什麼時候開始實施?還缺乏什麼?教會弟兄姊妹的支持?弟兄姊妹的恩賜不足?還是缺乏遠見及規劃?要開始實施還需要什麼規劃與準備?

(4)具備有效率的執行力

對於已經決議推動的工作,幹部要能夠達成有效的執行。很多教會花費很長的時間開會,好不容易作成的決議卻無力付諸實施,或是無人關心執行的進度與成效;甚至遇到困難時便宜行事,不具徹底執行的能力,實在非常可惜。確實有效的執行,是事工推動的最基本因素,弟兄姊妹也才能得到造就。待辦事項的執行進度,事前的規劃與事後的檢討非常重要。

而在心志的準備上,筆者認為事工幹部應該強化以下幾點:

a.強化對挫折的容忍力

我們是不是曾經擔任事奉工作,因困難重重而想退縮?或者曾經飽受批評而覺得心力交瘁?是不是為了推動某項事工,因與同工意見不合而吵得不可開交?2002年10月號的《哈佛商業評論》,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題目叫做「淬練領導力的嚴峻考驗」,前面的引言寫道:「生命考驗著每個人,但只有少數人能從最嚴苛的試煉中淬取出力量與智慧。我們將這些人稱之為領導人。」

希伯來書的作者描繪主的僕人蒙操練的心志(來十32-36),不但心裡早為毀謗、患難作預備,並且也知道遭患難的目的:因為可以陪伴遭苦難的人,也能體恤他們。這告訴我們基督徒受苦難,帶有何等積極的意義!而我們的忍耐持守,是為要得主的應許。

b.學習衝突管理,循教會既有機制解決問題

關於教會同靈之間不同意見的解決方法,使徒行傳十五章給我們很好的示範:

首先是問題的起因:

對於「真理──神的旨意」有不同的見解。教會中有法利賽背景的人,認為該替外邦弟兄行割禮,以符合舊約的要求;同樣具法利賽背景的保羅,因為神的啟示讓他明白神立新約以代替舊約,所以主張不必行割禮。

其次是問題的嚴重程度:其實保羅大可讓新受洗歸主的弟兄受割禮以求和睦,因為這樣最「保險」,既合乎新約要求又不得罪舊勢力。但是,保羅深知這對外邦信徒是重擔,並與基督所顯明的旨意不合(徒十五10-15)。

再來是使徒們的解決方式:既起了辯論,弟兄姊妹就差遣保羅、巴拿巴往耶路撒冷去,向當時的信仰疑難解決機制──耶路撒冷的使徒及眾長老尋求協助(十五2-6)。

最後,使徒與眾長老寫信給眾教會:「因為聖靈贊同我們,除了一些必要的規例,不要把其他的重擔加給你們。」最後眾人都歡喜領受(現代中文譯本徒十五22、31)。

c.效法事奉的好榜樣

除非是與真理有所違背(加二4-6),否則弟兄姊妹應盡力追求彼此順服(弗五21;腓二12-14)。但如果是出於真理的立場,則應放膽直言;像保羅就直接點出彼得有可指責的地方(加二11-14);使徒約翰也靠著聖靈指出眾教會的錯誤(啟一-三)。但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彼得在給弟兄姊妹勉勵的書信時,推崇保羅在屬靈的奧秘上所得的特殊恩賜與啟示(彼後三15-16);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事工幹部的好榜樣:事工幹部之間惺惺相惜、就事論事、彼此尊重的氣度。

因為每個人的領受不同,就有不同的見解,但是,教會裡既有的協調的機制,弟兄姊妹就應該尊重並遵守這樣的機制的決議──因為有聖靈的參與贊同,然後在教會裡繼續過合一的生活。而身為幹部的,更應該把握住血氣與真理的分際,多多運用教會既有的機制,建立共識、消弭歧見。
對事工幹部的要求──同工與交棒

1.激發願景、樂於學習分享溝通

一個組織或公司,要能激發成員投入的熱情,其實是在於很多無形的價值:例如認同其價值與方向、良好的發展及自主空間、和諧融洽的成員互動或組織文化。願意建立這些核心價值的公司,其員工的忠誠度遠較其他公司為高,員工也更願意為了公司,犧牲個人的利益。

教會本身就是為了非有形利益的屬靈目標所形成的一個團體,有一個清楚明確的願景。身為事工幹部,在教會服事生活當中,常常需要彼此提醒,不要忘記我們屬靈的願景是什麼,以及它的重要性。

耶穌常常傾聽門徒對一件事工的看法,也找機會鼓勵或與他們溝通事奉理念(路十16-20;太十七14-21,十八1-4,二十20-28)。當很多事工人員在抱怨教會缺乏訓練機制的同時,從耶穌訓練門徒的例子,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好的培養事奉同工的方式。

2.培養事奉同工、訓練接棒人選

目前在管理學界,對於企業或公司該如何達到最佳表現,主流看法之一是:許多公司管理過度、卻領導不足。管理主要是針對日益複雜的組織進行整合;而領導則是帶領組織轉變以順應變革。可見領導人對於一個組織所帶來的影響。

摩西從窺探迦南地的探子中選任信心堅固的約書亞,並把他帶在身邊,擔任助手,這就是培養;等到摩西即將離世前,更在以色列人面前向百姓說明神的旨意,並要以色列人聽從約書亞,一如聽從摩西(民二十七15-22);最後,他和約書亞一起執行神的命令(申三十二44),更清楚給我們一個好的示範。

在企業界中,對於接任人選的選擇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奇異公司(GE)的傑克‧威爾許,他花了長達13年的時間,挑選出現任的執行長。除了考核績效,也評估人格特質、逆境的處理方式等。

教會之所以會找不到事奉同工或接棒人選,多少與教會事工幹部的心態與認知有很大關係。也許教會事工幹部從未將培養同工與接班人選視為主要的工作項目之一,或者尋找同工的目標也只是分擔工作,並未體認對事奉同工的培養、訓練的重要性。

今天在教會或團契的事奉工作中,我認為一個好的領導人應該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從一起服事中,溝通分享彼此的價值觀,也一起面對困難、一起祈求神的同工。的確,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羅十14)同樣的,沒有好的訓練與培養,怎能有好的事奉同工呢?
執行面

在某些大型的教會中,的確有些事工看起來過於集中於某些弟兄姊妹的情形。但是從幹部的眼中看來,也許感受大不相同。首先,有恩賜的弟兄姊妹確實很多,但是真正能配合教會事奉安排的,其實並不如所想像的多。或許是工作時間無法配合、或許覺得教會人才很多也不缺我一個、又或者根本覺得事不關己。於是造成有意願承接聖工的弟兄姊妹,工作越接越多;而沒有被安排工作的還是始終都沒有被安排。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此提出個人的淺見:

1.破除「馬大型事奉」的迷思

部分弟兄姊妹對於擔負聖工或擔負什麼類型的聖工,有認知上的盲點。也許是認為教會安排的工作過於簡單;或者認為被安排的工作與自己的恩賜不相符;又或者是認為從事太多聖工會落得跟馬大一樣,既辛苦又不蒙神紀念;比較嚴重一點的,是把世上的事情看得比教會的工作重;有的會覺反正我已經得救了,恩典、榮光、賞賜少一點又不會少一塊肉,如果落得跟弟兄姊妹相處不來、或者被人批評指教,反而讓自己信仰跌倒……。

「事奉其實是次級工作,聽道才能領受那最好的福分」是一般對「馬大型事奉」的傳統誤解。我倒認為,靈修分成「基礎──聽道思考篇」與「進階──行道實踐篇」;聽道是幫助我們看清楚自己本來的面目;而行道是實踐,如此才能將生命的道理深刻的印在心版(雅一22-25)。

也許有人認為,馬大的失敗,在於事工太多太繁雜了,以致「一個不小心」,沒有掌握住上好的福分;我倒認為:有些弟兄姊妹是因為承受不住面對自己淺薄的屬靈生命的難堪,以致有意識地藉做聖工讓自己看起來很忙碌,作為逃避與聖靈對話的空虛感。

弟兄姊妹必須體察神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呼召,才能談到進一步服事的參與。我們當紀念保羅,在與耶路撒冷的信徒分別時所說的話:「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二十35)如果我們只是個不冷不熱的基督徒,還是有可能從救恩中失落的(啟三14-19)。

2.建立終身學習的事奉觀

至於擔負什麼樣的聖工,才「適合我們」?才「與我們的恩賜相搭配」?我認為我們應該重新思考服事的概念。首先,服事本身必須出於愛(羅十三1-3)。事奉工作,對整體教會而言,的確有造就的大小分別;例如:為造就更多的弟兄姊妹,縱然說方言對自己有益處,保羅仍希望弟兄姊妹都能追求作先知講道的恩賜(林前十四1-33);但是,對於服事者本身,事工不分大小,他的忠心程度(太二十五14-19)與服事的動機才是衡量自己所得賞賜的大小(林前十三1-13)。

在自我的生涯規劃上,弟兄姊妹應該有隨時接受神呼召的心志與準備。要求主加強我們不足的信心(可九24),並體會真正的服事是要出於愛心(林前十三1-13),否則就落入法利賽人的驕傲(路十八9-14);甚至是欺哄聖靈(徒五1-1
1
)。

在具備同樣愛心的前提下,我們希望每一個事工參與者都能追求更大的恩賜。但是如果服事者是以自己的身分地位、或者其「重要性」來衡量他所願意從事的事工種類,在事奉工作就會產生危機。

今天教會的需求跟10年前鐵定不同;10年後教會面臨的挑戰也跟今天不一樣;我們在心志上,既然肯定尋求教會的最大造就,那麼今天教會如果有某種事工的需要,不是因為不熟悉、或沒有恩賜就放棄;而是思考,如果今天我參與的這項事工,雖是原本不擅長的,但感謝領受,並在其中認真學習、快速成長,「焉知今日不是為將來預備嗎?」(斯四14

大家知道張忠謀董事長,他說他每天至少閱讀1個小時的報章雜誌。並且作有計畫的學習。包括聽音樂時他會作計畫,打算在什麼時間內聽什麼作曲家的音樂;在週末每天的閱讀達到每天4個小時,可見得有計畫的學習非常重要。例如,有計畫的閱讀聖經、有計畫的聽取講道錄音帶,有計畫的學習如何與成長中的子女對話,認真學習如何與慕道者談論道理,其實都是基於一個想法:我們所知的其實有限,更應該在服事中學習如何關懷別人。

願弟兄姊妹在事工的服事上,同得美好的果效。






文章標籤:  #歐偉成  #315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