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特區


&

搜尋&分類

​疏離中的盼望

撰文/繟然|聖靈月刊316期-2004.01|主題/生命教育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報載:「德蕾莎修女生前常感到遭受上帝遺棄」。根據紐約的美聯社報導,天主教教會對德蕾莎修女聖徒候選資格所做的研究,透露出一項頗不尋常的訊息。雖然德蕾莎修女於其生前,自願前往印度最窮困地區濟貧而受人愛戴的她;在其奉獻犧牲的過程中施捨助人,其實私下她個人時常感受到遭受上帝的遺棄。

德蕾莎修女一生助貧濟困,臉上常帶著燦爛的笑容,穿著鑲藍邊的白袍;她的形象與犧牲顯示出她和上主之間的緊密關係。她曾經說過:「如果我們帶著苦瓜臉去服務,只會讓他們感到更加沮喪。」不過在德蕾莎修女的內心卻隱藏著一項令人震驚的祕密。這項祕密只有少數幾位她的屬靈導師知道;透過其書信的往返,她反覆傳達了她心中那種遭上主遺棄的感覺,不斷地受其折磨。

她曾寫道:「我被告知上帝活在我的身體裏面,但黑暗、冷冽與空虛的真實感卻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觸及我的靈魂。」這種內心對神的疏離感一直持續到她過世為止,她曾要求她的屬靈導師切勿對外洩漏她內心深處的想法。儘管如此,天主教耶穌會的休爾特神父認為:「公開德蕾莎修女的內心感受並無不妥,因為她的經驗不單單是為她個人所安排,對教會也別具意義。」

德蕾莎修女是一位有堅強信仰、奉獻犧牲精神、劍及履及的實踐家;她的行誼令世界上的人對其敬愛有加,她的逝世登上了世界各處報紙的頭條新聞,她的喪禮多國元首蒞臨,倍極哀榮。我們相信在她以非常人之美德,為了愛人所付出的終生辛勞的背後,必有一股從天(神)而來的屬靈力量支撐著她的工作;至少她與上主之間的密切靈交(communication)必然非常堅實而不停止的。

然而她在內心的深處卻時時存在著遭神遺棄的疏離感;感受不到神的愛、主耶穌的慈悲憐憫,她內心的真實感受是黑暗、冷冽與空虛;她似乎沒有碰觸到神的愛、聖靈的感動。怎麼會有這樣的狀況呢?然而這卻是生命歷程中存在的某種弔詭(paradox),是我們無法加以否認的。

孤獨感是生命中一個必要的面向,它絕非單純一種情緒的表露,而是人類生存處境底下的一種長期存有的心境;販夫走卒也罷,達官顯貴或君王將相侯,即或有聖徒美德如德蕾莎修女之內心世界,也一樣必然要感受到這──人人無法逃避而需面對的孤獨處境。

從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被創造他們的真神趕逐離開伊甸樂園開始,人類就過著流離飄盪的生活。因著罪惡的隔離與神所賜的生命無關,因為神的靈離開了祂所造的人類;雖是有靈的活人(a living soul),卻是必死而無望的,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

換句話說,人類的悲憐處境是一種被遺棄的處境,從蒙眛的上古世代直到如今,人類就恆常因為覺得孤獨、寂寞,感到被遺棄,覺得沒人愛而深受折磨、痛苦。馬丁布柏曾說過:「在這理性取向的現代世界,我們像是生存在沒有歸宿的文明裏,生活的基調就是孤獨。」1

建立關係是人性天生中的一種原型需求(archetypal need)。人與人相互的幫助、依戀(attachment)是整個社會建立和諧互動的一個基本原動力。一旦缺少了這種依戀關係、如友情的破裂、夫妻的離異、遠赴他鄉時與親人的別離,我們都會深覺痛苦,而有孤單、被棄的感覺。

然而德蕾莎修女她的疏離卻不是指著人際之間的關係。事實上,每一個接近她的人都敬愛她、仰慕她,以她為典範(paradigm),因她以無私的愛心去服務貧窮的人們,將基督的愛帶到最卑賤的人身上;她絕對不會有人際關係上被迫的孤單疏離感。她的疏離感是來自內心靈魂深處與上主之間毫無互動感應的一種絕望呈現,如其所言,她被告知上主活在她身體裏面……然而,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觸及她的靈魂。這種信仰上的孤獨疏離持續折磨著這位即將被天主教封聖的修女身上50年。

她的自我表達(self-expression)似乎傳遞著一種信仰空洞化的現象,感受不到神愛的澆灌,在她的靈魂深處與神的團契上,有一道無法跨越的斷裂鴻溝存在著,因而失去了盼望而受折磨。

聖經告訴我們:「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與神相和,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五1-5)一個真的基督徒既然信從了福音,接受合法的大水洗禮,因著主的寶血洗去了罪惡,就必領受聖靈。

這聖靈是主的應許,在耶穌死後三天復活,40天與門徒同在,在橄欖山上升天之後所降下來的保惠師,祂要與我們同在,住在我們身上,直到永生。如保羅所說:「這聖靈是我們得基業的憑據,直等到神之民被贖,使他的榮耀得著稱讚。」(弗一14)生命之道是可以體驗而得的,絕非理性的認知、學問的單純了解而已;基督教的信仰是超越理性取向的現代世界,而直接可以和造物主的靈相感相通,絕非是黑暗、冷洌的空無、沒有來世歸宿的理性文明可比。如保羅所說的:「你們既為兒子,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可見,從此以後你們不是奴僕,乃是兒子!就靠著神為後嗣。」(加四6、7

在信仰破滅的世代中,個人內心的荒原所尋得的綠洲只是「理性的信仰體系」;沒有從神而來的信仰體驗。人類的心靈飢渴、孤獨與疏離只得在醫生所開的藥方、聽聽生死學的演講,心理醫師的輔導,生命教育的討論班中得到短暫的慰藉。而長期面對自我內心的疏離感卻永不離去,它與每個個體長相左右,如同德蕾莎修女的感受一般。

如何扛起生命中的孤獨呢?這是現代人的一個挑戰,更是人人必須克服的痛苦。感謝神!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會在基督耶穌裏釋放我們,將神的愛充充足足澆灌在我們心裏,使我們的盼望不至於羞恥。畢竟有主的同行,聖靈的內住,誰會是孤寂的呢?阿門!

註:
1.Joanne Wieland-Burstor美國心理分析師著作,宋偉航譯,"Contemporary Solitude"《孤獨世紀末》,導言,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8年1月出版。






文章標籤:  #繟然  #316期  #藝文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