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撒種與澆灌都需要主動──從生命教育的校園福音輔導談起

撰文/耶柔米|聖靈月刊316期-2004.01|主題/生命教育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生命教育,據我所知,教育部開放了宗教進入校園,而初期開放給基督教,我們真耶穌教會也有參予,但是別的教派所動員的人力物力,是我們的十倍以上,這是一個很好傳福音的機會,而我們教會人力嚴重缺乏,很多人是參加葡萄園,又加入生命教育的事工,請為他們切切的代禱,因為真的是困難重重。小童 留

喜信網路家庭上一位網友的留言,敲動了我沉睡多時的眼界。

這「困難重重」四個字,真的是道盡個中的甘苦。
生命教育是什麼?

政府有鑒於社會風氣日漸敗壞,青少年問題日益嚴重,整個失序和脫節的偏差,讓教育部回歸教育方向的檢討,認為透過對生命意義、人生歸向或生死議題的學習,能夠改善學生的生命本質,在過去只注重學科的課程架構之外,規定學校每週必須將生命課程納入學習中,讓學生能認識生命、尊重生命、體驗生命,進而能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由於授課的內容廣泛,又必須深度的探討人的處境和生死相關議題,執行之初即有學校委由宗教慈善團體介入,讓受過訓練的專業宗教人員到校上課、帶領或演講,從他們的教義和人生觀來灌輸孩童對生活和生命應有的態度。

這幾天,把以前研修死亡心理學和生命教育的資料、文獻好好的重新瀏覽一遍;每晚反覆思索如何從信仰來融合現行坊間流行的教材版本,如何切合一般兒童青少年的需要,編寫適合的教材。

夜深星沉之時,總有百廢待舉之感,校園福音工作很重要,國小、國中、高中是多麼廣大的一片游牧草原啊!眼見政策開放,宗教團體進入協助教學也已經好幾年了,在其他宗教團體長年培訓幾千位的師資、教材出版又再版之時,我們的工人在哪裏?我們的團隊和教材更不用說了,更甚的,我們的概念和眼界在哪裏?
福音工作需要主動

以前,我總以為當宗教教育的老師就是認真上課,讓學生打好信仰基礎……;後來慢慢的觀察一些基督教福音機構或輔導人員、教師的事奉態度,我才猛然覺得自己有點像是井底之蛙。別人是以造就並主動關懷社區內所有青少年為職志,包括犯罪或家庭失愛的孩子;而我,只想努力的做並希望這些孩子將來能走在主路上……

我想到自己好像是那只領一仟的家僕,沒信心把事情做好,只求守住原有的。看著別人領了五仟的恩賜,又賺了雙倍,心頭癢癢的卻還是不知道該如何發揮,時間一直錯過,機會總在愚蠢之中流失。

長久以來,我的事奉是處於被動狀態的,教會有安排,我就認真的去做,相反的,沒人安排就不會去參與。但投入久了,卻留下幾許無奈和失去焦點的感覺。認真的想一想,教會內很多事工,不都是為了宣道?我怎麼會以做完或是做好教會內的這些事就自滿呢?更何況不是主動的參與,我是不是該好好思考自己的事奉心態和服事的狀況。

有些很好的福音事奉機會是需要主動去作的,若是採取被動,只怕稍縱即逝。就像生命教育這畝福音的田地,先開墾的福音機構或是佛道教社團大舉介入的結果,是我們所無法料想的,你能想像你的孩子將來去學校必須坐禪、打坐嗎?

如果不參加還需要出具申請,你能想像孩子在學校吟唱融入佛理的歌謠嗎?這些不是不可能,別懷疑,它的發生是建立在我們的消極和被動之上的,如果我們宣稱自己沒恩賜、沒同工、沒人力,教材、經費或組織不足,然後就不想參與,那實在令人遺憾,更何況我們是一個師資充足、優秀的教育人員頗多的教會,既是領受了五仟的僕人,豈可把珍貴的資源埋藏起來?

透過前瞻性地細考,我們實在不能對此傳福音的良機不聞不問;也許你認為投入社會教育、服務或是公益的事情,不知道會有幾個人信主,搞不好是白忙一場。但總比疏懶的坐在電視機前要強上好幾倍。福音的成果是沒有辦法預期的,我們只要認真的撒種,因為「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唯有神叫他成長。」(林前三6)目前政府主動開放,而其他宗教也積極努力的耕耘,我們實在不應該在這場開拓戰中缺席。
如果我們想參與

推行生命教育這幾年下來,有些學校已發展出固定的模式,有些學校和某些宗教團體合作,大舉的培訓基層老師,也許我們教會裡擔任國中小的老師也必須參與某些功德會、基金會或文教社團所辦的研習。如果我們「想要」參與這樣的服事,該有什麼準備呢?

禱告是基本功夫、人力是宣道工作進行的根本,再來則是具有特色、能夠與現行教育接軌的教材或課本;除此之外,能有一個對外和學校接洽的窗口,更是聯繫和推展此項工作不可或缺的要件。

在尚未有共識或概念之時,各個地區要先能有核心的同工連結起來,為介入該縣市的學校作準備或努力,這類教師福音團契在其他教會是極為普遍的,同樣的以真教會來說,對於生命教育最能發揮專才的,也正是我們主內、在各個校園為數不少的教師同工。在現行的師資培育方案下,要成為老師愈來愈難,而您是否也想到末底改提醒以斯帖的話而自覺:「神讓我有機會當老師,不就為了能在校園中宣傳祂的真理,成就祂的大事嗎?」

除了教師之外,我個人認為最能發揮的人員,應是中年的爸爸或媽媽,因為人生的閱歷完整,對青少年所呈現的問題和身心狀況也有一定的認識,在探討生與死的議題、關懷和輔導工作上,比起大專青年或新手爸媽更具說服力。在對基礎福音概念清楚的條件下,只要稍加補充關於陪談、教學方法和生死學的議題,即可很積極的介入校園,參與這份事奉。
福音需要人力

在人力的規劃和動員上,筆者觀察一般宗教團體的參與,有某些值得我們借鏡和思考之處﹔一是姊妹傳道工人的投入,二是師資培訓的方式,三則是組織架構和人才運用的完整。過去台灣的校園因為某些社會案件,如潑硫酸、騷擾與侵害等危及校園安全的事件,造成學校單位對男性訪客的心防較重,相對的則較能接受女性的義務工作人員,也因此多數的福音機構均大量差派姊妹傳道工人負擔此類兼具教育、宣道及社會服務的工作,反觀本會在鼓勵姊妹投入此事奉之概念上仍極為薄弱,有待重新探討此議題,始能具前瞻性的培育在真理、信仰和靈性均紮實的宣道工人,而非長期使用變動性大又缺乏基礎的義工。

在師資培訓的層面,筆者發現各地教區所承辦或舉辦之各型課程,通常授課講員和參與的信徒都十分認真,參與的時數也不少,學習態度也非常良好﹔但常常在訓練和實際事奉的關聯上,無法有很好的連結,所安排的訓練課程也欠缺完整的架構,單次的講述和聽課實在很難有效的培育出實作的人才。

長期且具有方向性的人才培育是我們所欠缺的,有些福音輔導機構的協談人員必須自費參與兩年到三年的訓練計劃,經過篩選始能上線與慕道友對談,在實際授課、事奉時也同時有督導和討論課程,帶領者更針對個人性格或信仰體驗上的盲點作指導,使參與者在工作中學習與成長。這種全人培訓的概念和方式是未來在造就生命教育輔導人員或義工上可思考的方向。

幾週前和幾位關心生命教育事工的同靈齊聚一堂,大家想號召更多在學校擔任教師的弟兄姊妹來參與和投入,無奈的是,對於本會的教師同工在哪裏,大家只能憑印象多加臆測,所能運用的人力資源並未有一詳盡且確實的資料,在這別人都已經準備好的燃眉之急,連想要急就章的到處叫人都有些困難,實在是暴露我們在人才規劃和運用上的準備不足。

在期待投入校園生命教育之時,觀察許多宗教法人的基金會具備極強的動員力和介入性,在企劃部的策劃下,文宣、對外的教材、多媒體、訓練部門和與學校接洽的事宜均有暢通的聯絡管道,在總會逐年經費縮減和人力傾向縮編的現實狀況之下,若要能有所發展實在只能在禱告中代求,求主帶領各教會或教區自行統整相關業務,慢慢的一步步經營,在凝聚共識之後或許能有些介入的機會。
展望與代禱

全面實施的生命教育政令,讓信仰與人生觀的涵養能大大方方的邁入校園,在所有的孩子心底紮根。勸人為善的佛教、形形色色的民間信仰、一般基督教派或長期藉由教育來宣教的天主教會等,將大舉的努力協助學校來教導孩子,我們也很希望有機會能把真正最全備的福音、生死觀和人生觀傳給孩子,怎奈收取莊稼的工人欠缺!曾有過去在葡萄園團契的同工感嘆說,若是沒有這幾年的準備,我們真的不知道該從哪裏去著手。

凡事都需要預備油在器皿,我們身為家長的沒有想到今天會開放讓宗教介入校園,心急之餘終究是要看見我們的責任﹔如果您的教會想要投入教區附近中小學的生命教育課程,卻又不知道從哪裏開始,請洽各區的宣道組,由負責的傳道給您們一些建議。

在和學校接洽或派人員去授課時,大家要謹慎這件傳揚福音的撒種工作,因為每一堂課都像是佈道會,傳講關乎生死的信息,在詩歌、活動、故事、討論或是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情境中,把最重要的福音放入每一個苗圃中﹔我們等待這群孩子能尋求神的聲音,潛移默化的經營和宣導,這項校園福音工作,恐怕是我們在未來幾年中必須奮力去投入的一個福音工場。願大家能在禱告中紀念這件事,在百廢待舉的現況下開始努力的學習和開拓。






文章標籤:  #耶柔米  #316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