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探索歷史的耶穌與信仰的基督

撰文/勇駒|聖靈月刊317期-2004.02|主題/有生命力的信仰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這個世代接近世界的末了,從許多的預兆可以看得出來,其中有一項最可怕的預兆,就是有好些人冒著基督的名來迷惑人;主耶穌提醒我們:「不要被迷惑了!」(太二十四3-5

迷惑就在你身邊


大家稍微留意,不難發覺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思想和事物已滲入社會的很多角落。因為這些古代異端都穿了美麗的新裝,使人不容易辨認,所以一不留神,就會中了魔鬼的詭計。新紀元運動可以說是將迷信、邪術和東方神秘主義(尤其是印度教Hinduism)重新包裝,以迎合現代社會人士。更可怕的是它帶有諾斯底派(Gnostic)的神學思想。這種在第一世紀初代教會,敵基督的異端思想似乎又死灰復燃。

初代教會的異端諾斯底派(Gnostic)主張靈為善,物質是惡的,是故身體與信仰是兩回事,由於身體屬乎物質是惡的,因此又有縱慾及禁慾的主張,人們可以隨意犯罪(一8)。又人欲脫離物質的領域,進入屬靈的境界,逃脫的方法有許多,最主要是藉著知識,人便可以脫離物質進入真理屬天的領域。如此,基督的救恩就屬多餘的了!

諾斯底派與基督教爭辯最激烈之點是基督的位格。他們以為屬靈的神,怎會與屬物質的身體結合?因此他們對基督的看法又有不同的兩種主張:

1.基督非人,是靈體,在人眼中是一種幻影,並沒有真實的存在過。

2.耶穌具有雙重人格,當他受洗之時,基督的靈才進入他身體,又在耶穌被釘十架之前,基督的靈才離開了他,此說使人對於耶穌的神性與人性造成混淆。諾斯底派除了散布異端,又高舉知識,放縱情欲,過於自高,在倫理生活中降低道德水準,使人與人之間失去了珍貴的愛心。

由諾斯底的異端讓我們知道,他們深深的曲解了耶穌的人性與神性。

近半個世紀以來,新紀元人物覺得歷史的耶穌只是人類中最進取的一個,他與其他宗教領袖和偉人(例如穆罕默德﹑孔夫子等)都是「基督」之一,而每一個

人亦有「基督」的成份,但必須經過「變異的意識狀態」才能了解。這個過程和領悟,新紀元稱為基督的意識狀態(Christ consciousness)。如果你曾與新紀元人物接觸,你會知道他們亦常常引用聖經,但是,他們不單斷章取義,根本就不相信聖經,他們更採納一些不正統的書卷(例如:多馬福音Gospel of Thomas)。

學者們認為,新紀元的文件可靠性很低,不過他們企圖要矮化基督的神性,是非常可怕的思想。所以不要以為新紀元事物是一些離你很遠的神怪東西,其實它已滲透到社會各階層了。

探索「歷史的耶穌」源起與發展


類似新紀元運動混淆耶穌的人性與神性的思想,早在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時期就已出現過,當時的神學家認為耶穌實際上只不過是一位周遊各地施教的夫子,但新約的作者將祂寫成救主與復活的主,這些信仰不過是為錯誤的耶穌歷史憑添幻想而已。有些啟蒙時期的作者認為,只要恰當地運用最新的歷史研究法,必定可以重塑「耶穌的原貌」,「探索歷史的耶穌」(The Quest for Jesus)就是在這個時期發源,是基於這樣的信念。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類意圖探索「歷史的耶穌」的作法,其共同的基本立場都是「不信新約中所記載的耶穌具有歷史上的正確性;一些極端人士就宣稱,新約對於耶穌之敘述,不過是其門徒所捏造的故事,把耶穌說成基督。這些的學說其實與諾斯底的異端沒有兩樣。

下文將探索「歷史的耶穌」之訴求和發展為何?「歷史的耶穌」所指為何?基督徒又應當如何面對這股「探索」暗流?

第一波探索


其實,「探索歷史的耶穌」一辭來自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於1906年出版之著作《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的標題。此書描述了十八至二十世紀探索「歷史耶穌」的學術進展。這個探索的主要訴求是質疑新約聖經關於耶穌的描述。

大部分關於耶穌的描述是由學者自身之哲學立場塑造而成,不是直接探索史料來源而得的史實。因此史懷哲在他的分析裏,對這種探索歷史耶穌的作法抱持「徹底的懷疑」(thoroughgoing skeptical);並且他認為這種探索忽視新約福音書「絕對末世論」(Thoroughgoing Eschatological)的觀點。史懷哲的著作否定了歷史耶穌的「第一波探索」,也為「第一波探索」劃下一個清楚的句點。

然而史懷哲受韋斯(J. Weiss)「持續末世觀」(Consistent Eschatology)的影響,相信猶太人在耶穌所在的時期都以為末日將近,所以祂所主張的「神的國」乃是末世的觀念,因此他宣稱耶穌也不過是一位第一世紀猶太教中、自以為是彌賽亞的激進末世論者(Jewish Apocalyptist)。

史懷哲認為耶穌是一個陌生的人物,來自第一世紀的外鄉,猶太人末世啟示的環境中。故此,史懷哲的名言為:「他來到我們這裡,好像無人認識的人」,因此顯然他的「探索」,也不比被他批評的學者高明。

「第一波探索」中崇尚的史實主義(Historicism)遭到摒棄,不久後,教義式解釋法(kerygmatic interpretation)取而代之。由布特曼(Rudolf Bultmann)和他的門生在1930年左右所開創的方法,企圖將耶穌定義為一個純粹由使徒們所傳講「信仰的基督」;而不是一個歷史性人物。

他們認為,儘管這種傳講甚至不能以耶穌之歷史事實作為證據,但這樣的傳講還是極其重要的。十字架和復活是基督徒信仰真正的精義所在,是神與人相互交流的真正象徵,這些才是使徒和教會的根本。顯然,「信仰的基督」需以「歷史的耶穌」為前題,但不需以其為對象。他們宣稱,基督徒信仰的焦點並不在於「歷史的耶穌」,卻在於「信仰的基督」。

「新探索」(New Quest)


然而,就連一些布特曼的門生都感此法不妥。於是他們開啟對歷史耶穌的「新探索」(New Quest,有別於十八、十九世紀的「第一波探索」或「舊探索」)。蓋士曼(Ernst Kasemann)覺得布特曼完全忽略「歷史的耶穌」有潛在危險,並認為這是一種潛在的幻影論(Docetism)。

蓋士曼認為神學主張乃是依歷史的彰顯,也就是有關耶穌的福音宣揚,在耶穌地上的工作中,已有具體而微的芻形。因此,他們所開啟的這波「新探索」,要以歷史方法所能確認的耶穌史實為基礎,將教義中的基督建立、定義在其上。

「歷史的耶穌」舊探索,其目的在使人「不相信」新約所描繪的基督就是耶穌;但是「歷史的耶穌」新探索卻是肯定耶穌就是基督,並且強調,歷史的耶穌和信仰的基督之間的銜接點在於耶穌的信心,是一種模範式的信心,成為世人的榜樣,並且被宣揚出來;耶穌基督福音的主題就是「末世的神國已經近了」。

「歷史的耶穌」帶來復活的盼望


「歷史上的耶穌」這辭的意思取決於我們對「歷史」的認知。論到何為歷史,我們頭一個反應就是「過去的事」。廣泛的說,的確如此。不過,歷史並非我們能真正擁有,也非我們能真正獲得的。我們真正擁有的歷史是「第二意」(the second sense)的歷史-是我們所創造(do)的歷史,而非過去存在(was)的歷史。這也是我們考究現有證據(雖有可能不完全)之後,所寫出(write)的歷史。

這位歷史的耶穌對我們到底有何意義?就著我們現今的情形來看,倒是「第二意」的「歷史的耶穌」,就是轉述者(這裏特別是指祂的使徒)在他們當時的情況下所認識的耶穌,才對我們有真實的益處。我們關心歷史,並不只是簡單的想知道「過去」而已,更是為了瞭解「現在」,甚至尋得有關「未來」的線索。

若祂是有歷史性而非僅是一個遙遠、逝去的事實,耶穌必定與「此時」、「此地」有關!歷史的耶穌過去為多人活過、死了並復活;祂所帶來的生命之道,就是如今,還是極具功效,我們藉著聖靈親自經歷祂的生命之道的果效,例如醫病、趕鬼、死人復活、生命的更新等,與過去耶穌時代所產生的功效完全一樣。

使徒約翰在他的著作「約翰壹書」,一開始便提到他所聽見、所看見、親眼見過、親手摸過的「生命之道」(約壹一1)。這是為那些不認耶穌是基督的人(二22),以及不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人(四2-3;約貳7),所譜的序曲。

多數解經家以之為對某種不認「道成肉身為真實」的幻影派形式的對抗。如果硬要將天上的基督和為人的耶穌予以劃分,並且偏重前者甚至犧牲後者,這不但不能構成基督論,而且會演變成如前所述的「敵基督」呢!約翰寫這書信時,無疑地正因迫切的需要,因為人們忽視了基督的真實人性,而必須給與確定的聲明。

「耶穌基督的復活」是福音宣揚的重點;拿撒勒的耶穌被高舉的地位和祂的復活連在一起。同時它也確立了基督徒的盼望:在救贖方面,它使基督在十架上勝過死亡與邪惡的勢力,在末世方面,它成為基督徒對永生盼望的基礎。

歷史的耶穌是信心的基礎


我們相信耶穌除了在外表上與我們非常相似之外,祂也和我們有很明顯的不同之處。歷史上的研究,最多只能告訴我們祂長的和我們有多像,但惟有信心能讓我們知道祂和我們有多麼不一樣。

信心並不是用來回應看得見的事或是自然界事物;信心是在自然與眼見之外的,歷史沒有方法讓人有信心。

而歷史乃是要盡可能的在自然的範圍內,陳明過去究竟發生了甚麼。然而,即使我們相信歷史資料是完整無誤、全然值得相信的,我們所得的也不過僅是確認昔日發生的事,而不是可以深信的事物。歷史沒有辦法證明未見之事,就是那隱藏在事件背面的屬靈真理。

客勒爾(Kahler)認為,歷史研究的結果可以提供我們一個歷史人物,祂可能在許多方面比我們優秀、傑出,但現代人不會覺得這個人物與他相近。這樣的人物不需要我們用信心來相信他。

若我們真的希望自己能深信耶穌,並深信祂在世上的言行,我們最需要建立的就是真正的信心。但是信心來自於主的賞賜,主通常先賜給我們奇異的恩典,例如聖靈的體驗、病痛的得治、壞習慣的去除等等,成為信心的確據,使為我們更深信祂的話語是信實的,每當我們照著祂的應許去做,就經歷祂的話是不落空,如此信心的根基就更扎實。所以許多信仰上的偉人就是因著信被稱為義,樂意與主同行。

歷史的耶穌與我們的關係


在探索「歷史的耶穌」時,就在這許多交互的質疑中,人們一定很想知道歷史的耶穌與我們的關係。

我們可以回顧第一世紀末,因為當代人不肯相信歷史上的耶穌的確復活了,所以約翰也極力見證主耶穌已將生命之道彰顯出來,所以他一再強調:「神已叫死人復活,為何看作不可信的呢?」(徒四19,二十六8

道成肉身的耶穌與父原為一,耶穌說:「我本出於神,由神而來」;又說:「看見我就是看見父」(約壹五20;約一1、14,十四7-11)。當約翰經歷主的話,看到主的作為大大彰顯,深深體會到神的豐盛、智慧與能力,都在基督耶穌裏(西二1-23),難怪約翰極力的見證:「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

人若沒有在水和聖靈裡重生,豈能憑人有限的理性認識耶穌,豈能從祂領受生命之道,與人分享?當代的法利賽人非常硬心,如同「瞎眼又耳聾的」,他們難以理解生命之道的可貴(太十一20,十二28),就不知道歷史的耶穌就是道成肉身的基督,結果存嫉妒的心,處處想害死耶穌;同理,我們若不重視禱告、讀經,就成了「瞎眼的」,不但是非不分,也看不到屬靈的好處;我們若不用心聚會,就成了「耳聾的」,不肯聽勸,無法與人分享生命之道,自然不知如何行道,就成了「瘸腿的」。

由此可見,唯有積極參與屬靈生命的團契,才能明白耶穌就是基督。

聖靈見證「歷史的耶穌」就是「信仰的基督」


誠然,耶穌是一位歷史人物,其生活和工作也由門徒們照著印象記載下來。書中所傳達的,無疑是他們對耶穌生活、工作、受死、和死後等要事詮釋了歷史的耶穌同時具有人性與神性,他們如此記下了歷史。

投身探索「歷史的耶穌」的學者們,卻趨向貶低新約聖經在成書時的詮釋過程。但是,聖靈運行在使徒們身上,不但使他們詮釋的過程滿有能力,同時在耶穌升天之後,他們也經歷了基督耶穌話語的能力;例如保羅生命的更新;彼得能叫瘸腿的走路,靠著主的大能,叫多加死而復活等等。

這些資料如今極具價值,並非只作為歷史的證據,而是關於耶穌復活前後生活的見證。如今我們屬靈的經歷也能證實的,聖靈的運行在耶穌的生活中,也在祂復活之後,運行在教會中。因此,我們不只在單純歷史層面上認識歷史的耶穌,同時也在祂復活後,藉著聖靈運行,讓我們知道這位耶穌,神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徒二32-36)。

結論


我們在探索「歷史的耶穌」中,深知祂就是「信仰的基督」,是因聖靈的臨在,仍繼續運行在我們心中。這一個跨越時代、不停轉動的歷史中,唯有親身領受生命之道,並且祈求聖靈的內住,至終會證明這一切的真理:就是肉身的耶穌已成了靈體的基督,祂成了信徒生命的源頭,能夠讓人透過主觀的經歷,引領我們進入靈裡基督的奧祕殿堂,實踐成聖的真理,我們的信仰才有可能達到完全。

際此末後的世代,異端邪說不斷充斥在我們的周遭,我們要謹記主的話:「要謹慎,不要受了迷惑!」,以免喪失寶貴的靈命。

※參考資料
1.K. Robichaux,翟兆平編譯《The Quest for the Christ of Faith》,Affirmation and Critique,Vol. III,No.4,Anaheim: Living Stream Ministry, 1998, p.27-34
2.麥葛福著,劉良淑、王瑞琦合譯,《基督教神學手冊》校園書房出版社,台北1998
3.林永基著,《約翰壹貳參書註釋》腓利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台中2001
4.張逸萍著,《「新紀元」的陷阱!》中信出版社,美國2001






文章標籤:  #勇駒  #317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