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淺談不一定死與一定不死

撰文/謝宏駿|聖靈月刊317期-2004.02|主題/有生命力的信仰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我們務要認識耶和華,竭力追求認識祂,祂出現確如晨光,祂必臨到我們像甘雨,像滋潤田地的春雨。」(何六3

神創造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原來有父子的親密關係,但是始祖卻受蛇的誘惑,扭曲神的旨意和神的性情,懷疑神的命令有什麼不良的動機,接著徹底否定神的公義審判,所以吃了禁果,之後,自己覺得羞恥,還以為可以躲藏起來,就不會被神發現,與神之間的對話又充滿各種推託之詞,最後受咒詛被逐出伊甸園,離開神的面,飄蕩一生而死(創三1-24)。

從此人類落在罪的權下,勞苦愁煩,轉眼成空(詩九十10),對神的認識只留下「似曾相識」的記憶。

這蛇就是大龍,名叫「魔鬼」,又叫「撒旦」(啟十二9),就是「抵擋」之意,處處要扭曲人對神的認識,誘惑人產生犯罪的動機,以遂其抵擋神人關係的本性。

首先牠對女人下手。牠對夏娃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麼?」說這句話可能有幾個動機﹕

第一,要引起夏娃與牠對話的機會,故意用一句完全相反的話來引起夏娃不得不回答的衝動,有了開始,才有進一步的機會。

第二,蛇應該知道神對亞當的吩咐是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都可以吃的恩典,故意說一句完全相反的話試試夏娃對神的認識有多少,因為神對亞當吩咐吃和不可吃的時候,夏娃尚未受造,神所說的話可能是亞當轉述給夏娃知道的,而在轉述的過程中會不會有什麼閃失?這可能是蛇要見縫插針的詭計。

第三,這句話充分表現蛇的同情心,神怎麼可以這麼說呢?蛇似乎與人類站在同一邊,以取得人類的認同感。而且這句話原文沒有疑問詞的符號,語意上也可以解讀為肯定句,強烈表達對神的不滿,對人的同情。

神會不許人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這樣的神豈不是一位霸道無理的神?不吃果子,要吃什麼?神的形象已經遭受第一次的扭曲了。

女人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唯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夏娃的回答透露出她對神的話不是百分百的領受和理解,顯示出她對神的認識已有許多破綻。首先,神原來對亞當說,園中各樣(所有)樹上的果子都可以「隨意」吃,這個「所有」是一個極大的恩惠,「隨意吃」的原文是動詞不定詞加動詞詞類變化所表示的強調語氣,但是到了夏娃的口中一切都淡化了,都成了平凡無奇的小事一樁。

當我們對神的恩典也感到無所謂的時候,便是給魔鬼留下一個危險的地步,因為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

「唯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我們不可吃」,「那棵樹」是什麼樹?夏娃第一次說到那個不可吃的果子,理當完整的說出樹名是「分別善惡的果子」,直接用個代名詞可能是因為夏娃認為蛇應該知道的,或是因為蛇和夏娃對話的現場就在那棵分別善惡樹下,夏娃用手指比一比就可以了。

如果真是這個現場,那就太可怕了,魔鬼的詭計太厲害了。現場如果離這棵樹遠遠的,牠誘惑的影響力可能不大,因為要去摘下來吃不方便,但是就在這棵樹下,太容易拿到,夏娃直接就可以看到,好做食物,悅人眼目,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來吃了。

魔鬼的誘惑一定會以環境的氣氛和方便為有利的手段,人的情緒和認知極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色情和暴力都是這樣產生的。

神對亞當的命令是不可吃,並沒有不可摸,為何夏娃會多出這句話?是亞當轉達的問題?還是夏娃自己設想更為周到的結果?表面上看,這樣連摸都不可的規定似乎是保障自己不會吃的藩籬,但是神並沒有這樣的規定,仍然是加添了神的命令,這是不對的(申十二32)。

夏娃加添了這句話背後的情緒是否有種不滿?吃的日子會死,摸了也會死嗎?如果這也是神說的,這樣的神未免有一點小氣苛刻。如果這是亞當轉達的錯誤,亞當對神的認識不及格。如果這是夏娃自己設想的,夏娃想要保障自己遵守不要吃的規定,就像法利賽人為了守律法,增加了許多律法之外的生活條規,做為保障的藩籬。

例如,為了守安息聖日,不可工作,於是細細的定了三十九條安息日不可作的動作。為了保守聖潔,由外返家用餐前要有洗手的宗教儀式,種種加添的規定成為生活的捆綁與負擔,主耶穌是彌賽亞,才能將這些不必要的規定拿走,以真理叫人重得自由(約八32)。

夏娃知道死亡的威脅,如果吃了就會死,但是摸了也會死嗎?本來是為了保障的目的,卻成了魔鬼試探的線索,魔鬼也許會叫夏娃先摸摸看,甚麼也沒發生,平安無事,既然可以摸,吃吃看也不會怎麼樣吧?最後就真的吃了,眼睛卻明亮起來,看見自己赤身露體的羞恥。

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不一定死」的原文有否定的強調語氣(也是動詞不定詞加動詞詞類變化),應該翻譯為「一定不死」,"You will not surely die."(NIV)魔鬼既然要引誘夏娃吃禁果,無所不用其極,不擇手段,說謊也要斬釘截鐵的肯定才有效果,完全與神的話相反,因為魔鬼本來就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約八44)。

魔鬼的謊話可能引起夏娃對神的懷疑,到底誰的話是真的?真的會死嗎?還是不會怎樣?一旦對神的命令有了懷疑,違背命令而犯罪的機率就會大大的增加了。

蛇再次扭曲神的旨意和動機,如果始祖吃了善惡果眼睛會明亮,是神的作為有缺陷。然而神並不造人的眼睛本來就明亮,神所造的萬物都是好的,人的眼睛本來就是完美無缺的,並不缺少明亮,但是魔鬼企圖矮化神的創造。

如果我們開始懷疑神的作為不完美、也有缺陷,心中就會對神抱怨不滿,也許想去找別的神明看看,或是自己想辦法突破障礙。此時又有魔鬼的建議,人會接受其建議的可能性非常大,於是就犯罪了。

「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這裡的「神」原文是複數,本來神(elohim)這個複數形態的字都用單數動詞,表示神是獨一的。但是蛇說,如神知道善惡,「知道」卻用複數動詞形態,所以應該譯為「神明」(現代中文譯本修定版),這正是魔鬼的詭計,讓人產生驕傲的心,人也可以成為神明。例如,關雲長、林默娘這些人都成為受崇拜的神明了。

神會怕人如神一樣知道善惡,所以叫人不可吃善惡果?這樣的神豈不是一位自我防衛的神?又小氣又自私?當然夏娃聽了以後,會有強烈的動機要突破神所設的限制,「要拼才會贏」。

夏娃要摘善惡果之前也要找充分的理由說服自己,有合理化的藉口,吃得坦然,這也是愚妄人愚拙的地方,「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唯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箴十二15)。

夏娃吃了,又拿給「她丈夫」,原文的完整意思是「與她在一起的丈夫」,"She also gave some to her husband, who was with her."(NIV)可以有兩種意義,一種是表達兩人的婚姻關係,另一種是亞當從頭到底都與夏娃在一起,整個對話他都聽到,也都認同,所以都沒有任何不同的意見與聲音。默然接受。

他們吃了善惡果,眼睛果然明亮,但不是如神一樣,而是發現自己的赤身露體,產生羞恥的罪惡感。魔鬼的詭計往往就是這樣半真半假,半對半錯,人就分辨不清,容易上當。

始祖犯罪後還以為可藏起來,躲避神的面,還是不認識神的無所不知、無所不在,沒有任何事可以逃過神的鑒察(詩一三九7)。

亞當推卸責任給夏娃,夏娃則推給蛇,自己該負的責任卻絕口不提,這正是人性的軟弱,不認識神的智慧與公義審判。

神還是為人類做皮衣,取代會枯乾的無花果樹葉子,咒詛中仍有恩典的照顧,也應許女人的後裔可以傷蛇的頭,就是彌賽亞的救贖盼望。

不認識神,就會導致犯罪的機會與結果,所以,先知大聲的呼籲:我們要竭力追求認識神,就得平安與福氣。






文章標籤:  #謝宏駿  #317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