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特區


&

搜尋&分類

​重修家庭和睦的牆

撰文/璞琢|聖靈月刊318期-2004.03|主題/家庭祭壇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清晨,在美國一般華人較多的社區公園裡,少了台灣常見揮舞太極拳或是隨著音樂跳著土風舞的盛況,卻同樣是中年以上華人聚集並交通情感的時段與場所。

這些爸爸媽媽們,遠渡重洋,前往美國或探望或落地,照顧在美國就學或成家立業的子女。這群父母的臉上似乎少了對兒女成就的驕傲和喜悅,反而對眼前的親子生活充滿著愿懟。

形體上的家人團聚似乎無法彌補親子間在東西文化衝擊下所造成的裂痕。東方的倫理道德思想與西方的獨立自主觀念似乎是兩條永遠無法交集的平行線。

若硬要將兩條線繫在一起,鮮少能發出家庭的溫暖,反倒時常迸出紛爭和不滿的火花。「家」,這座心靈的堡壘,似乎承擔不起這份劇烈的文化衝擊而漸生裂痕,出現「溝通不良」或「無法和睦相處」的破口。這個家庭的破口不僅時常出現在移民美國的東方家庭,亦發生在主內的家庭……

移民到新的國度所接受的衝擊,不亞於當年但以理先知被擄至巴比倫時所面對的考驗,諸如服儀、飲食、生活儀節、語言文化和教育思想等等,但差別在於移民多屬自願遷入移民國度的選擇。

當一面努力適應新國度的語文社會環境,移民家庭同時想要保有固有的家庭文化傳統,現實生活裏,面對同化的壓力與心中堅持傳統之間的張力,迫使移民家庭喘不過氣來,猶如熱鍋上的螞蟻。

就基本面來說,溝通不良的原因在於對言語溝通態度相啻甚遠的認知差距。實在是難為了自幼便沉浸在東方「小孩子有耳朵沒嘴巴」觀念的父母,與接受西方「獨立思考判斷並坦率表達」的年輕一代。

在台灣,中國傳統教育下,長幼有序,子女依從父母的威權,要乖乖聽話不可頂嘴;但在美國,沉默不再是金,反倒是口語表達能力決定一個人在社交圈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從小就被訓練自我表達的能力,即便與父母說話有時亦不分長幼,只顧自己的想法。對不懂得分輕重的美國孩子來說,對父母親說句「閉嘴」乃司空見慣;但這卻是中國父母所無法忍受的言語侮辱。

親子間一言不合,怒面相向或是冷戰不說話的事例比比皆是。未能充分溝通之先,親子間已經失去和睦,無法繼續說話,家庭的功能出現了破口,這不僅是社會問題,對基督徒而言,更是信仰生活中的小狐狸,妨礙信徒結出信仰的果實與綻放基督的馨香。

「家」,很多人認為它是個可以放鬆、無拘無束的地方。回家後,安心地卸下社交禮儀中諸多的面具,毫無隱瞞地對家人顯露內心真實的情緒。

心情好時,與父母或子女有說有笑;但心情不好時,在家中擺一臭臉,言語間充滿火藥味,猶如利刀,刀刀傷人,毫不留情,並損及自以為理所當然的親情。這份鬆懈後的言語疏失乃跨越種族、語言和文化的情緒傷害。因此,追求和睦是堵住家庭破口的首要之舉,並且,要從「口」做起。

《箴言》十五章1節:「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這段經文點出現代家庭和睦或紛爭的關鍵。

全家乘車出遊是何等愉快的事!車上,好心的媽媽再三地提醒路況,胸有成竹且平時頗有主見的兒子在駕駛座上,無法再忍受連綿不絕的叮嚀,不耐煩且口氣很差地說:「別說!我知道!」

媽媽覺得兒子頂嘴不尊重她,便將心中忍耐已久的委屈和不滿一瀉而出。頓時間,車內的氣氛緊張起來。所幸,同行的父親和女兒柔聲地安撫母親,充當和事佬,全家才能和樂地繼續旅程。的確,柔和的語氣在家庭和睦的工程中扮演微妙且關鍵的角色。

《詩篇》四十九篇3節:「我口要說智慧的言語。」讚美和感謝的話不僅是神所喜悅的禮物,更是促進家庭和睦的智慧話語。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多少中國父母的心願!然而中國父母怕孩子會驕傲而吝於讚美;更因愛子心切,一看到孩子哪裡不對,便忍不住管一下,說幾句,希望孩子更好,也希望孩子能了解自己的苦衷。

但孩子平日在學校接受西方以鼓勵和肯定的話語來培養自信心和能力的教育方式,多數孩子無法體會父母親「愛之深,責之切」的良苦用心,面對父母的管教或責難,很難接受,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爸媽不喜歡我;或是覺得無法取悅父母而喪氣;甚或者會因此討厭父母,不願與他們說親愛的話。

有位在大學教書的母親,因從事一項學術研究計畫,必須在三年的期間內以不帶偏見、不批評且肯定的態度面對研究個案。為使自己更進入狀況,她以相同的方式教養她當時仍就讀小學二、三年級的小兒子。每逢遇到孩子行為問題時,她總會先思索孩子某些可取之處,予以肯定再教導他正確的觀念。

例如,有次孩子與朋友從二樓的樓梯扶手滑到一樓。當她看見時,雖已嚇出一身冷汗,仍忍住以平靜的口吻對孩子說:「這是很有創意的下樓方式,但我還是喜歡你走樓梯下樓。」

孩子原以為會挨罵,卻意外地收到母親另類的勸說方式,便笑笑地說:「這太危險了,我也比較喜歡走樓梯的方式。」這位母親發現,當她撇棄過去責難的說話方式,改以不批評且肯定的說話方式和態度時,她與孩子間的關係更加融洽。

細細思索,肯定讚美的話與責備管教的話,在他們背後都隱藏一份相同的關愛,問題不在於黑臉與白臉之分,而是表達方式之別,在親子關係上產生南轅北轍的影響。肯定和讚美的話較易讓孩子感到受尊重和培養自信心,並能維繫家中和睦融洽的氣氛和親子關係。

不僅孩子需要肯定與讚美,做父母的何嘗不需要肯定與讚美呢?曾有位母親分享她的育兒經驗:她在家做西式糕點時,孩子圍在身邊看她,每當她完成一小步驟,孩子便鼓掌說:「媽媽好棒!」

用餐時,孩子每吃一口飯菜,便認真地問同桌用餐的家人:「菜好好吃,對不對?」聽見孩子純真的讚美,一天的辛勞都煙消雲散,原本平淡無味的菜餚,分外可口,餐桌上一家人和樂融融,做起家事亦分外有勁。

感謝的話能更進一步修復並穩固家庭和睦的牆。有位姊妹陪伴更年期的母親,時常忍受母親因更年期而起的壞情緒與抱怨、不滿言詞。多年後,這位母親身體恢復健康,有時想起過去更年期因荷爾蒙失調所引起的情緒失控,便立志以感恩的心面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不僅時常對丈夫和女兒說謝謝你們過去對我的照顧和包容;用餐時,感謝家人辛勞地預備飯食;外出時,感謝家人陪伴她;甚至當她將家裏打掃乾淨時,她還不斷地感謝神賜她健康和家人過去的照顧。這些由衷感恩的話語,不僅修復過去歷盡滄桑的親子關係,更使家庭生活變得融洽。

柔和的語氣、充滿讚美和感謝的智慧話語可以幫助我們重修家庭和睦的牆,但我們需要禱告才能從神得著力量來控制我們的舌頭,追求家庭的和睦。

曾有位在美國長大的中國男孩,家教甚嚴,母親對他的管教分外嚴厲。他無法諒解母親對他造成的心理傷害,因為他總覺得母親時常將他罵得一無是處。故此,自幼他便怨恨自己的母親。但這個男孩後來接受了耶穌基督的恩召,成為基督徒。

查考道理的過程中,他明白自己必須原諒母親才能成為真正的基督徒,但談何容易?他的內心充滿恐懼與焦慮,他不知道信主後的自己要如何與母親相處。於是他跪下禱告,求主抹平他心中的傷痛與恐懼,賜給他一個平靜的心學習與母親相處之道。

一段時間後,他體驗到《腓立比書》四章6、7節的應許:「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以西結書》二十二章30節告訴我們,神正在尋找一人重修牆垣,防堵破洞。願我們能效法以賽亞先知回應神的呼召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文章標籤:  #璞琢  #318期  #藝文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