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當思念的旋律揚起……

撰文/徐濟玲|聖靈月刊319期-2004.04|主題/神未應許天色常藍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繪本導賞:

拿起這本書總會被封面那個小女孩深深的吸引,細細端詳她的神情和動作,再揣摩想念的感覺──當思念的旋律揚起時,這番思緒就如蒲公英的種子,一旦被風吹起便隨風飄啊!飄!很輕很柔卻無法駕馭……

其實想念就是這麼稀鬆平常的心情,當這感覺興起,人似乎再度穿越時光隧道去重新經歷。作者在書名頁的地方以兩張相片(一張是小孩和母親;另一張是四個童真孩童的合照);一朵紅色的花展開故事的序幕,照片、鮮花能牽引怎樣的故事呢?這故事就在深深的記憶裡,藉著睹物思情勾起動人「想念」。

一張車票指引了時間以及方向,在擁擠的車廂一隅,小姐看著這兩張照片,縱使火車飛馳南下,然而她的思緒早已悄悄溜進童年的回憶,作者在現實與回憶的時空處理上十分新穎巧妙,藉著色彩的明暗、清晰模糊來對比今時過往,再運用電影鏡頭的技巧帶出故事情節不斷向前進展的連貫效果。

成功的呈現:當一個人漸漸跌進回憶之中,過往的事愈清晰,而現實的我卻模糊了。同樣地,回到現實的情境,小姐的身影也愈來愈清楚。

有書評以「夢」解析作者欲呈現的感覺,但我獨獨鍾愛「睹物思情」──回憶,因為回憶教人遊走過往與現實之間,同時品嚐甜美和惆悵。這是一本無字書,卻成功地詮釋了「想念」的這份情。

繪本談心:

曾經凝望照片,想著照片中的人;念著當時發生的事,是怎樣的情景下拍出這些照片呢?而那些事兒總已成為往事,只有在回憶的時候才會重現;愈回憶,思念之情愈深……

讀完這繪本有點迷惘,因為故事中的小姐隻身帶著一朵紅色的花兒到屏東鄉下「探望」母親,陪伴她的是兩張兒時照片以及濃濃甜蜜又俏皮的回憶,它讓我從喜悅、逗趣之境再嚴肅面對死亡的現實,因為故事的結尾原來是小姐為墳前的親人獻花。

從女孩在母親懷抱中嬌嗔地把花插在母親髮上,到鏡頭拉至現實,溫馨稚嫩的逗趣模樣漸漸遠去,倒是女孩身影變小姐;母親髮上的花叢已成為墳頭上的花。

想念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情愫在人們心靈深處盤旋呢?我想起年輕時候讀過的一首詩:清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唉!古今中外有情人哪一個不如此?明知相思苦……,幾番細思量,情願苦相思……。對故人舊事不也是如此嗎?雖然故人舊事如過往雲煙,但不變的是那份真、那份情,就像故事中穿梭的那朵紅色鮮花──從未改變。

親子延伸活動:

活動一:看照片、說故事

收藏在您身邊的照片一定形形色色、琳瑯滿目吧!不論是您小時候或年輕、或為孩子拍下的「紀錄」,其實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有一則教人回味無窮的故事,何妨說說同孩子們分享呢!

活動二:一張火車票

別小看一張火車票,那樣的不起眼,從A地到B地,這是一班什麼樣的火車;起訖點在何處?幾點鐘發車,什麼時候抵達目的地;這期間將經過哪些地方……。其實,帶孩子搭火車是一個很棒的經驗,為自己和他買張票、陪他坐一乘,享受一趟難忘的火車之旅,不錯吧?!

活動三:掃墓、思故人

清明掃墓雖為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但不可否認地,古今中外皆有到墳前悼念已故親友的事情,如何在掃墓、悼念故人、思想人生結局──死亡的議題上得造就,就得看咱們以什麼態度和心情去教導孩子了,基督徒父母如何引導孩子看待中國人的清明掃墓、祭祖呢?

除了聖經訓示要遵守外,您可以做家庭聚會悼念已故親友長輩;也可以在掃墓之餘在墳前插上鮮花;或者掃墓的同時和孩子分享故人生前的佳美典範;或唱詩、或禱告、或誦讀故人喜愛經文……

活動四:憶我之最

以「我最記得……」、「我最懷念……」、「我最想念……」為話題,同孩子們分享彼此的記憶,哪怕其中的酸、甜、苦、澀,都是人生最美好的回憶。

活動五:回憶V.S省思

回憶固然甜美,但不要一味沉溺。雅各在埃及面對法老王的問候時,他說:「我的日子又苦又短少。」但回首來時路他又能滿心感謝的說出「那一生牧養我的神……」約瑟被賣埃及為奴後提升為宰相,他能回首過去,感謝今日:神的意思原是美好,又為兒子取名「瑪拿西」、「以法蓮」(創四十一)。

保羅有「忘記背後,向標竿直跑」的嘉勉之語,其實在回憶、省思之間是否要期勉自己從新得力,因為未來的日子依然在前面等待,而我們以什麼心態去面對呢?和孩子分享雅各、約瑟、撒母耳、摩西的故事之餘,也可以同孩子互勉之。






文章標籤:  #徐濟玲  #319期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