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父母如何看待同儕的影響

撰文/黃煥超整理|聖靈月刊321期-2004.06|主題/做瑪門的主人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蕭媽媽來信問

我的孩子今年小學六年級,他深受同儕影響,只聽同儕的建議,對父母口服心不服。同樣的事情,常常我跟他說了幾百次不要這樣子,他都聽不進去;他的死黨說一下,他就馬上聽進去,我該怎麼辦?
交友問題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早熟,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即有很多人進入青少年階段。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朋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媽媽說」、「老師說」已經慢慢變成「同學說」。隨著個人知識、生活圈的擴大,交友範圍也漸漸在擴大,青少年人際關係逐漸改變。

學校同儕成為他們精神上很重要的寄託對象,所以校園一旦流行某種事物,孩子便會一窩蜂地跟進,深怕與同儕有所隔閡。社會風氣及校園文化的影響力在現今青少年身上十分明顯,也就表示現代家庭的影響力對青少年已經大大降低,難怪許多父母覺得兒女越長越大、越難掌握、越來越不聽父母的話。

由於人際關係的轉變,青少年特別需要朋友的接納與支持,所以您的孩子受同儕影響比較大是很正常的現象。這不全然是壞事,像您在來信中提到「同樣的事情,常常我跟他說了幾百次不要這樣子,他都聽不進去;他的死黨說一下,他就馬上聽進去。」可見,他的死黨和您的觀念在這件事上是一致的,本來您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反而透過他的朋友來完成,您還應該感謝他的死黨呢!

由此也知,有時候可透過小孩的朋友來改正自己的小孩,甚至透過小孩的朋友來了解自己的小孩,有時您會發現原來我的小孩是這麼想的,我卻一直不知道。所以他有死黨未必是件壞事,善加運用對您還有相當的幫助呢!

與朋友的交往過程中能增廣見聞、紓解情緒並藉由說話投機、彼此關心、有共同興趣,可讓小孩在心理上有歸屬感,這些都有助於明確的自我概念的建立,日後都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友誼帶給人影響很大,如果沒有要好的朋友,是很難走過這段青澀的少年路。

讓父母擔心的是孩子結交壞朋友的問題。在今日社會環境複雜的情況下,朋友的良莠不齊是很正常的。什麼是壞朋友?有時很難認定。但可先約法三章,不奇裝異服、不抽煙、晚上不遲歸、不出入不良場所(如舞廳、網咖……)。只要不逾越規則便不限制其交往對象。但與其限制他與同儕的交往對象,不如幫他選擇好的朋友。

父母可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幫他過濾淺交及深交的朋友。好的朋友可以鼓勵小孩與其多交往,不好的朋友則少與其來往。朋友好壞的分辨要先多多認識他的朋友,可以和小孩聊聊他朋友的情形,並邀請他的朋友來家中玩。父母一旁觀察並灌輸小孩結交益友的觀念,一同討論朋友好壞的分別。

如果發現小孩的某位朋友不宜深交,可婉轉向小孩說明,並教導他不宜深交的意思,不是都不理他,不管對象為何,合宜的應對進退是做人應有的禮貌。只要不主動邀約對方,對方的邀約也盡量婉拒,減少小孩與這位朋友接觸的機會即可。好的朋友則可多邀請來家中玩或一同參與活動,以增加彼此的情誼。

另方面父母要增加小孩結交益友的機會。可以多多參加各類公益活動,因為會參加各類公益活動的人,多少會有較大的愛心,再從其中篩選適宜的朋友,層層過濾找到好朋友的機會就比較大。教會中同年紀的同靈有相同的信仰,比其他屬世中的朋友更適合當小孩的深交對象。

父母應按時帶小孩到教會參加教會的宗教教育課程,並踴躍參與教會舉辦的各類活動,讓小孩從小有屬靈的同伴,這是最好的益友。如此不但他會習慣來教會並進而喜歡到教會,有屬靈的同伴、有耶穌成為他至好的朋友,父母大概就可以比較放心了。
親子溝通問題

孩子有好的朋友可以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給予相當大的幫助。但朋友畢竟比不上父母,或因環境人事等等變遷,不見得好的朋友都有機會一直在一起。而且好的朋友不見得都不會變壞,父母仍需時時關心自己小孩的狀況。「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一二七3)父母對這份產業的成敗責無旁貸。

您信上說小孩對父母口服心不服,如果小孩對父母的話聽不進去,即使他表面順服,卻打從心裏不願意時,的確在教導上會有很大的問題。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應該是在小孩成長過程中,親子間長久以來缺乏溝通所致。

不知您在家中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有多少?我們常忙於生計,回到家中往往精疲力竭,對孩子的耳語與在校生活點滴的描述,總沒有好的回應,久而久之,親子間的溝通橋樑便不知不覺中關閉。關閉之後,想要再打開就往往事倍功半,實在不可不慎。傾聽孩子的分享,其實是一種享受,能夠在彼此的交談中更進一步了解對方。

扮演好一位聆聽者,讓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是很關心他的。父母有時間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地父母的行為舉止便會一點一滴地影響孩子;若親子間缺少這樣的互動,長久累積下來的結果,恐怕是父母花再多心力都難以挽回的。

所以現階段要做的是加強與子女間的互動。第一要務就是要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與模式。代溝的形成始於溝通不良,長久溝通不良,雙方的差異性越來越大,便容易形成思想觀念對立、話不投機,代溝從此形成。若能趁早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管道,即使在知識背景、主觀意識上有段差距,也能藉此充分了解對方,而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爭執。

定期舉行家庭聚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家庭聚會的時間不必很長,重要的是要成為固定的時間且列為第一優先,這樣才不會斷斷續續以致無疾而終。家庭聚會中可從查經開始,然後有經節與生活心得分享。家中成員都要有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父母在聚會中不可隨意打斷、申斥,以免家庭聚會變成聽訓時間,使兒女噤若寒蟬、避之唯恐不及,那就一點效果也沒有了。

父母只在必要時提出仲裁或輔導意見,並用各種不同做法所會產生的利弊得失來討論,而不一下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多讓小孩思考及了解不同做法的影響。雖然已分析過了,孩子仍然堅持己見時,只要不逾越底限,盡量採納孩子的意見。別太快對孩子負面評論,給他一點犯錯空間與成長空間,讓孩子樂意與父母討論他所面對的問題。

除了家庭聚會外,私底下仍當抽空與孩子單獨相處,以補家庭聚會的不足。因為有些事情是不好當眾說的。避免在不適當的場合談話,找到最合宜的氣氛下進行溝通,如在飯桌上、洗澡後、就寢前。若能建立起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願意把父母當成自己最好的朋友,自然就沒有你所說的問題了。
認同孩子;建立孩子自信心

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交友不慎、唯恐小孩會做錯事、總以懷疑的態度與小孩對話、過度關心小孩、給小孩許多壓力、沒有取得彼此的信任,這些常會造成親子間的對立。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情緒上起伏較大,在好像是大人又還不是大人時,他們渴望自己的想法被肯定,當我們處處否決他的看法時,他一定覺得父母不了解他,而將自己傾訴的對象轉向他人。因此父母在與他討論看法時,即使父母深深不以為然,也要善加包裝,使他更容易接受。

心理學上有種「三明治讚美法」可供您參考。什麼是三明治讚美法?那就是一種先褒獎,再說實情,再說一個總結的好處。例如有一個學生,遲交了報告,教授要扣她的分數,但擔心引起學生的不快,於是教授就說:「嗯,妳寫得不錯,不過就是晚繳了點,我先扣妳兩分,但是整體來說,妳還是頂不錯的。」

再舉一例,小孩很頑皮時,可以告訴他:「你頂聰明的,就是有點頑皮,如果能改掉這個小缺點的話,就太完美了。」這樣,小孩聽了也就不會怪父母只看到的缺點,而看不到優點了。有時還會認為他有兩個優點,只有一個缺點,還沾沾自喜呢。而父母所點明的缺點小孩也就不會那麼排斥,就可以好好地引導他如何避免犯相同的錯誤。

另外要讓孩子在家中扮演決定角色,藉由此過程培養其做決定及負責任的態度。引導其思考事情的利弊得失,讓他們嘗試自我選擇與決定。由此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才不會因為害怕朋友不接納自己,被朋友笑、失去朋友而盲目受朋友的左右。

青少年在探索自我,肯定自我的過程中,一定會面臨許多疑惑和徬徨。這時他們需要父母的關心、鼓勵與支持,做他們忠實的夥伴,而非一昧地指責、控制,而導致反抗、叛逆。因此取得孩子的認同感並進而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相當重要的。

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與欣賞,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孩子的成長道路猶如跑道與戰場,父母該為他們多喊加油、高呼衝啊。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教育讓父母與孩子生命和諧,成為朋友,小孩才能在快樂中學習與成長。
結語

地理環境變化的時候,農民都知道要改變種植的方法;社會環境變革時,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觀念呢?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農民日夜思考的是莊稼需要什麼,怎樣滿足莊稼的需要;家長為教養孩子徹夜難眠,有沒有想到孩子心裡深處想的是什麼,怎樣滿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呢?莊稼長不好,農民從不埋怨莊稼,相反的,總是從身上找原因;孩子有問題時,家長也應該要想想自己是否有尋求更好的方法來教導自己的小孩。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十九18)教養小孩應趁早,在他們還肯受教時教導他們,效果會比較好。否則等到長大成人,人格定型後,就會事倍功半。更何況在基督裡有主耶穌為彼此間溝通的橋樑,只要肯花點心思,用點技巧,並加上膝蓋功夫,相信每個小孩都會樂意與父母溝通的。

參考資料
1.〈親子橋──青少年的親子溝通〉,《宗教教育》,宗教教育雜誌社發行,1990.09,55期。
2.〈親子橋──青少年與家人相處〉,《宗教教育》,棕樹文教基金會發行,1990.12,58期。
3.〈親子橋──青少年與同性交往〉,《宗教教育》,棕樹文教基金會發行,1991.12,70期。
4.〈新好父母專輯〉,《宗教教育》,棕樹文教基金會發行,1996.11,129期。
5.〈與孩子相處(下)專輯〉,《宗教教育》,棕樹文教基金會發行,1997.04,134期。
6.〈社會潮流對青少年的衝擊──家裡沒大人?〉,《宗教教育》,棕樹文教基金會發行,1997.11,141期。
7.〈陪他成長──吾家有女初長成〉,《宗教教育》,棕樹文教基金會發行,1999.02,156期。
8.〈陪他成長──其實我想懂你的心〉,《宗教教育》,宗教教育雜誌社發行,2000.09,175期。
9.周弘著,〈賞識你的孩子〉,上游出版社,2002年3月,二版。
10.〈家庭祭壇〉,《聖靈月刊》,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發行,2004年3月,318期。






文章標籤:  #黃煥超整理  #321期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