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特區


&

搜尋&分類

​生活壓力與調適──談滿足的喜樂

撰文/林賢明|聖靈月刊325期-2004.10|主題/缺角的圓-學習擁抱生命的遺憾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近年來,人際關係疏離、意外和災變頻傳,又逢經濟低迷、產業升級與競爭激烈的劇變,人們的微笑和喜樂的心靈,似乎在現實中逐漸消聲匿跡。於是,時下心靈雞湯或心靈音樂,乃至休閒、藝文……等,紛紛推陳出新的大放送,冀以紓發工作和情感的諸多壓力。然而,短暫的激情或心靈沉澱過後,仍舊無力適應生理、人際和職場的交錯關係,憂鬱症、自戕事件儼然成了現代人的枷鎖;基於此,許多精神科醫師認為,目前教會的功能和責任,可以營造一個健康、平安和喜樂的生活。

人對我說:「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詩一二二1)本節提及「大衛──個人經驗」和「選民──群體記憶」時,闡明了信仰的恩典與精髓,在於與神相交與喜樂(約壹一3、4)。因此,曾經行過死蔭幽谷的大衛,體悟神的恩惠與慈愛之餘,以感恩和喜樂的步伐,奔向耶和華的殿,成了他生命中最大的喜樂;如約珥先知所言:「地土啊,不要懼怕;要歡喜快樂,因為耶和華行了大事。」(珥二21;詩一二六2);因此當前生活壓力與調適課題,唯有信靠耶穌基督,方能得著從上頭來的「滿足的喜樂」(約十四27,十六24)。

一、禱告的力量與幫助

十九世紀,由於科學的發展迅速,微生物、病理學、解剖學和醫學等,已有突飛猛進的提昇,使得人們過於重視與注意身體(生理)現象,輕忽那看不見的心靈層面;1900年代之後,精神醫學鼻祖弗洛依德(Frend),獨闢「形而上」的精神分析學,使二十世紀步入身心靈合一的全人醫治時代。際此,精神壓力和調適的處方,仍然落在信仰的禱告上,如主耶穌所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彼前五7;詩五五22

禱告,是人與神之間的對話,概分悟性和方言(靈言)禱告兩種。首先談到的悟性禱告,係以所常用的語言向神說話,藉由悔改、傾訴、祈求和頌讚的作法,懇求神的憐憫、垂聽與應允。此乃一般教會目前所通用的禱告,假若從精神醫學的角度而言,它如同心理分析性心理治療的第一階段──「回溯性訴說」,亦即將內在的問題一一倒空、傾吐出來,藉由心中的禱告和表達,然後重新建立、再出發。

另一種的禱告,就是方言(靈言)的禱告,它是耶穌應許的保惠師(約十四16;徒二38),在聖靈的禱告中與神相交,能獲致活水般的滋潤和喜樂(約四14,七37、38)。此一禱告的方式,不僅鑑察內在的問題,亦更新了他的生命,如同以西結先知所預言:「這河水所到之處,凡滋生的動物都必生活;並且因這流來的水必有極多的魚,海水也變甜了。這河水所到之處,百物都必生活。」(結四七1-12)因為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並且在心靈裡,講說各樣的奧祕,造就自己(羅八26;林前十四2、4)。

二、讀經的教導與指引

在分析性心理治療之中,將慣用的消極心理防衛機轉,調整成積極心理防衛機轉,使人際關係、自我信心和生命意義,獲得成熟穩健的長進。因此,若長期有「投射──責怪、論斷」或「內射──自責、自卑」的心理防衛機轉,必然導致不必要的緊張和壓力;相對地,從聖經中學習「凡事謝恩」、「萬事相互效力」的心胸(帖前五18;羅八28),則人際關係是喜樂、愉悅與詳和。

焦慮中的人們所面對的重擔和壓力,不外乎是自恃和無知所致,因此神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內心如何,肯守祂的誡命不肯(申八2)。世人所承受的壓力,來自於觀念和作法的錯誤,神要彰顯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八11)。所以喜愛耶和華神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詩一2、3;耶十七7、8)。

神的話,是人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詩一一九105),聖經的教導,使人明白自己的道路,調整過去的步伐和壓力(箴十四8;詩一一九133);誠如保羅所言:「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羅十五4);因此,從「讀經」中所領悟的道理,如同心理治療的中期階段──「認清自己,從新得力」,因為神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神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詩十九7、8)。

三、團契的扶持與互動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的理論,於西元1976年由Cobb所倡導,它包括了:愛、被愛與關懷、自尊心、價值感,人際間互惠與暸解,彼此體恤溝通等。換句話說,朋友、夫妻、同事、同學、社團等,都是「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這種穩定的社會鍵(支持系統),滿足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的「自我實現理論(Self-actualization theory)」(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感的需求;愛與歸屬感;自尊心、價值感;美感、真理、公義;自我實現),進而緩和滄桑之苦、劇變與創傷之害。

從「心身醫學」的角度而言,教會穩定的真理之愛、信徒相契合的團契功能,正好符合社會支持理論的期待,譬如:同心圓的分擔──「與哀哭的人要同哭,要俯就卑微的人」(羅十二15、16);同理心的擔代──「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林前九22);同質性的代求──「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來四15、16)。因此,以基督之心為心的教會,是我們的避難所、常住的磐石,亦是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二十七1,四六1,七一3)。

教會團契生活,導入正確判斷和價值觀後,降低了無謂的壓力,並藉由團契的服事規劃,活出「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奠定「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的信仰目標(腓一20)。基此,社青或校園團契,透過聯契的架構和成員,組成社區、學校的義工隊,參與生命教育或葡萄園課程,提昇人生閱歷、增廣見聞,享受「作主工,不落空」的樂趣(林前十五58)。在職場退休的人,本著「退而不休」、「老而彌堅」的精神,活用團契既有的力量,投入弱勢團體關懷或訪問、福音事工等,分享「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喜樂(徒二十35)。

結語

「我的生命為愁苦所消耗;我的年歲為嘆息所曠廢。我的力量因我的罪孽衰敗;我的骨頭也枯乾。」(詩三十一10)大衛的詩中一語道破了「生命的本質」與「問題的核心」,亦即世人因罪的緣故,形成生活壓力的主因(創三16-19;詩三十九11,九十9、10);使精神層面的生活,陷在愁苦之中;使社會層面的關係,淪入嘆息之中;使身體層面的狀態,處於衰敗之中。

人們儘管有太多的愁煩和壓力,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已經藉由「耶穌的寶血」與「聖靈的教會」,使我們在患難之中領受歡歡喜喜的盼望、滿足的喜樂(羅五3;來六18、19;彼前一3-7)。因此,親愛的弟兄姊妹,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就是拯救我們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為在耶穌基督裡,風已息浪也靜了,祂要引領我們到所願去的海口(詩六八19,一○七30)。






文章標籤:  #林賢明  #325期  #藝文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