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生命的酬禮

撰文/郭霓|聖靈月刊335期-2005.08|主題/父言父顏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桃園南崁國中三年級女生吳曉嵐,被懷疑和班費失竊有關,情緒崩潰,自住處九樓跳下自殺,跳樓前發簡訊給同學:「希望不要懷疑我。」

國立海洋大學橄欖球隊員楊子逸,騎機車載女學妹出遊時,摸她大腿被斥責,他自責甚深,留下遺書燒炭自殺未成後再跳樓身亡。遺書中寫著:「我無法原諒自己,我被自己的尊嚴考倒了,很煩惱以後如何見人。不相信自己會做這麼蠢的事,尤其被喜歡的人嫌惡,自己把名聲弄臭了。」女學妹沒想到他用這麼激烈的手段道歉。

就讀高雄鳳新高中的李秀津和網友相約自殺。秀津十二歲就有自殺記錄,警方在她筆記型電腦中發現,她自殺前,還曾上「完全自殺手冊」網站,與網友對談如何自殺。

桃園縣楊明國三女生黃巧欣,因功課壓力大,升學考試在即,受不了壓力而跳樓自殺,留下寫著「活得不快樂,不容易和同學相處」的字條。

根據衛生署統計顯示,自殺已連續八年名列國內十大死因,平均每天十人自殺身亡,每二點五小時就有一人自殺喪命。

時間拉長來看,過去十一年,自殺死亡人數年年上升,1994年自殺死亡人數一千四百五十一人,去年則達三千四百六十八人,幾乎是十一年前的二點四倍。

進一步就年齡分析,自殺高居青年人口(即十五至二十四歲)死因的第二位。(資料來源:衛生署)

世衛的報告指出,自殺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全球每年有一百萬人自殺死亡,並耗費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成本,預估到2020年,每年自殺死亡人數將可高達一百五十萬人。(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
難以承受的告別

自殺,對家屬而言,是一個難以承受的告別,代表的是永遠的拒絕,帶給家屬無限的傷痛。

自殺,不是一個自然去世的過程。一般人看待自殺行為,常帶著異樣眼光和批判的態度。

自殺,是所有罪惡中,最自私的罪。因為你完全無法體會自殺之後,帶給親友的傷痛、憤怒、罪惡感、羞恥感、自責和不捨,被你拒絕及遺棄的打擊是哀痛逾恆的。

自殺,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一有人自殺就會有人跟進,這種效應,在媒體的恣意解讀、操作下,以及網路的催化下更明顯。自殺這個本來私密嚴謹,更不容社會肯定的人生態度,突然變得簡單而且常態。

自殺,是逃避問題,同時卻也是踏入問題。自殺的人就是想停止極其沉痛的意識、兩難困境、捆綁、挑戰、艱難、危機或無法承受的情境。

自殺,不是臨時打定主意就做的事。自殺的發展程序都是極其複雜的因素造成的,不能只歸咎於情緒衝動、抗壓力低、人格異常,或將之定位為懦弱、無能、愚昧。

自殺,對基督徒來說,不一定有免疫力。如果你是初、中級班的中輟生、真理信仰的逃兵、或疏於靈修禱告,那就很容易讓它成為綁住你的枷鎖,而走上不歸路。

自殺,是可以預防的。需要你我伸出援手幫助他們走出自殺的折磨、擺脫自殺的惡性循環。而這個角色需要愛心、耐心、毅力、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如果你的操守受到懷疑、示愛被拒、悲觀了無生趣、人際關係疏離……令你痛不欲生,你應丟棄這些,而不是性命。
人生實難

陶潛在《陶淵明集》卷七〈自祭文〉中感慨:「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本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點燃生命之海」中,四肢癱瘓的男主角一心尋求安樂死,和同樣四肢癱瘓的神父發生激辯。神父質疑「沒有生命的自由,不能稱為自由」;男主角則以「沒有自由的生命也不能稱為生命」反駁。雙方論點南轅北轍,但同樣發人深省。

生命權利和生命尊嚴孰輕孰重?

人的生命由上天賦予,個人無權自行終結,這是無庸置疑的。我們出生時都是非常完全的受造物,好好活著便是對造物主最大的敬意。神造了我們,並把我們安插在不同的環境中,是要我們努力實踐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我們生而為人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賦予了這最大的禮物。

整個宇宙裡,只有造物主擁有生命的決定權。

「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傳八8
活著真好

你無法預防災禍發生,也不能避免受到傷害,但是你可以決定對災難採取什麼樣的反應。

桃芝颱風挾著充沛的雨量,狂襲中南部,山崩地裂,洪流狂瀉。

罹難人數不斷攀升,驟逢災變的人因痛苦與恐懼哭叫不已,家園瞬間化成廢墟,宛若人間煉獄。

旋踵間,有人死,有人生。

死的人,埋在土石之下,等不到挖土機掘他出來,重見天日。

死裡逃生的人,恍如隔世,相擁吶喊:「活著真好!」

能活真好,活著就好,活著正是一切,活在當下最美好。

經上說:「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人活著時的生活,死了永不能再享。活著的賤狗強過死了的百獸之王,因為活著才有指望。
沒有突破不了的難關

一名與不斷有自殺念頭並且還付諸行動而奮鬥了十八年的蘇珊‧羅絲‧菩勞諾女士,在接受治療之後十年才明白「我們的腦部另有一套意志,尤其是當它企圖殺了你時,這個意志就會強烈地浮現。它可能不斷對你說一些令你厭惡的話,這些話都不是事實,而是套用你過去的情緒模式、懼怕和劇烈翻騰的情緒而說的。

其實大部份自殺的人並不真的想死,他們只是想解脫痛苦的情緒;要緊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能健健康康的繼續活著,想自殺的人終將看到事情有轉機,也將看見自己內心那些翻騰的情緒變得無影無蹤。而為了健康的活下去,我不得不發展出對付困境的新技巧及新的人生哲學。」

蘇珊為了趕走自殺的念頭,與絕望和孤單奮鬥了好多年,費了極大的功夫和決心。每當有自殺念頭侵擾時,她除了自己努力尋找健康的方式疏導情緒之外,並且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家人、朋友的愛與關懷;還有在宗教裡獲得極大的慰藉。

現在,她疾呼──活著就有希望!並且悟出:「人類最具挑戰性的事就是迎接改變。當我們迎接改變的挑戰時,就能找到報償」。生活中的不順遂無所不在,考試失利、所愛的人離開、生病、遭遇意外……。這些挫折很容易讓人走入憤世嫉俗與絕望之境,然而,只要觀念一經改變,我們就能化恐懼、憤怒、悲傷為一種新的內在力量。

只有在此時我們才會發現,原來危機也可以是轉機:在考不上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後,才發現自己擁有不同的性向和未經雕琢的才華;摯愛的人死亡後,能深深體會到家人的可貴,也了解與所愛之人親近是多麼重要的事;大病一場後,重新點燃對生命的熱愛;意外發生後,更能迫使我們重新檢視生活的優先順序,釐清生命中什麼是最重要的事。

沒有突破不了的難關,是嗎?人在脆弱的時候,恐懼會使你擔憂自己是否有能力應付困難挑戰。然而,當這些打亂平靜生活的危機讓你覺得無助、無法控制時,你可記得,從懂事以來,你其實已經歷過許多次困境。

那些事件當時在你看來也是很痛苦的挫折,也曾讓你不知所措。那些悲傷的事和現在的打擊相比,或許已微不足道,但當時可是叫人痛不欲生的大事,而你還是活過來了,不是嗎?我們所經歷的每一種情緒,並不會永遠如此強烈地盤據在我們內心。

在遇到危機時,不要讓各種慾念衝撞死亡,不要讓生活繞著失落的痛苦打轉,即便是我們的世界因此而四分五裂,都要相信,我有力量去迎戰,這是人類傳承中一股與生俱來的力量,活水源頭的力量。因著這豐饒、不斷給予的力量,就能找到逆境帶來的智慧和順境的喜樂。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傳七14)。人在順境時當喜樂,遇逆境也當感謝,因為環境順逆都是神所定,要人思想神,鍛鍊出信靠祂的心。人生既有苦有樂,無人能確知將來會如何,故應完全信賴神。

聖經中所揭示的法則和智慧,能讓我們在逆境中找出潛藏的恩典,並且領悟人生的奧祕。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傳三1、2)。凡事皆有定時,由神來決定。所羅門憑信心的眼睛觀察到世事原來有其一定的秩序,是造物主依祂奇妙的旨意所立定。人應敬畏這位宇宙的主宰,承認自己的有限,接受雖不能參透卻明顯為神所定的一生,享受美好人生;謙卑謹守神的誡命,盡做人的本分。

人生的方向,在青少年這個重要時期應作決定。「當記念造你的主」人在年紀尚輕時便應認識到人的生命並非自己所造,也不能完全由自己主宰,應明白生命是神這位造物主賜給人的,珍貴無比,人因此有責任照顧並珍惜一生,好在將來向神作圓滿交待。

生命既為神所賜,隨生命而來的才智和能力也是來自神,那麼,在人生的終極目標中,應包括賜生命的主所賦予生命的目的和意義。

生命既為神所賜,隨生命而來的才智和能力也是來自神,那麼,就能啟動心中的能量,忍耐並克服困境帶來的打擊,為生命注入豐沛的充實感與創造力。
生命的美妙樂章

十歲的人無憂無煩,樂逍遙。

二十歲的人躊躇滿志,自信十足,學位、仕途、事業,皆可一把罩。

三十歲的人哎呀所賺的錢,貸款還不清、生活費繳不完,還有,發育中孩子的口怎地也都填不飽,原來是個兒頭愈長愈高。

四十歲的人提醒自己,已活了一半,該給剩下的一半做個盤算,運動、旅遊、陪家人、找朋友哈啦、學才藝,一樣兒都不能少。

五十歲的人會驀然回首,發現學歷好像不是那麼重要。

六十歲的人驚覺,健康最牢靠,富貴、功名,皆可拋。

七十歲的人才頓悟,還是老伴好。

八十歲的人,老命一條啥也不換,它最寶。

愛因斯坦說:「生命是最奧秘美好的事物,唯有對它渴求與熱情,才能充實生活的每一天。」






文章標籤:  #郭霓  #335期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