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詩歌處理要項

撰文/葉順隆|聖靈月刊337期-2005.10|主題/更美的音樂事奉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詩歌處理是一個不太容易的問題,因為作品的誕生,有其時代的背景、有地域的區隔、有族群的特色、也包含詞曲作者的寫作技巧及個人信仰情感的成分。

因此當一個以旁觀者立場,要去處理詞曲作者這麼多主觀條件下所產生的音樂,甚至藉由群體的聲音,客觀傳達作品的意境時,實在需要大量閱讀與作品相關的歷史、音樂、文學、藝術等作品,甚至學習各種語言及心理分析理論來增強了解作者的寫作動機與訊息,使詮釋的內涵更有深度和廣度。

然而真要達到這樣的境界,絕非人人可以做到,即使詞曲作者親身敘述,也不盡然可以聽到符合自己理想的音響。因此藉著他人經年累月集成的經驗,多少可以知曉音樂有其必然的規則來判斷音符的作為,詩詞也有其理性思考可供發聲依循。

所以下列詩歌處理要項是小弟透過各種學習場合過程中,所獲得的一些資訊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一、樂曲表現

1.速度

一種動態而規律的循環週期,在節拍進行的快慢程度裡,稱之為「速度」(Tempo)。人體內的心跳即是音樂速度依循的標準,所以常人脈搏與心臟的跳動約每分鐘72次至80次之間,其速度的感覺與平常步行的速度接近,此時曲子如果含有優雅幻想的情緒,通常都會標上行板(Andante)的速度。所以唱〈聖城〉這首曲子的速度,必須在80左右的適當範圍較能呈現曲子的原貌。

人在平常的生活裡,當然不是永遠都是行板速度。有閒情逸致的緩步光陰、有趕時間上班的急行步調、更有比賽式的狂奔時刻……,而對一個在每一項目皆能精準掌控時間的人而言,通常都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同樣一首曲子如果能確實掌握該有的情境速度而唱,那麼歌者必能唱得從容,聽者也就能夠心滿意足。

2.節奏

把一堆雜亂無章的音符組織在一起,依序奏出輕重緩急,謂之「節奏」(Rhythm)。因此有人形容節奏是音樂的骨架,只要節奏準確對位,整個音樂的走向絕對四平八穩。當今世界頂尖的──流樂團-柏林愛樂,他們的特色就在於以完整的節奏建構出飽滿豐厚的和聲。

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一般人常常看見音符的疏密,就造成心理上的錯覺而影響到演唱的速度。例如〈聖城〉的開頭為四分音符的伴奏音型,和第二段的耶路撒冷12/8複拍子,連續八分音符三連音的音型,很容易在第二段時愈唱愈快,其實這兩段的速度應當保持一樣。因此,在音樂裡的節奏是至關重要,它無所不在,體現在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小節線,每一個重音和速度的標記當中。

3.強弱

強(f)弱(p)是一種動態對比。如果能夠確實發出每個音的強弱變化,達到樂譜上該有的強弱需求,那麼音樂的空間感覺也將隨之寬廣。好比自然界的打雷現象,身體歷經震撼的程度,必因雷聲強弱而起遠近的感受。

依此規則在自然的狀態下,上行的音階漸強,下行則為漸弱是當然作為。音樂空間也因如此就會產生流動,有流動就有活力,有活力就呈現有生命的詩歌。值得注意的是,漸強漸弱是整體性、是每聲部都要達到漸強或漸弱,且不能變成強就快、慢就弱。例如〈聖城〉的前奏,左手雖然是下行音階,仍必須漸強而且速度保持在80,不能變快。

4.樂句

柏林愛樂兩大指揮之一的福特萬格勒,在訓練樂團時,常將音樂比擬成河水的流動,何時流經峽谷,在何處漫過平地,會激起那種波動與浪花,都是處理音樂時可供參考比擬的。而卡拉揚卻用簡單的呼吸動作抓住了樂團,要他們跟著音樂「呼吸」。因此當我們在處理樂句時,若能充分掌握這兩方面訴求,把整首曲子運用旅行式的詮釋,自然能夠清楚音樂的走向,何時要呼吸,何處須換氣。

以〈聖城〉為例,三種夢境裡所唱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應該一則有如涓涓溪水匯入清澈湖泊之吟詠,吸一口長氣再慢慢吐出心聲,愈吐愈寬愈嘹喨;二則有如颱風大雨過後的江河泥沙滾滾之哀嚎,深沉呼吸開始再內斂的放出聲音,愈吸愈深愈唱愈奔放;三則想像層層瀑布傾洩而下的壯觀讚嘆之聲,想像如灌水球的飽滿吸氣之後,聲音直接向前衝出。氣愈灌愈紮實,聲音愈衝愈振奮。

5.歌詞

學習詩歌,朗誦是不可少的環節,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變成是一曲優美的樂章。

所以表達音樂的時候,樂句如何分段,旋律如何行走,決定整體節奏的重要因素,完全在於訴諸詩詞的意境如何?因此處理詩歌,很多時間都必須花在朗誦詩歌,久而久之就能體會詩歌的精隨內涵所在,音樂線條也必定能與詩詞共同唱出感人的詩篇。〈聖城〉是一首很好的例子。

6.音色

瞭解鋼琴的人可能知道,不同的鋼琴會產生不同的音色。註例如:德國所出產的史坦威,高音部分會有特別明亮的清脆的音色,並且帶給人明亮(bright)、柔和(soft)的感覺;而奧地利所出產的貝森朵夫則是著重在音色穩重,不會特別的突出,但給人予以溫暖的和聲音色。

其實在人的聲音世界裡頭最為特別,它不需要改裝或換廠牌就可以隨時使用不同發聲位置,發出多種音色。尤其戲劇性較強的歌曲,例如〈聖城〉的三種夢境,如果功力很強的個人或團隊,就能陸續發出甜美乾淨、緊張渾厚、光明雄偉三種不同的音色。當然若功力仍不夠改變各種音色,還是保持強而不破、弱而不啞、內心優美就好。

二、技巧表現

1.技巧

樂壇巨匠巴倫波因用音樂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生命,他說音樂的存在,其實是一個從無到無的過程,是藉由空氣而存在的表象。因此聲音既然不能永無止境的延續下去,演出者的各種發聲技巧就顯得格外重要。整個團隊都須長期接受共通的訓練──強、弱、快、慢、跳音、持續音、圓滑音……等必要的聲音表達技巧,才能使詩歌在演唱過程裡,實質的存在觀眾耳中。

2.起拍

每一首的第一音是聽眾最專注的時刻。大家都知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是該如何達到?平時訓練就應有充分的準備。無論心理、生理上都要提早做好歌唱時的最佳狀態,剎那間聲音一起動就不能停滯。

3.止拍

無論是樂句的結束或樂段的結尾,還是樂曲的終止。都應明確的製造出最好的效果。好像〈聖城〉獨唱者的結束時,力度要持續推到頂端,清楚的交給合唱後才能放鬆。又如「城門大開廣闊」unison的尾音,應強而不長(後面有一個8分休止符),否則會蓋過獨唱者的第一音。

4.獨唱

一首樂曲如果有一個或數個獨唱技巧很好的歌者做支柱,其曲味必定可以多元,整個合唱團隊的素質也能因被感染而向上提升。同樣的〈聖城〉演唱,若有優秀的獨唱加入必定更加引人入勝。

5.音準

音唱不準不等同唱錯音,一個音的過高或過低,都會嚴重的影響到整體和聲的清晰度,尤其〈聖城〉這首曲子藏有許多臨時記號、一不小心不是偏高就是過低。而矯正音準的最佳良藥,還是在於多聽、多唱、多感覺發聲的部位及共鳴點是否準確。至於會有滑音現象就要絕對禁止,否則曲子風格錯亂,是聽眾所不能接受的。

6.錯音

不管是旋律還是和聲,差一音差很多。有時大調可能變成小調,快樂反成為哀愁,唱錯一音相差十萬八千里,聲音既出駟馬難追。所以音絕對不能唱錯,若有不對,馬上要解決。當然有些錯音可能不是唱的問題,而是出現樂譜抄錯或作者筆誤。因此處理這方面的曲子就得認真求證,務必讓發出來的聲音是百分之百的原音。

三、其他

1.儀態

外在的儀容看似與詩歌毫無關聯,實際上一場音樂會的呈現,表演者的肢體語言是音樂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總不能穿著很休閒的服裝唱〈聖城〉吧!因此如何搭配服裝與音樂調和,已成為現代表演藝術必修的課程。

2.指揮

擔負演出成敗的一切責任,最終仍要落在指揮如何處理詩歌身上。因此,一位指揮若想預期聽到團員製造出令人感動的詩歌。除了上訴幾項必須時時留意之外,更必須透過音符,理性的重新構思音樂,分析結構、使整首曲子的節奏、和聲、表情、結束,都有完整的概念。如此在指揮〈聖城〉時,就必然可以聽有C大調的高雅、純潔;E大調的富麗堂皇……等感性的再造音樂(沒有一位指揮可指揮出相同的音樂)。

3.伴奏

與指揮一樣重要,適時用有效果的音響,襯托詩詞內容所需的情節,甚而帶動整體音樂的流暢與必然性。例如〈聖城〉詩歌裡展現寧靜時的單音與氣勢磅礡和弦缺一不可,所以伴奏其實可以化被動彈譜為主動譜畫。

結語

最後願將這些觀念與大家分享,希望不管是指揮、伴奏或者敬虔為主獻聲的弟兄姊妹,都能秉持著上台嚴謹、下台親切和諧,看不到自我,只做耶穌基督福音的翅膀。願一切成就、榮耀都歸於主的聖名,和散那歸於上主,和散那直到永遠!

註:
參考《維基百科》鋼琴品牌。http://zh.wikipedia.org/wiki/鋼琴。

參考書目

1.巴倫波因著,郭思蔚譯,Micheael Lewin編,《巴倫波因的音樂生涯》,普洛文化出版,1994。
2.〈張大勝教授指揮研習課程之上課筆記〉(1995),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3.〈管弦樂團完全手冊〉擷取自:台北愛樂電台網路文章。
4.〈聖城〉《青年詩歌1》,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






文章標籤:  #葉順隆  #337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