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傾聽 瞭解 更貼心

撰文/小驢駒|聖靈月刊344期-2006.05|主題/象牙塔裡的孩子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這句話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對年長者來說,一樣適用。人口老化加上人際疏離,相處上的隔閡,是各個年齡層都會遇到的問題。

時代性的「老」,在人口結構、養生保健等問題上,已經引起大家的關切。然而,個人如何面對老化?如何與老化的自己或他人相處?則實際影響信仰實踐、教會人際相處的問題。

在一次座談的機會中,邀請了幾位長期從事年長者關懷的弟兄姊妹,從照顧者的經驗出發,以及對於自身現況的觀察,提出個人、或關懷教會長者所應注意的方向。
各年齡層 共同關心

教會應加強對年長者的關心,是與會者共同的感受。教會成立各種團契組織,增加同年齡層之間的凝聚力,然而,還更需要有跨年齡層之間的互動。

與會的晴安大哥(化名),觀察教會現況發現,有些負責人有能力與大專生打成一片,但是還不懂得怎麼讓教會的爺爺奶奶感到窩心,例如,問一聲好?或詢問一下是否需要接送?有時候,不禁讓人覺得,時下年輕人好像越來越不懂得敬老尊賢。

年輕人對年長者的認識不足,使長輩的真正需求容易被忽略。例如,聚會的過程當中,年長者因為感官機能退化,從講道中所能吸收的有限,媞芸(化名)覺得「尤其講道時的翻譯,對老人家的聽力來說是一種干擾。」

另一方面,《聖靈》月刊開闢此專欄,為了滿足年長讀者的需求,然而,實際上有能力閱讀的年長者,或許不如預期中的多。

因此,如何透過文字、講台訊息等各種方式,讓年長者不斷獲得靈命更新、飽足,是值得整體教會共同思考的問題。目前已退休數年,全心照顧公婆的承英(化名)覺得,教會內長輩晚輩的相處問題,除了從年輕人的心態檢討起,年長者本身也應該要去思考,「自己的靈命是否有更新?如果靈命沒有持續更新,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難以接近。」

但是,教會有沒有注意到年長者的狀況?或思考如何給予適當的環境或方法,讓年長者獲得靈命成長的機會?或者只是讓年長者在教會滿足了社交的需要,卻忽略了他們在靈性上的需求?

承英提出了幾個建議,「例如,利用教會的視聽媒體,將速度放慢,讓年長者有機會聽清楚,加上有適合的帶領者,帶領一小群年長者一起聆聽,最後再做個悟性禱告。」

這些都是可以改進現在聚會型態的不足;然而,更重要的是教會帶領者對於此事的重視。晴安大哥衷心地建議,「希望透過這個專欄,讓教會領導人能注意到這個問題。」
用心 更貼心

「更需要教會關心長者的,事實上,是在會堂以外。」晴安大哥接著說。

「現在教會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在訪問工作上做了調整,每個早上的訪問工作,只訪問一戶信徒,藉此機會好好陪老人家聊天。」以前一次探訪兩三戶人家,結果是走馬看花。很多時候,只要多花一些時間,就能探詢到信徒真正的需要,同時了解他們家庭上、信仰上面臨的難處。

而藉由這種深入的談話,去瞭解長輩所習慣的禮貌、規矩,降低世代之間的差異,是身為晚輩的要用心學習的地方。尤其是在應對上如何拿捏用詞,以避免「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而造成無謂的困擾。

媞芸舉了個例子。有些老人家個性變得比較為敏感,有位弟兄一時不注意,在聚會後跟伯伯閒聊時,引用了傳道剛說過的道理。告訴伯伯:「基督徒要更加有信心喔!」這位伯伯聽了之後,馬上臉色大變,氣沖沖地反問他:「你是說我不夠有信心嗎?」

有人聽了可能會覺得:老人家易怒,不容易相處。事實上,有時候並不是年長者想要這樣。人在老化的過程,不免在身心狀態出現改變。因此,不論是對年長者、照顧者,以及周遭的信徒來說,對這些現象若有多一分的了解,在應對進退上,可以更加得宜。
了解身心變化

除了情緒敏感的特質之外,老化的現象也可能出現慮病症或憂鬱症。一般認為,這是由於人們不能接受老化的事實所造成,當身心症狀出現時,很容易就變得措手不及,家屬也連帶著受影響。雖然如此,一旦慮病症出現,來自家人的接納與包容是最重要的。

媞芸回憶曾經有一個晚上數次帶父親進出急診室的經驗。當時,父親覺得自己的心臟好像有問題,在醫生屢屢檢查不出病因的時候,父親更提出住院的要求。媞芸說,當時心想情況不對,但還是順著父親的意思。

直到醫生告訴父親,由於沒有一般病房,只能暫時住在急診室走廊的病床上,父親才打消念頭。對媞芸來說,只要父親想要到醫院看醫生,她就帶他去看醫生。而這次的經驗,讓她感受到神體諒照顧者的辛苦,凡事有神的安排。

除了慮病症之外,食慾不振、情緒負面悲觀,都是常常出現的情形。身為照顧者來說,究竟應該怎麼回應?在社會機構服務,從事年長者關懷工作的曉宴(化名)說,「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他們的想法,不要試圖去改變他們。對於年長者既存的人生觀點與生活態度,子女不要希冀能夠改變什麼,這樣辛苦的不只是老人家,就連自己也會遇到很多挫折。」

另外,對年長者本身來說,如何面對老化在身體與心理上的變化?晴安大哥建議,「保健交給身體,醫療交給醫生,生命則交給神。至於,如何養生保健的課題,仍不可偏廢。有些基督徒很強調交託給神,但卻忘記自己應該要盡的責任,例如飲食健康等,是需要具備相當的常識;而服用健康食品,也必須有選擇性的食用,不是人家介紹什麼就吃什麼。」
坦然面對死亡

談完身心變化之後,更重要的,是去思考靈性、生命的問題。

「如何坦然面對死亡?」是基督徒應該面對的課題,這種態度不僅是年長者,也是周遭的人要去學習的。想要在暮年生活過得豁達、怡然自得,仍是要回歸到信仰的層面,緊緊抓住信仰,將生命的事情交在神的手中,不論處豐富、處卑賤,都能得秘訣。

因為相信,在世暫為客旅,將來靈魂永存;因為盼望,知道將來要到天上美好家鄉;因為神的愛,在事上不再有憂慮,對將來的事情不會有懼怕。

除了努力學習有關靈命永生的道理之外,另一個切身攸關的問題是「喪偶」。

對年長者而言,失去枕邊人的心情,並非一般親人所能體會的。剛要走出喪偶低潮的晴安大哥,描述一位境遇相同的弟兄,「他的另一半將要離世,我看他走起路來左搖右晃的,還有那雙無助的眼神!我們是不是注意到教會當中有這樣的人?大家知不知道該怎麼幫助他們呢?」

他進一步分析,「男性喪偶者更需要教會弟兄姊妹的關心。因為年輕時如果忙於工作,又沒有其他朋友,突然失去妻子的幫助,不僅生活步調大亂,也連帶影響個人信仰。」

雖然自己還在與情緒的低氣壓奮戰,但面對這樣的弟兄姊妹,晴安大哥仍然鼓起勇氣,以過來人的身分給予他們關懷。

這一路走來,靠著信仰的力量,也曾經看過心理醫生、參加過支持團體,他曾思考,教會是否有辦法針對喪偶者成立支持團體?並且不分年齡的限制,讓相同境遇的人能透過弟兄姊妹之間的協助,獲得紓解情緒的管道?

而曾經觀察過類似團體運作的媞芸補充說明,「這樣的團體與課程,並不是去依賴別人來讓自己獲得紓解,而是藉由把話講出來的過程,將心事講給神聽,讓神來親自安慰,把這些事情都交託給神。

由於目前教會內還沒有這樣的機制,有些喪偶的弟兄姊妹,不得不朝向社會機構尋求援助,其實,他們是相當渴望教會當中能有這樣的關懷團體。」
持續成長

目前教會主要從事年長者支持、成長的團體,應該算是長青或迦勒團契。而各教會在名稱以及實際運作功能上各有不同。幾位與會者認為,長青團契所能發揮的功能其實很多,除了定期的聚餐、旅遊活動之外,也可以嘗試辦理前述的支持團體、學習課程,或者參與志工服務工作。

旅居國外,觀察國外其他教會做法的媞芸說,「很多教會承接社區開辦的長青教育課程。不僅讓主內同靈受惠,甚至引領社區年長者進入教會,帶領他們的家人歸主。

對年長者來說,參加這樣的課程,可以帶來很多好處。消極方面可以防止老化退化,有足夠的智慧面對暮年生活;積極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生活,甚至可以幫助別人。」

她接著說,「有一位姊妹,每個星期都義務去照顧教會的一對老夫婦,到他們家裡協助洗澡、翻身。這個舉動,不僅幫助他人,也造就了自己。對於身體狀況良好的年長者來說,如果教會能夠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們參與有意義的活動,是有助於豐富年長者的生命。」

晴安大哥相當同意這種賦予自己生命價值的做法,他本身目前定期參與志工服務,未來,還想要每個月抽幾天的時間,前往埔里安老院服務。
陪他同行

年長者在行有餘力之時,可以投入關懷工作,但事實上,在這個年紀,更需要家人與親屬的關懷與同行。

然而在同行的過程當中,那種父慈子孝、長幼有序,闔家同享天倫之樂的情境,往往在陪病照顧的過程,成為一種考驗,並且影響著我們對信仰的實踐。

以往傳統觀念認為,「照顧年長者,就是要做到一刻不得閒,才是孝順」的觀念,應該要怎麼修正呢?承英覺得,在舊觀念當中,往往忽略了中年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以前只要孩子多休息一點,就會被人家認為沒有盡到照顧年長者的責任。

她覺得,「家裡有人生病,不代表家庭的生活品質就要下降。沒有喘息的持續照顧之下,往往造成家中第三代的孩子,不斷看到一二代之間的爭吵。而這點是家庭、甚至家族,在陪病照顧上,應該要學習調適的地方。」

此外,如果年長者本身懂得給予子女回饋,也是紓解陪病照顧關係中的成員的好方法。晴安大哥說,在照顧高齡逾百的郭奶奶過程中,常常聽到她對子女說感激的話,而這對做子女的,是最大的鼓勵與安慰。
結語:珍惜共同經歷的歲月

在一封標題為「給孩子的信」的網路文章,一位父親告訴他的孩子:

「當我日漸老去,請試著了解我;當我髒兮兮的、不會穿衣服,請耐心的助我,你記得從小我花多久時間教你這些事情嗎?當我不斷重複說著同樣的事,別急著打斷我,你小的時候,我必須一遍又一遍念著同樣的故事,直到你靜靜睡著;當我的腳步不聽使喚,請扶我一把,如果我陪你踏出人生的第一步……」

娓娓道來的語句,讓人體會到為父者的耐心與寬容,也喚醒做子女所應盡的本分。生活相處上的快樂,是需要年長者本身,以及家人親屬、教會弟兄姊妹多方面的配合。傾聽、瞭解年長者的需求,只是實踐信仰的起頭,而神的祝福,更應許在這些事上。






文章標籤:  #小驢駒  #344期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