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每個人都會老

撰文/小嫻|聖靈月刊345期-2006.06|主題/愛與罰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回想起以前常會去崙尾養老院探望已91歲高齡的祖母,陸續也有參與一些老人福利的相關研究,隨著年紀增長,對這個主題越來越有不同的想法。

記得以前去探望祖母時,每次她一看到我們,都會抱怨很多的事,像是這邊的服務小姐對她不好、偷她東西、不理她,又抱怨過去的一些事,一會兒又說自己無能等等,講著講著,眼淚就不禁掉下來;不一會兒又唱起教會的詩歌,勸勉我們後代子孫要守住神的道理,自我撫平這些交雜的情緒。

其實祖母身體沒有重大的疾病,只是行動不便而已,她一直到91歲頭腦都還很精明、外貌皮膚也都很漂亮,跟一般老年人不太一樣;可是令我傷心的是,她似乎活得並不快樂,老是回想一些不愉快的事,甚至也不曾感謝這些院中的服務人員,因而每次去就是聽她抱怨這些事情,使得院內的服務人員,對祖母也戒慎恐懼,甚至對我們這些來探視的人,也避之唯恐不及。
瞭解年長者的人格與心理發展

從這些與祖母相處的經驗,印證求學到工作期間所參與相關研究獲得的知識,對於年長者的行為有進一步的認識。從Reichard、Livson與Peterson(1962)研究結果,將老人的人格分為下列五種:

1.成熟型(Mature Type):

自幼到老都很順利,事業有成就,面對退休、身體的老化,不悲觀、不退縮,也不會過度防衛。這種人通常到年老仍然持續參與過去所參與的許多活動,並且在其中更深入去得到成就感和歡樂感。

2.搖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不拘小節毫無大志,平時好吃懶做含混的過日子,對於退休不恐懼,認為正好可安享天年。這種人可能年輕時沒有很好的工作或生活安排,因此就懷著聽天由命,一天過一天的心態。

3.防衛型(Armoned Type):

是守規矩、平時工作努力的人,不想退休,目的在於保持活力,消除對衰老的恐懼。這種人通常害怕一鬆懈下來可能就一蹶不振,所以就繼續待在原來的職場工作。

4.憤怒型(Angry Type):

年輕時沒有成就,老來時非常悲憤,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別人。這種人的個性常常使得大家對他避而遠之,最後可能導致家中無人願意照顧他的景況,而被送到安養機構中。

5.自怨自艾型(Self-haters Type):

年輕時沒成就,而將失敗歸因與自己,所以會自怨自艾。這種人常常覺得是因為自己沒用而導致很多事情不順遂,所以也越來越少參與事情,甚至漸漸孤立自己。

從上面的理論看來,祖母是屬於成熟型的長者,她在家中都還是非常精幹的,只是因為送到安養機構中,要面臨許多不同的環境改變與陌生感,才導致她心中交雜出許多情緒。

如果要進一步了解老年人人格的成因,可以從老年人的心理發展找到線索。老年人的心理發展受年輕時性格、成就的影響,會產生因人而異的人格,到了老年期,就可能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根據沙依仁(1987)、徐麗君與蔡文輝(1996)的研究,可分為下列幾種型態:

1.哀傷(grief):

老年人進入老年期之後,常容易面臨配偶或親友死亡的問題,對老年人的心理容易造成重大的影響。這種失落和悲傷不易用其他的方式來彌補,嚴重者則更容易造成老年人對生命絕望的想法。

2.罪惡感(guilt):

老年人容易感覺沒有前景,而只能回顧的過程中,可能讓老年人對過去的作為感到有罪惡感,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可能會去做一些補償的行為,例如篤信宗教、日行一善等。

3.孤獨感(loneliness):

老年人在配偶和老友的過世之後,會逐漸產生孤獨感,或者是因為恐懼死亡的心理反應。

4.沮喪和消沉(depression):

由於過去環繞的老友逐漸遠離,老年人頓時會感覺到生活乏味,沮喪、自卑或自棄,對外界的事物都不再感興趣。

5.焦慮(anxiety):

疾病、孤獨、死亡都是引發老年人產生焦慮的原因。尤其當這些狀況無法預測時,就容易造成老年人的焦慮,其產生的壓力都會影響老年人的正常生活。

6.無助感(helplessness):

老年人容易對未來產生無力感,認為已無法憑自己的努力而改變生活,他們害怕一旦發生事故,自己一個人無法獨立解決,感覺生命無法由自己掌握,所以會產生無助感,並且當周遭的老年人逐漸減少之後,這樣的無助感會更嚴重。

7.憤怒感(rage):

有時老年人會產生某種偏激的憤怒感,自認為遭社會所屏棄,忘卻了他對社會的貢獻,容易對社會或對周遭的人產生憤怒。

這些情緒都是在我們周遭的長者有可能發生的情緒反應,我們為人子女者應盡力去了解他們的感受,給予長者更多的支持與信任。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裡,老年人畢生所累積的經驗技藝,在此發展下變得毫無用處。使老年人在現代社會中無法表現應有的某些行為,產生有社會角色但無社會角色之實。

老年人除了要面臨自身健康問題的虧損之外,面對很多日常生活作息及環境皆需要重新摸索及適應,都使得老年人更易有「孤獨」的感覺和「失去自主權」及「隱私權被剝奪」的感受。我的祖母就是屬於這種類型,因為住在機構中,很多東西都變成沒有自己的隱私和決定權,一些不好的情緒就會慢慢引發出來。

因此,我們家人常常去探望祖母,母親更是對她非常敬重與孝順,常常帶她愛吃的東西給她、跟她談論家裡每一個人的生活狀況,讓她知道大家都過得很好、子孫都很平安也很關心她。

並且都有守住神的道理,母親也要祖母心裡多禱告、倚靠神,不用煩惱子孫的事,大家都很安好……,才使得祖母慢慢適應那裡的生活。感謝神,祖母在她最後人生的旅程中,能在沒有病痛纏身的情況下,安然地被主接回天家,這都是神美好的恩典!
老年多結果 生命意義的再確認

老年人自從在社會上退休後,失去地位、權威和角色,若無適當的活動規劃,其老化的速度社會脫節的現象會更明顯,所以鼓勵再就業、再教育、從事社區參與或志願服務的工作,是讓老年人擁有成就感和增進自我生命的概念,所以社會參與及活動的安排,對老與年人而言是深具意義的。

而參與教會的許多活動,對於老年人來說,就是一個精神上的支柱和心靈滿足。教會有許多老年人的相關活動,包括:敬老會、迦勒團契、詩班、教會志工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活動,對於老年人來說有許多幫助,可以幫助他們從活動中重拾快樂和重塑自我功能,也能繼續在主裡發芽結果,充滿馨香(詩九二14)。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鼓勵老年人參與這些活動,是有必要、且深具意義的:

1.需求理論(Theory of Need)

需求理論由Maslow提出,這些需求是有層次性的,當最基本生理及安全上的低層次需求滿足之後,才能進而追求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求取愛與隸屬、自尊與自我實現。相反的,如果年輕時沒有努力打好基礎,往往老年會遇到更多的困難與煎熬。

2.連續理論(Continuity Theory)

連續理論是指人類生命週期的每一個階段均代表高度的連續性,老年人有其穩定堅實的價值觀、態度、規範與習慣,這些均會融入其人格與社會適應當中,所以大多數老年人均可預期應有的展望。

連續理論並強調老年人必須延續中年期的嗜好、習慣或從事一些其他的活動以替代失去或變遷的角色。其實老年人在工作職場退休之後會有更多的空閒時間,而活動參與就可以成為老年退休的替代品。

因此也有人說參與「志工活動」,就像是一種「資源回收」,可以使這個社會做更好的循環和再利用,也對下一代的年輕人有良好的引導作用和鼓舞。

3.老年次文化理論(Ageing Subculture Theory)

此理論是由Rose於60年代所提出來的,認為同一類屬的成員,彼此間產生互動的機會較其他不同類群的成員要來的多,因此,同一類屬的成員便形成了次文化。

老年人在生、心理以及生活上的共同特質,加上退休制度阻礙了老年人與社會的連結,於是促成老年團體意識的產生。因而使老年人傾向同輩的互動,並在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相互的依賴、認同與支持,也就進而形成了老年次文化體系。

4.角色替代理論(Substitutive Theory)

此理論由Cottrell於1940年代首次用來解釋老化的理論。其理論是老年人退休後,個體的角色會被取代,且當老年人在失去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後,便容易失去社會認同與自我價值感;特別對退休的男性而言,在心理上更會造成重大的打擊。

老年人生活適應的重點在於社會角色的調整,社會地位的失落是一種社會角色的轉變,因此老年人應以新的角色來取代原來的角色型態。

綜觀上述理論,發現可以藉由活動參與,強化自我概念、促進身心健康以及增加同儕成員間的互動與社會支持,同時,可以延續中年時期的嗜好與興趣,以滿足其心理以及社會性需求。因此,老年人積極參與團體活動是有實質上的幫助。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在社會上退休後的信徒,都從事教會的許多聖工,如教新詩、唱新詩、訪問工作、炊事組等,各項聖工都是不容忽視的,各依自己的專長對教會做貢獻。

教會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互相成為網絡;在神家中,當有願做的心,一直願意為主所用,就像約書亞,到年老的時候仍深信神依然持續帶領他的腳步(書十四10-11)。因此,每位信徒到老都不要懷疑自己的所長和神所賦予的能力,繼續為主作工,並且越做越喜樂,越做越感謝。
即早規劃生涯

我的母親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女人,不管是在外貌還是在她人生中所展現出來的智慧。儘管因著年紀的老邁,可以在她臉上看出歲月的不饒人,但是在許多同年紀的女性中,更可以看出她不特別胭脂花粉的美。在這裡作個小見證,母親自學校退休後,還能有很好的生涯規劃,真是感謝神:

1.從事教會婚介工作:在家勤作筆記,記錄合適的對象給合適的人。
2.宗教教育工作:常常在課前用心準備上課的教材和內容。
3.草屯手工藝研究所志工:常常會做一些小東西回家擺放。
4.學校舞群、運動社團:清晨一大早,就到戶外呼吸新鮮的空氣,舒展活絡筋骨。
5.退休朋友活動召集人:三五好友常常聚集聊天、吃飯、旅遊。

感謝主!母親這一路走來,都可以看見神與她同工的足跡。雖然從年輕到年老,神給母親很多不同的磨練和試驗,甚至在她邁入年老時,還給她一個最重的打擊──在做完聖工回家後,發現自己心愛的女兒已經被主接回天家。我們不知道主耶穌的旨意為何?但深信每件事都有主美好的安排。

我們這些女兒也都深信,以母親生性的樂觀和神不斷帶領她的腳步,她一定能一直一心信靠主地走下去。如聖經上所說,神給人的磨練都是人可以承受的,正如神給母親的磨練一般。希望神能繼續帶領我們,尤其母親,讓她內心有力量能繼續不斷地往前走,求主作她隨時的倚靠和幫助,不斷安慰她的心,讓她繼續有力量和信心作許多的聖工,在主裡得到平安和喜樂。






文章標籤:  #小嫻  #345期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