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社會


&

搜尋&分類

​領受聖靈,口說方言──科學家眼中的說方言

撰文/陳祥|聖靈月刊347期-2006.08|主題/婚姻協奏曲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一.前言

近兩千年前主耶穌升天後不久的五旬節,聖靈即已降臨世上,但直至今日科學界對於聖靈顯現於外,可藉由肉眼觀察到的「說方言」(英文為speaking in tongues,或稱為glossolalia)的這項奇妙行為了解甚為有限。

近一百年來,有不少前仆後繼,來自心理學、病理學、行為學、醫學的學者試圖解開「說方言」的謎題:「為什麼他們禱告時會說那些令人聽不懂的話?」「方言本身到底是什麼東西?」

國外的聖經學者Roberts1將「說方言」分成兩種,一種是「方言的恩賜」(the gift of tongues),另一種則是「聖靈的禱告語言」(the prayer language of the Spirit)。

兩者對於說方言的原則有其雷同之處,也就是聖靈透過禱告者意願上想對神說話但心智上卻不能夠時,加以代求。從這個觀點來看,「聖靈的禱告語言」是為私人目的而給予每一位信徒,而「方言的恩賜」則是給某些基督徒做為公開使用的目的。

羅伯茲也強調說方言能夠為基督徒帶來深入的屬靈生活,因為說方言可以強化信徒的靈命,也可使基督徒得以更深入了解如何服事主;而說方言能夠幫助禱告者在對神說話時進入更深層的境界,而此能對生活帶來奇妙的作為。

二.方言禱告的歷史發展

今日基督教各個教派對於說方言大約可以區分為兩個觀點,其中一派認為說方言是受靈洗的最初證據,持這種觀點的教派都被歸類為五旬節系統,強調說方言對於得救的重要性,禱告說方言是對神說,而不是對人說。

另一派則認為說方言不過是聖靈的恩賜之一,並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會得到這項特殊的恩賜。(對於受聖靈應以說方言為憑據可以參考本會謝順道長老的《聖靈論》及本會教義、相關小冊。)

根據過往聖經學者剖析基督教的歷史性文獻,發現在中古世紀的教會史文獻中,很少著作曾提到「說方言」的這項宗教行為。

後來學界推敲、歸納出三種原因作為解釋,其一是教會文獻的作者傾向在著作中用「說預言」來替代「說方言」;其二是在早期基督教發展過程中屢受迫害,教會的崇拜在異教徒眼中被批評為不理性、行為偏差,因而早期教父不得不盡量少在文章中提及說方言的事;其三為因為早期「諾斯底主義」等緣故,教會對於方言的行為倍感小心、警戒,低調行事的結果,最後使得文獻中很少記載說方言的事實。

然而根據文獻記載,以方言禱告在第三世紀還相當普遍。文獻中記載在第四世紀的主教Gaul還鼓勵大家用方言禱告;但第五世紀時的教會多認為說方言的時代任務(講傳福音)已經不再,因為當時不必再透過「說異國的話」來傳揚福音。

進一步到了中古世紀後,文獻中已經幾乎找不到說方言的廣泛證據了,但散見在不同的文獻資料中還是偶有零星記載說方言的事跡。

因此學界普遍認為,從使徒時代至今,雖然第五世紀後到第十九世紀末,基督徒普遍不重視說方言,甚至排斥說方言,但說方言的行為雖然罕見,但實際上並不曾完全中斷。

到了十九世紀末的1886年,當時在美國田納西州、北卡羅萊納州與喬治亞州的山區裡,有一小群脫離浸信會的基督徒們持續的聚會禱告,在持續將近十年的不斷禱告後,他們在禱告中說出方言,這群人後來成為五旬節教派中最早的一支,稱為「神的教會」(Church of God)。

1890年時,他們所成立的Bethel聖經學校中的學生開始討論這個在我們「真耶穌教會」中非常熟悉的問題「聖經所說得到聖靈的憑據是什麼?」(原文翻譯為「受聖靈的浸以後,在聖經中可以找到什麼證據?」)

最後他們得到無異議的結論是:「得聖靈必須透過以說方言作為憑據」,這項結論後來也成為五旬節教派與其他傳統主流教會的基本差異。在該年的12月,聖經學校的成員彼此按手禱告,而後一個個說出方言來。

雖然堅持說方言才算受聖靈的浸的這項主張,屢屢遭到其他教派的指控與排斥,但在1906年左右開始,基督教的五旬節教會系統隨即風起雲湧,迅速傳到美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個角落。

三.現代科學家對於方言的研究

隨著五旬節教派在美國各地傳揚,科學家開始對於五旬節教派信徒「說方言」的神奇行為倍感興趣。信徒受靈洗須以說方言為憑據是五旬節教派的基本教義,但並不是每位基督徒禱告都會說方言,而且即使是五旬節教派的信徒,也不是個個都說方言,因此科學家的問題很簡單,就是「方言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一般來說,科學家通常不碰觸形而上的宗教行為,因為從科學反覆驗證的觀點,來剖析屬於個人體驗層次的宗教行為時,答案往往不可得,因為真相僅會存在信徒主觀的心裡,科學家只能描繪外在客觀的事實而已。

然而「說方言」這項宗教行為卻跟一般的宗教行為不同,因為「說方言」會顯現於外,已經不再只是個人主觀體驗層次的宗教行為而已,而是令科學家們可以反覆加以觀察與檢驗,甚至還可以將受測者(說方言的基督徒)帶進實驗室中,透過精密儀器(如EEG等腦波檢測儀)來偵測腦波運動。

或許因為五旬節教派在二十世紀初期發展相當迅速,因此最早期對於「說方言」的科學研究大抵出現在那個時期。第一位對說方言進行科學研究的是精神病學家Emil Kraepelin在檢測他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時所進行的語言行為。

當時代的學者Cutton在1927出版的《口說方言》〈歷史與心理的觀點〉2,的研究結論,認為「說方言」是歇斯底里或精神分裂的現象,這種從病理學、心理失調的角度來研究說方言的觀點,是那個時代普遍的認知,但隨後卻引發科學界極大的爭議,許多科學家紛紛提出諸多證據加以反駁。

在1960年代的靈恩運動3時期投入研究的學者,都不再認為說方言的人是罹患恐懼症、精神官能症或精神錯亂症,早期從病理學角度來研究說方言的觀點已經全部遭到揚棄,他們紛紛從語言學、心理學、行為學的角度來研究說方言的行為。

在1970年代以降,科學家多從心理狀態或心理現象,來解釋說方言,而且似乎放棄解釋「為什麼」說方言,而改採說方言「會如何」與說方言以後會「怎麼樣」的角度。

我們或許會疑惑,為什麼科學家少從宗教的範疇裡去研究說方言的行為?事實上很簡單,因為宗教行為本身不是科學家感到興趣的領域,也無從加以干涉,因此科學家不會從基督教受聖靈、保惠師或得救的憑據等角度,去研究說方言的行為,僅能跳過聖經中記載為什麼會說方言的理由,而直接去研究說方言後的外在表現而已。

四.一些科學家研究方言的觀點

方言沒有語言的結構

Nida與 Samarin兩位學者分別研究過方言的語言系統後,認為方言為「非語言」,因為本身沒有句法結構,也沒有語言中特殊意義中特別的詞素型態的結構。

因為句法與詞素是語言傳遞意義的最重要的要素,既然方言欠缺此兩結構,就不能用來傳遞與溝通。但有的學者認為方言本身並非是要傳達「意義」,其目的是要傳達「感覺」,所以方言本身傳播上、相互溝通的重要性就不重要了。

事實上,保羅在《羅馬書》中很清楚地說,向神禱告時聖靈為我們擔憂,為我們代求,因此禱告時所說的方言,自然不是一般世上所用的語言,當然也不會有一般的語言結構,更不是僅僅傳遞「感覺」而已。

方言與說方言者的主要語言類似

有一些語言學家把方言當作語言來作細部拆解分析,結果發現組成方言的音節,與說方言的人所使用的母語音節有著非規律性的類似性。也就是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在禱告時所說的方言彼此間有很大的不同,但每個人的方言卻都與他們所使用的母語有著相似性。

其實這不難理解,因為方言禱告時,有時難免會夾雜者母語詞句來共同讚美神,這並非表示方言就與母語類似,而僅表示用方言禱告時,會包含禱告者母語中的音節而已,這一點,處於客觀研究者的語言學家,在研究方言禱告時可能並不明瞭4

透過課程可減低一般人對說方言的恐懼與排斥

口說方言畢竟對於一般人而言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行為,大部分的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如果沒有實際上接觸、體驗過聖經中所描述的說方言經驗,自然而然對於說方言會感到恐懼。

學者Kim的研究5認為,如果透過某些程序與步驟,例如透過講授說方言的歷史演進、現象、理論的課程來增進一般人對於方言的了解,將可以消除他們對於說方言的恐懼、排斥感、誤解與刻板印象。

我們教會通常在消除初信者對於禱告說方言並沒有比較嚴謹的作法,通常僅是在禱告之前簡單介紹聖靈禱告時會出現的景象,初次來會堂參與聚會的慕道者,不免還是會產生不解與疑惑,甚至對於自己得聖靈、說方言還會恐懼不已6

說方言與不說方言者的人格特質

有一些學者想要了解說方言的人,即使沒有精神錯亂,但說方言的基督徒與不會說方言的人,在人格發展與人格特質上是否有所差別?

學者Vivier(1968)曾試著透過實驗分組來檢驗五旬節教派中「已經說方言」、「想說卻還不會說方言」與非五旬節教派教會中「不相信也不會說方言」的三組人之間的心理狀態上的差異,結果發現說方言的信徒並沒有顯著不同的人格特質。

但也有一堆研究結果顯示,說方言者與不說方言者間的人格特質間也有差異存在。另外根據Francis與Robbins的研究7,說方言與個性外向有正相關,與神經過敏有負相關,並且與心理精神病無關。

在他們的研究中,說方言者有穩定的外向個性,而且有相當高比例的受訪牧師神職人員禱告說方言。也有一些科學研究試圖證明說方言的優點。

例如Phipps在她1993年的博士論文《說方言與健康》〈提升健康的效果研究〉8,就做出結論說,找同靈一起用方言禱告能夠強化免疫系統。事實上,這一類對於說方言個性「內向」、「外向」等的研究,結果是彼此間是矛盾的,因為從聖經我們可以得知,得聖靈說方言並不取決於個人的特質,而是取決於我們努力的祈求與神的賜予,將其簡單化為人格特質因素來決定說方言與否,自然在研究結果上會彼此不相容。

方言的語調分析

一些語言學家則從語言學、語音學來分析方言的差異性。「在不同語系中的方言有何差異?有何相同之處?方言的語音組成成分為何?」

語言學家分別從方言中的子音、母音的關連性加以分析方言本身何時有重音、何時聲量較大、音調怎樣變化,抑揚頓挫的順序為何等。他們的研究發現,方言出現的順序通常以條狀出現,相等長度。

停頓後以子音開始,但不以子音結束,重音都落在停頓後條狀的第一個音節。相同的段落,順序為中音、高音,然後慢慢降落趨緩。方言最後會呈現規律性的重複。

發出方言的腦部結構

有少數具醫學背景的學者在研究後提出假設,認為說方言者將自己的發聲方式,交給腦部負責發聲的系統來驅使與主導,因為研究者認為若不如此,將無法解釋說方言在發聲時其完美結構的韻律性與跨文化的情況。

但研究者另外也假設,說方言者是處於一種出神狀態,因此產生了在呼吸上的規律性節奏,集體的搖動現象等。至於Nicholas Spanos在其實驗證明中9,描述說方言是一種可以得取的能力,不需要真正處於出神狀態。

我們從聖經中了解,得到聖靈本不會有錯亂,也不會有失去控制的現象,從外部觀察、蒐集資料的科學家,在研究禱告說方言現象時,或許會觀察到「集體搖動」、「呼吸規律」的情景,但事實上,禱告者並沒有處在「失神」或「催眠」狀態。

五.結論

科學與宗教畢竟有其不相容之處,儘管歷年來科學家想透過科學步驟與方法來研究得聖靈、說方言的現象,從身為基督徒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研究結果總是有「隔靴搔癢」的感覺,永遠無法清楚描述領受聖靈、口說方言的體驗。

或許科學家可以從語言學的角度做出結論,研究方言的「語言結構」、方言的音調、禱告說方言的人格分析,進而說方言時腦部運作情況,甚且還可以判斷出,方言如何透過腦部神經中樞產生的過程與肇因。

但不管科學家怎麼研究,他們永遠僅是客觀的旁觀者,永遠不能體會得聖靈、說方言者真實的內在體驗,因此也才會做出結論表示,判斷領受聖靈、口說方言的基督徒在領受聖靈、口說方言時,「正處在沉迷、催眠、狂喜、恍惚出神」的狀態。

因為科學家如不做出這樣的結論,將無法解釋得聖靈、口說方言的奇妙作為,也因為只有這樣的解釋,才會合理化他們的研究結果。

科學家的這些結論,從表面來看顯得荒謬,甚至顯得以偏蓋全,但對於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來說,還是有值得注意的價值。

例如,對於說方言的外顯型態、方言語調的變化、方言彼此跨文化的共通性等研究結果,都能增加我們了解科學家努力分析聖靈奇妙作為上所做的嘗試,也讓我們知道外界如何看待聖經上得到靈洗的狀態。

而對從未聽聞方言的慕道者來說,科學家對於方言的研究結果,也讓他們能從聖經中得到反證,進而得以從聖經中的教訓對方言的內涵有更深入的認識。

至於對於受聖靈浸、說出方言的基督徒來說,都知道在禱告中得聖靈說方言是處於完全清醒的狀態,而說方言代表受聖靈的洗,代表著得到聖靈的憑據,再也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

註:
1.Oral Roberts 著,《If You Need to Release Your Prayer Language Do These Things》,Oral Roberts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Inc.(Tulsa,OK.),1982年,P22。
2.G.B. Cutten,〈histor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considered〉,《Speaking with tongues》,1927.
3.在1960年代,在美國的主流教派、天主教與非五旬節系統的教派紛紛受到五旬節的影響,體驗到說方言、說預言等行為,史稱「靈恩運動」(Charismatic movement)。
4.通常語言學家會找一些會方言禱告的五旬節教派信徒來參與實驗,將他們的禱告加以錄音,然後事後加以分析比較。
5.Kim,Dong Chan,Reducing negative attitudes to glossolalia at Tulsa Korean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A non-charismatic church.Dissertation at School of Theology and Missions, Oral Roberts University.2000.

6.參閱2002年8月,299期的《聖靈》月刊,〈你準備好了嗎?〉一文。
7.Jeslie J.Francis and Mandy Robbins.,〈A Study Among Male Evangelical Clergy〉,《Personality and Glossolalia》 Vol 51, No 5.,2003年,5月.
8.Katherine Anne Battley Phipps,〈The Perceived Effect in Health,Promotion〉,《Glossolalia and Health》, 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Bloomington,IN: Indiana University,1993.
9.Nicholas Spanos,〈An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Glossolalia as Learned Behavior》,1987.






文章標籤:  #陳祥  #347期  #信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