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初期教會的禁食傳統

撰文/吳明真|聖靈月刊349期-2006.10|主題/禁食禱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一.前言


從古至今,世界上各大宗教都有禁食的傳統,例如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等,宗教上的禁食可以說是普世性的。基督教根據《舊約聖經》的記載,以及《新約聖經》中耶穌的榜樣與教導,也有禁食的傳統。

初期教會有部分接納法利賽人每週禁食兩次的傳統;從第二世紀開始,較多人遵守的禁食,是為紀念主的受死和復活,為期兩天;到第四世紀初,在埃及已出現四十天的禁食,因耶穌曾在曠野裡禁食四十天(路四1-2)。


自第七世紀以來,天主教特別強調「四旬期齋戒」,應有完全四十天的禁食。個人每天只用一餐,依照古代習慣,此餐是在晚間進用。以後又加上了小齋,即禁用肉與酒。所謂「守齋」不僅是指依照教會規定實行禁食,也是指信徒在認罪告解之後所做的一切補贖刻苦行為,包括祈禱、朝聖、濟貧等,禁食漸漸演變為形式的善功修為。


有關禁食傳統的演變,初期教會(約10-600 A.D.)可以說是處於關鍵性的地位。它離使徒時期最接近,信仰純正度較高,尚未嚴重變質,較符合耶穌與使徒的教訓,其歷史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初期教會的背景為何?初期教父的著作與禁食有何相關?何謂沙漠教父?其與禁食有何關連?何種禁食能蒙神悅納?以下擬作一番探討。因限於資料取得不易,只能就部分文獻加以討論。


二.初期教會的背景


在君士坦丁作皇帝以前,教會經常遭遇外來的迫害,以致不少信徒殉道。殉道者是為了堅守信仰而犧牲生命的人。在使徒時代,司提反是第一位殉道者(徒七59-60);使徒保羅與彼得也都為主殉道,留下美好的榜樣。

初代教父坡旅甲(Polycarp,69-156)為主殉道之後,士每拿教會的信徒認為:「他已經戴上不朽的冠冕,並獲得一分無人能否認的賞賜。」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150-230)認為:「人死後,靈魂降至陰間,等待主在末日施行審判;但為主殉道的人,卻進入樂園裡,比一般信徒蒙福。」

殉道者雖然在世上遭受短暫的痛苦,但卻有確據能進入天國。這種末世的盼望,產生很大的力量,使信徒在遭遇迫害時,仍能堅守信仰。


極端的末世盼望常否定今生的倫理觀,也造成禁慾主義。初期教會遭受迫害,信徒最崇拜殉道者;當信仰不再遭受逼迫,信徒轉而尊崇實踐禁慾主義的修道士。

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因為有生來是閹人,也有被人閹的,並且有為天國的緣故自閹的。」「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太十九21、12,二十二30)。

因此,修道士守獨身、居貧窮、常禁食、重默想、離塵世,成為信徒欽羨的對象。當禁慾主義盛行時,信徒輕看今世,重視來生;將以前外在的殉道精神,轉變為內在的禁慾行為。


三.初期教父的著作與禁食


初期教父的著作很多談到禁食問題,茲列舉數例如下:

1.十二使徒遺訓


《十二使徒遺訓》約於公元130-160年間完成,其內容是初期教會的教規,教導初信者須堅守的道理。其中談到禁食的日期:「你們禁食的日期,不可與那假冒為善的人一樣,他們常在星期一與星期四禁食,你們禁食要定在星期三與星期五。」

有關禁食的時機,書中說:「在洗禮之前,施洗者與受洗者都當禁食,有別人能一起禁食,也很好。你要吩咐受洗的人,在受洗前一兩天禁食。」初期教會重視洗禮,因此要求受洗前,施洗者與受洗者都當禁食,而且整個教會的信徒也可以一起加入,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2.黑馬牧人書


《黑馬牧人書》約於公元148年完成,是由一系列異象所構成,形式上是啟示,實質上是道德性的教導。其中論及主所悅納的禁食:「依照慣例禁食,是毫無用處的,是虛空的禁食。

主所悅納而完全的禁食,是在生活上勿作惡事,用清潔的心服事主;遵守祂的命令,實行祂的法例;不要讓心中存有邪慾,要信仰神。倘若你實行這些事而敬畏神,棄絕所有邪惡的行為,你的禁食將為神所悅納。倘若你在禁食期間,除了遵行神的命令,而且又奉行善舉,就是將禁食所節省的金錢,施捨給寡婦或孤兒,你的禁食將為神所悅納,你的禱告將蒙神垂聽。」

其論點與《舊約聖經》的《約珥書》第二章12-13節及《以賽亞書》第五八章3-12節的看法類似。從該書的敘述可知,當時已有慣例禁食的現象,禁食期間仍作惡事,形成信仰的形式化。


3.多利買致弗羅拉書


《多利買致弗羅拉書》是多利買於公元140-170年間完成,是寫給女基督徒弗羅拉的信。其中也談到神所悅納的真禁食:「我們應當禁食,但不是屬物質的意義,而是屬靈性的意義,也就是要禁止一切愚昧的行為。

其次,我們也應施行物質上的禁食,它對靈魂多少是有益的。只是不要單單遵守習俗上的禁食,或是模仿別人禁食,而是要從內心真正的禁食。」從該書的敘述可知,當時的禁食已漸淪為表面的禁食,因而作者呼籲要從內心真正的禁食。


4.特土良的論悔改


約翰長老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9),但是信徒如果犯了「至於死的罪」,將不能獲得赦免(約壹五16)。何謂至於死的罪?《聖經》中並未完整的解釋。

一般認為至於死的罪為:褻瀆聖靈(路十二10)、離棄道理(來六6,十26)、拜偶像、殺人,以及放縱情慾;而特土良認為「死罪」有七:拜偶像、褻瀆、殺人、姦淫、淫亂、作假見證與欺騙。


特土良認為信徒在受洗之後犯了死罪,只有一次悔改的機會,但不包括背道、姦淫、謀殺等死罪,此三大死罪永遠無法赦免。但也有教父認為,所有的罪都有一次悔改的機會。特土良在〈論悔改〉一文中認為:「犯罪悔改須要當眾認罪,禁食禱告,悲傷懊悔、哭泣,向神哀呼,在長老腳前屈身,向親近神的人屈膝。」他認為透過禁食,可以治死罪惡,能叫人逃避永刑。可見當時禁食成為贖罪的方式之一。


四.沙漠教父與禁食


早期教父俄利根(Origen,185-253)認為,基督徒除為主殉道外,也可以用苦修的方式將生命獻上。很多人為逃避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的迫害,追隨他到埃及的沙漠苦修。

公元395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在沒有政治壓迫下,教會漸趨世俗化,道德生活日漸腐敗;又受到希臘文化「二元論」的影響,因此重靈魂,輕肉體。有些教會領袖為了追求能與神有更親密的關係,而退居沙漠獨處靜修,甚至禁慾苦修。他們被稱為沙漠教父(The Fathers of Desert),其中最出名的是聖安東尼(St.Anthony,251-356),被稱為東方修道主義之父。


在安東尼之前,已有一些出名的教父主張苦修生活。例如教父居普良(Cyprian,約200-258)在信主後,立即變賣家產賙濟窮人,嚴格遵守道德戒律:包括獨身、禁食、禱告、默想、遠離世俗及追求聖潔等。苦修主義強調靈魂與肉體是分開的,肉體是邪惡的,所以強調以各種方式刻苦己身,包括禁食、禁肉、禁享受、鍛鍊受苦的意志、默想自己的罪和神的審判、原諒人、忍受人對自己的惡、獨居等。


安東尼生於埃及富農之家,年輕時雙親逝世,後來在教會中讀到:「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十九21,六34)。

於是他放棄所繼承的田產,將妹妹送到修院,自己過著苦修的生活。他首先搬到村外去學習沙漠的生活二十年,後才搬到沙漠荒廢多年的軍用城堡再生活二十五年,一共四十五年之久。

他的朋友每半年將需用的麵包供應給他,因當地氣候乾燥,食物不易變壞。他認為靈肉是二分的,照顧身體是不屬靈的事,所以他進食的次數很少。每日黃昏後才進食一次,有時兩天、三天,甚至四天後才進食。他的食物是麵包和鹽,只飲清水,不吃酒和肉。他認為禁食可以使人從聖靈領受分辨諸靈的恩賜,使人可以洞識魔鬼的詭計。營養超量會使血液沸騰,激起肉身去犯罪。

除了減少進食外,他也盡量減少睡眠及減少讓身體得到鬆馳。他能夠徹夜不眠的儆醒,很多時候在粗糙泥地上睡覺,不用油抹擦乾燥的皮膚。雖然城堡裡面住滿各類的爬蟲,但他仍決定住在裡面。他堅信當人肉體的滿足被減低時,靈魂便會更加健壯。


雖然安東尼堅持過克己的生活,但寧靜的心使他身體健康,沒有因禁食而消瘦。他所傳遞的是一個既能保存靈魂,身體又不會因克制而損傷的苦修主義。他學會在神面前安息,使他成為大有智慧,能分辨是非的人。他跟人一談話,就知道對方心裡所想的是什麼,能看透人的內心。

同時,他也提供人們正確的生活指導。因此中東各地的人都來找他,尋求屬靈上的指導。亞歷山大著名的主教亞他那修(Athanasius,298-373),也成為他的好朋友;甚至連奧古斯丁Augustine,354-430(珥二12-13;賽五八3-12),也受其影響。


五.結語


當初期教會遭遇迫害時,殉道者成為信徒效法、歌頌的對象;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苦修生活取代了殉道,成為信徒尊崇的對象。禁食漸漸成為教會的固有禮儀,是強制性的,而且朝向善功修為的方式發展。人們以為只要藉著禁食,就可以達到宗教上的潔淨,使自己能與神更加親近;好像神的恩典是可以用禁食來換取的。信徒漸漸失落了自我謙卑、刻苦己心、安靜與神交通的真正禁食意涵。

禁食只是靈修的方法之一,是信徒個人的行為,目的是要操練自己,藉由專心禱告,全心全意的依靠神,能夠重新得力。因此先知警告我們,真正能蒙神悅納的禁食,不是表面上禮儀的禁食,而是要撕裂心腸,哭泣、悲哀,一心歸向神的禁食(太六16-18)。耶穌也警告我們,不要將禁食變成炫耀的工具,要在暗中禁食;神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參考書目:

1.林榮洪著,《基督教神學發展史──初期教會》。香港:宣道出版社,1995年。

2.Francis P.Jones編,謝扶雅譯,《基督教早期文獻選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3年。

3.Williston Walker著,謝受靈譯,《基督教會史》。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年。

4.彭順強著,《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05年。

5.楊牧谷編,《當代神學辭典》。台北市:校園書房出版社,1997年。

6.青草地著,〈從聖安東尼看沙漠教父的苦修傳統〉。http://www.chinesetheology.com/GreenLand1/Anthony.htm






文章標籤:  #吳明真  #349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