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社會


&

搜尋&分類

​寫在退休蜜月期之後

撰文/陳光照|聖靈月刊350期-2006.11|主題/前言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外國知名的社會學家艾契禮先生,他把退休後的生活分為五個階段:

1.蜜月期:剛退休時,生活步調放慢,輕鬆自在,是退休後最快樂的時期。

2.憂鬱期:短暫的興奮與新鮮感過後,發覺生活不如預期的美好,有許多問題必須去適應,心情開始被失望、焦慮、退縮所替代,整個人失去活力與精神。

3.重整期:從情緒低潮中,覺悟出生活還是要過,轉往較為務實和積極的態度去安排生活。

4.穩定期:重新將自己定位後,心情安定,生活恢復正常,培養出自己的興趣來,形成往後生活的固定模式。

5.衰弱期:身體狀況逐漸惡化,在生活的過程中感受到死亡的影響愈來愈大,一直到生命的終結。


本課將針對退休人員經過短暫的放鬆、愉悅的階段之後,所會遇到的一些心理變化與調整,作一番說明,並提出可行的建議供大家參考。如果在退休之前,便作完整的規劃,可能從蜜月期直接進入穩定期,而跳過憂鬱期和重整期。

尤其是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有信仰作我們的支柱,加上參與教會的聖工和參加老人團契活動,就不會出現整天無所事事,生活空虛難過的問題,反而過著充實而喜樂的人生。


由於國內醫療水準的進步,營養充足,65歲的人外表上比過去同年齡的人年輕許多,生理上也比過去健康許多,國人的平均壽命已快接近80歲,社會上超過80歲的人也比比皆是。

因此,以65歲退休的人來說,他可能還有15-20年可活,如果是提前退休,甚至可能拉長到30年,佔了一生的1/3。所以,與其鬆鬆散散,漫無目標的過活,不如針對自己可接受的生活方式去調整、規劃,使餘年更有效的運用,活出有品味的退休歲月。


要如何從退休蜜月期,不經憂鬱期、重整期,而直接跳到穩定期,享受自己滿意的晚年呢?當然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來達成生命昇華的理想。


一.按部就班,安排自己的生活

退休的最大改變是時間的運用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你有沒有能力去規劃、善用它呢?退休時,大都以為可以用幾件有趣的事就能填滿每一天,事實並非如此,等到有趣的事變得無聊時,開始感到恐慌,不知如何面對往後漫長的日子,過著沒有什麼意義的消極生活,一天一天讓時間流逝。


退休後,家的重要性相對地提高,對退休者來說,一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家裡度過。因此,作生活安排時,應該徵詢另一半的意見,終究夫妻兩人要共同扶持度過晚年,所以計畫時,要把配偶的需求、期望與喜好等因素,列入考量,並隨時願意調整,以維持家人的和諧。


1.退休後居住問題

住的問題和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食、衣、行、育、樂都有密切關係。所以須認真考慮目前的居住環境,是否適宜以後的退休生活?它牽涉到安全性與方便性:所住的地方治安如何?會不會積水?離公園、醫院、購物中心、休閒運動場所、教會等的距離是否方便?老人居住的空間是否舒適?需不需要爬樓梯?這些都是影響到老人的生活品質及精神生活。


另外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則衍生出:到底要不要與子女同住?還是父母自行住一處?抑或輪流到子女的家居住?另外,喪偶的一方願不願意住進安老院?這些都是考量到親情與互動。因此,想要過著美滿的退休生活,居住品質首先要列入考慮。


2.培養生活情趣

退休的好處,就是可全心全意追求自己的興趣,做以前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事,用開放的心情,逐步實現自己的夢想。從事個人的興趣或休閒活動,才能真正填補因退休所空出的這一大段時光,使生活過得充實,又多采多姿。

退休並不是懶散、不工作,只是工作的性質不再是費腦力、體力去追求功利或別人的肯定,乃是順著自己的興趣,動手去嘗試,例如:整理家務、舊照片、期刊、剪報、旅遊資料;或是下廚、種花、打掃等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也可閱讀、聽音樂、彈奏樂器、聽演講、學畫畫之類的藝文活動;或安排戶外活動,到老人公園聊天、泡茶、下棋、騎腳踏車……

悠閒地放鬆自己,調劑身心,陶冶性情,藉此更清楚自己的個性和喜好,激發出對生命的熱愛,品嘗生活的滋味,增添生活的樂趣。


3.回歸正常的作息

每日清晨即起,作運動、散步,呼吸新鮮空氣,促進血液循環,下午小睡及休閒活動,晚上則在10點左右就寢,生活作息有規律,可保持健康的身體,擁有充沛的活力。


每週安排四個半天的時間,參加學習活動、社區活動、藝文活動、老人團契,也包括作義工、訪友、陪老伴購物,走到戶外,融入人群,可激盪腦力,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星期六則參加教會的聚會,到了晚上和星期天則為親情時間,撥出來與兒孫快樂相聚,充分享受天倫之樂。


每年與老友相約,參加國內外旅遊各一次,不但可放鬆心情,又能增廣見聞,增加談話時的趣味性。


4.實際了解退休後的財務狀況

軍公教退休人員可領固定的月退俸外,一般人都要靠退休金及多年來的積蓄吃老本,想要安心度餘年,一定要先審視自己的財務能力,到底可以維持幾年,這當中若有理財規劃,必須有風險評估,千萬不要貪圖高利的引誘,加入直銷老鼠會的陷阱,導致血本無歸,老來淒慘。並且要考慮到通貨膨脹、醫療費用增加等因素,妥善管理,免得經濟上提襟見肘,為生活而喪失老人的尊嚴。


退休時,便應仔細核算,還有哪些收入可資運用?如政府的老人年金、三節的慰問金、子女的奉養金、利息收入……全都估算在內,再算出每月固定支出的生活費,去作有效的調整,或評估再工作的可行性,如此,使生活收支平衡,無後顧之憂,方能要求生活的品質。


二.要有正確的保健觀念

55歲以上的人,在身體各種系統都有明顯的退化現象,諸如:肌耐力衰退、平衡協調能力下降、新陳代謝率下降、記憶力變差……等,當尋求最佳的治療之道,以期達到該年齡應有的最佳狀況。

想要擁有豐富且不寂寞的退休生活,必須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否則任何規劃將成為空談,試想一個長年臥病的人如何叫他快樂起來?若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失去往日的光采、脾氣暴躁、年老多病,豈不拖累家人,也成為社會的負擔?


1.拒絕壓力入侵

壓力是一種令人不舒服、情緒不穩的危險因子,當它逼近時,使人悲觀、自律神經失調、失眠、身體痠痛、血壓升高,壓力過重時甚至有自我了斷的念頭,所以退休人在心境上要常保持樂觀,恢復自信與自尊,調整自我價值觀、肯定自己老而有用,不讓壓力上身。


2.節制飲食

注重營養均衡,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儘量選擇清淡的口味,少鹽、澱粉、油脂及糖,多吃蔬菜,多喝開水,戒煙酒,可使內臟少負擔,常保持精神飽滿。


3.作適當運動

「人要活,就要動。」運動的好處很多,不但可藉以活絡筋骨,達到強身的目的;也可藉以排汗,紓解壓力,去除憂鬱;對心肺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但仍要注意適量與安全,免得適得其反,造成身體上的傷害,因此,依個人的生理狀況,循序漸進,以恆心和耐心去實行,相信能保持身體健康,過個有活力的晚年。


4.定期作健康檢查

為了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除了自我保養以外,每隔一年半載要作一次全身體檢,尤其是退休的人,各種機能都呈現老化,若能及早發現隱而未顯的疾病,愈容易治療,最怕的是自己的疏忽或忘疾諱醫,使病情惡化,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這種駝鳥心理,簡直是自欺欺人,不但害了自己,也連累家人。

若有慢性疾病,最好找固定醫師諮詢,並耐心聽從醫護人員的指導,用毅力和恆心去控制病情。


三.瞭解老人的福利措施

老人的權益,您知道多少?請不要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要了解政府所推行的老人政策,推出哪些福利方案。

一般來說,許多都需要當事人主動去申請,例如:有關保健服務,包括定期健康檢查、重大傷病免部分負擔醫療費用、高危險群老人流感疫苗接種……都屬健保局及各縣市衛生局的服務項目;至於安定生活方面,有居家服務、護理及復健服務、三餐飲食供應……則屬各縣市社會局及照護機構服務的項目。


老人的再學習,可找長青學苑或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定期提供休閒、康樂、文藝、技藝、語文、衛生保健、專題演講等研習活動,歡迎退休人員積極參與。其他還有法律諮詢服務、生活輔導諮詢、老人保護協尋專線……,詳細內容請看內政部所編「老人福利服務手冊」。


四.坦然面對人生的終程

我們一生所活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神早就為我們定準了。「無人有權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這場爭戰,無人能免。」(傳八8);雅各長老也說:「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四14)。

眼見昔日的老友相繼離世,內心無限惋惜,這同時也提醒了自己要去面對死亡的課題,終究,退休後的日子,已是人生旅程的尾聲,總要預先作好準備,迎接那一天的來臨。


身為一位基督徒,對死後的歸宿已了然於心,死亡威脅的程度相對地減少。因此,不妨坦然地與子女平心靜氣地討論後事的準備細節,並交待喪禮要依教會的儀式辦理;有些同靈已預先訂好墓園,地點和權狀要讓子女知道。


平時外出旅遊時,應把重要文件統一管理,最好放在固定且安全的地方,包括:身分證、保險單、保險箱密碼、銀行保管箱鑰匙、印章、房屋所有權狀、郵局存褶、有價證券及貸款與債務資料……等,當有一天真的蒙主召回時,不致使子女手忙腳亂,甚至造成財務損失。盼望你的離開,帶給後世佳美的風範與珍貴的回憶,令後人懷念不已。


五.結論

麥克阿瑟將軍說:「年歲不是衰老的主因,人之所以衰老,乃是因為放棄理想。歲月弄皺只是表皮,放棄理想則是弄皺了心靈。憂慮、懷疑、恐懼、失望是身體的大敵,用不著死期的來到,它們會不知不覺間拖垮我們,叫我們復歸塵土。」憂鬱、退縮、自卑只會侵蝕我們正常人的心靈,對事情的解決毫無益處,倒不如脫繭而出,迎向陽光,積極面對未來,使生命活得更有價值。






文章標籤:  #陳光照  #350期  #信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