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新世代的家庭型態對高齡者的影響

撰文/吳明真|聖靈月刊352期-2007.01|主題/分別為聖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一. 前言

中國是一個注重孝道的民族,在早期農業社會時期,流行多代或三代同堂,可以達到照顧年長者的目的。如今是工商業社會,隨著家庭經濟負擔的增加,造成女性在婚後繼續就業,雙薪家庭因而遽增,無暇於白天在家中照顧父母親。

此外,隨著房價上漲,一般人居住在都市中,沒有能力購買大坪數的房子接待父母一同居住;多數父母也不願離開久居的老家,進入陌生的都市與兒女長住。在此一新世代的家庭型態下,多代或三代同堂的方式已不多見,面對此一轉變,將對高齡者產生哪些影響?高齡者應如何因應?以下擬探討此問題。

二.影響新世代家庭型態的因素

學者詹棟樑教授在《老人教育》中認為,影響新世代家庭型態的相關因素有四項:

1.人口結構上的變化

生育率降低是各國的趨勢,目前有越來越多的「頂客族」,有雙份收入而無小孩。未來老年人口持續增加,而生養的子女卻相對減少,將使老人缺乏自由選擇與子女同住的機會,並造成獨生子女經濟負擔的增加。倘若獨生子女意外死亡,或不讓父母同住,或老年人無子女,年老時只有獨自居住或進入安老院。

2.孝道觀念的改變

中國的傳統觀念一向認為子女奉養父母,與父母同住,讓父母安享天年,乃理所當然的孝行,可以使父母得到最大的安慰。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孝道的觀念隨之修正,一般人也不再認為發揮孝道精神,一定要與父母同住。

3.社經地位的改變

老年人如果教育程度較高,或是經濟情況較好,通常傾向於獨立居住。當老年人經濟能力不足,選擇與子女同住時,心中未必喜好,因為覺得將打攪孩子的家庭,而且個人的自由也怕受到侷限。

4.相互照顧的需要

現代社會的消費額極高,為了維持家庭生活,往往夫妻要出外工作。如果有兩個小孩,子女的托兒費用將花費夫妻中一人的薪水。如果將年老父母請來同住,一方面可以節省托兒費用,而且父母是最好的褓姆;另外,也可以解決年老父母的生活問題。

三.對高齡者產生的影響

由於家庭制度的變遷,導致年長者無法與子女同住,對高齡者將產生下列影響。

1.內心感覺孤寂

由於三代同堂的式微,導致老人獨自居住,將影響老人的情緒。如果原本相依為命的老伴先行去世,頓成無依賴狀態,將面臨一個人獨居,或被送到安老院,內心將更感孤寂。眼見友人日益減少,體力不如從前,加上心情沉悶,較少出外訪友。倘若子女又較少關心父母,而且經濟情況可能不穩定,常造成心理的悲傷,連帶也產生失眠、食慾不振等現象。

2.身體日益衰敗

年長者由於身體的變化,或是疾病的變化,常使身體慢慢衰退。例如視力模糊、白內障、高血壓、腎臟病、糖尿病、急慢性腦症候群、各種精神症狀。倘若能與子女同住,定期至醫院做健康檢查,可以讓疾病在早期發現,即早治療。而各種慢性疾病,也可以定期到醫院門診,定期服用藥物,以免病情惡化。如果自己獨自居住,無法定期到醫院檢查服藥,常延誤治療,造成病情惡化。

3.經濟狀況日趨拮据

中產階級的老年新貴,經濟實力雄厚,不必依賴兒女供養,就能過自給自足的生活,甚至以市場服務(如外食、僱用外勞照顧)來滿足需要。但對於經濟狀況較差的年長者,經濟無法自主,將面臨經濟危機問題。在傳統中國社會中,特別強調孝道,家庭一直是老人經濟供給的主要來源,子女對父母有奉養的義務。

在老年人退休之後,倘若兒女能夠奉養父母,則老人的經濟問題自然無須憂慮。隨著子女人數的減少,如果兒女不孝順或經濟情況也不佳,將使得年長者經濟狀況日趨拮据,造成老人身心的傷害。有些年長者無法忍受貧困無依的生活,加上缺乏家人的關心和照顧,甚至以自殺結束生命。

4.靈命逐漸衰退

父母如果能與兒女同住,子女除關心父母的日常生活起居外,也會關心他們的靈命成長。子女可以藉著帶領父母參加安息日聚會、迦勒團契聚會及教會的老人活動,以增進屬靈的生命,並能與其他同靈建立人際互動的關係。倘若父母無法與兒女同住,剛退休時,身體狀況較佳,尚可自己到教會參加聚會或訪問等事工;隨著年紀的增長,體力、記憶力或視力逐漸衰退,甚至臥病在床,無法到教會參加聚會,靈命將逐漸衰退。

四.高齡者的因應之道

1.內心保持平靜安穩

年長者應該追求積極的心態,一方面把「老化」看成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不必為它煩憂;一方面應保持愉快心情,不作抱怨,待人隨和。長者不要孤獨地退隱家中,與世隔絕,可能會悶出病來;應該要走出戶外,參與活動,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增進其歸屬感,減低落寞感。雖然所餘生命不多,更應熱愛生命,擁抱餘年。

長者在人生的晚年,難免會經歷苦難,使內心產生憂傷與失望。經云:「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4、6-7)。年長者有主耶穌做為倚靠,可以藉助信仰產生力量。凡事藉著禱告將憂慮卸給神,常能去除煩惱,化悲痛為喜樂,使內心能保持平靜安穩。

2.經常鍛鍊身體

老年人要使身體健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持續的運動。經常運動,肌肉、關節才會靈活,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進身體健康。年紀雖然日增,仍要經常運動;運動不在多,貴在有恆。運動的項目,可以依照興趣、體力來選擇。如散步、快走、體操、打拳、游泳、打球、騎自行車等。只要能活動筋骨,增加呼吸量,並且能流汗,對身體總是有幫助。

其次,應注意飲食。熱量過高,會引起肥胖,誘發高血壓、糖尿病;而熱量過低,會使人消瘦,削弱抵抗力與免疫力。所以老年人的飲食應均衡,定時、定量地進食。飲食要清淡,低鹽、低糖、低脂肪。飲食要多樣化,多吃豆類、奶製品、魚、瘦肉等;可補充鈣、磷、鐵。多吃水果、蔬菜,補充維他命C和纖維質。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前四8)。不論如何細心地照顧身體,隨著年紀日漸增長,身體會漸漸衰敗,逐漸向死亡邁進。使徒保羅勉勵我們:「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6-18)。長者如果在生活中能充滿盼望,知道將要到那更美的天家,則身體雖然漸漸衰敗,還是能不喪膽,可以越老越喜樂。

3.用愛心互相幫助

如今,台灣社會經濟富裕,生活舒適,常會使人生活步調忙碌,專顧自己,減低了慈悲與憐憫的心。《聖經》的重要主題是「愛」,整個律法的總結就是「愛神、愛人」(太二十二37)。

愛不只用嘴巴說,更是要行出來。教會是一個充滿愛的團體,應付出實際行動幫助軟弱無依的長者,讓他們能體會神的愛(提前五16;約壹三17-18)。教會應組織「互助支持小組」,對於貧窮的長者,應接濟物質,讓他們能維持基本生活;對於中風、失智、重病的長者,當無家人照護時,應擔負起家人的角色,長期照顧病人。如此不但能使長者肉體得到妥善的照料,同時也可以兼顧長者的靈性,讓他能藉助信仰重新得力。

4.靈命日日更新

長者是教會的一分子,教會應提供長者屬靈的需要。長者隨著年紀的增長,身心逐漸衰退,甚至因中風、截肢等重病纏身,無法獨力行動,到教會參加聚會,教會應安排人員訪問、代禱;如因長者獨居而無人照料,教會也應提供照顧服務,使長者能經歷神豐盛的恩典。在靈性方面也應勉勵長者從追求「聖經的知識」轉向「聖經的應許」,珍惜人生的最後時刻,把握天國永生的盼望。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世上一切榮華、富貴,都將過去;世上一切悲傷、痛苦,也將過去。經云:「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裏從天而降……,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二十一1-4)。我們的盼望是在天上,那裡可以永遠與主耶穌同在,不再有痛苦、悲傷、死亡。長者因有永生的盼望,在世上活著的時候,靠著信仰產生力量,能夠超越苦難,可以不懼怕死亡。

五.結語

「老化」是年長者在人生的後期必經的過程,可能會遭遇身體日益衰退,親人相繼過世,甚至面臨自己死亡的問題。對信徒而言,不論是否與父母同住,都要學習行孝,報答親恩,陪伴父母共度難關(弗六2)。如果長者獨居而且無人照料生活起居,教會應該要提供照顧服務,使長者能感受到神的愛。

經云:「我是你們的神,我要看顧你們,直到你們頭髮斑白的時候。我造了你們,也要養活你們;我要幫助你們,拯救你們。」(現代中文譯本:賽四六4)。我們是神的兒女,神是信實的,雖然我們頭髮斑白,神必養活我們;雖然遭遇困難,神必幫助、拯救我們。

「老化」雖然是人生的限制,但是信仰可以產生力量,超越肉體的老化,讓年長者內心日日更新,生命得著盼望。但願長者能效法使徒保羅,在臨終前可以唱出勝利的凱歌:「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提後四6-8






文章標籤:  #吳明真  #352期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