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親情不缺席--淺談隔代撫養

撰文/北區宗教小組|聖靈月刊357期-2007.06|主題/愛心的負擔?談接待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許媽媽問:
我是個上班族,孩子出生後,公婆和娘家的父母皆有意幫忙,但他們均住在南部,而且聽說隔代撫養的問題也不少,這讓我餓右為難……?!


回覆:
許媽媽您好,來信中了解您是個很負責的好媽媽,真難為您了。現代的雙薪家庭越來越多,職業婦女也要面對工作壓力與孩子的教養問題,像兩頭燃燒的蠟燭,相當辛苦。

在此先釐清一個觀念,所謂「隔代撫養」的意涵是:結婚後子女與父母住在不同的地方,或離婚後的單親父母要外出工作,把孩子託給父母或公婆照顧,並不包含三代同堂的撫養。

台灣於經濟起飛後,在社會快速的變遷中,最明顯的是家庭結構的改變。隨著農村裡的年輕人大量外流,以往的大家庭制度明顯的減少,小家庭同時迅速成長。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水準提升後,教養子女方面,一直都是父母最操心的問題。

不少上班族的公婆或是娘家都住在中南部,倘若公婆或娘家的父母願意幫忙帶孫子,父母則在假日便要趕回去探望孩子,日子一久,難免造成身心俱疲的現象。因此在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前,應作好全盤規劃,並事先將要求及規則講明,避免造成日後不必要的困擾。

以下是筆者提出的幾個實例:

*麗娟和先生兩個人都是上班族,孩子託給住在東部的婆婆帶。夫妻趁假期才回去看孩子。麗娟很不認同公婆的教養方式,例如,經常買小店舖或超商的糖果、零食給孩子吃,導致孩子正餐不吃,並任他們予取予求;孩子哭鬧時就對他們說「再哭的話,警察會來把你抓走」之類恐嚇的話。

當孩子三歲時,父母決定帶回北部上托兒所。剛回來時,孩子不太能適應,有疏離感、膽怯、退縮的情況,在托兒所與其他的小孩子互動也不佳。

*秀華和先生同服務於教育界,把女兒送至南部的鄉下,請婆婆照顧。秀華和先生也常回去看女兒。秀華發現婆婆對衛生習慣督促的不夠嚴謹,因為常看到女兒衣服髒了,也沒有換洗;打著赤腳在庭院玩耍等等,這些都讓秀華不能忍受。

*芳芳和先生在同一家公司,生了兩個可愛的女兒。之後因故離婚,大女兒歸媽媽撫養,爸爸離職帶著小女兒回鄉下,由守寡的母親照顧,之後又北上找工作,很少回家看女兒。

祖母教育水準低,忙於工作,只要孫女有吃飯就好,一個白白嫩嫩的小女孩成了典型的鄉下孩子,媽媽雖然知道小女兒的情況仍置之不理,而跟著媽媽的大女兒天天打扮的像個小公主,被照顧得無微不至,並送到私立的貴族小學,接受良好教育。同樣是姊妹,卻因照顧者的不同,有了天壤之別的成長過程。

*宜真的公婆分別是退休教師及專業的保母,對孩子的教養很有一套,因此她很放心的將孩子交給他們,並能無後顧之憂的專心工作。

建議事項:


從上述例子,凸顯隔代教養的問題不少。父母如果不能自己帶,必須交由祖父或外公外婆照顧,也未嘗不可。畢竟他們都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源出於自己的血緣,除非例外,否則對孫子、孫女都很疼愛,同時讓老人家有機會承歡膝下,帶來更多的歡樂。

在此,父母親必須清楚認知,孩子的監護和教養還是落在自己的身上,不能一味的將孩子「往外送」而推卸責任。將孩子的照顧者和自己定位在「合夥人」的角色,一起為孩子的未來構築最適宜的教養環境,或許之間的合作無間能夠代替不必要的摩擦。

另外,若公婆或父母有一方未信主,在考慮託管的同時,我們應當以信仰為優先考量。將孩子交給同樣信仰的長輩,除了避免孩子去接觸祭拜的事物外,更積極的是建立孩童宗教教育的基礎,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與神更親近。

而許媽媽您真是太幸運了,公婆與父母同時都願意幫您照顧孩子。不過您可能還需要考慮下面的一些問題:

1.在雙方父母方面

由於祖孫年齡差距平均近半個世紀(50歲),在教養的理念上,也會有背景上的落差。例如:不忍過分苛責,管教比較鬆散,容易養成孩子予取予求。

也因體力的關係,活動力較弱,帶孩子外出的機會較少,小孩的外來刺激也相對的減少。有些祖父母,到了這個階段,似乎是比較想疼小孩,而不會想要管小孩。因此:

(1)事先與先生商量,孩子該託給公婆或父母帶,首需考量的是雙方父母的健康、體力,及居家環境的整潔和安全性。待決定後再向雙方父母說明為何作此決定。

(2)公婆與父母對於教養觀念及作法不易與之溝通時,例如,爺爺奶奶因疼愛孫子,便經常購買零食、飲料……等,此時您該如何處理?

筆者建議,先暫時調整自己的觀念(偶而吃一下,並無大礙),同時以化學添加物有礙健康為由和必須規定、控制份量為前提下與長輩溝通;此舉遠比正面衝突來得有效。當然,最壞的打算就是回來後,再花時間調教。

(3)雙方父母幫忙照顧孩子,除了心存感謝,也需給予應有的經濟報酬,因此最好是先溝通商量,以達成共識。

2.夫妻之間

(1)如孩子託給公婆或父母照顧後,發覺情況不如理想,必須將孩子轉託另一方時,應與先生商量,並找適當的時機邀請雙方父母進行溝通,用誠懇的態度達成共識。

(2)隔代教養造成親子的疏離感是普遍的問題,孩子與父母親接觸的質與量明顯不足,因此身為孩子的父母也要密集的回去探望孩子,一方面建立親子間的感情,另一方面協助孩子適應新的環境、生活型態及人際關係。平日也盡可能與父母多多聯繫,保持適度的互動。

(3)當孩子回到家中,先接受他的現況,重新開始建立跟孩子的關係。若孩子出現不當的言行,不要事事挑剔或糾正以符合你的要求和期待;有進步的時候,記得給予鼓勵。更不該在孩子面前批評祖父母的教養方式,而是溫和、委婉的告訴他,現階段所必須作的改變和接受父母親的規範。

整體而言,在孩子成長中的前三年,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時期,父母若無法長時間參與,倒也不必有太多的罪惡感。

雖然在心裡必須承受相思之苦,身體也勞累奔波,但為了孩子的將來,還是得用愉快的心情去面對,畢竟孩子有個健全的身心,親子關係能夠長久而親密,這些辛苦,終究是值得的。

對於教養上的問題,除了坊間的書籍,或請教身邊的人外,也可以善用社會資源來獲得協助和諮詢。例如,各縣市的教育中心、家扶中心,張老師等機構都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服務。

但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擁有最真實、最穩當的倚靠者──天上的真神。在軟弱無助時,祈求神加添我們的心力;當徬徨憂慮時,求神指引我們正確的道路。

在教養孩童的事上,一雙禱告的手必須永不停歇的高舉著;我們不可能時常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卻是孩子永遠的守護者。

當我們善盡本分後,必須全然的交託,常常與神親近,也教導我們的孩子多多禱告,畢竟,信仰是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珍貴資產。

願與您共同勉勵,也願神賜福,賞賜您有充足的智慧,教養出虔誠的下一代。






文章標籤:  #北區宗教小組  #357期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