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2.從環境危機看基督徒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撰文/黃恩鄰|聖靈月刊362期-2007.11|主題/珍惜神的創造--談環境與心靈保護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環境危機的議題

談到環境危機你會想到什麼?臭氧層破洞、「不敢面對的真相」中提到的全球暖化、逐漸溶化的兩極冰山、大量砍乏的雨林,還是電影「明天過後」的災難情節?但環境危機不僅僅關注滅種的生物,也不僅僅是垃圾有沒有分類,汽車有沒有使用無鉛汽油,或是中藥裡有沒有使用犀牛角。環境問題不只是一個大自然的危機,也許你沒有想到,這還有可能是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後,環境問題還是一個信仰的問題。

以戰爭為例,戰爭帶來人口的死亡與土地農作的破壞,導致飢荒、瘟疫、貧窮,甚至逃難的人口也會造成土地沙漠化。1近來在蘇丹的達佛(Darfur)地區發生的種族屠殺造成許多難民逃往鄰國查德,大量的人口集中在難民營中,數十萬人產生的垃圾與排泄物,不但影響環境衛生與水源清潔,同時難民營的居民為了炊食而撿拾柴火導致附近的樹木被砍伐殆盡。一個家庭主婦必須到18英哩(大約29公里)外的地方才能找到足夠的柴火,而這還不保證路途上不會遭到亂兵暴民的侵擾甚至是強暴。

以經濟為例,在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下,南半球經濟落後的貧窮國家(例如:非洲、中南美洲或是東南亞的國家)必須靠砍伐境內的雨林來獲得經濟收入。而這些國家往往也是技術落後的國家,必須使用高污染的火力發電來獲得能源,或是引入高污染的工業才能獲得經濟收入。

而歐美等先進國家的高污染工業大量外移到這些低度開發的國家,一方面獲得廉價勞工,一方面又藉著當地不完善的環境法令,逃避污染稅和環保的設備成本。這些外移的企業不但剝削當地員工的工時、勞動、健康,同時破壞他們的生活環境,最後將生產完的產品外銷回母國,本地人所賺的錢往往連自己所生產的產品都買不到(或是買不起)。

人類的移民或任意攜帶物種進入其他的地方也會產生環境問題,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後,印地安人在短短的數百年之內便被歐洲人所帶來的天花、梅毒等疾病屠殺殆盡;歐洲移民引進澳洲當作寵物的兔子因為大量繁殖,破壞草地、水源與農作,造成當地特有植物以及以此植物為食的物種滅絕;當年因為貪圖暴利而引進的福壽螺,在台灣這缺少天敵的環境中大量繁衍所造成的破壞,至今都還能在鄉間的田野看到。

這些現象都讓我們發現,環境問題不僅僅是減少使用冷氣或是引進低污染工業技術,我們的生活習慣、旅遊、民生、消費活動,都和環境息息相關。環境問題包括我們對其他人的責任,對後代的責任,以及對土地的責任,我們不僅應該從技術的角度來解決當前的環境污染,還要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思考環境問題。
挑戰與回應

那麼,這樣一個環境污染、保護的議題和我們的信仰有什麼關係呢?

1967年琳懷特(Lynn White,CE.1907-1987)在《科學雜誌》(Science)上發表了〈我們生態危機之歷史根源〉一文,嚴厲批評基督教以救贖為主的歷史主義和以人為中心,統治、征服自然的意識型態是長期以來造成環境危機的元兇。2

除了琳懷特以外,許多學者也主張,比之於西方受基督教影響的思考方式,東方的哲學(印度哲學、中國的道家等)更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而非掠奪、利用和征服的關係。3這些學者並非指控基督徒是污染環境的兇手,也不是指控基督徒鼓吹污染環境,相反的,他們提出一個更深入的問題──是不是基督教的思想導致人類今天有恃無恐的破壞環境,或是對環境議題感到冷漠呢?4

乍看之下琳懷特的論點似乎是很有道理的,在《創世記》中提到「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創一26),在《詩篇》裡面提到「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裡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詩八6-8)。

在原文中,這裡的「管理」是指「統治」或「使其服從」的意思,隱含著一種按照自己的意思透過權威或勢力迫使對方屈服的意思。那是不是說人類擁有神的形象,高於一切的被造物,動物的生命價值和人類的生命價值不同,因此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統治一切的被造物,任意使用地球上的一切資源呢?

其次,基督徒們重視的是人類救贖的歷史,而非四周的自然環境,因此在天國的路上,應當捨棄一切屬世的、情慾的財物。而這有形的世界最終會消失,基督徒應當把財寶積存在天上,而不需要關注世界上發生的事情。這是否表示這世界本身是必然朽壞的,所以基督徒不用在乎任何的環境保護議題?是否表示只要是為了傳福音,為了天國而努力,任何資源的花費都不算浪費呢?

那麼琳懷特對基督教信仰的指控是正確的嗎?究竟什麼才是基督徒和世界應有的關係呢?

首先,即使神使人類能夠「統治」世界,但是「統治」仍然有許多種,我們可以如同暴君一樣的破壞與統治,也可以如同管家一樣的妥善管理。人類破壞污染自己的環境,就如同拆毀自己所居住的房屋,或是在自己的食物裡面下毒一樣,是非常不智的行為。因此,不論人類是否高於其他的被造物,是否可以任意濫用環境的資源,一個理性的人都應該善用、節約和珍惜周遭的資源,更應該為其他人的生活空間留下可用的資源。

世界上一切的被造物在神看來都是美好的並且都是神的,那種認為「為了神犧牲再多的金錢、生命都是值得的,都是信心的表現」的人,其實是錯把物質(或是其他人與動物的生命)當作衡量信心的工具,誤以為浪費資源污染環境或破壞生態是為神大發熱心的行為,事實上,這些東西本來就是神的,神也從沒有吩咐過祂的信徒必須浪費整個世界來取悅祂。

以「奉獻」或「傳道」為名大量犧牲環境資源其實是慷他人之慨,有什麼好光榮的?相反的,既然身為一名管家,就應當如同耶穌在比喻中所說的,按照我們的才能和所領受的,加倍的賺取和歸還(太二十五14-30),還要在取用環境資源的時候同時為其他人留下生活的資源,就如同要為貧窮的人留下田地角落的麥穗(出二十三11)。

其次,人類在被造物中雖然有來自於神的氣息(創二7),但那不表示人類的地位就高於一切的被造物。一方面,神創造萬物以供養人類,一方面,人類也是為萬物而造的。在伊甸園中,人類可以吃善惡果以外的任何樹上的果子,但也必須負起「修理看守」的責任(創二15-16)。在挪亞的方舟中,人類更必須負擔起建造方舟,承載各種物種的責任。

因而可見,在神的命令中,人類並不是完全凌駕於被造物之上,而是必須在這個世界上與各種被造物一起生活。人類與他所生存的土地是生命的共同體,人類受到祝福,其他的被造物也跟著受到祝福,人類受到詛咒,大地也往往跟著被詛咒,例如: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而大地也受到詛咒長出荊棘和蒺藜(創三18)。

神的律法不但是用以規範人,還是規範一切的被造物。以安息日為例,5神在第七日歇息了祂的工,並賜福給第七日,因而安息日不僅是給人類的律法,還是神所賜福的日子。安息日或是安息年、禧年的律法,不僅是人要休息不能作工,土地與上面的牲畜,也因而都能夠得到休息(出二十10-11,二十三10-13;利二十五8-17)。安息日是神所賜福的日子,不僅賜福給人,也賜福給萬物。安息日不僅象徵著人與神的和諧,也象徵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第三,雖然基督徒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得救,但是這不表示人和世界不再有所關連,也不表示我們只要傳福音就好,其他事情都不用管。潔身自好並不代表我們就必須自命清高與世隔絕。基督徒是世界上寄居的客旅,但是神沒有要祂的信徒躲進山洞、修院或沙漠中不與外界溝通,或花費所有的金錢和財務期待神國的降臨,而是如同好撒馬利亞人一樣,關懷四周的人,在世界上為鹽為光。傳福音並不能取代善待鄰舍,幫助四周的人的責任,6因為末日神要對得救的人說「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太二十五25-46

而事實上,《聖經》中提到的神國,不僅僅是未來的預言,同時也在現今實現。7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耶穌的名聚會,那裡就有神在他們中間,那就是神的國度(太十八20)。在新約時代,耶穌的福音是成全了律法的安息日,安息日不再僅止於律法規範下的一個日期,還成為神國降臨的象徵。如同《希伯來書》所說:「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來四9),耶穌便是這個安息日的主(太十二8)。

神的祝福不再僅止於時間上的第七日,而是任何願意相信、倚靠耶穌的人,任何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可以在耶穌那裡獲得安息,就如同耶穌告訴祂的門徒,神的國就在他們中間一樣(路十七21),而任何時候,只要神國的臨在,也就是安息的臨在。所以當福音來到,恩典的安息日臨到,神國也就跟著臨到,只要實踐福音,神的國就無處不在。

最後,我們所謂的福音,或者是《聖經》對於彌賽亞國度的預言並不完全只是屬於人類的,彌賽亞的福音是全世界的福音,就如同保羅所說一切受造物都「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現出來」(羅八19)。在《以賽亞書》中預言神的國度時,也說道,神的國是一個「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牠們。」的公義世界(賽十一9)。8

在福音書中,神的國常常被比喻成筵席,在這筵席中,人們不再受到被造物的牽累,人與被造物也不再是競爭或控制的關係,因為人與土地都得到了安息,不再需要為了田地、買賣而操勞(參:太二十二1-14)。真正的神國,是人與環境都得到安息,和諧共處,而這才是真正的安息。

總結來說,琳懷特的意見有兩個主要的論點,第一,我們人類的地位是否比其他被造物還要高?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志來使用被造物是否代表我們可以隨意浪費?第二,基督徒以得救為目標是否代表往後就不需要在意、干涉世界上的事物?而我們發現(當然,是綜合許多學者們的發現),人類雖然因為神的吹氣而成為有靈的活人,因為神的命令而得以掌管世界,但這不表示我們凌駕於一切被造物之上,擁有無限的生殺大權。

相反的,不論是舊約中神的命令或新約中的福音與最後末世的救贖,都在宣告一個人與他人,與自然環境,以及最終與神的和諧安息。基督徒在世界上的責任因而是積極的,他是神的管家,並且如同鹽與光,能夠達成和睦,帶來人與受造物都得到安息的福音,不僅在將來,更在現在實現神國。
環境議題與基督徒的社會責任

琳懷特的文章促使了許多基督徒重新思考環境議題與信仰的關係,他提醒我們,基督徒不應當將自己當成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任由這個世界與環境繼續遭受破壞,冷漠的把環境惡化當成末日來臨前的徵兆。近代《聖經》學者與神學家們對琳懷特的回應讓我們看到,閉關自守或自掃門前雪的態度並非福音的精神,基督徒的信仰實踐不僅在於他的靈修生活,還要在世界上成為鹽與光,使神國的安息在他周遭的人群與環境中展現,而人與環境的關係,是人與人關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卡遜(Rachel Carson)女士於1962 年所出版的《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強調,人類生活在一個物種、環境互相依存的世界裡面,如果我們再不停止使用無法分解的有毒化學藥劑,有一天我們的春天將變得死寂而孤獨,不再有任何生物存活。對環境議題的關懷無關乎「貪愛世界」與否,相反的,在這互相關聯的生命共同體中,為周遭的人與後代保存,提供一個適合生存的環境,是所有在這個世界上存活的人的責任。

面對環境問題,根據《聖經》提出基督教的見解和立場,是我們目前必須面對的責任。試想,如果有人問道:「你們基督徒口口聲聲說人類在地球上是神的管家,那麼請問你要如何『管理』它?」我們能提出什麼樣的見解?

緬甸僧侶們站在社會良心的第一線,以佛陀的慈悲為己任,為暴政下受苦的人民發聲,被逮捕、毆打甚至被槍殺,棄屍於荒郊野外,基督徒有沒有同樣的勇氣以基督的愛為己任為社會上的不公而殉道呢?9同樣的,當基督徒看到今年非洲的大水災或是希臘的森林大火所造成的浩劫時,應當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好管家呢?

教會贊成台灣建立核電場解決能源危機嗎?教會應該像慈濟那樣投入資源回收的工作嗎?教會在興建會堂、舉辦活動或靈恩佈道會中,有什麼關於環境保護的立場或措施?10教會的宗教教育教材或成人聚會中,應該教導信徒什麼樣的環境倫理?教會要如何支持本地的環保運動?

雖然這些問題暫時都還沒有準確的答案,但卻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在環境與社會的議題上,代禱或傳福音,都不能取代我們在世界上應盡的職責。基督徒不是貪愛世界上的財物與名聲,而是受基督的愛所激勵、受神所託付,必須在這世界上傳揚神國的福音,因而他關懷、參與自己所身處的世界,而不僅僅是關懷自己的弟兄姊妹,也不能像好撒馬利亞人故事中的祭司與利未人一樣,對受苦的人不聞不問。

在當今全球化的社會裡,人人都生活在環境危機的生命網絡之中,我們需要深入查考《聖經》,祈求處世的屬靈智慧,更需要積極的關懷周遭的環境與社會,以寬闊的格局看待神國的福音和基督徒的責任。11琳懷特所提出的挑戰讓我們看到當前基督徒的不足,以及我們今後可以努力的方向。在末日審判時,我們能否對著神理直氣壯的說,自己奉行了他的命令,「管理」了這個世界呢?

參考書目:

1.Breuilly, Elizabeth. Christianity and ecology. N.Y.:Cassell. 1992.
2.Deane-Drummond,Celia. Ecology in Jurgen Moltmanns theology. N.Y.: Edwin Mellen Press.1997.
3.Geisler, Norman L. 李永明譯,《基督教倫理學》,台北:天道書樓,1996.
4.Hessel, Dieter T. Theology for Earth community: a field guide. N.Y.: Orbis Books. 1996.
5.Oelschlaeger, Max. Caring for creation : an ecumenical approach to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

註解:

1.關於近日於蘇丹達佛地區的種族屠殺所造成的難民和環境危機可以參考 "The ecology of genocide: the Darfur crisis has environmental roots" 一文。 (http://www.thefreelibrary.com/The+ecology+of+genocide:+the+Darfur+crisis+has+environmental...-a0165577787)
2.Lynn White, Jr.,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Science. 155(1967)。
3.參閱 Leenhadt, Jacques,曾雁鳴譯,〈西方環境哲學關於東方自然觀之爭論〉,《當代》,104期,1994。

4.基督教中有許多人都曾提出類似環境保護與關懷的概念,如中世紀聖芳濟(Francis of Assisi),哲學家懷德海(A.N. Whitehead),神學家德日進(Teilh ard de Chardin)等,但他們都沒有真正造成教會對環境議題的重視。關於基督教與環境 神學關係的中文資料,可以參考郭文生著,〈基督教與生態學之我見〉,《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2007》,(該刊物的網路 位址為 http://www.tbtsf.org.tw/bulletin2007/bulletin2007.htm
5.關於安息日與耶穌所傳神國信息的關係,參考近代神學家莫特曼)所著的《創造中的上帝》(北京:三聯書 局,2002)一書。過去本會關於安息日多著重於一個禮拜的第七天遵守安息日的規定,而少有談到安息日的意義與神國的關係, 其他教會神學家的心得頗值得我們參考借鏡。當然,這不表示遵守第七天安息日的律法就是錯的。

6.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不應該投入太多的資源在其他的事情上以免「延誤」了傳福音的時機,或者有人會說,我們傳福音,就是把 最好的給他們了。但筆者認為這樣的「福音」是一種偏頗,《聖經》中耶穌不僅在心靈上滿足一個空虛的靈魂,同時也在身體上 照顧每一個來聆聽福音的人,醫治他們的疾病,給予他們食物,使他們身心靈都得到安息。就如同《雅各書》中提到的,光是要 對方平安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實質的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雅二14-17)。

7.《聖經》學者與神學家們發現,耶穌關於神國的福音不僅是未來的(耶穌一開始傳的福音「天國近了」),但同時也是現在的( 祂對門徒說「神的國就在你們中間」)。神國現在的臨現提供我們未來更美好的盼望,而未來的盼望,也使我們在現在實現神國 的臨在,兩者相輔相成並不互相衝突。這種末日觀在神學上稱為「既濟未濟」(already but not yet)。

8.關於神國福音的公義與世界的關係,參閱 Jacobson, Diane. "Biblical Bases for Eco-justice Ethics" in Theology for Earth Community: A Field Guide. ed. Dieter T. Hessel. 45-52 (New York: Orbis Books, 1996)

9.筆者指的是 2007年9月發生在緬甸仰光的僧侶示威運動,該運動起源於政府調漲汽油價格導致社會經濟的動盪。這是典型能源危機(也是一種環境問題)導致人類經濟與政治危機的例子。
10.例如興建會堂的時候是否應當考慮到水土保持的問題,舉辦活動的時候,會否產生噪音或垃圾污染,以及靈恩佈道會中大量散 發的傳單等等,都是值得討論的環境議題。
11.關於全球化與教會的定位,參閱蔡彥仁,《聖靈》月刊,〈全球化對真教會的挑戰〉,304期2003年11月。






文章標籤:  #黃恩鄰  #362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