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從啟示錄談教會是完美的嗎?

撰文/恩盈|聖靈月刊384期-2009.09|主題/我的家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一.前言

有人採「由上而下的觀點」,認為教會是「絕對完全」的。因教會是屬於神的,而神是完全的,所以信徒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完全。宗教改革時的「重洗派」(Anabaptists)採此觀點,他們認為教會是義人聚集的地方,那些真心悔改,從神而生的信徒,因著聖靈與真理的更新,能夠成為完全。

為了要維持教會絕對完全的特色,重洗派教會實施嚴格的紀律懲戒,將犯罪的信徒除名。當我們採用「由下而上的觀點」,將會發現教會中有麥子也有稗子,同時存有聖徒與罪人,只能達到「相對完全」的境界。

何謂完全?教會是完全的嗎?若不是,教會有何缺點?教會應如何行方能達到完全的境界?以下擬根據《啟示錄》中的七教會來探討此問題。



 
二.教會是完全的嗎?

「完全」的希臘文為,意思是達到預定的目標、成熟、長大。「完全」指最理想的完美狀況,沒有殘缺、瑕疵和不足。只有神在本質上是完美無缺的(太五48);而主耶穌也是完全的,祂成為信徒永遠得救的根源(來五9)。然而,人在世上卻是不完全的,茲說明如下。


1.在伊甸園中

人是照著神的形像與樣式創造,是「完全的」(創一31)。


2.被逐出伊甸園後

人類始祖亞當犯罪後,罪就進入世界;而世人也都犯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五12,三23),人成為「不完全」。


3.信徒受洗後

罪得到赦免,靈魂已經復活(羅六5),可以達到「相對完全」的境界(腓三12)。因為有聖靈的幫助,所以可以勝過惡者的試探。但人帶有軟弱的肉體,受到敗壞的轄制,所以心裡仍然常常歎息(羅八18-25),無法達到「絕對完全」的境界。


4.耶穌基督再臨時

我們的肉體將復活成為靈體(林前十五42-58),那時我們必要像主耶穌,因為必得見祂的真體(約壹三2),能達到「絕對完全」的境界。

教會是由信徒所組成,因此在世上無法達到「絕對完全」的境界,只能達到「相對完全」的境界。教父奧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強調基督徒的罪性,他認為教會不是「聖潔的身體」,而是聖徒與罪人的「混合身體」,就像麥子與稗子的比喻一樣,教會中包括聖徒與罪人。因而教會的完全,不是指成員,而是指基督;教會成員的完全,將在最終審判時全然實現。



 
三.《啟示錄》中七教會的缺點

在《啟示錄》中,主耶穌吩咐他的僕人約翰,寫信給小亞西亞的七個教會,其中只有士每拿與非拉鐵非教會沒有被主責備。為何其他五個教會被責罵,他們有何缺點?茲說明如下。


1.失去起初的愛心

以弗所教會失去起初的愛心,因而遭受主的責備。起初信主時,他們對神與弟兄姊妹是專一、純正的愛(可十二30、31;約壹四21)。他們犧牲奉獻作聖工,是為了報答主的救贖大恩,而不是為了得人的稱讚。信主久了之後,他們仍然熱心作聖工,卻是為了榮耀自己。作聖工成為外在形式化的工作,不再有內在生命的表現。

為何會失去起初的愛心?其原因可歸納如下。(1)外在因素:末世的環境惡劣,有假先知的迷惑,且會因信仰而遭受逼迫。在教會中有人彼此陷害,造成愛心漸漸的冷淡(太二十四10-12),信徒間以冷漠相待。(2)內在因素: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認識神(約壹四7-8)。

神愛的顯明是為罪人受死(羅五8),所以信徒初信主時,為了報答主恩,願意遵從神的吩咐去愛神和愛人。信主久了,不甘平淡,或不知儆醒,逐漸入了迷惑,熱衷追求屬世的財富、權力和名位,而輕看屬靈的信仰;基督無法長久住在心中,愛心沒有根基,沒法活出基督的形象去愛神和愛人(弗三17-18)。


2.在信仰上妥協

別迦摩教會的信徒容忍巴蘭的教訓,因而遭受主的責備。何謂「巴蘭的教訓」?在古代,摩押王因以色列民甚多,就大大懼怕,想求巴蘭咒詛以色列民。神吩咐巴蘭可以去見摩押王(民二十二20),但後來為何神又因他去了就發怒?(民二十二22)。

首先,巴蘭貪愛錢財;他想藉由宗教斂財,謀取私人的利益(彼後二15)。其次,巴蘭不想遵行神的話(民二十二20);神要他祝福以色列民,他卻想咒詛以色列民。巴蘭外表服從神的命令,內心卻想違背神的命令。

後來他教導摩押王去引誘以色列民與摩押女子行淫,並吃拜假神的祭物,神的咒詛果然臨到以色列民身上(民三十一16)。在別迦摩教會中,有人教導「巴蘭的教訓」,是指信徒在信仰上可以妥協,與羅馬政權維持和平共存的關係。他們認為皇帝崇拜,將君王視為神,只是盡公民的義務,並不是真正的拜偶像。

有人服從「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也遭受主的責備。何謂「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聖經》中並未明白解釋,只知道是主所恨惡的行為。「尼哥拉的教訓」與「巴蘭的教訓」類似,都是誘導信徒,信仰是可以妥協的。這類人士離經叛道,習慣放縱的生活;他們不理會耶路撒冷會議的決議,要禁戒祭偶像的物和姦淫(徒十五29)。由於他們教導錯誤的教義,引誘信徒不必堅守信仰,使教會面臨解體的威脅。


3.寬容錯誤的教義

推雅推喇教會是一個成長中的教會,充滿著愛心、信心、勤勞、忍耐,並且積極從事善事,因此吸引許多人歸入主的名下。但他們因著愛心,在教會中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信徒,引誘他們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啟二20)。

因為容忍教會的領導者教導異端,使信徒的信仰根基遭受毀壞,造成他們偏離了真道。甚至生出叛逆的兒女,因而遭受神的懲罰,或病臥在床,或靈命死亡(啟二22-23)。因此,面對教會中不願悔改的領導者,我們要與他徹底的分離,將他趕離教會,不要接待他到家裡,也不要問他的安;因為接待他或問他安的,就在他的惡行上有分(約貳9-11)。


4.擁有錯誤的價值觀

主耶穌責備老底嘉教會說:「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啟三15、16),倘若這是指教會的屬靈狀況,為何冷淡與熱心結果一樣?可見冷與熱不是指屬靈的狀況。

在呂家谷地(Lycus Valley)有三大城市,希拉波立(Hieropolis)有炙熱的溫泉,具有醫療的功效;歌羅西有新鮮、純淨的冷泉,可以供飲用。惟獨老底嘉缺水,須用導管從南邊的登尼茲利(Denizli)引入泉水,

因為水質不佳,經過礦物沉澱的化學作用,成為難以入口的溫水。此處是將水的功能應用在教會上。「溫水」既不能作醫療用的熱泉,也無法作飲用的冷泉;代表教會既無法使心靈有病的人得醫治,也無法使心靈疲乏者得到振作,完全喪失了屬靈的功能,無法成為真光照亮世人,因而受到主的厭惡。

在社會漸趨於世俗化的時候,教會要扮演最後的防線。倘若教會的價值觀與社會的價值觀完全相同,一樣的追求屬世的財富、名聲、利益,卻沒有豐富的屬靈生命,不能為主作見證,教會將被主耶穌唾棄,因而喪失存在的價值。

老底嘉教會的物質豐富,擁有許多財富,一樣都不缺;但在主耶穌的眼中,他們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啟三17)。物質上的富足容易讓人滿足,自以為靈性上也富足了。

同樣的,今生屬世的成功,常讓人誤解為已經擁有來世永生的保障。因此信徒要追求聖靈充滿,方能有屬靈的眼光,可以看見自己的污穢和貧窮的醜態,並且要迅速悔改,積極追求靈性上的富足(弗一17-18;雅二5)。


5.沒有屬靈的生命

撒狄教會,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啟三1)。雖然他沒有遭受逼迫、患難,但因物質生活奢侈、安逸,而自滿自足,以致靈性上處於死亡的狀態。他們追隨外邦淫亂的風俗,參與祭祀的活動,使信仰受到污染(啟三4)。

當信徒的行為不完全,沒有屬靈的喜樂,無法作光照亮世人,福音自然無法向外廣傳。信徒不追求靈性的成長,信仰一直處於嬰兒吃奶的階段,無法長大成人吃乾糧;因為不熟練仁義的道理,所以就無法分辨好歹(來五12-14)。

雖然教會內充滿著黑暗,充斥著死人,但卻不要灰心;因為主耶穌是永遠不死的神,只要對祂有信心,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只要我們能成為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信徒,能夠勝過罪惡,並能分別為聖而不同流合污;主要賜給我們白衣,我們的名字要在生命冊上(啟三4-5)。



 
四.如何面對教會的缺失

信徒受洗歸主後,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三9、10)。所以基督徒生活在世上,按理應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一8)。事實上,信徒卻常覺得軟弱無力,與魔鬼爭戰輸多贏少。雖然熱心聚會、禱告、作聖工,但屬靈的生命卻無法成長,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神是聖潔的,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所以信徒要追求聖潔(來十二14)。對信徒而言,最重要的事不是聚會、讀經、禱告、作聖工,而是要每天悔改歸向神。如此方能與主密相契,能夠有豐盛的屬靈生命。

耶穌剛出來傳道時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四17)。耶穌昇天後,門徒彼得對眾人傳福音時說:「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這樣,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到。」(徒三19)。使徒保羅也勉勵犯罪的信徒要悔改(林後十二21)。而主耶穌在《聖經》最後一卷《啟示錄》中,寫信給七教會的時候,也不斷的呼籲信徒要悔改(啟二5、16、22,三3、19)。

「悔改」的希臘文為,意思為「改變、轉離」。一方面指人對神態度的改變,是內心生命的轉變,由罪惡轉向真神;一方面指人生活方式的改變,須有外在的新行為,能活出基督的樣式。

主耶穌希望教會要及時悔改,在態度與行為上立即改變,及時採取行動更正生命中的軟弱,使我們能在行為、愛心、信心上,都有長足的進步。藉由重視靈修生活,能時刻與主親近,產生屬靈的力量,勝過罪惡的誘惑。倘若我們的靈性沉睡不醒,不懂得悔改,追求長進,等主再臨審判時,想懊悔就來不及了!

如果教會不及時悔改,主要把教會的燈臺挪去。「燈臺」是教會的標誌,具有發光的功用,能用好行為來照亮世人(太五14-16),而這光正是耶穌真光的映照(約一9)。倘若教會不能分別為聖,將無法發光為主作見證,道理再好也無法吸引人歸主,教會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同樣的,倘若教會的領導者不努力靈修,屬靈的恩賜將漸漸喪失,原有的職分會被挪去,被別人取代。



 
五.結語

神的話語是永恆不變的,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就空間而言,神的話語是普世性的;因此《啟示錄》中的書信既是地方性,適用於七教會,也適用於全球各教會。就時間而言,神的話語不會過時;因此《啟示錄》中的書信不但適用於當時,也適用在現代。所以凡有耳的,就應當聽,也就是人人都應當聽從。

面對教會的軟弱與缺失,我們不要灰心與失望,應該要及時悔改。一方面要立志追求明白真理,使我們有屬靈的眼光,能積極追求靈性上的富足,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另一方面要祈求聖靈的充滿,使我們有屬靈的力量,能勝過魔鬼的誘惑,為主堅守信仰。倘若我們能至死忠心跟主到底,祂要把生命的冠冕賜給我們(啟二10),就是能進入天國得著永生。

參考書目:

1.黃以利沙,《啟示錄的研究》,台中: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2006年6版。

2.曾思瀚,《啟示錄:狂波浪濤唱凱歌》,香港:明道社有限公司,2007。

3.孫寶玲,《啟示錄──萬主之主》,香港:明道社有限公司,2007。






文章標籤:  #恩盈  #384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