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2.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

撰文/薑桂|聖靈月刊363期-2007.12|主題/聖殿與心殿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自從以色列於1948年獨立以來,與阿拉伯國家發生了四次戰爭,而其中最令猶太人感動歡舞的是1967年6月5日到10日的六日戰爭,以色列以彈丸小國擊敗了環伺四周,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聯軍,令軍事專家跌破眼鏡。

根據《世界猶太人歷史》註1一書的蒐集記載,隔年發行慶祝1967年戰爭勝利的新年賀卡有一張以色列士兵們在西牆下歡舞的圖片。西牆即是耶路撒冷舊城聖殿遺址的西邊僅餘的殘垣,今為猶太教的聖地,聖殿遺址上有一所巴勒斯坦小學(以約旦國教育部發的課本上課)和一回教清真寺。據傳說記載這是穆罕默德升天之處,也是回教聖地。

舊約聖殿毀壞的預言


「太二四1-2」記載:「耶穌出了聖殿,正走的時候,門徒進前來,把殿宇指給祂看。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不是看見這殿宇嗎?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主耶穌的預言完全應驗了。西元70年羅馬大軍掃平猶太的叛亂,將猶太人他遷,並將聖殿拆毀淨盡,就如今日的景象。《聖經》及歷史上記錄有所羅門建的聖殿、所羅巴伯二次建殿,以及希律王第三次所建的聖殿,現今均已不存在了。歷史記載,希律王從主前19年開始建殿,只完成一部分,直至西元64年才全部完工;然而至公元70年,羅馬人為防止猶太人反叛,而將其拆毀。註2

主耶穌在逾越節時,從聖殿中(此聖殿即希律王所建)趕出買賣牛羊並兌換銀錢之人。「猶太人就問耶穌說:『祢既做這些事,還顯甚麼神蹟給我們看呢?』耶穌回答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祢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但耶穌這話是以祂的身體為殿。所以到祂從死裡復活以後,門徒就想起祂說過這話,便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約二18-22

教父愛任紐(Irenaeus)曾說過:「預言只有在實現後,才能完全明白。」(No prophecy is fully understood until after the fulfillment of it.)注3主的門徒約翰在耶穌從死裡復活之後,才清楚了解耶穌所說「三日內重建聖殿」這句話是指著以祂的身體為聖殿而言的;他們想起祂說過這話,便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然而主的這一句話,反而成了被人誣告時,扭曲的見證與把柄(參:太二六61)。聖徒司提反亦因此被控訴,那些控告的人說:「我們曾聽見他說:這拿撒勒人耶穌要毀壞此地,也要改變摩西所交給我們的規條。」(徒六14)。

《馬可福音》另記著說:「又有幾個人站起來作假見證告祂,說:『我們聽見祂說:我要拆毀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內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可十四57-58)。這句誣告的證詞:「三日內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聖殿。」卻正確地表明了真理的三個面向:1.祂預示了主的復活與拯救。2.它宣告了屬靈聖殿──教會的建立。3.它證實了主耶穌的敬拜原則──人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約四21-24)。

教會屬靈聖殿的建立


保羅在《以弗所書》中提到主釘死在十架上三天後復活,祂復活的大能與教會(主的身體)之間的直接關係,他說:「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就是照祂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祂從死裡復活,叫祂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連來世的也都超過了。又將萬有服在祂的腳下,使祂為教會作萬有之首。教會是祂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一17-18、20-23

教會是主耶穌的身體,是主親自犧牲祂的生命,獻上祂自己的身體,成了永遠贖罪的祭,從祂肋旁所流出的寶血與水(約十九34-35),成為人類永遠得救的泉源(撒十三1),如經上所記:「祂為我們捨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的罪惡,又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多二14)。又說:「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二19-22

教會是眾弟兄姊妹的集合體,是主耶穌親自從世界揀選出來的,是主耶穌用祂自己的生命,流出寶血所拯救出來的,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林前六20)。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兩次提到說:「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林前三16,六19)。

教會即主耶穌的身體(眾弟兄姊妹),是因主的代死贖罪而得以成聖稱義,與神和睦合一,成為屬靈的聖殿。主預言三天後再建聖殿,即此非人手所建的聖殿,大哉神的智慧與奧祕!神的救恩並非如猶太人所想的,只有在耶路撒冷,錫安山上的聖殿敬拜,遵守摩西律法才能蒙神拯救。「這奧祕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弗三6)。

保羅奉派作使徒,神賜他恩典,叫他「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又使眾人都明白,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奧祕是如何安排的,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三8-10

神的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是主耶穌的身體,是屬靈非人手所造的聖殿,是建立在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上,有主耶穌自己為房角石。

大哉,敬虔的奧祕!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裡(提前三16)。

今日有形的聖殿


真教會自1917年設立以來,主耶穌親自啟示真理,聖靈同工,神蹟奇事顯明,將真道遍傳於全球五大洲。各地方、各國、各地區均設立教會,也建築了美麗、合用的會堂,供作信徒聚集敬拜神的場所,這是主耶穌豐富恩典臨到眾弟兄姊妹身上的明證,也是信徒愛主,以行動真誠事奉主的果效顯明。

《聖靈》月刊封面裡每兩個月均介紹一間各地各國的會堂建築及教會成立沿革,筆者深覺非常有價值,並具有歷史的存檔意義。這些文章見證了真道傳播的過程,基督恩典光照罪人,拯救失喪靈魂的憐憫心腸,神的大愛普及萬世萬民。如大衛作詩說:「祢所揀選、使他親近祢、住在祢院中的,這人便為有福!我們必因祢居所、祢聖殿的美福知足了。」(詩六五4),又如可拉後裔的詩歌:「神啊,我們在祢的殿中想念祢的慈愛。神啊,祢受的讚美正與祢的名相稱,直到地極!祢的右手滿了公義。因祢的判斷,錫安山應當歡喜,猶大的城邑應當快樂。你們當周遊錫安,四圍旋繞,數點城樓,細看他的外郭,察看他的宮殿,為要傳說到後代。」(詩四八9-13

會堂的建築因應各地教會的需求,人數多寡而建構,大小各有不同,型態樣式各異;然而固不必因比較而大興土木,更不可因超建違法使問題延及後代,或負債勉強興建而債留子孫。會堂華美高大固然可喜,小巧玲瓏也能敬拜神,重要的是能高舉主名、宣揚福音,成為牧養信徒、拯救百姓靈魂的堅強據點。常言道:「創業惟艱、守成不易。」有形聖殿的治理與維護,的確需要執事者常常周遊各處教會,「四圍旋繞一下,細看外郭,察看宮殿」。茲提出數點共勉之:

1.環境維護問題

「整齊、清潔、簡單、樸素」這四點,相信是大部分教會環境維護的原則。訪問各地教會時,常發現的一些問題就是雜物太多,隨意置放。原本美侖美奐的外廓,一進會堂,即覺得雜亂不整齊。髒亂的環境使人聯想的是隨便、無所謂;處身乾淨的場所,小孩也知道不可隨便亂跑亂叫,若我們要求宗教教育的小朋友們,「你到神的殿要謹慎腳步,要輕輕慢慢走」,然而會堂、走道、騎樓卻是一團亂,這種「境教」的果效是顛倒的,這種空間事物的關係,使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不一致。

懷德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文中談到:「不要教過多的科目,……教什麼,就要教得徹底。……引入教育的觀點應少而重要,並使它們形成各種可能的組合。」注4整潔工作看似簡單,要作到無雜物、無灰塵、無垃圾的環境,實在需要眾人一致的努力與不斷的改善,才能達到目標,而且伴隨著的「境教」果效更是一舉兩得。

2.敦親睦鄰,建立美好的社區人際關係

經上告訴我們:「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十二18)。主的名可能因為妨礙到近鄰的交通、隔壁的安眠,或上下樓梯間缺少禮貌的問候而遭受到未信者的質疑。解決弟兄姊妹的交通停車問題、加裝隔音窗、要求禮貌的問候,能夠敦親睦鄰,絕不是小事而是主所喜悅的。「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有時派出義工為社區環境盡一份力量,相信不但會美化社區,亦能美化人心,建立良好的社區人際關係,「行動比語言」更有力量,留下美好的模範與腳跡給下一代的人效法,信言、信行中,里仁為美。主的名必大得榮耀。

3.安全的維護

台灣地震、颱風特多,建物的結構安全是否因老舊或早年加蓋而有所負載過量?所處會堂位置周遭是否為土石流區域或順向坡鬆動土石區域等。若有發覺必須及早因應處置,以免憾事發生。再則,近年來,經濟不景氣,社會謀生不易,宵小之徒常利用信徒善良之本性,詐騙、偷盜手段無奇不有,甚至各地會堂被鎖定入侵,財務損失亦有所聞,弟兄姊妹應提高警覺多加防範。

教會執其事者當多注意門禁的安全,多上一層鎖則竊賊必知難而退,如經上所記:「人子啊,我對你所說耶和華殿中的一切典章法則,你要放在心上,用眼看,用耳聽,並要留心殿宇和聖地一切出入之處。」(結四四5

4.活動的節制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林前十23-24)。教會舉辦活動是為牧養信徒,主內聯誼、造就會眾,因此諸般活動,各類聯誼都有在各地會堂舉行。主其事者當體察弟兄姊妹各樣狀況,舉辦適當合宜的活動,必當有所造就與益處。然而過與不及皆需有所節制,必須視時間、財力、交通狀況、體力……等情況加以判斷,才不致使參與者有所虧損,得不著益處。

會堂是敬拜、禱告之處,不應移作他用;安息日應靜心崇拜,紀念主之救恩與創造,不應作跳蚤市場等有商業性質的活動;舉辦運動會,若路途遙遠,勞師動眾,若有意外發生,就得不償失……;詩班聯誼,熱情如火,唱到太晚,影響左鄰右舍,美事反遭惡評……。畢竟美事亦當節制,諸般節制,「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神的教會,你們都不要使他跌倒」(林前十31-32)。

屬靈心殿的敬拜


耶穌在世時,有一次到了撒瑪利亞的敘加城,在雅各井旁與一位婦人談道,並指出她過往的問題。「婦人說:『先生,我看出祢是先知。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神是個靈,所以拜祂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四19-24)。《箴言》說:「人的靈是耶和華的燈,鑒察人的心腹。」(箴二十27),又說:「人行仁義公平比獻祭更蒙耶和華悅納。」(箴二一3)。大衛作詩也說:「你所喜愛的是內裡誠實」(詩五一6上)。

既然神是無所不知的,祂豈有單看外表的虛飾與形式的敬拜。耶和華揀選大衛時告訴撒母耳說:「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十六7下)。親愛的弟兄姊妹啊!當我們來到會堂時,是否獻上悔罪認錯的禱告,或是像那法利賽人自義自滿自足呢?當我們面臨利害衝突之際是否肯行仁義公平,吃虧讓步呢?當我們處世上誘惑時,是否說出:「我豈敢行這大惡得罪神呢?」

許多人跟隨耶穌是別有用心,有的只求肉體病痛得癒,即離神而去,過河拆橋;有的追尋主是為吃餅得飽,只顧眼前利益,目光太淺;有的或為見神蹟奇事,說說唱唱,沒有信心,只是好奇;有的更是用盡心計,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將信仰與利益結合,貌似虔敬,以得人尊敬,坐高位,領高薪,一個指頭也不動,將難擔的擔子給人擔,如法利賽式的敬拜,卻是主耶穌所指責的(參:太二三章)。

舊約時代以西結先知嚴厲責備來求問耶和華的以色列長老們,說:「你們來是求問我嗎?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必不被你們求問。」(結二十3),只因以色列人不順從神的律例典章,大大干犯安息日,惹動了神的忿怒(結二十11-13)。彌迦先知更責民愚頑犯罪,以為獻祭可蒙主悅,他說:「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神面前跪拜,當獻上甚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嗎?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6-8

弟兄們啊!我們的身體是聖靈的居所、屬靈的聖殿,我們當時時親近主,準備一顆誠實、謙虛、溫柔的心,領受所栽種的真道,持守那從神而來的愛心,就是神命令的總歸,它是從「這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一5),如保羅所言,不靠外表的肉體誇口的信仰,才是真信仰。他說:「因為真受割禮的,乃是我們這以神的靈敬拜、在基督耶穌裡誇口,不靠著肉體的。」(腓三3

結論


神的殿是榮耀的,因為神的靈充滿它,如所羅門建殿獻祭時,祭司甚至不能進殿(代七1-2)。神的殿是神人相會之處(創二八16-17),是人求告神之場域,是萬民禱告的殿(賽五六7);是軟弱的人倚靠神、求問神、求幫助,拯救、伸冤;聽神律例典章、教訓之所(詩八四1-12)。

可嘆的是,選民以色列人因著信仰的墮落,硬頸不聽神的話,雖然建造了華麗輝煌的聖殿,每年按著時節、日子獻祭敬拜,卻不蒙神悅納。真神屢次差遣先知到他們那裡,在聖殿門口傳警告,反被百姓譏笑、凌辱,甚至殺害(耶二一7-10)。陷在迷惑中的以色列人以為有聖殿可靠,即安穩無慮了,而不知「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過羔羊的脂油」,枉顧先知的警告(耶七1-11;彌六6-8),有形的、物質的,金碧輝煌的聖殿,終至三次被毀,至今依然斷壁殘垣。

當歷史的殘酷留給我們那一絲絲「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蒼涼,我們捫心自問自身信仰是否只留下形式的敬拜?或在誠實心靈的基礎上敬拜,漸漸成為主的聖殿,有著活潑得救的盼望呢?求主憐憫,保守,阿們!

註解:
1.埃利‧巴爾那維主編,劉精忠等譯,《世界猶太人歷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初版,頁290。頁39插圖(耶路撒冷聖殿,德國18世紀)。

2.Translated by William Barclay,《The Gosptl of John》, Published by The Saint Andrew Press, 1975, P116.

3.同註 2,P116。

4.多爾著,王紅宇譯,《後現代課程觀》,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頁204。語出〈The Aims of Education〉, 1967,02。






文章標籤:  #薑桂  #363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