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社會


&

搜尋&分類

​主啊!為什麼?

撰文/NZ小恩|聖靈月刊366期-2008.03|主題/寬恕(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仔細想想,事情發生已有兩年之久。聽說時間的消逝有「沖淡一切」的功能,於是她說服自己相信,絕對不會再受到「它」不請自來的干擾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晚在睡覺中,「它」再度偷偷藉著夢境用力襲擊。這已不是第一次,然而每一次的襲擊,皆如不定時炸彈;每逢爆炸之後,她憔悴的心靈,失魂落魄、支離破碎、無法收拾。

絞盡腦汁百思仍不得其解。「主啊!為什麼?」

無法撫平內心無可奈何的委屈,以及滿腦子充滿對神公義的質疑,在別人眼裡看似每天生活正常的她,卻時常於睡夢中,因多次「不速之客」──惡夢的侵入,再度親身經歷當時痛苦的情景。「它」歷歷在目;傷害自尊心的話語依然言猶在耳;夢境逼真,有如昔日?……

困境是人生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面對艱難的處境。但有些時候,人所經歷的事,是無法預料、令人崩潰,以致給他們帶來嚴重及持續的影響。根據之前讀書所了解的,這樣長期無法脫離「過去痛苦陰影」的心理狀態,很可能就是臨床心理科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縮寫:PTSD),是重度壓力事件後,出現之嚴重、持續,及有時延遲發生之壓力疾患。此病有三個類別的病徵:過度警覺、逃避麻木、再度體驗。她,就是屬於後者的病人。對那委屈又傷人的經歷記憶猶新,並重覆地作惡夢及回到事發過程,以致她重活在悲痛中。

大衛曾說:「耶和華啊,祢為什麼站在遠處?在患難的時候,為什麼隱藏?」(詩十1),但《聖經》又說:「……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太十29-30)。換言之,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神的允許及獨特的旨意。這旨意或許是神讓人明顯地知道,也可能暫時向人隱藏。話說回來,若想改善PTSD的症狀,當事者可能最終還是必須回到檢驗自己信仰的根本,並深思是否對神絕對信任。

是否曾經感覺每次禱告似乎神沒有聽見?為什麼神允許如此不愉快的事發生在我身上?況且事發已久,能否真正徹底重新爬起,繼續邁向人生的未來?

傳道者時常勉勵信徒要多禱告、凡事靠主。沒有錯,遇到困苦理當拿出信心、恆心、誠心,來到主面前尋求幫助。但是否曾感到神在耽延,因此與祂的交通逐漸變得無力、心情沮喪?

說到膝蓋工夫,第一個浮上腦海的是無法生育的哈拿(撒上一1-20),經過多年的禱告,她痛苦的處境依然沒有改善。《聖經》記載哈拿之所以極其痛苦是因為耶和華不使她生育,同時她丈夫的妻子毗尼拿更是為此與她作對、刺激她,要使她難過以致哭泣。遇到這樣極令人心疼又氣憤的事,真的是相當可憐與無奈,但再仔細閱讀,《聖經》只有寫:「耶和華不使她生育」,而非「耶和華使她愁悶」。由此可知,「愁悶」是人對一件事情解讀之後自己產生的情緒反應。原本哈拿只是單純想解決生育的問題,但由於放不下「別人的錯」(毗尼拿的攻擊),自己反成了問題的本身──哭泣、不吃飯,連最愛她的先生都無法帶給她任何的安慰。

看到這裡也開始揣摩,為什麼哈拿多年上耶和華的殿,也就是說,很固定地禱告,神怎麼不為她出手,難道不知哈拿的苦情?相信有些人也會有相同的疑問。此時聯想到兩個經節:「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來五8)、「我厭惡你們的節期,也不喜悅你們的嚴肅會。你們雖然向我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悅納。」(摩五21-22)。簡單說,神當然知道人的需要,也聽得到禱告之聲,只是祂有更崇高、不從人意思的旨意,以及不喜悅人已「形式化」的禱告──失去感覺的信仰。

很多時候,我們如同每年上耶和華之殿的以利加拿一家,固定去教會敬拜神,向祂舉起禱告的手。但是否已陷入「信仰麻痺」的狀態而不自知?或是下意識渴望天父在某些事上為我們成全?我們很有可能因周圍許多困擾自己的種種,導致不知不覺淡忘信仰的實質而失去對神的感覺。

就在無法改變環境與遭遇的時候,哈拿「站起來」(撒上一9),彷彿她禱告的態度有所調整。此時她更深了解事情的決定在神,自己僅是婢女(英譯為:僕人);從第10、16、18節可以看出,哈拿以僕役的態度甘心將一切交託神,得知主權在父,更是以「阿們」的行動來接受禱告的結果,她的面再也不帶愁容,且願意吃飯。

哈拿的禱告成為你我的榜樣。除了用正確的心態禱告尋求神的幫助之外,處在「過去」苦難中的人,還可以做什麼幫助改善自己的心理?

如果從《聖經》的角度來看,可以再做的就是進一步「忘記」這「不好的感覺」。事情本身或許不容易從記憶裡如電腦式的刪除,但從《創世記》可以參考約瑟如何面對他慘痛的過去。他不僅只是靠神努力遺忘這些傷心事,更是樂觀迎向主在前頭所預備給他的豐盛恩典。

現今時代類似約瑟遭遇如此不幸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他曾遭自己親兄長的嫉妒、出賣,成為異國的奴隸,然後又被陷害下監多年。這些難道不是接踵而來又出人預料的重傷?約瑟若不是個有信仰的人,或是對神沒有絕對相信,他會深感一路走來所有的人都算計他,最後想必精神重度崩潰;至於他其餘的人生:未老先衰,無法脫離那接二連三惡夢的侵襲。

雖然約瑟經歷如此坎坷難行的路,也甚至在榮登宰相位置之後依然帶著難以包裹的創傷,他仍堅定不讓過去的傷害影響自己的未來。故此,給長子起名叫瑪拿西,也就是忘記之意,而次子則叫以法蓮,昌盛之意(創四一51-52)。由此可知,約瑟在「昌盛」之前,也就是得到神祝福之先,勉勵自己必須將過去的傷害及痛苦遺忘,這也是進一步信心的表現,如同哈拿「阿們」之後(將痛苦拋置腦後──決定正常作息),神的祝福才臨到。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約瑟的兩個兒子。雅各祝福瑪拿西與以法蓮之時,兩手故意交叉,將右手放在小兒子以法蓮的頭上(創四八17-20)。約瑟看到立刻更正父親:「我父,不是這樣,這本是長子,求你把右手按在他的頭上。」(18),但雅各卻說:「我知道!我兒,我知道。……願神使你如以法蓮、瑪拿西一樣。」(19-20)。

這樣就變成以法蓮為先,而瑪拿西在後了,意義上,就名字而言,「昌盛」必須先,然後才能真正「忘記」。也就是說,在忘記傷痛之前要先找到神當中隱藏的祝福。說到這裡,突然想起之前自己曾遭遇一些不如意的事,當時覺得納悶不解,但時間一過,感到原來是神藉著某些題材,在事發中幫助自己靈性成長。由衷了解之後,才體會這是祂的恩典。

總而言之,在「以法蓮」之前不會有「瑪拿西」,也就是說,處在當下的我們務必先主動發覺主賞賜的恩典,或是覺悟神在當中的美意,才有辦法將過去的陰影──「它」遺忘。這一點約瑟確實做到了:「……我豈能代替神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五十19-20

事情過後,一旦回首,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偉大的神早已為一切安排好:以利及他兩個兒子已經不能為神所用,神更是知道哈拿是個很好的對象,因此安排她成就一些事。相同的,約瑟的遭遇最終也看出神長遠奇妙的計畫:讓他父家不因七年的飢荒而死,也保全許多人的性命等等(創五十20)。

或許這時候有人會問:那處在試煉中(或是仍然處在「它」陰影中)還未在神的旨意上摸出端倪的人,應有什麼態度或信心的表現來等待神呢?

「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一21)。這裡記載約伯面對苦難的態度;他的表現更是「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犯罪,也不以神為愚妄(不妄評神)。」以及「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

如果你覺得自己正是處在「過去」苦難中的人,願你恆心忍耐等待神的時候,清楚自己僅是僕人,知道事情的主權在父,不隨便於內心評論祂,並且學習以交託來接受禱告的結果。如最初所提:還是必須回到檢討自己信仰的根本(有否麻痺失去感覺),以及深思是否對神絕對信任(還是信心一直錯誤地建立在「成全」上?)

靠著聖靈的帶領,讓我們能在試煉中主動發覺神的恩典,查驗祂的旨意,來遺忘過去的傷痛。相信很快的,神會讓祂所眷顧的人,漸漸看出端倪來,並且能像約伯所說:「我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見祢。」(伯四二5

盼望我們不要再繼續絞盡腦汁百思「為什麼」,因為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五五8-9

要惦記:「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31






文章標籤:  #NZ小恩  #366期  #信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