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來稿


&

搜尋&分類

​傳道家的放牛孩子

撰文/∕Pastor Kid|聖靈月刊368期-2008.05|主題/教會與資訊時代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寫在案頭


2006年5月1日,勞動節凌晨,終於把案上兩篇「牧師娘」相關的論文閱讀完畢;從取得第一篇論文至方才,前後已經間隔約莫一年的時間。雖然身在軍旅,但是始終無法忘記,那段無法參與的網路社群線上討論,關於「傳道」、「傳道娘」、「傳道的家」。因著準備入學測驗的緣故,將兩篇論文從電子檔輸出成文本,為要與母親分享,也讓自己能夠再次完整的閱讀。

在適逢石竹花開之時,定意寫下這些文字,用以感謝母親,長久以來在父親的志業之後默然的辛勞,也為與她有類似境遇的女子,以及他們的子女發出微弱,卻與從前不一樣的聲音。以戰兢的心情下筆,期待這未經磨鍊的文字,亦能暢達心思意念。

傳道娘與傳道家的經驗


猶記得母親某次從教會回來,心情很沮喪的告訴筆者,她方才在教會中遭遇到的事情,其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某位姊妹對她說:「傳道娘怎麼可以這樣?」;相似的狀況在其他的事件中也曾經出現「妳是傳道娘耶?」。一名選擇以傳道者當夫婿的女信徒,因著婚姻的關係,「升級」成看似擁有某種權力地位甚或道德象徵的「職務」。

雖然在教會中的○○娘,也因為夫婿在教會中事奉的位置,而被賦與類似的稱呼。唯獨「傳道娘」,她是專職傳道人的妻子,她的丈夫,是真耶穌教會的「雇員」,在教會的行政科層組織中受差派。丈夫奉派駐於他鄉,而她在夫家的地方教會與信徒們一起服事。

小時候不喜歡念書,而且時常給學校老師添麻煩,每當滿江紅的成績寄達家裡,不用等到拆封我大概會知道,當母親看過成績單,會以哪位優秀的傳道娘為榜樣來自我貶謫一番,恰巧該傳道家的那位與我年紀相彷的孩子,是個資優生,我卻是個放牛班的孩子。

大學時期,教會中有時會有婦女請託擁有「○○師執照」,且在「育嬰室」當過護士的母親幫忙照顧嬰孩,婦女們的說法大多是,「孩子的教育很成功」、「孩子的信仰很成功」。

「傳道娘」與「傳道子女」


在前述的兩篇論文當中,筆者看見長老教會在地方教會有「買一送一」的玩笑話,但在本會的《聖靈》月刊當中我目睹了「一人獻身,全家奉獻」十分肯定的宣告,實為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沉重。

本會雖然沒有與長老教會類似的聘任傳統,但是信徒對於「傳道娘」這個角色的期待,似乎也不亞於長老會的「牧師娘」。「無給有職」的特色可以從筆者母親與信徒的對話、以及《聖靈》月刊傳道娘專欄中看見,信徒對於「傳道娘」的期待是個「職分」。筆者曾經笑著對母親說:「父親奉派擔任傳道,但妳從來沒被按立為傳道娘;因此妳只是丈夫的職業為傳道者的女信徒,況且沒有明文規定傳道娘要做什麼事情」。

不解自己的母親為何須要在眾人「以愛為名」的期許之下,從事一些不見得是她甘心樂意的事奉。只因為她是「傳道娘」?只因為她必須成為「典範」?她自己對於信仰的自主性,神在她生命中獨特的計畫,在十分強烈的「民意基礎」之下,突然消失了。

她在初信熱心之時,一心尋找一位可以在信仰路程中,成為有力的倚靠與彼此扶助的伴侶。但她沒有考慮到,現實的差傳與牧會制度,將使她與夫婿聚少離多,又何能隨時伴其左右。並且接踵而來的是大環境對於「傳道娘」角色的期待,從講壇的論述,及至文章的鋪陳,在在地以文化道德規訓的方式,將信徒們心目中,「超完美女性」的形象,投射在她們的身上,使得她自己將那樣的形象,逐漸的內化在她的心中,讓她也以為「傳道娘」就是要表現出「那個樣子」!

這些無形的重擔與壓力,是筆者母親甚至於父親可能未曾察覺的。這是信徒的期待,也是集體價值的型塑。這樣的厚繭也順道加諸於「傳道子女」身上,常聽信徒這麼說:「因為是傳道子女,所以應該……」,或者是找藉口的時候出現「某某傳道的孩子,也是如何……」等等類似的說法。為什麼「傳道子女」一定要堪稱表率呢?「傳道子女」在神眼中的價值,真的是在彼此比較中所產生的嗎?「傳道子女」的學業與事業的好壞,真的可以拿來衡量「傳道娘」的價值嗎?信仰的主體性在「愛的規訓」之中,隱然不見了。

改變的可能


「傳道娘」與「傳道子女」對於自我身分的認同與重構,應可帶給信徒或是傳道者對於「傳道家」角色認同與期待的鬆動。但是在此以先,我們必須了解並看見,我們所存的文化環境當中,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台灣民俗影響、基督文化遺傳。因此,在此一脈絡中,真耶穌教會的「傳道娘」與其他基督信仰中的「牧師娘」,有著十分雷同的困境;同時「傳道子女」對於「傳道者」的陌生與「信仰群體」的疏離,在暢談「教會增長」的世代背景之下,應該被注視與聽見。

世俗「超完美女性」的假想,再加上信仰群體「才德婦人」的期待,恰巧形成兩股十分強大的力量,緊緊的束在傳道娘的生命外圍,除非傳道娘自己察覺這樣的壓力並展開協商與抵抗,否則這股力量將會把「傳道娘」原本無限的生命力給框定在某種「一元化」的形象當中。

信徒對於「超甜蜜家庭」的憧憬也會加諸於「傳道家」,希望看到可堪期待的目標。當信徒對於「傳道家」有著諸般想像與假定的同時,誰真正的看見「傳道家」的需要?看見制度面可以改變的目標?

在基督宗教當中存有「師母關懷基金會」及「牧家子女團契」,但是這兩個組織的促成卻是因由一位牧師娘積勞成疾而終,並有一位牧師的少年兒子跳樓自盡。或許,我們會希望這些歷史上的悲劇永遠不再重演。

旅程的開頭


試著為自己的信仰尋找神在生命中所預備的「窗口」,試圖重新理解自己的信仰,了解真耶穌教會的歷史脈絡。再次看見並且認識母親與父親,怎樣在環境的模塑過程中,一邊爭扎一邊努力地扮演自己的角色,維持這個家庭。若是能夠,希望他們的肩上,唯有主所給與他們足以承擔的十字架;也會期待,未來若有青年男女願意為群羊盡忠,都能夠在「甘心」、「樂意」的心境之下共同服事。誰來許我們一個足具規模的「學校」?誰來許我們一個足以兼顧教會與「傳道家」需要的差傳與牧養制度?

敞開我們的心胸,看見生命發展的無限可能,或許你我會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來探究「傳道娘」與「傳道家」的身分認同與困境?從不同的角度,認識這個信仰群體,理解這個群體中的不同角色,體諒每位信徒的背後,都有一段展現其生命活力的故事;看見彼此的脆弱,也看見彼此生命的韌性。

窗外星斗點點閃爍,期待群體中的每一位成員,在社會中的生活就如同繁星安穩在無垠的空中,雖然只散發出極弱的微光,但在主的眼中也極為寶貴。

參考資料
1.朱麗文譯(London, H.B.編),《我的燈需要油──教牧甘苦有人知》,台北:愛家,1995。
2.黃曉玲,〈破繭而出:一位牧師娘的性別意識覺醒、反思與信仰實踐的故事〉,台北: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黃曉玲,〈牧師受聘,全家受聘?〉,新使者雜誌‧68期(2002),56-60。
4.墨笛,〈放手、轉身〉,聖靈月刊‧300期(2002),52-53。
5.盧悅文,〈叫一聲「娘」字怎堪?:長老教會牧師娘的身分認同〉,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文章標籤:  #∕Pastor Kid  #368期  #自由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