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2.當資訊科技遇見基督徒

撰文/心犁|聖靈月刊368期-2008.05|主題/教會與資訊時代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十倍速爆炸成長的資訊時代,總令人眼花撩亂。只是,再多的浮光掠影,終究無法填滿一顆空虛的心靈……。
從「電視兒童」到「你今天Google了嗎?」1

「電視兒童」是我這一代孩提時的稱呼,當時因社會形態的改變,父母雙薪逐漸成為常態,加上電視的普及,電視遂成方便的保姆。這位保姆不但填上親子間的空白,還身兼傳授價值觀及了解大人世界的重要資訊來源。到了中學,「第四台」成了必備的世界之窗,原來這世界如此廣闊,有演不完的戲劇、唱不盡的歌曲、打不停的球賽、重複不斷的新聞;選擇更多,各面向資訊也更豐富更良莠不齊。

上大學後,「網際網路」如火如荼地蔓延,原來世界不但廣闊,且咫尺可得;「網咖」也開始成為一種嶄新的商業模式與生活形態。及至就業後,網路雖歷經泡沫化,竟浴火重生且更富滲透力。

只要從電腦或手機連上Google之類的搜尋網站,什麼資訊都找得到,令人驚覺只要透過指尖,世界原來就在一念之間;而藉由「部落格」或「討論區」,我也可以向全世界發聲!

從「電視兒童」到「Google」,從擺在客廳的「大同電視」到放在口袋裡的「iPhone」,2不過二、三十年,其間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除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外,也使我們的生活大大改變。資訊的媒介,並不完全是彼此取代,反而是累加相乘;不再侷限於傳統的人際口語交流或靜態的書報文字,也可能是擁有上百頻道的有線電視,或是主動權操之在己的網路生活。這樣多元的資訊世界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又該如何因應?
資訊.知識.智慧

「3000本?這是美國一天出版的新書數量」、「估計《紐約時報》一週所包含的資訊量,比十八世紀一個人一生可能接觸到的資訊量還要多」、「每個月Google必須處理2,700,000,000次搜尋……」3

資訊爆炸,研究顯示2006年數位資訊量達1,610億GB,4如果把這些資訊印製成書,可由地球排到太陽(約九千三百萬哩)十二趟。古人的「學富五車」在這樣的數字面前顯得完全微不足道。如果這麼多的資訊只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庫藏,其影響力微乎其微;但透過網路,使一大部分資訊得以被大眾取得,因而與我們的生活產生了交集。交集的結果可能造成簡化,同時也產生複雜。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計畫到清境農場出遊,可以上網至旅遊討論網站提問,或查詢交通路線如何規劃,哪一間民宿景優價廉,哪些景點值得一遊;出遊回來後也可以在部落格或討論區發表遊記,成為下一個人的資訊來源。經過這樣一個蒐集、吸收、經驗、回顧的歷程,我們也許就可自我認定具備「清境農場旅遊」的知識。

乍看之下,知識的取得似乎被簡化了,大部分的訊息都可藉由網路來獲得;但若重新檢視資訊獲得過程的細節,就會發現其複雜之處。譬如:要上哪一(些)旅遊討論網站?同一間民宿有不同的評價時怎麼辦?怎麼知道是不是民宿業者自己打的廣告?要看多少篇討論對於自己的判斷才有足夠的信心?在還沒有網路以前,這一切大概只能參考親朋好友的經驗或是買本旅遊書按圖索驥,不會有太多的選擇。

如今資訊更加多元異質,意即「知」的權利可獲得更大的滿足,但也意謂著我們比起以前有更多機會需對靜態資訊賦與價值判斷,才能作出認知或行動上的選擇。所以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我們更需要的是以簡馭繁的智慧。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選擇及時間管理的智慧。我們先來看看資訊的效率問題。
有效率的資訊生活?

資訊的易於取得是改善生活效率的利器嗎?是的,若心存特定的搜尋目標,上網查詢通常比起到圖書館或透過人脈來的有效率且多面向。只是網路上的資訊大多僅是片斷,若我們搜尋的目標並非如字典這般有明確的答案,往往得瀏覽好幾個網頁才能在心智中建構起一套理解或知識系統。

瀏覽網頁本身需要時間(如前例的在旅遊討論網站瀏覽或提出問題),還需累積足夠網頁資訊確立自己的理解(對各個民宿的不同意見歸納看法),也很可能會連到缺乏資訊的網頁(想多了解A民宿,結果搜尋到的網友遊記僅提到「路過」美美的A民宿。好吧!至少知道是美美的),這一切加起來,其實也頗花時間。

值得慶幸的是,類似的搜尋工具還在不斷進步中,檢索的技巧也是可以學習的,例如:提供更多更準確的關鍵字及彼此運作的邏輯(如AND, OR, NOT),這其實並不難,也是網路使用者該充實的技能。5

比較令人害怕的是沒有目標的資訊瀏覽行為,如網路漫遊或電視頻道漫遊,其背後的動機,可能是放鬆壓力、消磨時間、暫時逃離現實;但若不懂得節制,就是殺時間及(即)殺生命的利器。《聖經》告訴我們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弗五16)。

當我們用滑鼠點擊一個接一個的連結,手持電視遙控器每逢廣告就跳至另一頻道時,縱使收看的資訊內容並不直接影響靈命,但寶貴的光陰就這麼失去了,還可能侵佔了睡眠、運動、天倫之樂、與神交通、團契生活的時間,結果使得身心靈都疲累不堪。我們也許可以自問:生活是否缺乏目標?多久沒有親近神?有沒有神的話存在心裡?是否如那聰明童女已預備油在燈裡?「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九4

資訊時代的科技是效率改善的工具,理應創造出更多時間以茲利用,諷刺的是,現代人在資訊設備上花的時間反倒益形增多。我們可以有智慧來避免步上這樣的弔詭。

在下次上網或開電視前,不妨先自問:我的目的是什麼?如果要取得資訊或知識,先設想所需的資訊程度,說不定只需看三十分鐘新聞或複製某位網友的經驗就足以應付所需,避免付出太多時間成本。如果是放鬆壓力或消磨時間,先訂關機的時間,同時最好確認自己人生中的更重要事情已另有安排。
唾手可得的幽暗

網路、媒體所帶來的便捷性,對資訊知識如是,對人性幽暗面亦如是。從我們每天最常收到的二類垃圾郵件:色情及盜版,就可略窺一二。色情在網路上無孔不入,搜尋網頁時一不小心就會連上色情網站,有時也會接到朋友同學轉寄養眼圖片的「非垃圾郵件」,處處誘惑著我們的眼目。

而現代人的電腦,完全沒有盜版軟體者應是寥寥可數;也許該反過來說,全部軟體都是盜版的,可能才符合多數現狀。色情與盜版的盛行,反映這個時代追求慾望的普世文化。也許背後有其社會結構上的成因,如性教育的不足、家庭的缺乏溫暖,或是不合理的軟體、光碟售價;但是個人心中的空虛不滿足,才是最大的原因。

世界俯伏在惡者手下並不是新聞,只是資訊媒體的特性,使其更加張狂。因為便捷,滑鼠點幾下就可讓眼目得到滿足,上網下載就能擁有最新的軟體、歌曲、影片;因為隱匿,所以無需擔心別人的眼光,也感受不到有人受傷害,因而說服自己。

如何面對新興媒體上的誘惑,是每個基督徒個人及家庭都該認真面對的問題與挑戰,因為只要一不小心,這些新興的媒體平台就成了心中的破口、家中的所多瑪。魔鬼正試圖用這些物慾挑起我們的貪念,使我們不再注目於神的國。

如果我們時常追求靈修,有神的滿足和喜樂,心中堅定,惡者自然不易侵入我們的生活;但有時難免軟弱,若是拒絕承認軟弱或將其合理化,就中了魔鬼的詭計,反而更該勇於向神自承軟弱求神幫助。《聖經》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林前十23-24)。如何造就自己也造就別人,實是我們在這充滿絆腳石的崎嶇世界裡,踏出每一步時,所該謹慎思考的原則。

對於網路色情,《聖經》教導我們保守己心勝過保守一切,並要我們逃避私慾,而非直接挑戰它,試探自己的能耐;實務上,也許「關機」就是扭轉生活的開始。以家庭而言,媒體平台應成為家庭的公共財,放在家庭的公共空間,也可考慮安裝網路防護軟體;更重要的是教導兒女使其心中敬畏神,有正確的價值觀及正當休閒娛樂,隨著靈命成長自然能對這些誘惑保持距離。

對於版權,因為社會文化的薰染,可觀察到大部分基督徒對侵犯智慧財產權其實並不清楚或不以為意。雖然智慧財產權的利益合理性仍在探討中,但侵犯他人權益是不爭的事實。也許我們從來沒想過智財權的問題,也許要改變既得利益的習慣很困難,但從現在開始,下載歌曲或安裝謎版軟體前不妨先想想,我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嗎?還是僅僅出於「有勝於無」的貪念?《聖經》教導我們不可偷盜、不要貪愛世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您說是嗎?
是天涯若比鄰,還是比鄰若天涯?

在這個時代,企業中可能一早透過網路與美國西岸分公司或客戶舉行視訊會議;許久未見面的同學或朋友仍能以電子郵件或聊天軟體保持聯繫;人手一支的手機更讓人走到哪聊到哪,甚至上網到哪。乍看之下,世界變得更小了,人與人的聯絡方式更多元,但人心的疏離感卻與日俱增,家庭中尤是如此。

在看電視時,起碼家人還能稍有共同話題;如今電腦成為一種相當個人的家電,家人間鮮有互動。在電腦這部機器之前,與朋友甚至陌生人可以暢所欲言;然而面對朝夕相處的家人卻是沉默寡言。使用MSN6聊天時,文字熱情洋溢充滿表情符號;但對於真實面對面的人卻不知如何溝通表達。

當我們陶醉於網路中屬於自己的天地,或變成coach potato7對著電視發呆時,看不見周遭人的喜怒哀樂,聽不見他們的內心呼求;家庭不再喧鬧,反而顯得死寂。有人說「愛」的相反詞不是「恨」,而是「冷漠」;當家庭中只有一個個漠然的個體時,又豈能建構出高舉「愛」的基督化家庭?

一個由電視、網路所宰制的家庭,基督是無法成為一家之主的。除了約束小孩與自己看電視、上網的時間與內容外,再次提醒,或許「關機」也該成為一個選項。與其看電視或瀏覽網路讓自己像被催眠般地思考力大幅下降,不如一起閱讀一起培養共同興趣。誰說一定要由媒體才能提供資訊,我們自己,以及在我們身旁的兒女、父母、兄弟姊妹,每天不也發生了許多新聞?

不妨多讀讀我們的家人,苦樂的分享、經驗的傳承、意見的交流,縱有磨擦,也勝於同個屋簷下的一座座孤島,讓魔鬼有各個擊破的機會。其實,家庭本身若不能發揮功能的話,即使沒有資訊科技,家庭本身就已充滿危機;而當資訊科技的衝擊臨到,家庭一不小心就會出現破口。

所以,營造「家庭祭壇」在這個時代尤為要緊;主內聯姻是成功的第一步,夫妻的溝通,親子的互動,兒女的宗教教育,無一不是為人父母者所該學習的功課。願神保守我們的家庭,使其不致淪為魔鬼在靈戰中的灘頭堡,而是成為基督精兵的堅固堡壘勝了又勝!
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

提到資訊時代的影響,就不得不提到網路遊戲。網路遊戲類型眾多,最大宗的是線上角色扮演,其特色是多人可以同時上線(同一伺服器的所有玩家可達數十萬人之譜),每個人可扮演不同角色,於打敵人或接受各種任務的過程中累積經驗值獲得升級,並有蒐集不完的寶物或裝備用以提升所扮演角色的能力,成為遊戲成就感的來源。

平時可能各玩各的,但是遇到大型任務的話,需要組隊一起完成,所以通常遊戲中也會有公會或聯盟的平台,以供玩家結盟。在公會中有階級之分,公會與公會可彼此對抗或結盟,而玩家與玩家可彼此交易寶物,甚至可虛擬結婚。說穿了,就類似現實社會的縮影,形成一個虛擬社會,並反過來影響現實生活。

曾有人估計,某一在全世界擁有千萬玩家的知名線上遊戲,可能40%的玩家有程度輕重的上癮傾向。8為何上癮?玩家在遊戲中對於完成任務或取得寶物有明確的目標感,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通常只要投入時間就可達成,比起現實中得到成就感來得單純容易些。而在與人結盟的過程中,與網路同儕的虛擬社交生活中有互動並獲得認同,甚至在遊戲中被視為英雄。

這一切使得遊戲雖然虛擬,卻能滿足一些心理上實實在在的需求。如果現實生活中有不如意之處,更容易陷入這樣虛擬而相對快捷容易的心理滿足;一旦陷入,因為影響作息消耗精神,可能使現實生活更不順利,造成心態上更想逃避現實,因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淺入深地訂了幾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感、被接納、自尊、自我實現。網路遊戲或許可以暫時粗糙地滿足人被接納及自尊的需求,但內心對永恆的潛在渴求卻是益發空虛。而且網路世界比起現實世界更加地流動不定,一時的滿足終究無法持久,現實世界的壓力更是始終拋不去的陰影。

會玩線上遊戲的年齡層通常是學生或年輕的上班族、待業族,多半都尚未從原生家庭獨立,所以家庭是否能滿足其心理需求就很重要了,電腦應成為家庭裡的公共財,更需要具體的關懷與建立家庭祭壇的氛圍。就個人而言,時間管理始終是管理生命的一大課題。除此之外,也許可以自問:有多久沒有出去大自然走走了?用我們的感官重新感受神的創造必能帶給生命一份清新;是否已經忘了主為我而死的這個神國子民寶貴身分?回到神面前用我們的心靈重新體會祂的愛,還有什麼不能滿足的呢?
藏鏡人的口

Web 2.0的時代已經來臨。9其一大特色為資訊不再集中發布,而是每位網路「使用者」都能參與、分享並交流所產生的「個人化」內容。參與及分享的平台可能是透過部落格、社群討論區、維基百科或奇摩知識(其內容開放給所有網路使用者編寫及維護以形成群體智慧)、影片分享網站,及其它由使用者提供資訊並能彼此互動的類似網站來達成。

這樣的資訊平台是科技設備及網路全球普及化的成果,並反過來成為資訊全球化的推手;而全球化的平台下,則是一個個的「個人媒體」,每個人都可對世界大鳴大放,並發揮影響力。如此一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媒體時代目前仍在演化中,是相當值得持續關注的時代脈動。

如果只針對使用者的個人化內容來看,可以發覺一個有趣現象。在部落格或討論區,常常可以看到同一個人在網路上及平時相處上的言詞有著很大差異,彷彿是兩個不同的人。這反應出的是網路的匿名性及暫時脫離現實,也就是當個網路藏鏡人。

因為對著電腦感覺無需戴上面具,不必扮演現實角色,所以比較敢說實話;換個角度來說,因為感覺沒人約束,所以盡可大放厥詞。可能的結果是,實話說完了,也就到此為止了,只有漫談而沒有行動;更糟的是,只有謾罵而沒有建設,反正,網路的言論純屬宣洩,不必負責?

現在的媒體原本就充斥口水,加上網路上近似無政府,所以會有類似現象並不讓人意外。如果只在個人部落格上抒發情緒還好,若是在公開的討論區上不理性地隨意批評,可能就會掀起風波引來一批口水愛好者,影響其他網路使用者討論的權益。更令人擔心的是,這種習慣會養成一種不負責任而缺乏行動力的人生觀。

「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嗎?」期盼每個網路藏鏡人都能走出來,參與教會的事工,給予社會或弟兄姊妹行動上的關懷。雅各告訴我們:「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一25),道理不是用聽的,也不是用說的,乃是實行出來,才能真正得福。
真正的飽足

當今這個資訊時代,處處流露出對比與矛盾。媒體平台的高效率,反而讓人花更多時間於其中;網路大開知識之門,但物欲的色情盜版隨之而來;科技使人溝通無空間隔閡,卻不知身旁家人的需要;過分投入遊戲的虛擬世界,反帶給現實生活更深的空虛與逃避。這樣的對比反應出資訊科技如水般的本質──工具與媒介,載舟或覆舟端視如何運用。真正矛盾的是使用者。

「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命饑荒降在地上。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他們必飄流,從這海到那海,從北邊到東邊,往來奔跑,尋求耶和華的話,卻尋不著。當那日,美貌的處女和少年的男子必因乾渴發昏。」(摩八11-13)。

現代人在網路或電視頻道上四處漂泊、往來奔跑,卻更加飢餓乾渴而發昏。當人把生命焦點錯置於這個世界,追隨時代流行,希冀藉由尋求更快速便捷的感官滿足,來填補自己心靈的空白,此舉無異飲鴆止渴。只有把生命根基立於那不變磐石上,心中滿有神的話語滋潤,才能真正不再飢渴。

基督徒對於資訊工具,可取其便利,但無需刻意追求效法,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並時時察驗何為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3)。在家庭裡,善意的設限對於充滿好奇的孩子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教導並以身作則如何倚靠那自有永有的主宰。

時代的衝擊其實是接續不斷的,如:吸毒、飆車、電視亂象、染髮、網咖、哈利波特都曾是教會中討論的議題。當時代衝擊以不同面貌出現在我們周圍時,唯有讓靈魂不再漂泊,心存永恆,我們才能從容地面對不同時代的各種挑戰。

註:

1.Google為目前網路上最大之搜尋網站: http://www.google.com
2.iPhone是蘋果公司所生產之手機,以媒體播放、無線上網及其新穎操作介面著稱。
3.引用自「我們所面對的,將會是什麼樣的未來?」(影片)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Lucifer78&f_ART_ID=873905,朱學恆的路西法地獄部落格。原文:〈Did You Know?〉, http://thefischbowl.blogspot.com/2006/08/did-you-know.html, Blog“The Fisch Bowl”

4.GB: Gigabyte,1GB約等於10億個byte,1個byte可儲存1英文字母,2 bytes可存1中文字。數位資訊量數據出自“The Expanding Digital Universe”, http://www.emc.com/leadership/digital-universe/expanding-digital-universe.htm, EMC Corp.
5.搜尋技巧可參考 http://www.google.com.tw/support/?hl=zh_TW 及 http://www.google.com.tw/support/bin/topic.py?topic=352

6.指MSN Messenger。微軟公司所開發之即時通訊軟體,可透過文字、語音、或影像,即時在網路上傳訊息或聊天。2006年後之新版已更名為Windows Live Messenger。
7.coach potato指成天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
8.資料出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World_of_Warcraft#Game_addiction
9.請參閱黃嘉文,〈Web 2.0〉,《聖靈》月刊355期,2007年4月。






文章標籤:  #心犁  #368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