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特區


&

搜尋&分類

​父愛不翹課

撰文/Pastor Kid|聖靈月刊371期-2008.08|主題/點燈在職場(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楔子


不論我們是否相信婚姻家庭制度是「神所設立的」,從心理及社會等層面來探討,都可以發現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以及這個社會單元對人一生的影響,是超過其他存在於公共領域的種種制度。

近年來行政院提出「多元家庭政策」1;教育部在2003年於立法院通過「家庭教育法」2;更早之前,尚有大專院校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所3,這些社會事實一再地顯示,「家庭與婚姻」本為社會國家所重視,且需要所有社會成員共同來維護。

修補的路


筆者個人對於「家庭」這個領域的關注,是延伸自對於現實「牧家情境」4的困與惑,深感差派制度直接或間接地造成「牧家問題」。另一方面是對於自我發展的轉折與回顧,試圖重新理解曾經成長於其中的原生家庭,並且與雙親、手足建立更有助益於彼此健全的關係。就如同某種程度的「修復」,將生命當中曾經遺失及缺損的部分,逐漸的拼貼補綴回原本的位置。然而,這些都只是原因的一部分。

為什麼男人不在家?


某次聚會中聽聞一則令筆者相當訝異的講道,當天的講題與婚姻相關。該段論述不經意地合理化傳道者長期無法在家的事實,引用《哥林多前書》第七章1-7節的經文,推論傳道者離家是為能專心禱告,努力興旺福音。

若是依此邏輯繼續推演,將此詮釋原則應用於第1節經文「男不近女倒好」,是否意謂我們也同意「神甫及修女不得婚嫁」的規矩?並且,講道者並沒有考慮到牧家子女對於「父職」的現實需要。更何況,奉養父母、教養子女,都是在世為人的責任,不可能因為需要盡責任就無法「專心禱告」。

為難女人、苦待孩子


「傳道娘專欄」5中,大多數的傳道娘皆面對同樣的親職難題。然而在現實社會情境中,因「男人翹課」6而受到波及的,不只是女人在親職角色上雙重負荷所產生的困境與壓力;對其子女而言,缺少另外一個可以學習、模仿、認同的對象,在人格發展與未來生命任務中,產生了強大的弱化作用,且使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因為發生「親職兒童」7的現象而產生角色混淆。親子間的相處,更缺少緩衝的空間,較難建立良性的互動。當這些孩子成年之後,又往往一再地複製其原生家庭的組成模式,將原生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帶入新家庭,成為惡性又無盡的循環。

了解包容看家庭


筆者並不完全悲觀地相信「決定論」8,而且「非典型家庭」不見得會成為「問題家庭」。筆者以為,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必需要付出相對於所謂「及格」9家庭更大的努力,才有辦法再次組成一個新的「及格」家庭。或許也可以這麼理解:離婚率偏高、未婚生子狀況多、兒童虐待、婚姻暴力、遺棄案件頻傳,不能完全歸因於所謂「道德」的淪喪與敗壞。10事實更有可能是,這些發生狀況家庭的親職雙方,並不懂得怎樣經營婚姻、不曉得如何養育兒女,反而在婚姻及家庭生活的過程中,一再地步上自己原生家庭曾經走過的死蔭幽谷。

男人,你在哪裡?


當然,有不少「幸運兒」能夠跳出這看似無盡的旋渦,他們的經驗能夠協助產生更多的「幸運兒」及「幸運家庭」。對於部分不幸家庭個案的深入了解,並切其需要地協助家庭度過難關,也有助於減少發生遺憾的可能。

另一方面,促使家庭所存在的環境能夠回應家庭及個人的需求,可能使社會群體再度反省「男性──父職」11角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並幫助且容許男人,成為一位「及格」的父親。使他能成為他伴侶的好伴侶,盡其在家庭中本該肩負的責任與義務。

攜手守護家庭與婚姻


多少牧家裡面,有著稱職的牧者,不及格的父職?這部分,筆者手邊並沒有現成的資料可供參考與研討。筆者並不樂見牧家子女炫耀傷痛的疤痕來證明信仰的忠貞、母親教導有方、父親楷模顯彰。但希望能夠發現一些檢討,即使是極弱的微音。

或許可以重新建構既存的概念,讓存在的環境更敏感於回應眾人的需求。著手收集資料會牽涉到研究的倫理問題,但是,若能開放書寫與敘說的平臺,甚願有朋友願意拋出第一塊磚頭。期待這些磚塊,能夠鋪陳一段「靠近父親的旅程」。筆者也以為,「及格」與「不及格」父親的自我檢視與陳述分享,能協助更多男人完成在現實情境下,困難重重的任務──「不翹課的父親」。

父親!看你的孩子。Men, here are your Children.

參考資料:
1.David Stoop著,尹德瀚、林為正譯,《父愛不缺席:心理醫師剖析父親的十二種模式》,台北:智庫,1995。
2.謝秀芬,《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2004。
3.劉惠琴,〈多元家庭能有多「多元」?〉,《張老師(月刊)》,2006年12月號,頁10-14。

註:
1.多元家庭政策:內政部於2004年宣布多元家庭政策綱領。
2.家庭教育法:2003年1月7日立院審議通過,同年2月6日公布實施。
3.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成立時間為全台之首。
4.牧家情境:諸如遠離居地的差派使得父職長期不在其位;單薪家庭且薪資偏低易成為相對的經濟弱勢;教會群體對於「傳道娘」及「牧家子女」的角色期待等。
5.傳道娘專欄:《聖靈》雜誌自2002年至2006年的專欄。
6.如果「家庭與婚姻」是一門選修課,在此處所指稱的「翹課」,可以是單親、遺棄、因職業或其它原因長期不在家,或是雖然在家但是無法恰如其分的行使父職功能。
7.父母親沒辦法擔任適合的角色及功能。所以兒童被教導,被鼓勵,去表現得懂事成熟。
8.心理動力論強調早期童年經驗決定人一生的發展、人們的行為被無法掌控的力量所驅動。
9.所謂的「及格」意謂著「剛好夠好、不多不少」,並不需要求十全十美、百分之百。
10.將「社會問題」過於簡略地化約為「道德問題」,其實正反映著社會成員對於社會情境的不安,以及對社會問題詮釋、描述、預測與控制的無力感。
11.此處的父職為所有的男性。不論東西方社會,父親與子女之間的距離,相較於母親來得遙遠。






文章標籤:  #Pastor Kid  #371期  #藝文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