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社會


&

搜尋&分類

失眠的治療

撰文/鍾國軒 |聖靈月刊381期-2009.06|主題/讚美的藝術(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很多失眠患者求助醫師時,專注的焦點在「睡眠」。「我明明很努力了,為什麼就是睡不著?」「我翻來翻去,還是睡不著……」「給我安眠藥……」當然,失眠的焦點在「睡眠」,難道問題還會是別的不成?

但失眠是24小時的事。不只是晚上,一整天發生的事情,包括工作、活動的安排、飲食習慣等等,都會影響睡眠。如果一整天的作息能被評估清楚,病患也知道日夜規律作息的重要性,失眠這個問題或許有改善的可能。願意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作息和睡眠習慣嗎?

請看以下的故事(取材自精神科主治醫師鐘國軒http://blog.yam.com/ch2006ung):



 

正常的睡眠改變


她從公務員的位子退休,已經好幾年了。退休的她沒有生什麼重大疾病,兒女個個成龍成鳳,夫妻相處和諧,家庭生活無虞,堪稱幸福美滿。卻不知怎麼了,近一年來開始失眠,個性認真慎重的她,覺得需要去看醫師,於是找了一家大醫院的精神科就診,開始服用安眠藥助眠。

在治療睡眠障礙的過程中,她很認真地找很多資料,報紙、網路、問親朋好友等等,一直非常不解自己為何會失眠。此外,因為看到了很多關於藥物副作用的資訊,未曾間斷服藥的她也覺得不能這樣一直下去,生活的重心,儼然就是擔心失眠,還有擔心其後種種的問題。

「如果藥吃久了,成癮了怎麼辦?」她在診間非常焦急地問我。

我試著回應她的困惑,同時想進一步澄清:「所以妳很擔心一直吃下去……」

「對呀,如果一直吃下去,肝臟會不會壞掉?」她還沒等我說完,就接著搶話,「那其他的呢?會不會有什麼其他的副作用?」

「所以妳最擔心的是……?」我想從更根本的問題切入。

然後,她顯得有些落寞地說:「我很怕一直吃藥,感覺好像病永遠不會好……」其實,不管是擔心成癮、肝毒性,抑或擔心一直吃藥象徵病症的持續,都會影響其整體的生活品質。

這樣的患者,造成她臨床問題的根源或許是暫時性的失眠,特別是隨著年紀漸增,原本的睡眠結構就會有所變化,會變得比較淺,睡眠時數會變得比較短。然而,若是「誇大化」擔心失眠,這種擔心反而成為造成失眠惡性循環的主因。

很慶幸的是,她的疑問得到了一些回應,在治療關係慢慢建立後,她可以理解自己「對失眠的過度擔心」,才是她失眠問題持續的主因。我也配合她失眠問題的改善,協助她調整藥物,漸漸減少較具成癮性的藥物,並且以非成癮性助眠劑為主,而且逐漸減藥中。

豁然開朗的她,開始把生活的重心從睡眠問題移開,願意「接納」睡眠的改變可能是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只要隔天還能做想做的事就可以了。生活的重心不該是「擔心」失眠,而是「享受」生命才是。

因為她有一個願意改變的心,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接納另一種思考角度,我想這才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戒安眠藥後的新生活


一表人才的江先生(化名)是公司的老闆,因為幾年前的一場官司,亂了生活的步調,不但心情變得很差、很煩,而且開始失眠。雖然官司獲得解決,但睡眠的問題始終困擾著他,心情也好不到哪兒去。

他的家人是醫護背景,透過介紹就醫希望解決失眠的問題,但是卻造成了另一個問題──他的安眠藥越用越多,每晚大多需要2到4顆左右,甚至有一晚吃到20幾顆才能入眠的恐怖經驗。因為對藥物成癮的懼怕,透過網路搜索來到診間請我幫忙。

「是那種細細長長白白的安眠藥嗎?」我先確定一下用的是什麼藥。

「是啊,一開始效果很不錯,可是後來就不太行了。」江先生非常清楚地描述自己「成癮」的心路歷程,「吃下安眠藥後,會有一種開心的感覺,好像非它不可;但是吃了那麼多藥,卻讓我第二天醒來有失控的感覺……,還有罪惡感……。不但這樣,我還會常常想到一些負面的東西……」

當人們對某種東西開始有失控的感覺時,那種抓不住自己的無力感會慢慢蔓延,失控和罪惡感就像推骨牌般地,使生活中的每個部分逐一瓦解。

我開始評估他戒癮的可能性:因為主動求診,具有高度戒癮動機,是最有利的條件;公司運作的很不錯,也都很上軌道,家庭也算和樂,表示生活壓力可能不致於太大;另外因為大部分的時間可以自己運用,所以應該有機會建立一些有益身心的規律作息及開始適當的運動。

「睡眠,是24小時的事」這概念很重要,意思是一整天的作息都可能會影響到睡眠。經過分析江先生的睡眠型態及日間活動的狀況後,給予如何減安眠藥、如何安排上床、起床時間及活動方面的建議,配合一些非成癮性藥物及自律神經調整的藥物,就結束了我和他第一次的見面。

第二週的返診,確認治療的效果,並再度說明藥物的使用時機。到了第三週,江先生的回應讓我知道他真的很認真在面對自己的生活:「晚上雖然還沒有睡得很熟,也偶而需要吃回原先的安眠藥一顆,但是我白天的專注力好很多,而且白天固定去騎腳踏車,對許多東西的興趣又再找回來。最重要的是,沒有那種被藥物控制的感覺,也不再有罪惡感,我對生活的態度正面多了。」

減了安眠藥,居然這麼快地改變了他對生活的態度,這是一開始我們都沒有料想到的結果。



 

自殺防範從治療失眠開始


林先生(化名)陪著太太來到診間,林太太告訴我,她吃骨科醫師所開的安眠藥沒有用,每晚吃2顆只能睡2小時,不但如此,晚上還會起床煮東西,有時自己都記不得,嚇得林先生急忙帶她來精神科。

林太太吃的是一種細細長長白白的安眠藥,對某些患者藥效極佳,也沒有太多副作用;然而對某些患者,可能會越吃越沒效,甚至在睡眠期出現伴隨失憶的問題。此時,除了建議服藥後勿再隨意走動,可能需要換藥。而更重要的是,必須評估影響睡眠的因子,才可能更全面地解決根本的問題。

林太太是個家庭主婦,原本情緒、睡眠等精神狀態都沒有什麼異常的狀況。但在4-5年前停經後時常感覺身體不適、胸悶,情緒漸漸受到影響,心情變得越來越差,而且常常對許多小事發怒。

雪上加霜的是,3年前出現脊椎病變,背部下方痛得厲害,雖然經過兩次骨科手術,卻未見明顯疼痛有改善,也讓她長期輾轉難眠。

因為晚上很難入睡,所以第二天非得躺到近午才肯起來。所幸,退休的林先生非常支持她,常常陪她到處散心,日子也就這樣過去。

她來就診前的一兩週,應該是忍耐到極限了,身心俱疲之下,開始出現強烈的無助感、自殺的想法,甚至作出一些自我傷害的行為,連林先生也安撫不了她。

我分析完她的睡眠型態與相關可能的惡化因子後,想確認治療的目標。「妳還想吃原本的安眠藥嗎?」當醫師的我這麼問,是因為很多病患即使藥效不佳或已經造成一些危險的副作用時,仍堅持要加藥,而且永遠不嫌多。

「我不要那種,可不可以幫我換一下藥?」林太太略顯激動。

「藥是要換啦,但是妳得跟我配合才行。」我想鼓勵她擁有更規律的作息時間,不要睡不著就一直賴床,因為會因此亂了睡醒的週期。

因為她的下背痛,我開了些具有較佳肌肉放鬆效果的助眠劑,再配合一些具止痛效果的情緒調整劑,然後和她約定,無論如何,早上8點一定要起床,還有不可傷害自己的約定。

一週以後,夫妻開心地回診,林太太說她睡眠改善,情緒也平穩多了,暫時沒有自殺的危險。她很高興自己靠著不賴床、準時起床的好習慣,加上一些藥物的調整,很快地找回原本的生活。

對於林太太,就睡眠的部分做了正確的評估與處置,適時的幫助了她,也挽回了一條可能失去的寶貴生命。



 

精神醫療搭配自我療癒


在一家知名連鎖料理店工作的她,雖然年逾五十,卻一點都看不出來,歲月的流逝對她沒造成什麼影響。現在的她,身材勻稱、丰姿綽約,而且總是神采奕奕,笑臉迎人,充滿了活力與衝勁。

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嫁給了她的先生,一個美國大兵。兩人生了一男一女,家庭幸福美滿。直到幾年前,先生的外遇才讓原本平靜的生活變了調。她不敢相信自己多年辛苦的付出,竟是以這種方式收場。隨後她逐漸出現嚴重的憂鬱症狀,甚至得住院治療才得以復原,生活步調一片混亂。

然而這一次的事件,對她而言,與其說是一種打擊,不如說是一種祝福。因為在治療的過程,我們一同努力讓她看到以前她沒有看到的。於是她終於明白:生命的基石,是建立在肯定自我及追尋真實的信仰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個不懂得珍惜自己的人身上。有了這種領悟,她的生活慢慢變得多姿多采,甚至也激發出能力來處理一雙兒女國籍以及學業的問題。

當然,在治療中有給予一些抗憂鬱劑及助眠劑,同時搭配簡單的自律神經放鬆法與教導其壓力管理原則。過程中她想完全停藥,我告訴她,如果一些非藥物的方法她學得越多,她的藥物就可以吃得越少。

很慶幸,她的自我療癒的能力逐漸被喚醒,治療的後期也逐漸簡化與調降藥物,但完全停藥的目標卻始終無法如願。因為有個關鍵性的問題得面對。

我首先認同她的轉變:「妳能改善這麼多,而且藥物可以慢慢的逐漸遞減,多虧了妳的恆心與努力。」然後,我面有難色地一個字一個字的吐出話來:「可是,如果要完全停藥,有件事似乎……」

「什麼事?」

「就是妳的生活作息,也就是仍然需要值班的事。」

「是啊,我上次有再繼續減藥,可是那次就不大行了,因為要配合值班,我不得不用藥物幫忙,雖然目前的劑量已經很輕了。」

「沒錯,現在藥物的劑量對妳並沒有造成其他副作用,而且妳在連續休假時已經可以不用藥物了,不是嗎?」

「嗯,但是我想再更進步些……」

「我也很認同妳的想法,可是因為店裡工作需要輪班,實在無法建立持續規律的睡醒週期吧?難不成妳要辭職?」

「喔,不。我要繼續工作,到我不能做為止。」

「是啊,這點我很認同,工作真的很重要。」

正當她面對兩難時,我試著修正一下治療目標:「能全部減掉是第一選擇,若是不能減,仍然要繼續用,我們使用最低有效劑量,搭配妳原本就在進行的假日不用藥的方式,如何?一直到……」

「到我不能做為止?」

「妳覺得呢?」

她的神情,說明了一切:神采奕奕,笑臉迎人,充滿了活力與衝勁。



 

失眠後的反應


身材略顯嬌小的一位女士,年輕時和丈夫做小本生意,很辛苦地過生活,這十餘年來則專心顧家,拉拔一雙兒女長大成人。三、四年前停經的她,沒有明顯一般婦女停經常見的身體不適;而一年前丈夫死於酒後跌倒造成的頭部外傷,她也很快地振作起來。看似堅強的她,近來因為「睡不好」來到診間。

「是怎樣的睡不好?」我讓她說說自己最在意的「不好」,是如何的「不好」,一方面稍微確認失眠的型態,一方面讓她有機會吐吐苦水。

「是睡得著啦,但我睡到三四點就會起來,真受不了。」

這比較不像一般因為焦慮症狀導致的失眠,因為大部分以焦慮症狀為主的失眠,會有入睡困難的問題,睡前腦袋瓜一直轉一直轉,煩惱擔心到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越想睡越不能睡。

然後我問:「睡不好大概有多久了?」她在思索:「好久了……」

「好幾年了嗎?」

「喔,沒有啦,大概三四天而已。」

「這三四天有發生什麼狀況嗎?」她回答:「有一點感冒……」

答案呼之欲出,這位女士目前可能只是短暫性的失眠,與感冒有關。但為求完整評估,於是確認了一些可能影響睡眠的因素。

她沒有一般常見的內科疾病,沒有服用任何藥物,也沒有使用酒精、咖啡等會影響中樞神經的飲料,也沒有明顯的精神科的疾病(有的憂鬱症、躁鬱症等重大精神疾病或焦慮症可見失眠的症狀)──結果,從一天生活的作息安排發現了些端倪。

睡眠,不只是晚上的事,而且是24小時的事,意思是一整天的作息都可能會影響到睡眠。她平時睡前會陪兩個小學的孫子讀書,大約10點上床,一下就睡著了,不會中斷,睡到早上6點左右起床,起床精神不錯,中午有時小憩一下,白天大多做做家事,有時還會與三五好友外出唱歌。

而這幾天因為感冒,晚上偶有一兩天睡不好,於是做了一個決定:第二天要多睡一些。於是第二天會賴個床一兩小時,午睡也多睡了一小時,看起來好像可以補回來,但事實上把睡眠分散了,結果讓她晚上吃足了苦頭。

在我向她解釋完這些後,她很高興知道自己要怎麼調整──要集中睡眠,就是第二天要準時起床,不要有過多的午覺時間,盡量維持原本的生活作息。所以「睡不好」,不等於必須服用安眠藥。以她的情形而言,最多一些感冒藥,加上對健康睡眠有正確的認識,就可以處理好她失眠的問題。



 

以病人為中心的睡眠治療策略


治療憂鬱症或焦慮症,常常得治療睡眠障礙的問題。讓病人知道失眠的治療目標,才能使病人的整體生活品質達到最好。對於有生理疾病或酒精、藥物誘發的睡眠障礙,必須盡可能除去相關的器質性原因;

對於續發於其他精神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官能症者,需要同時治療其精神疾病;若有相關的心理與社會因素,包括生活壓力、缺乏睡眠原則等,也要提供相關的放鬆法、壓力管理法及睡眠衛生原則,甚至更系統性的認知行為治療等。

很多服用安眠藥的人內心充滿了矛盾。他們也曾經想停藥,但是卻不得要領,結果讓自己誤以為非得吃藥不可。

大多具安眠效果的藥物是管制藥品,有「成癮」的可能性,而長期服用管制藥品的結果,雖非必然每位患者都會發生成癮現象,但若是出現了「藥物耐受性」,就是需要服用超過一般建議用量的安眠藥,才能達到睡覺的效果,就叫「成癮」了。成癮的問題很難處理,不是說停就停得下來,如果病患只聽醫師建議就做得到,那就不叫「癮」了。

當然,有時必須搭配某些藥物,特別針對一些原發性的睡眠障礙。但是用藥物治療時,若其根本原因已經處理,許多管制類的安眠藥物就必須逐漸減量,以減少其濫用的可能性,或因過度使用而導致身體的損害。至於是否需要把完全停藥當成唯一目標,往往因為臨床情境的個別性而有所調整。

譬如,治療目標可以是「完全停藥」,或「仍然用藥,但減少其副作用」,或「仍然用藥,但用最低有效劑量」,或「仍然用藥,只是有需要時用,偶可不用或假日不用」,或「維持原藥量而不加藥,只要一週有三四天睡得好就可以了」等等。

如果可以仔細找出疾病的成因,以及了解病人對睡眠的觀點與其生活概況、用藥習慣,便可以根據病人的情形,訂定個別化的治療目標與策略。相信如此「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模式,可使更多的病患得以免於失眠之苦,同時也免於「受制於安眠藥」之苦。



 

有益睡眠的衛生法則


不管任何形式的睡眠障礙,學習一套對睡眠有益的衛生法則,絕對是一件值得的事。許多病患常常說,一條一條去記各種的建議很困難,是不是有一些大原則可以遵守呢?以下就提供容易理解、很好運用的原則方法:

1.睡眠環境:熟悉、昏暗、舒適、安靜。

2.要做的事:白天適度運動、培養睡前放鬆的習慣、想睡再睡、準時起床。

3.不要做的事:午睡過長、睡前的刺激(煙、酒、電視、過多飲食)、躺床的時間過長(睡不著就要離開床鋪)。

很多人對於失眠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提早上床休息,期待可以多睡一些。不幸的是,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仍處於興奮狀態,結果是適得其反。提早上床反而讓人更煩惱,因為一直牽掛著心事,而且又擔心隔天會因為疲累而影響到工作,失眠變得更嚴重。「想睡再睡,準時起床」吧!維持生活的規律性是很重要的。

有關睡眠障礙的治療、服用與停用安眠藥的資訊,最好到門診請教專業的精神科醫師,作全方位的評估,並配合適當的非藥物治療模式,請不要諱疾忌醫。






文章標籤:  #鍾國軒   #381期  #信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