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心靈 分享

撰文/有機楊光 |聖靈月刊383期-2009.08|主題/分享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一1)。

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31)。

工作中,友人曾幾次帶我經過舊金山灣區,101號公路往北,過了機場三五分鐘不遠處,右手邊一大區商辦大樓,順路岔出交流道,繞到商區後方,整片靜謐青藍的大海隨即映入眼前。它其實是個內灣,因為清楚可見對面的城市和山丘,但因為兩岸之間寬廣無比,有船隻、風帆、海浪的陪襯,因此儼然好像駐足於無邊的大海、視野遼闊。

工作之餘,在車水馬龍、交通樞紐的高速公路旁,有這麼一處令人心曠神怡的藍天碧海,尤其到了夕陽時分,海鷗飛鳥悠哉盤旋於海面上,映照黃金天色及閃爍如鑽的海水,這時來這裡深啖一口清新的空氣,心靈立即得到通體舒暢,大有一飛沖天、捨我其誰的壯志豪情。慨歎,我們何其有幸,竟能得到如此恩眷!

是神權能的給予、無條件的給予;給予的背後是愛。神是愛,愛是可以感受到的。

他們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二42)。

同領基督的血,互為肢體,彼此相交。

神希望我們彼此相愛。使徒保羅最能體會神在他身上的愛,這個愛不單是理論上的愛或是感受層面上的愛,這愛是轉換動能驅動他向前回饋的愛。使徒約翰對愛的認知和體會亦深刻無比,他更具體的把愛的彰顯,分別從屬世看得見的,連結到屬靈看不見的境界,他說這樣照著做,你們、我們的喜樂必然充足。

我們將所看見的、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約壹一3)。

分享,是較現代的名詞,受西方社會環境教育的影響,為了客觀傳達個人意見,不排斥他人的看法,衍生出來的社交禮儀名詞,近來也逐漸廣泛在教會多種場合使用。原始的分享,就是把我擁有的,給予你,讓你感受到我的實質關懷照顧,進而使你主動想與我產生互動關係的動機。因此,分享的機會越多,產生的互動機會就越多;分享造成親密,親密再製造繼續分享。這原是正面、有意義的,也是合乎《聖經》的教導。



 

心靈分享要有愛作基礎


分享是為了產生互動的連結,給予動作的背後是有愛在驅動。因此一個分享者有沒有蘊藏豐富的愛,以及是從什麼源頭支取愛,就顯得格外重要。

分享者對愛的認識、對愛的體會、對愛的知識、對愛的表達,每一個環節都在顯示分享者本身的質素,接著透過熟稔的語言或肢體動作,去陳述他此時此刻想要傳達的有限主題,或是他非主題式盈然於心的感動,進而造成聽者有被實質關懷照顧的感受,使聽者心理產生動機,想要互動或回饋。

歷史上,最經典的一幕就是「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他就出去痛哭。」這是心靈分享裡最高的境界。注意,主並沒有開口。

主那一「看」,大概只有幾秒鐘的時間,這麼短暫一瞬間的「給予」,造成對方回想之前的給予、反思、評估、懊悔、流淚,進而到日後義無反顧的回饋。這個分享者必定是對愛極度認識、深刻體會的人,才能為聽者帶來如此震撼的連鎖反應。

單是一個肢體動作,都能成為心靈分享的工具,何況是透過明白的語言去傳達心靈的感受。與其說自己沒有口才的恩賜,不善表達,倒不如練習內在的豐富,因為「主並沒有開口」。愛的驅動是在分享者每日每時每刻的生命裡培養累積,到該派上用場的那一剎那,單是一個眼神就將愛全部傾瀉而出。

失去愛作基礎,分享會容易流於耍嘴皮子、唱高調或賣膏藥,這不僅讓聽者坐如針氈,還須讓聽者發揮愛心在心裡為你禱告。這樣的分享當然引不起共鳴,更別提造成互動的動機或回饋。所以我們盡量培養自己朝正面的方向去發展練習「分享」,避免用分享這兩個字來疲勞轟炸地發表政見,或表述自己遇人不淑的委屈。

愛,帶來堅固的基礎,檢視愛的能量,就是查驗每日感恩的次數和頻率,這個感恩是否進而驅動回饋的動機。



 

心靈分享要有界限


在教會裡談分享是要有界限的。界限是為了造成一致的目標。比如行進中的交通,需要有明確的停車線、雙黃線等等的規劃,有一個明確的行徑方向,駕駛者彼此才能在安全、受保護的範圍內行駛,前往預定的目的地。

使徒約翰說,「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看見、聽見什麼呢?就是生命之道。因此界限的第一步,就是分享所聽見、所看見的生命之道。只要是攸關於生命的話題、見證、故事、人物等等,都是分享的內容。當然更重要的是,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在我們自身身上的彰顯經歷,直到今天每時刻對主親手摸過數之不盡的恩典,一字一句誠實分享、傳達。

這個界限的目標是要「使你們與我們相交」,這是個看得見評估的出來的目標。比如分享者誠實地透過語言、肢體、情感表達自身生命的話題,聽者聯想起自己曾有的生命見證,進而產生共鳴、互動,聽者之後轉成下一個分享者,最後在主的愛中互相造就,榮耀神,激起更大屬靈的力量。之後界限的目標進而深入到屬靈生命裡,「我們乃是與父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

有一回在工作的場合,無意間察覺出姊妹好像心情喜樂,但又好像剛剛哭過的面容。因為她上班遲到,基於關心,想說不知她需不需要幫什麼忙。

但一靠近她,姊妹開口就說「我想跟你分享今天早上喜樂的恩典」,於是她說,今早出門工作前,她的機車怎麼發都發不動,弄了半小時之後,吵到她未信主的父親出來一探究竟,結果她父親不但沒幫她,還劈頭就用三字經罵她,什麼蠢啊、吃閒飯的,罵完她後開始罵教會,姊妹只默默蹲在地上,頭低低地流淚聽完他罵了半小時,等他父親頭也不回的進屋裡,她起身再發動機車,引擎點著了,她立刻騎著機車來工作,當然遲到了。

沿路上,她淚不停,她問神為什麼有這樣的父親,她禱告求神幫她內心平靜,突然聖靈輕輕地在她心中告訴她,「原諒他,他只是不認識我,但你是我最愛的女兒」。當下,姊妹的淚止了,口中竟唱起,「我真喜樂,因耶穌愛我」的詩歌。

姊妹分享之後,我們感動的一起悟性禱告讚美神,並相約午餐時,換我分享上個禮拜類似奇妙的生活體驗。

界限,帶來一致的目標,檢視目標的結果,就是體會彼此都有滿足的喜樂,進而產生回饋的動機。



 

心靈分享要注意對方的感受


主說,我是真葡萄樹,你們是枝子……。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

我們是連結在樹上的枝子,連接著,才有生命,否則不能自己做什麼。同樣的道理,今天靠近我們的人,有的已經是枝子,有的還不是,但他們都已經是主允許擺在我們身旁的人,當他們靠近我們的時候,是否也可以透過我們的「分享」而連結在我們這枝子的身上?

我們只能要求自己努力追求生命的豐沛,因為如此才能在無時無刻、得時不得時將連接生命的力量正面傳達出去,只有要求透過自己不斷傳達「是」的訊息,漸漸地才會在身邊聽見、看見越來越少的「否」。

有些人在聆聽時,帶有負面的情緒反應,這是無可厚非,也不能要求。他們或是雙手交叉胸前、或是皺眉、左顧右盼、低頭塗鴉等等。可能他們在聆聽的過程,遇到了困惑、問題或疑慮,或是聯想起曾有的創傷、痛苦的經驗或其他事情,這時,分享者可以學習暫停分享或是提出問題。

主耶穌在以馬忤斯的路上靠近兩個臉上帶著愁容的門徒,他們因為正疑惑著耶穌身體在墳墓裡不見的事。耶穌怎麼會不知道他們心裡在想什麼呢!(耶穌知道,都還提出問題,何況我們?)但耶穌還是示範了提出問題,引起互動的動機,造成界限一致的目標。「你們彼此談論的是什麼事呢?」第二次又問「什麼事呢?」(路二四17-19

分享者亦可以練習每十分鐘或一個小段落,問問對方有什麼感受、什麼共鳴、什麼疑問,藉此能關心到對方聆聽時的情緒起伏和波動的感受。


× × × ×


認知神經科學家在近幾年,因為大腦造影技術更加純熟精進之後,「想辦法」在大腦中尋找「真實」的反應。經過一連串的實驗後發現,人類的情緒和行為受到訊息傳遞的影響深遠。其中真實懇切的訊息會打動聽者,讓聽者相信,進而進入腦中的快樂中心;

而這個正面的積極反應跟大腦中原本掌管獎勵、回饋、報答,以及人聞到很香的味道和吃到美食的快樂中心是相同的;也就是說這樣滿足快樂,是因為「聽到」真實的訊息分享,觸動大腦處理「是」,而產生共鳴。反之,不真實的訊息表達(謊言、爭辯、傳舌、演說),若硬是套上「分享」的外衣,正是讓聽者在大腦處理負面厭惡情緒的地方處理回收的。

人,天生就喜愛分享,也喜愛心靈的交流。這是神一早設好的頻率。但現代社會和環境慢慢奪走了這個寶貴的天性,用原本是純正的高科技、電腦世界,和用「尊重人權」漸漸吞噬人與生具有的關顧和交流能力。我們基督徒若一不小心,也容易陷入百花齊放的知識網羅和自由社會的人權主張,或將之引進神國而不自知。

親愛的讀者,到此當您聽完我的分享後,是否也觸動您的共鳴或想法,不仿找個人坐下來,將您的真實心靈感受分享給下一個人……。






文章標籤:  #有機楊光   #383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