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基督的馨香之氣

撰文/微光|聖靈月刊383期-2009.08|主題/分享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是句讓人琅琅上口的名言,許多人也將這句話當作生活準則,常將物質上或心理上的「好東西」與人分享。使徒時代的基督徒凡物共用、互相擘餅、彼此靈交,過著團契的生活。現代的基督徒生活當中,也常鼓勵要「分享」。

但許多時候,卻似乎不太確定身為基督徒的我們究竟該分享什麼?分享的目標是什麼?又該怎麼分享呢?若仔細思量人與人之間所能分享的層面,約略可分為三個層面:物資交流層面、語文溝通層面,以及非語文溝通的層面。

就物資交流層面而言,有幾則小故事可提供思考的空間:

有位媽媽熱衷與人分享,只要是她覺得是「好的東西」,絕對毫無遲疑地與人「分享」,對她來說,只要是她喜歡的都是「好東西」,幾乎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是「好東西」,不論新舊,不論多寡,不論包裝,不論恰當與否,只要心血來潮,信手捻來,什麼東西都能以「分享」的名義送人。有時看似熱情洋溢、瀟灑大方,有時實在是讓家人捏一把冷汗,有時更讓收到「好東西」的人不知所措……。

有位姊妹家境優渥,為人豪爽大方,喜歡買高檔的物品餽贈親友和信徒,或常找尋口味出眾的餐廳,請大家吃飯,與大家分享她豐厚的生活。然而這位姊妹心中卻期待大家能有所回應和報答。

弟兄姊妹收到她分享的愛心禮物後,有的心懷感激,有的怕欠人情,有的急忙回禮,有的將同靈或自己的價值與愛心禮物的價值劃上等號,有的甚至毫不客氣地將物品的內容價值與贈禮的人大肆評論,隨自己的心情貼上各種不同或優或劣的標籤……。

有戶來自大陸的留學生家庭,在剛受洗信主之初,常收到主內信徒許多的「愛心」:不外乎用過的舊衣物和各式生活物資,感覺不像「生活分享」反倒像「接受救濟」或「強迫中獎」,如此的「分享」,並未真正幫助這戶新受洗的家庭,反倒使他們對教會產生負面的觀感,演變為他們信心成長的障礙……。

有位開雜貨店的長老時常到信徒的家庭訪問,透過觀察與言談當中,嘗試了解信徒們在生活上的種種需要,在恰當時機,不落痕跡地與信徒分享生活的需用,讓人感到主裡的愛心溫暖……。

「好東西」是一廂情願的認定嗎?是在他人的需要上得到肯定?或是在神眼中看為美的確定?

「分享」是單方面的付出或給予嗎?「分享」是救濟嗎?「分享」是滿足自我需要的自我實踐嗎?如果在「分享」的時候少了一份對彼此的尊重,如果在「分享」的時候少了一份對彼此需要的了解,如果在「分享」的時候少了一份體貼,如果在「分享」的時候少了一份榮神益人的目標,如此在主裡「分享」的價值豈不也大打折扣……。

在語文溝通層面而言,教會常鼓勵信徒在讀經或查經聚會時要踴躍發言,或平日與同靈交談當中,將我們在生活當中感受到神的恩典或領悟到的《聖經》真理見證出來,正如約翰長老說:「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我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使你們的喜樂充足。」(約壹一3-4

然而在嘗試團契分享的過程當中,我們卻常在個人的心路歷程與信仰的天路歷程間徘徊,有時我們會迷惘於「分想」與「分享」之間……。

有人喜歡暢所欲言,與人無話不說,無所不談,不論葷腥,言談不加修飾,想到那裡,說到那裡,心情好時,說起話來頭頭是道;心情不好的時候,宛如傾倒情緒垃圾,從頭到尾只聽見「我」,聽不見「神」……。

有人只說好話,言談當中專挑好的講,只強調正面成功的訊息,好像聽見許多「感謝神」,卻對負面的訊息絕口不提,似乎感覺不到神,也無法坦誠面對自己得失……。

有人惜字如金,不願與人有過度的交談,深怕在言語當中,讓人窺探他的生活或內心深處的私密,因為有些人總是肆無忌憚,毫無保留地將別人的事四處宣揚……。

有人只顧自己發表高論,暢談自己的高言大志,聽不見別人的聲音,沒讓人有插話的餘地;如果有人與他的想法出入,就堅持己見,一爭高下……。

有人開口就是訓話,為自己的利益或立場,先將《聖經》的道理搬出來壓人,讓人毫無討論或溝通的空間,打著「分享」的旗幟,實在是「一言堂」的表現……。

有人先傾聽他人的想法或經歷,再提出自己在主裡的見解與體驗。少談自己的感受或他人的情感,以神為中心,言談中減輕「人」的比重,多說神的慈愛恩典,以愛心出發來講解真理,彼此造就……。

曾有姊妹見證她初信主時被婆婆逼迫,和帶領先生信主的經過。見證過程中,這位姊妹生動地描述當時受逼迫的情況,幾乎逼真到「影音重現」的境界。

大家都聽得好過癮,覺得她好可憐,她的婆婆好壞。但她在描述先生信主的經過,卻是輕描淡寫地幾句帶過。聽眾感受不到信仰的生命力是如何萌芽成長……。倘若她的先生聽見妻子對自己母親的描述,或她的婆婆聽到這段見證,不知他們的心中又會作何感想……。

「分想」是偏向自我中心的自我表訴,一不小心便將榮耀歸給自己,也很容易出軌成漫無目的的口舌之快;「分享」是在互信互重的互動當中,以神為中心,提出自我沉澱和真理洗淨後的精華,小心翼翼地將榮耀歸給神,分享的過程當中,會使自己與他人同得造就。

就溝通的角度而言,口語的言辭可以傳達約百分之十到二十的訊息,但非語文層次的表情、神態、動作、氣勢與德性卻能傳達約百分之八九十的訊息。

在著重言談的世界當中,似乎有口才或講話大聲的人比較厲害,似乎透過「言談」就決定對人的第一印象。倘若一個人徒有口才卻沒有相稱的行為,能具說服力嗎?這與虛偽和假冒為善有何差別?即便有著滔滔不絕的言論,但真有一字千金的價值嗎?

有人心口不一,說一套,做一套。與不同的對象有著不同的說詞,善意的謊言滿天飛,儘管頭頭是道,但華麗的言語背後缺少了根本的誠信基礎,當人發現真相時,一切不過是空洞虛謊的詞藻……。

有位同靈生性木訥,不善以言語表達自己,然而周遭的人卻時常能在小事上感到他的體貼與愛心。當準備聚會時,他總是靜靜地排桌椅;當用完愛餐後,他總是自動幫忙倒垃圾;當人得罪他的時候,他總是那個能用一抹微笑將它一筆勾銷的人……。

約翰長老勉勵:「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從此就知道我們是屬真理的,並且我們的心在神面前可以安穩。」(約壹三18-19

紐約百老匯大道上一間精品家具店裡,有一張獨特的橡木餐桌,它桌面的紋路鮮明,色澤圓潤,更特別的是桌子本身所散發出的異於一般橡木的香氣。

經過介紹得知,這橡木桌的原料並非一般的橡木,乃取材於一艘超過半世紀歷史的退役商船上的舺板。木料上迥然不同的紋路和色澤是歷經許久海水浸泡與波浪沖刷而成,這艘商船因常年載運世界各地的香料,香料的香氣滲入木料當中,而使原本平凡的橡木舺板散發出獨特的馨香之氣。

歷經人生寒暑的我們,在生命的旅程中也曾歷經許多的波折與風浪,也曾裝載過種種酸甜苦辣的人生經歷,當有機會與朋友或家人分享生活體驗的時候,可曾想過我們言行當中所散發出的訊息是否也帶些獨特的味道呢?

在大戶人家,不但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惟有那愚拙無學問的辯論,總要棄絕,因為知道這等事是起爭競的(提後二20-23)。

誠如《提摩太後書》二章20-23節所言,基督徒的身分讓我們成為主神的器皿,不論我們的學識經歷、社會地位、貧富貴賤,都無法改變我們身為器皿的功用。

不論今天的境遇讓我們成為福杯或苦杯,重點不在於我們杯中所裝載的內容,而是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態來看待杯中之物。我們能否不被私慾所沾染,淪落為個人私慾的器皿,朽壞主神眼中的珍寶?更重要的,我們能否自潔,成為神貴重的器皿,將人的軟弱靠主昇華成為見證主恩主愛的器皿?

當我們的心眼被私慾蒙蔽的時候,腦子裡只有自己的利弊得失,以自己的價值為考量的標準,我們的言語和行為將毫無保留地反應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味道,本性溫和的人,或許會輕輕地散發出或悲或喜的情懷;性情急躁的人,或許會激烈地溢出濃嗆的情緒。也因此,在團契生活交往當中,或「分想」各人體驗的時候,較看不清究竟是人的作為亦或是神的恩典,只聞到個人的味道罷了。

然而,當我們自潔,就是追求敬虔的過程當中,沉澱自我,以榮神益人為生命的目標,神會點明我們的心眼,讓我們能透過神的標準,看見神在生活種種所加添給我們生命的價值,並在我們的言語、行為、愛心、信心和清潔上提升我們(提前四12)。

當我們的生命經過敬虔的操練與真理的提升,我們的「分享」不再是自我中心的感受,而是在生活中展現出基督的生命力,在言語行為裡散發出基督的馨香。

什麼是基督馨香的味道呢?基督馨香其實就是「愛」的味道,因為神就是愛……。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4-8)。

曾有位愛主的同靈,向來留心樂意事奉神,不論在校園團契、宗教教育、學生靈恩會或教會的各項聖工當中,總少不了他認真全心投入的身影。然而,他事奉經歷、求學的歷程,與婚姻的道路卻非平順,而是相當坎坷。年輕時,他曾樂意且毫不保留地與人分享主裡的喜樂與道理的感動,也曾鼓勵許多青年。

然而,在他的生命中也曾有段時間,他選擇寡少言語。因那時,他經歷接連不斷的患難,更重要的是因為他還未能看清神的旨意,並未能明白神在他生命中多多加添苦難的意義。他更不願多言多語地顯出自己的愚昧,只是繼續聚會和事奉的生活。

經過長時期的考驗之後,他漸漸突破日光之下陰霾的人生表象,明亮的心眼讓他看見日光之上神所賜予生命光明燦爛的價值。信仰生命的突破與行道體悟使他更加謙卑過生活,更努力地按真理愛人,言語更帶柔和,更有智慧地選擇在適當的場合與時機,分享神在他生命當中特別的福氣和恩典,讓他周遭的人在他的生活中感受到基督馨香之氣。

「分享」不一定總是物資交流或言語的表達,也可以是行道生活中由內而外散發出基督馨香之氣。






文章標籤:  #微光  #383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