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


&

搜尋&分類

憤怒教育──學習處理憤怒

撰文/南區宗教小組策劃王雪芬撰稿|聖靈月刊409期-2011.10|主題/永誌不忘的恩典:立石的寶貴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憤怒是一股向前推進的能量,創造其建設性的一面,節制其破壞性的一面。




正視憤怒的全貌

幾世紀以來一直討論不休的社會議題──憤怒。經過專家們深思熟慮整理出來的種種結論,且不斷地呼籲並付諸實行,然而,今日的兒童卻越來越憤怒,越來越粗暴。其暴力行為和年齡層越來越低,暴力門檻的限度也愈來愈低。看著成長的這一代,彷彿看到世界末日又逼近了一步。

然而仔細地回顧與比較,就可以清楚看到今日大眾討論此議題的盲點。人們太草率、太表面,故無法對症下藥。只看到憤怒導致暴力的面向,卻忽略了內在壓抑的憤怒──通常以疼痛、心悸、緊張、自卑……等病態出現,雖然這樣的問題行為,過去也有,但今日發展的趨勢和過去完全不同了。畏縮著內在憤怒的孩子人數,其實已遠超過會施行暴力而受矚目的孩子,所以不要再將憤怒局限在加害者的角色,如果以被害者的角度去看憤怒,較能概括承受憤怒的全貌。



 
憤怒教育的新觀點

原來,憤怒有雙重特性,一方面是建設性的,豐富生命的;一方面又是破壞性的,超越界線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就是從出生那天起,一直都存在著憤怒,所以憤怒需要教育──也就是學習怎樣處理憤怒的教育。

「……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一19

「憤怒教育」的新觀點:憤怒是自然的情緒,神的設計,不要壓抑憤怒而就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引導他們、觀察他們、理解他們,並在必要的時候設下界限規範。其中心思想是,造就創造性的憤怒──建立對神的信心和自我覺醒的孩子,是處理憤怒與接受挫折的基本前提。

覺得自己被父母接受、被真神關愛的人,才能夠更有建設性地解決憤怒引發的衝突。不但尊重別人的行為並學會接受自己的憤怒,同時又會緩和、節制憤怒,而不是假裝沒有憤怒存在,更不是抑制憤怒,或遷怒於人。





憤怒的多種酷面貌

~征服家~

剛滿一歲的強英征服家裡每個角落,客廳的書櫃尤其是他下手的目標。他扶著書架站起來,把書本一一抽出丟在地上,然後開心地大笑。

「你在做什麼?」媽媽聽到聲音,趕到客廳。

「強英,那不是玩具。」媽媽想把他手中的書拿起來,但他緊抓不放。

「手放開!快!」媽媽使力把書搶過來。

「打打,哇~」強英很生氣,伸手打媽媽。

「別搗亂了。來,玩你自己的玩具。」媽媽把哭鬧不休的強英抱進他自己的房間。

「我不要!不要!不要!」強英大叫,哭鬧到嘔吐。

媽媽想把他抱起來哄哄,強英拳打腳踢,其中一拳重重地打在媽媽的鼻子上。


~挑釁份子~

耀耀六歲,媽媽觀察他對和大自然有關的東西都很好奇。

「耀耀,媽媽買了一本好漂亮的書要送給你。」媽媽臉上帶著燦爛的微笑。

「是什麼東西?」耀耀漫不經心接過來,翻開,擠出一個鬼臉。

「欸,拿到禮物應該怎樣呀!」媽媽預期的反應落空。

耀耀拿起書,重重摔下,然後,又撿起來,撕下其中一頁,挑釁地看著媽媽。

「唉喲,你在做什麼呀!」媽媽惱怒地喊,同時又有些不知所措。

「妳看啦!」耀耀聳聳肩,又撕下一頁。

媽媽氣極了,抓住耀耀的手打了他的手心。

「我打電話給警察伯伯,說妳打小孩!」耀耀跑出房間,留下一臉驚愕的媽媽,隨後耀耀又馬上走回來:

「警察伯伯說有更重要的事情,不來了!」然後擁抱住媽媽。


~故意找碴~

華娟講求養生,覺得小孩早上應該喝點熱的東西,但不是可可或牛奶,而是花茶,因為茶比較健康。她和兒子討論了好一陣子,兒子終於答應以後早上改喝熱花茶。

「兒子呀,這是用烘焙的玫瑰花泡出來的喔!」華娟特別精心沖沏。

「好燙!」兒子坐在冒著熱氣的茶杯前抱怨道。

「茶就是要喝熱的啊,熱的才好喝。」華娟興致沖沖。

「太燙了,會燙到舌頭。」兒子持續抱怨不休。

「外面很冷啊,冬天喝熱茶才舒服,你喝了就知道。」媽媽試圖轉移注意力。

「狗屁熱茶!」兒子堅持不離開這主題。

「茶不是狗屁!世界上有多少人沒得吃,餓著哩!茶太熱就吹一吹!」華娟失去耐性,聲音開始尖銳起來。

「吹個狗屁!」兒子沒好氣地拿起茶杯,因為太用力地吹,把茶水濺到桌巾和身上的白毛衣。

「你已經9歲了,還這麼幼稚。」華娟激動起來。

「媽,別激動!我要去上學了。」兒子站起來,親媽媽一下,旋即出門,留下火大的華娟。



 
坦然面對憤怒

以上幾個故事,讓我們了解憤怒是與生俱來的,大人小孩都有憤怒的情緒。

憤怒的孩子正是成長的象徵,同時也是一種求救的呼聲,表示此時急需引導與支持。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以適當而具創造性的方式發洩和表達內心的憤怒,憤怒會轉向自我攻擊,變成對自己的不滿和怨恨。

同時,孩子的憤怒就像一面鏡子,父母都會在孩子的憤怒中看到自己的憤怒,但因傳統錯誤的觀念硬把憤怒壓抑下來,認為好基督徒是沒有怒氣的,成年人也不該失控憤怒,免得有損氣度。其實,父母要懂得處理孩子的憤怒,得先接受身為父母的自己之「憤怒人格」,然後妥當地處理自己憤怒的情緒。

父母尤其勿對憤怒的自己產生罪惡感、愧疚感,那會衍生更多負面的憂鬱情結。要知道,父母也是人,人永遠不可能完美,唯有神才是完美的,而且縱然完美如神,也有發義怒的時候。所以必須認識這一點,父母才能真正地接受孩子的整體人格,包括不可愛的憤怒部分。

而且,教育孩子如何面對並處理成長過程當中的憤怒,並不是為將來的生活做準備;它就是生活本身,時時刻刻,每個成長階段都在進行。憤怒千面百變,規範限制它是一項持續終生的職責。




化憤怒為力量


◎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憤怒,勇敢地檢討得失。

耐心如果是美德,憤怒便是惡行。耐心失守,憤怒便掌權。

幼稚園的教室鋪著原木板,讓小朋友可以自由打滾嬉鬧,自在隨地而坐。放學了,身為幼稚園的老師按照慣例到教室門口,為班上每一位孩童穿上鞋子,準備回家。老師本來很有耐心地幫忙穿啊穿,穿到末了,突然有位孩子說:「這雙鞋子不是我的。」

老師驟然失去耐心,用力扯下那孩童的鞋子,孩童接續說:「這是我姊姊的鞋子,今天她借我穿出來,我好開心!」老師一聽,有點羞愧地趕緊再幫她穿上,然後邊穿邊稱讚:「嗯,這雙鞋子好漂亮哦,和妳的洋裝很搭欸,看起來可愛極了。」小女孩被老師稱讚,站起來還特地轉了一圈,漾著甜美的笑容。

事後,老師一直反省自己當時為什麼生氣,原來是被之前的孩童惹火,但忍著忍著,到了另一個引爆點,終於失控了。

通常,我們對感覺都很有防衛性。我想是傲慢的心在作祟吧,當下要承認說「我生氣了」真的有點困難。譬如我對某件事發表了忿忿不平的言詞,我先生無關痛癢地回應:「這有什麼好生氣的呢?」我可能快速火大的反駁:「我哪有生氣啊!」這樣的反應不僅不誠實,也讓自己不知檢討,同時又容易惹起先生反彈的語調。

如果當下誠實地回答:「我也搞不清楚,但我確是覺得生氣,讓我好好剖析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吧!」這樣坦然面對自己憤怒的情緒,會開始把我們的心志轉向肯定的解決之道。

感謝主!老師心想,好在這小女孩神經夠大條,沒傷害到她稚嫩的心靈;也感謝主的是,讓老師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怒氣發作,當下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憤怒感;更感謝主的是,讓老師有機會腦筋急轉彎,保持住為人師表的形象,並學習到面對孩童的種種行徑,必須用同理心包容,隨機處理,隨遇而安,絕對不可懷怒,免得怒氣傷肝,失了裡子又失了面子。

「當止住怒氣,離棄忿怒;不要心懷不平,以致作惡。」(詩三十七8


◎用禱告抵擋隨怒氣而生的罪。

某個寒冷的清晨,約5點左右,天色昏暗,社區中庭的夜燈仍然亮著。我們家狗狗直吵著要出去中庭尿尿。我睡意朦朧中,帶著狗狗走出大門,不經思考就隨手轉動門鎖,鎖上了,糟糕!怎麼辦?沒轍了,最後還是決定按門鈴吵醒一家人,不僅吵醒他們,還嚇著他們,以為發生什麼意外。

這讓我想起有位朋友說他假日一大早就去晨跑,回家後,查看信箱的郵件,邊看邊開門,忘了先關掉警鈴,當他以下意識習慣性的動作去轉動插在門孔上的鑰匙,意外觸動了警報器,驀地警鈴鏗鏘大作,他驚惶失措,差點血衝腦門──又是星期天才早上七點,整個社區的人都被吵醒了,警察、保全也接到通報了;而他卻不知道怎樣才能夠把警鈴關閉起來。

怒氣發作就像警鈴大作,不但怒者精神緊繃,且引發被干擾者的煩躁,而四周的寧謐更被破壞無遺,最不幸的是誤觸者往往不知道怎麼樣收拾善後。

但事實上,神讓發怒本身像個警鈴,負責對我們提出警告,使我們因此洞察先機,得以用禱告和神保持暢通的連線,那麼絕對可萬無一失地抵擋隨怒氣而生的罪。而且,我們的神是非常人道的神,體貼人一時之間很難平息怒氣,只提醒人雖然生氣卻不要犯罪,給予人釋放的空間,又給人到日落的時間,慢慢地消怒,免得給魔鬼留地步。

「生氣卻不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弗四26-27


◎順服神完美的設計,尋求建設性的創意來榮耀神。

憤怒是神完美的設計,讓人適度地抒發情緒,以維持生理上、心理上的飄逸。同時憤怒亦是一股力量,端看如何引導它做建設性的應用。譬如:烤牛排時,著重在控制火焰的熱度,控制得宜,肉質可口。

現在有一種加爐口蓋的烤肉架,烤肉時關上蓋子,可以減少飄向火焰的氧氣,能夠把具有破壞力的炭火轉變成可控制的熱度,烤起來的牛排就美味可餐了。建設性的憤怒就如同火焰上加個蓋子一樣,把憤怒破壞的力量轉變成健康有益的貢獻。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遵祢的名為聖。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祢的,直到永遠,阿們。」(太六9-13






文章標籤:  #南區宗教小組策劃王雪芬撰稿  #409期  #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