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


&

搜尋&分類

約翰福音中光的神蹟

撰文/恩沛|聖靈月刊408期-2011.09|主題/說出內心話(下)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一.前言

有一個中年失明的人,他努力學習定向行動,讓自己能獨立外出。有天早上,他拿著手杖,戴著墨鏡,獨自走到巷口等公車。有位老先生問他:「捷運站怎麼走?」他回答:「往前過了兩個大馬路,就可看到捷運站。」老先生稱謝而去,不久又回來,用懷疑的口氣問他說:「你眼睛看不見嗎?」他回答:「是的。」接著,老先生有點生氣的說:「那你為什麼還告訴我捷運站怎麼走?」其實,即使是瞎子,只要努力練習,也可以行動自如;但有些人眼睛未瞎,卻沒有克服困難的決心。

聖經中記載一個生來是瞎眼的人,耶穌的救恩臨到他身上,使他能重見光明,這神蹟對我們有何教訓?與耶穌是光有何關係?人們見到神蹟的反應如何?以下擬根據《約翰福音》第九章來探討此問題。
 
二.經文的背景

光的希臘文為,在《約翰福音》中出現23次,是重要的詞彙,用來描述耶穌。在《約翰福音》第九章的「上文」記載,耶穌是永恆的真光,祂來到世間,要照亮世人;世人在黑暗裡,卻不接受光(約一5、9,三19)。耶穌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倘若不信耶穌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約八12、24)。

在第九章的「下文」記載,耶穌是世上的光,我們信從這光,成為光明之子,就不住在黑暗裡。倘若不信從這光,是在黑暗裡行走,不知道往何處去,而且必要跌倒(約十一9-10,十二35-36、46)。在第九章的「本文」也記載,耶穌藉由醫治生來是瞎眼的這神蹟,彰顯出祂是世上的光(約九5)。而對於這些看見神蹟,仍然硬心不信的法利賽人,他們是住在黑暗裡,是瞎眼的(約九39);他們將被審判定罪,因為不願意信從這光。
 
三.經文的詮釋

《約翰福音》第九章可分為七個段落,茲敘述如下。

1.耶穌醫治瞎子(1-7)

耶穌遇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門徒問祂說:「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門徒會如此發問,是想到聖經中記載:倘若我們不遵行神的命令,祂必將至重至久的病,加在我們的身上,直到三、四代(申二十八58-61,五9)。

耶穌並未否認疾病與犯罪有關,但疾病的原因很複雜,所以耶穌引導此問題,並藉由行神蹟,在瞎子身上顯出神的作為(約九3),證明祂是神的兒子,可以超越人的命運。所以我們不要認為信徒生病一定是犯罪得罪神,要用愛和憐憫去關心生病的同靈,讓他們感受到神的愛與恩典。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九4)。「白日」是耶穌出現的時刻,因祂是世上的光。「黑夜」是沒有光的時刻,沒有人能做工,代表耶穌的受難和受死。耶穌是神的兒子,要服從父神的命令,做那「差我來者的工」;也就是父怎樣吩咐,子就怎樣行(約十四31)。我們今日也是一樣,要趁著白日做工;也就是在救恩的門尚未關閉前,要努力傳揚福音。一旦救恩的門關閉,黑暗掌權,我們就無法傳道了。

耶穌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對他說:你往西羅亞池子裡去洗。他去一洗,就看見了(約九6-7)。「西羅亞」的希臘文為,意思是「奉差遣」。一般耶穌行神蹟時,需要藉由人信心的配合(約四50)。這位瞎子不認識耶穌,不相信祂;是耶穌主動將恩典臨到他的身上。瞎子順服耶穌的話語,結果就能重見光明。治癒的關鍵不是唾沫、泥土或池水,而是順服耶穌的話語,祂是「奉差遣」來賜給救恩。

2.鄰舍的議論(8-12)

生來是瞎子的人能看見,這是一個大神蹟,因此認識瞎子的人都不敢相信。鄰舍問他說:「你的眼睛是怎麼開的呢?」他回答說:「有一個人,名叫耶穌,他和泥抹我的眼睛,對我說:你往西羅亞池子去洗。我去一洗,就看見了。」被醫治者只知道耶穌的名字,卻不認識耶穌是彌賽亞,也不知道祂在哪裡(約九8-12)。

3.法利賽人第一次盤問被醫治者(13-17)

鄰舍把被醫治者帶到法利賽人那裡,因為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他。看見了耶穌所行的神蹟,虔誠的法利賽人認為這是神大能的作為,確信耶穌是來自神;而硬心的法利賽人則認為耶穌不守安息日,是個罪人,不可能來自神。雙方的意見不一,為了耶穌的身分,就起了紛爭。

既然神蹟確有其事,無法否認,而雙方的見解又不一致,只好問當事人說:「他既然開了你的眼睛,你說他是怎樣的人呢?」瞎子回答說:「是個先知。」(約九13-17)。這是瞎子對耶穌的進一步認識;而初步認識是:「一個人名叫耶穌」(約九11)。可見被醫治者逐漸由黑暗進入光明,而硬心的法利賽人卻由光明進入黑暗。

4.猶太人盤問被醫治者的父母(18-23)

法利賽人想否認耶穌是從神來的,只好想辦法否定這個神蹟。既然從被醫治者得不到答案,只好從其父母下手,去質疑這個神蹟。猶太人問他父母說:「這是你們的兒子嗎?你們說他生來是瞎眼的,如今怎麼能看見了呢?」他父母回答說:「他是我們的兒子,生來就瞎眼;至於他如今怎麼能看見,我們卻不知道。他已經成了人,你們問他吧。」他父母說這話,是怕猶太人;因為猶太人已經商議定了,若有認耶穌是基督的,要把他趕出會堂(約九18-23)。

「趕出會堂」的希臘文為,意思是被以色列人從會堂驅逐。被「趕出會堂」的原因很多,例如不守逾越節(民九13)、在逾越節吃有酵之物(出十二15、19)、吃血(利七27)、交鬼和行巫術(利二十6)、摸人的死屍而不行潔淨禮(民十九13)等,必從以色列的會中剪除。「剪除」的希伯來文為,意思是除滅、斷絕,指要被逐出會堂,或是治死(出三十一14)、用石頭打死(利二十2-3)。

趕出會堂類似開除會籍,處罰相當嚴厲,需經公會的投票決定。情節較輕者,趕出會堂一段期間;情節重大者,終身趕出會堂。被趕出會堂,視為是在神的恩約之外,無法進入彌賽亞的國度,成為沒有盼望的人,是一個滅亡之子。而且被逐出猶太人的社交、政治、宗教、商業圈子,形同於被社會放棄、孤立的人。

5.法利賽人第二次盤問被醫治者(24-34) 

法利賽人盤問被醫治者的父母,得不到更好的答案,只好再次盤問被醫治者。他們認為耶穌在安息日治病,違反了安息日的條例,因此是個罪人,不可能行神蹟。他們誘導被醫治者說:「你該將榮耀歸給神,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被醫治者不畏懼強權,勇敢的見證:耶穌能行神蹟,證明祂是從神來的(約九33)。他們回答說:「你全然生在罪孽中,還要教訓我們嗎?」於是把他趕出去了(約九24-34)。

法利賽人心中明白:人若不是從神來的,什麼神蹟都無法行。但他們無法接受耶穌,不願意接受光,因此繼續在黑暗裡。後來,法利賽人得不著告耶穌的把柄而惱羞成怒,將被醫治者趕出去。「趕出去」的希臘文為,只是暫時趕出會堂,而不是正式開除會籍。因為他未犯下大罪,只是教訓法利賽人;而且尚未經公會開會決定。

6.耶穌與被醫治者的論道(35-38) 

耶穌沒有撇下這位被趕出會堂的人,祂找到了他,就問他說:「你信神的兒子嗎?」他回答說:「主啊,誰是神的兒子呢?」耶穌說:「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祂。」他說:「主啊,我信!」就拜耶穌(約九35-38)。這是被醫治者信仰的高峰,他終於看見神的兒子,並且相信祂、敬拜祂。雖然他被趕出屬世的猶太會堂,但卻進入耶穌的屬靈團體中,成為神的兒女,將來可以進入神的國度,這些都是因為遇見真光的結果。

7.耶穌與法利賽人的論道(39-41)

父神將審判的權柄交給子,不但在末日時施行審判,在平日耶穌的話語也要審判我們。信祂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約五22,三17-18)。耶穌說:祂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法利賽人知道耶穌在說他們,就說:難道我們也瞎了眼嗎?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約九39-41)。

事實上,就肉體而言,法利賽人肉眼能看見,不是瞎子。但耶穌說,如果你們承認自己是瞎子,就沒有罪了。因為一個能誠實看待自己信仰狀態的人,就會認識、相信耶穌,接受真光的照耀,成為沒有罪的人。但這些法利賽人硬心,認為自己沒有罪,不願意謙卑的相信耶穌,不願意接受耶穌真光的照耀,他們的罪仍然存在。結果仍然生活在黑暗中,成為真正屬靈的瞎子。他們將要被定罪,因為不接受真光(約三19)。
 
四.人們對神蹟的反應

對於瞎子能重見光明的神蹟,人們的反應如何?有何教訓?茲說明如下。

1.鄰居:懷疑與冷漠

面對瞎子重見光明的神蹟,鄰舍不能確定被醫好的人就是從前的瞎子(約九8-9)。鄰居的懷疑與冷漠,顯示他們從未認真注視討飯的瞎子。他曾經年累月的蹲在某個角落乞討,面對往來的人群,或許鄰居曾伸出援手幫助他,但卻未注意他的長相。同樣的,面對教會中生病的同靈,我們或許會抽空探訪一、二次,以後就交託神,以冷漠的態度對待病人。當我們無法與悲傷的人一同哀哭,就無法與喜樂的人一同快樂。倘若我們願意關懷弱者,將愛心實行在最小的弟兄上,在耶穌榮耀顯現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歡喜快樂(太二十五40)。

2.瞎子的父母:懼怕與閃爍

法利賽人問瞎子的父母說:「你們的兒子為什麼能看見呢?」他父母回答說:「我們不知道,他已經成了人,你們問他吧。」事實上,他父母知道是耶穌醫治,只因怕被猶太人趕出會堂,採取閃爍的態度逃避,不願意承認耶穌的恩典。面對壓力,許多人不敢公開承認耶穌。

例如尼哥底母選擇在夜間來見耶穌(約三2),以免被趕出會堂;猶太人的官長中有好些人信耶穌,但因法利賽人的緣故,就不承認,恐怕被趕出會堂(約十二42);有亞利馬太人約瑟,因為怕猶太人,愛惜自己的社會地位,就暗暗的作耶穌的門徒(約十九38)。所以耶穌說:「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十33);因此我們不要成為匿名的信徒,在人面前要承認自己是基督徒。

3.瞎子:相信和敬拜

面對法利賽人第一次質問,被醫治者陳述事實,說是耶穌醫治他,但不知道祂在那裡。當他們再次盤問時,被醫治者雖然面對被趕出會堂的壓力,仍然堅持原則,勇敢的承認是耶穌醫治他,而且見證耶穌是從神來的。

從瞎子認識耶穌的過程,可以發現他信心的成長。首先,他認為耶穌是人(約九11);然後,是先知(約九17)、從神來的(約九33);最後,他明白耶穌是神的兒子,就信靠耶穌(約九38)。藉由耶穌的醫治與祂的話語,使瞎子的信心逐漸成長,進而明白真理,相信和敬拜耶穌。耶穌不但醫治瞎子的肉眼,而且打開他的心眼。瞎子的心眼何時能看見呢?不是在肉眼看見的時候,而是在耶穌告訴他自己是神的兒子,當他相信,並且敬拜耶穌的時候(約九38)。

耶穌是神,祂是靈,所以拜祂不受地點的限制,不一定要在基利心山、耶路撒冷,乃是要用聖靈和真理來拜神(約四20-24)。被醫治者為了堅持信仰,被趕出聖殿,無法與猶太人往來;但耶穌才是真正的聖殿(約二21),是信徒唯一的敬拜對象。雖然瞎子被猶太人撇棄,卻被耶穌接納,成為祂的羊。耶穌是好牧人,祂一定會細心眷顧,使羊得著更豐盛的生命(約十1-15)。

4.法利賽人:不信與拒絕

耶穌在世傳道時,與法利賽人的衝突逐漸升高,在《約翰福音》九、十一兩章達到高峰。在傳道的初期,猶太人相信耶穌所行的神蹟,認為祂是先知,要強逼祂作王(約六14-15),並且希望祂能行更大的神蹟(約六30)。但在第九章中,他們不再相信耶穌有行神蹟的能力(約九16)。到了第十一章,耶穌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他們不但要除滅耶穌(約十一53),而且也決定要殺拉撒路(約十二10)。

法利賽人第二次質問被醫治者時,說: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事實上,耶穌是否為罪人,他們之間仍有爭論,因為罪人怎能行這樣的神蹟呢?耶穌在安息日行神蹟,有些法利賽人認為祂不守安息日,是個罪人,因此拒絕承認祂所行的神蹟(約九16)。「十誡」中規定安息日要休息,在這天不可作工。後來猶太人為了避免干犯安息日,一再增加禁令,這並非是摩西的律法,使安息日成為捆綁人的重擔與束縛。

他們自認是摩西的門徒(約九28),卻無法遵守摩西傳給他們的律法(約七19),而是遵守傳統。他們不關心瞎子的生活困境,也不在乎他是否能重見天日,只關心是否遵守安息日。所以耶穌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太十五8-9)。他們想藉由不斷的盤問被醫治者與他的父母,來找把柄控告耶穌。面對耶穌所行的神蹟,證明祂是神的兒子,人需要作出抉擇。倘若我們相信,就可以得著永生;倘若我們像法利賽人不信與拒絕,必要死在罪中(約二十31,八24)。
 
五.結語

耶穌藉由醫治生來是瞎眼的神蹟,彰顯出祂是世上的光(約九5)。這位瞎子與法利賽人一同遇見光,瞎子積極的相信和敬拜光,不但肉眼重獲光明,心眼也被開啟,可能得著永生。法利賽人雖然與光相會,卻硬心不信與拒絕光,他們是住在黑暗裡。

肉眼雖然看見,心眼卻是瞎了(約九39);他們將被審判定罪,因為不願意信從這光。耶穌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太十三14-15);可見肉眼無法使我們看見光,我們必須相信和敬拜耶穌,祂將開啟我們的心眼,使我們能看見真光,並且得著永生。

參考書目:

1.曾思瀚,《約翰福音──道成福音的耶穌》,香港:明道社,2008。

2.孫寶玲,《道可道──約翰福音中的宣講與神學》,香港:天道書樓,2007。






文章標籤:  #恩沛  #408期  #靈修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