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終末的盼望與信仰的礁石

撰文/迦太基人|聖靈月刊409期-2011.10|主題/永誌不忘的恩典:立石的寶貴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信仰與盼望


基督教信仰是一個盼望的信仰,基督徒盼望神國的降臨,盼望神的旨意行在地上,盼望一個公義、和平的世界和死後的復活。如果一個信徒只是不斷強迫自己去相信,強迫自己去愛人,卻沒有盼望,他終究會耗盡自己的力氣,失去繼續信仰的能力。只有真實的盼望,才能為信仰提供源源不絕的力量,在最為絕望的時刻仍然持守信仰,讓人勇於面對逼迫和不公義、面對生命中的挑戰,甚至為了福音坦然面對死亡。

沒有盼望,信仰就失去了目標。生命一旦失去了盼望,也就失去了尊嚴,就如同被趕出伊甸園的人一樣,最終操勞而死,回歸塵土。沒有神的應許,亞伯拉罕獻以撒只是殘忍而野蠻的行徑;沒有對應許之地的盼望,以色列人離開物產豐饒的埃及,踏入荒涼曠野的旅程無異於是自殺;沒有對神的公義和審判的盼望,先知對列國和百姓的譴責就成了憤世嫉俗者的叫囂;沒有對死後的復活、對末日再臨的盼望,任何的福音宣講都是荒謬的。

盼望是先知所帶來最重要的信息。除了指責列國戰爭的暴力、譴責國王長官和社會的不公義,先知還宣講神所應許的盼望與安慰。以西結預言末後必有新的聖殿,選民的石心要被換成肉心,枯乾的骨頭必定復活;以賽亞和彌迦同聲預言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超乎諸山,列國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賽二4),世上不再有戰爭,窮人要接受公平的審判,「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彌四4);哈巴谷雖然對未來充滿疑惑,但仍然站在守望台上等待,預言義人必因信得生(哈二4)。

耶穌所帶來的福音同時也是盼望的福音,祂來是為了宣告「被擄的得釋放」,為了使「受壓制的得自由」,為了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祂趕鬼、醫病、潔淨大痲瘋、使瘸子行走、使瞎眼的看見,釋放那些被污鬼、病痛折磨的人;祂是安息日的主,帶來最終屬神的安息的盼望;祂愛稅吏、妓女、血漏的婦人和小孩,接近每一個被社會大眾隔離或唾棄的人,使他們重新獲得做人的尊嚴;祂講述比喻,要人彼此相愛,成為他人的好鄰舍。而耶穌的復活,是世人得以脫離死亡轄制的希望,因為沒有死後復活,一切的信仰都是枉然(林前十五14)。

盼望是信仰與愛人的動力。盼望使人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未來,使人勇於踏進曠野走上未知的旅程。只有對生命的旅途和目的抱持著盼望的人,才能真正站起來譴責社會上的不公義,也只有盼望,才能讓人懷抱著夢想去愛一切不可愛的人。


 

終末的盼望


對於末世,除了無窮盡的災難、逼迫和好得無比的天堂之外,還有盼望嗎?

坊間有許多關於世界末日的書籍、電影,教人如何用複雜的符號、神祕古文明的曆法,或是聖經中的公式計算世界末日來到的時間,用各種聲光效果和特效描繪末日毀天滅地的災難。但這些都不是聖經中所提到的終末論。信徒不應該只著眼於憤怒的碗、天使的號角、不同的騎士和不同的封印,卻忽略了《啟示錄》最後的應許:「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二十一3-4)。沒有最後的應許和盼望,《啟示錄》還不如一場好萊塢電影。

如果末日的來到只會讓人心生恐懼,無端地囤積米糧、物資,或是變得憤世嫉俗,放棄工作躲到貨櫃屋裡,卻不能讓人心生任何盼望,那就絕不是聖經中所預言的末日。試問,如果孔子所主張的大同世界明天就會來到,人們還會張皇失措的逃進山裡,躲到地下室,膽顫心驚的等待嗎?那麼,如同先知所預言的,一個宣告罪人得到赦免,受壓迫者得到自由,凡有血氣的都被神的靈所澆灌,公義得到伸張,不再有悲傷與哭泣,不再有戰爭與暴力,「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賽十一8),眾人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認識神(耶三十一34),一切都更新而變化的日子,難道應驚懼惶恐的等待嗎?

一切以毀滅和恐懼為基礎的末世論調,都不是基督的福音,因為沒有人能嚴肅的談論聖經中的終末論卻完全不提到任何的盼望和因為盼望而帶來的喜樂。就如同保羅所說,信徒藉著基督得與神和好,「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羅五2





信仰中的礁石


隨著民智的開化以及社會上許多次「狼來了」的末世預言,那些宣稱自己就是基督,誘騙信徒錢財的神棍,或是宣告末日會在何時臨到的人,其實並不是信仰中最大的威脅。假先知或假基督並不單指那些任意宣告末日已經到的人,還包括帶來錯誤的盼望,使人的愛心冷淡,無法繼續盼望神國臨到的人事物。

喪失盼望進而失去信仰,才是信仰中最為危險的礁石。就如同福音書中所說的「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太二十四12)。邪惡的人或許還能改邪歸正,但是喪失盼望,愛心冷淡的人該當如何呢?如同約翰書信中所提到的,辨別諸靈(假基督)的智慧並不在於所行的神蹟或屬靈的成就,而是在於是否能在基督裡彼此相愛。一個失去愛的團體,也就失去了盼望;失去了盼望,就失去了生活和人性的尊嚴,成為會吃會喝的行屍走肉。如同哥林多人所說的:「我們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林前十五32)。

更進一步來說,假先知的訊息還包括那些偏激地區分屬靈和屬世差異的信仰。一個忽略神對人類,乃至對整個世界的關愛的信仰不能被稱為基督教的信仰。這樣的信仰剝奪了人們的盼望和夢想,否定了一切在世界上與神相遇的可能性;仰望著天上,腳下卻踐踏著自己的弟兄姊妹。

那些與耶穌爭執安息日律法的法利賽人,或是與保羅爭執割禮的猶太基督徒,儘管信仰虔誠,尊敬聖經上的律法,對其他人卻是帶著鄙視與仇恨,彷彿世界上所有的其他人和自己的信仰比起來不值一提。他們所帶來的,並不是信仰的盼望,而是紛爭與壓迫,是為了移除眼中的「異端」而不擇手段的暴力。

又如同《約翰壹、貳、叁書》中所揭示的,那些第二世紀的諾思底基督徒不僅否定這個世界,甚至因為憎恨肉體,因此不認肉身的耶穌為基督(約壹二22-23)。因為他們「屬靈」的空談和偏激的行徑,原本基督徒之間彼此接待的好客精神,也都因為互相猜忌攻訐而消失了。

假先知的教導是錯誤的盼望,他們是只知餵養自己的牧人(猶12),教導信徒「屬靈」的知識,要他們憎恨世界、憎恨肉體、憎恨情慾,卻無法帶來真正的盼望。當基督徒自以為擁有「屬靈」的知識,把眼光從眼前的世界和眾人轉向了虛無飄渺的「靈界」,談論起精神、靈魂、不朽,探索起「諸天」的結構和系譜,專務禁慾守律的「靈修」生活,進而遺忘了他們在世上的使命,忽略了信徒之間和睦相處的道理時,他們所傳的就不再是耶穌的福音了,而那些看似屬靈的知識,事實上只是「荒渺無憑的話語和無窮的家譜」而已(提前一4、7;彼後一16)。

因而,極端仇視物質世界或人性慾望的諾思底主義,並非聖經中所教導的福音。鑽研聖經教義、嚴苛地遵守律法或聚會秩序,並不能為人帶來自由與盼望。真理必須帶來真實的盼望,而盼望必須關注其他人在世上所遭受的苦難,救人脫離轄制,在基督裡得到安息,在世上有尊嚴地活著。那些在生命中看到希望,在世界上看到可能性的人,才能由衷地信仰,並盼望更美的天家。而這才有真正「屬靈」的信仰。





在世的盼望


現代人的生活被各式各樣的壓力和物質慾望所籠罩著,自然環境遭受破壞、氣候異常,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人類社會隨時處在戰爭、饑荒和經濟崩壞的邊緣,每天都有兒童失去依靠、婦女受到強暴,還有許多人因為種族、文化、性別的關係遭受不公平待遇,被社會排擠。許多人雖然知道耶穌,卻從來沒有真正體會過福音所帶來的盼望,他們在身體上、在心理上,都沒有得到平安。

然而,即使所有人都悲觀地認為「上帝已死」,這世界已經不再有理想、不再有盼望,人類已經沒救了的時候,基督徒必須相信人類還有盼望。進入世界並非貪愛世界,因為眷戀這個世界的人不願意放棄他們的既得利益,來讓世界變得更好。基督徒並非因為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夠改變世界,也不是因為政黨的立場、意識形態,或身為公民的社會責任而走入世界。基督徒走入世界是因為這是福音的呼召。

基督教是一個進入世界的信仰,耶穌呼召祂的門徒要在世上成為鹽與光,要愛每個人的鄰舍。基督徒被呼召成為守望者,必須為神的公義發聲,指責那些生活富裕的人們如何忽略了神的百姓正在受苦。如果神的道可以成為肉身,進入這個世界,行走在人們中間,讓信祂的人認出祂來,那麼宣講耶穌基督福音和盼望的基督徒,也就必須進入這個世界,使人認出他們就是耶穌的門徒。

福音的宣講不應該只是走在街上散發傳單,把帶領人受洗當成唯一的典範,而應該提醒世人,人身上有著神的形像,這世界的爭執、墮落、紛擾,並非神創造的本意,人本該有尊嚴而快樂的活著,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不受物質慾望所轄制,不受經濟壓力所困擾,不因自己的種族、文化、性別、出身而受到歧視。因為基督教相信,耶穌的福音是要人在愛中團契、彼此尊重、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並盼望神的帳幕臨到人間。

信仰中的礁石,是那些把基督徒與其他人甚至與其他基督徒隔絕開來的論調,是那些看似屬靈,但實際上卻偏激地仇恨世界的教訓。這些教訓使人專顧自己,使人對神的國度失去盼望,同時也失去愛和信仰的能力。如果基督徒對這個世界、對人類的未來喪失盼望,他們的福音也就失去了救贖的盼望,如何能使人脫離罪惡的轄制、恢復人性的尊嚴、與神和好呢?

因此,基督教的信仰是一個在任何黑暗的時刻都堅持盼望的信仰。盼望並非天真的樂觀,而是永遠相信神會帶領人的腳步,沒有任何事物會使人與神的愛隔絕,因而即使在失望、悲傷的時刻,也堅持神對人的夢想,就如同哈巴谷先知所說的;「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哈三17-18






文章標籤:  #迦太基人  #409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