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


&

搜尋&分類

​Bar Mitzvah

撰文/蔡恆忠|聖靈月刊412期-2012.01|主題/成敗一念間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律法之子。

Bar的意思,是兒子,Mitzvah,是commandment命令。猶太男孩大約在五歲開始學摩西的書,在13歲時,不管有沒有舉行Bar Mitzvah的儀式,他都是律法之子,享有律法上的權利,也要像一個成人般,對律法負責。首先,他要學會佩戴Tefillin(兩個黑色小皮匣,匣內裝有刻字的羊皮紙,刻著:出十三1-10、11-16;申六4-9,十一13-21)。從這一天開始,除了安息日,每天早晨,是的,每天,要把一個小皮匣連著皮帶繞綁七圈在手臂,另一個套在額上,向神晨禱。因為經上說,神藉摩西所吩咐的那些話,要記在心上,教訓兒女,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申六8)。

許多正統猶太人對神認真敬虔的態度,令人嘆服,也往往讓人汗顏。我是主所揀選、蒙福的人,有時忙得連早禱的時候都無法專心,只能透支著主耶穌諸般的憐憫,在歉意中阿們。

我想到從小明白聖經的提摩太……。

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後三14-15)。

提摩太的學習來自三方面。真理的聖靈親自教導,加上,他有一個像父親般帶著他探尋生命的保羅。但最基本的,是生他陪他成長的母親,友尼基。

保羅說提摩太是從小明白聖經。那是舊約聖經,且不是人手一本。若沒有一字字的抄在羊皮卷上,家裡不會有聖經。舊約聖經之內有永生,但讀聖經的人若不信、不到主耶穌這裡來,就不會有得救的智慧,不能得生命(約五39-40)。

保羅在初期的宣道上有一個次序:先傳給猶太人。當猶太人棄絕這道時,他才轉向外邦人(徒十三46)。所以,當他第一次宣道旅行,來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和以哥念,或第二次宣道,來到帖撒羅尼迦和庇哩亞,第三次,來到以弗所時,總是先到猶太人會堂,讀經、見證主,被毀謗逼迫,才轉向外邦人。

當他因見證主,而被人用石頭打出以哥念以後,與巴拿巴走到路司得,劈頭就在城中向非猶太人傳講、行神蹟,結果竟被當成希臘神,還險些被人向他們獻祭。而提摩太,正是路司得人,他的父親,是希利尼人。所以,為了讓提摩太在安息日聽到舊約聖經的宣讀,和拉比的教導,友尼基和她的母親羅以,必須費盡心思,在每個安息日,帶著小小的提摩太到猶太人的會堂參加聚會。而提摩太也積極追求成長,熱心參與事奉,以致附近以哥念教會的弟兄們認識他,也稱讚他(徒十六2)。

因為安息日常到,所以提摩太從小明白聖經。十三歲時,他是真的Bar Mitzvah,但這並不代表他已有得救的智慧,是因保羅來到路司得,讓他認識了耶穌基督。保羅最終把已經有教義上危機的以弗所教會,交託給他牧養導正,讓我們看到他成熟的靈性(提前一3)。

我們從提摩太看到友尼基的堅忍和執著。她嫁給一個非猶太人,又居住在一個不同信仰的環境中,對持守信仰是艱巨的挑戰。只能以心血去彌補,以更堅毅的心志去走那已經坎坷不堪的路。

畢竟,她要為兒子揀選的,是生命!(申三十19






文章標籤:  #蔡恆忠  #412期  #靈修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