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傾聽神默示的微小之聲──從以利亞在何烈山一個洞中的經歷,談信心的重建與事奉觀念的澄清

撰文/霽恩|聖靈月刊412期-2012.01|主題/成敗一念間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要談以利亞的信念之轉變,得從迦密山的經歷說起。當他獨自一人勝過四百五十名事奉偶像的先知,蒙神應允所求,天降大火燒盡燔祭等物,顯明有神同工的榮耀,眾民皆俯伏驚呼:「耶和華是神!」一時之間,似乎復興信仰有望;繼而七次禱告,天降大雨,藉聖靈之力,一路奔在亞哈王之前到了耶斯列城(路程約37公里)。

這時,以利亞所見的情形,不是他所期待的:「使這民知道祢──耶和華是神,又知道是祢叫這民的心回轉」(王上十八37),亦不見眾人「知道我是祢的僕人,又是奉祢的命行這一切事」(王上十八36下),而夾道迎接,共舉信仰復興大業,揭竿而起推翻惡政;反倒是久旱逢甘霖,百姓仍安於現狀,依然故我。蛇蠍皇后耶洗別知道屬下的先知皆被殺死,怒而拔刀相向,指著偶像神明起誓,不殺以利亞絕不善罷甘休(王上十九2)。

常言道:「期待過高,失望更大」。以利亞見這光景,與他所期待的結果大大不同,自己還成了被追殺的對象,生命陷入極大的危險。一時之間,他向來堅強的信念崩潰了!為什麼看見這麼大的神蹟奇事,以色列百姓仍不覺醒?為什麼神仍讓惡人橫行霸道,不受懲治?為什麼我忠心盡責,努力卻未見成效?為什麼神不再同工幫助,反使我遭受如此的屈辱?……為什麼?!事與願違,百感交集,以利亞選擇逃避現實。如果這時稱他是識時務為俊傑,那還算有理性,信念未倒。但聖經描述的是:「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路程約160公里),將僕人留在那裡,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王上十九3-4)。

可見因環境不順,情勢不利而失卻信心,並將自己陷置孤寂之中;又逞血氣(這次奔跑未題聖靈之力),過勞困倦,以致身心俱疲,自悲自嘆,灰心求死。雖然如此,並非真的去自殺,而是向神呼求,才有起死回生之機。所以,當遇無力失望,甚至沮喪到想以死解脫,仍然要禱告神,述說憂慮(腓四6;彼前五7)。摩西也曾因責任、壓力太大而求死,卻蒙神教導祐助的經歷(民十一10-17);主耶穌也在客西馬尼園留下了禱告的榜樣(可十四32-36;路二十二43)。

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四15-16)。

因為神並非不公義,竟忘記你們所做的工……(來六10)。

願那喜悅我冤屈得伸的歡呼快樂;願他們常說:當尊耶和華為大!耶和華喜悅祂的僕人平安(詩三十五27)。

接著,因神的憐恤與眷顧,讓疲累不堪的以利亞得到充分的休息,調整心情,養足氣力之後,開始信心的重建課程與服事觀念的改造教育。天使第二次來,拍他起來吃喝說:「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王上十九7)。表面上,要以利亞仗著飲食的力量,走四十晝夜到何烈山(路程約350公里)。事實上神已經開始在教導他,眼光要看長遠一點,「君子任重而道遠」,勿想「全力一搏」而「一勞永逸」。國家積弊已久,百姓信仰偏差既深,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冰雪消溶,也非一時之暖」。服事神,是一輩子的事,要靠著神所賜的飲食(靈糧→神的話、靈飲→聖靈),走在神的旨意當中,與神同工同行,直到最後息了勞苦,真正得到作工的果效(啟十四13)。

在何烈山,以利亞住進一個洞中(王上十九9)。似乎過了一段時日神才向他說話(因為經上的描述是:就「住」在洞中),讓他沉澱一下,先平靜自己的情緒,再接受神啟發式的教育引導。

神問:「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什麼?」不慍不厲,反帶著關懷提醒的語氣;不禁想起保羅所說:「這樣看來,我們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說明。」(羅十四12)。以利亞回答:「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祢的約,毀壞了祢的壇,用刀殺了祢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兩次回答,皆是如此,頗有「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之嘆!難怪會有如同屈原悲嘆不得志,自我放逐乃至於有尋死之舉,從他的話語中,來思想幾件事:

一.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

在洞中為神大發熱心,似乎就欠缺了工作的廣度。雖然他有極大的信心與恩賜,但誇口自己的熱心──工作成就、表現與成果,也就容易追求自我滿足卻忽略神的要求。保羅曾見證猶太同胞「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因信稱義,亦可指神看為正的事),想要立自己的義(行律法的義,亦可指自己看為對的事),就不服神的義了。」(羅十2-3)。從禱告不下雨、撒勒法寡婦家中的神蹟、迦密山上勝過假先知,到祈禱下雨解三年之旱,這一切都太順利了,都是我以利亞大發熱心的功蹟成果,以色列信仰復興就看我一人表現了……!

讓我們思想保羅的見證:

除了基督藉我做的那些事,我甚麼都不敢提,只提祂藉我言語作為,用神蹟奇事的能力,並聖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羅十五18)。

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並且祂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林前十五10)。

二.眾人皆背信毀約,只剩我一人

言下之意,其他同胞皆為背叛者,卻顯露自己心中的孤傲自義。或許因為自己的恩賜能力太好,作事的看法和看人的標準都很高,覺得當時無人可以與之同工;或者,他總是憤世嫉俗、自命清高,而未能體察(甚至看不起)同工的軟弱,因而忽略了敬畏神者至少還有俄巴底和他所救的一百個先知(王上十八3-4),以及以利亞自己的僕人(參:王下二7,四1)。雖然他大有責任感,盡力要求完美,但亦無法獨撐大局、力挽頹勢。所以自恃而孤,易因挫敗而灰心喪志。以利亞依然自命不凡、孤芳自賞,而且搞不清楚錯在哪裡?

讓我們再想想聖經上的話: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傳四9-10)。

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

三.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

乍聽之下是訴苦,但背後似乎埋怨神未給予保護,棄自己於不顧;枉費我如此熱心拚命,卻落得如此下場!綜觀歷史,竟發現以自我觀念服事主,不見他人只見自己者,皆有類似之處;馬大、馬利亞兩姊妹接待主與門徒的事情中(路十38-42),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雖然很熱心,但多事操煩,而人總非三頭六臂。在分身乏術,察覺無法掌控全局時,便在情急之下責怪妹妹馬利亞不來幫忙,也埋怨主對己漠不關心,無視她的熱心付出。

當然本段經文對於事奉與靈修有很好的勉勵,但不在本篇的重點,故不贅述。然而,主耶穌還是耐心的教導馬大;如同神也用心的開導以利亞:

1.烈風大作、崩山碎石、地震與火,主卻不在其中

這等景象,表露出以利亞心中的企盼。只要神顯出轟轟烈烈的作為,震天動地的大神蹟,必能喚起百姓,復興信仰。而他的工作態度,也反映如此的信念。但,耶和華卻不在其中。因為主知道人心裡所存的(約二23-25),更何況早有歷史的鑑戒(民十四11、22、23)。主耶穌也表明:「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不聽勸。」(路十六31

這些作為,在舊約中也曾見於神施行審判刑罰之時。或者以利亞更希望神來個嚴厲的審判,將惡人一網打盡,予以剪除,國中就太平了;從他總叫不敬畏神的人被殺之事來看(王上十八40;王下一9-12),這應該比較像他的觀念。細讀經文,神是叫他出洞站在山上,在神面前。當耶和華從那裡經過,大顯異象奇事之時,以利亞卻仍在洞中。後來聽見神以微小的聲音呼喚,才用外衣蒙著臉出來站在洞口。主要他明白,神若以激烈的作為對待選民,察究罪孽大行審判,誰能站立得住呢?(詩一三○3),就連你以利亞也站立不住!(參:賽六1-5;啟一17上)。

2.傾聽神微小的聲音

神以微小的聲音,但一定是清楚、肯定的聲音,是說到心坎裡的,是需要用心領受的。因為以利亞,自己的聲音往往太大聲了:

(1)以利亞初登場時,即宣告旱災的到來。相信一定是神差派他去見亞哈王的,他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王上十七1)。其中「我若不禱告」,《呂振中譯本》譯為:「除非憑我說話」;《文理串珠本》譯為:「惟我言是聽」;《聖經、串珠、註釋本》譯為:作「若不照我的話」。

以上皆見以利亞充滿信心之語,但是「好大的口氣」!只是將人的注意力放在他的身上,未能彰顯神的威能、榮耀。但神要他隱藏起來,學習信靠順服神話語的功課(王上十七2-16)。

(2)旱災的第三年,神派他去見亞哈王,宣告將要降雨之恩。乾旱是刑罰管教,降雨則是恩典慈愛;表示神仍憐憫百姓,願意再給以色列民一個機會。神說:「你去,使亞哈得見你;我要降雨在地上。」(王上十八1),神的交待很清楚,重點對象是亞哈,一國之君,當為全民之動向負起全責;要讓亞哈從你身上看見神的作為,體會神的旨意。

但綜觀「王上十八」,只見以利亞處處義正詞嚴之語(雖然內容從信心的層面去闡述都有正面的教訓),又辦了場真假試驗大會(從律法的角度去解釋也說得通)。搞了一個極盛大的場面,進入真正的高潮──求雨時,卻叫亞哈上去吃喝,後來跑在亞哈之前不見了。俗云:「擒賊當先擒王」,殺了四百五十個嘍囉,卻沒讓亞哈得到教訓,只當看了一場以利亞的個人神蹟秀,當然起不了任何的作用。神的話,到底有沒有注意聽呀!

3.教導已畢,神未加以責備,乃交付責任;其中亦帶著教訓(王上十九15-18

(1)膏哈薛作亞蘭王,又膏耶戶作以色列王。

要知道真神乃全地的主,不止選民之國,外邦國家也在神的掌權之中,眼光要寬廣些,當學習以不同角度來看事情(詩六十六7;賽五十五8-9)。

(2)膏以利沙接續他作先知

事奉神的工作要看得長遠。神的經綸有永久性,聖工也有持續性,信仰工程需要永續經營,代代傳承(申四9-10;代上二十三13;徒七44-47)。

(3)神的眼目遍察全地,有公義有慈愛,決不以有罪的為無罪,更憐憫保守那謙卑敬畏神的人。

「德不孤必有鄰」,主為自己留下七千名敬虔的人,自認靈程高超者切忌孤芳自義,當能憐恤他人,和睦相待,與人共享同工之樂(出三十四6-7;代下十六9上)。

以利亞後來只完成了膏立以利沙的任務(王上十九19-21)。聖經未言明為何前兩項膏王之事未進行;但就後來由以利沙去完成來看(王下八7-14,九1-13),以利亞已經完全順從神的教導,懂得工作的交接及延續,能以寬廣的心態去面對聖工了。

其次,此後他的話語,即使是宣告神的審判,也都必彰顯是「神的旨意」(王上二十一17-29;王下一1-17)。在升天之前,更教導以利沙,不要只見火車火馬的震撼場面,要注意仰看那以旋風接他上升的力量──天上的真神(王下二8-14)。




末了的話


回顧「王上十九5-18」,以利亞的信念得以從軟弱失落到從新得力,關鍵之處實乃因著神的愛。對照主耶穌復活之後給予門徒的關懷,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門徒亦極軟弱,未能按主的吩咐去傳福音;主來找他們,給予食物,又以網魚的神蹟提醒之,更對彼得諉以牧養之責,激發愛主之心(約二十一2-19)。

以利亞也是在軟弱之中,自覺內疚灰心,無顏見主,卻蒙神體恤垂顧,從肉體、心靈到信念的造就,一步步再站立起來,從新出發。約伯在痛苦軟弱時曾道:「那將要灰心、離棄全能者、不敬畏神的人,他的朋友當以慈愛待他。」(伯六14),正是他心境最佳的寫照。主耶穌是你我最好的朋友,祂愛屬祂的到底;以利亞體會到了,保羅也體會到了(林後五14-15,十二7-10;弗六10)。更願像大衛的宣告,來!讓我們一起說:「耶和華,我的力量啊!我愛祢!」(詩十八1






文章標籤:  #霽恩  #412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