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什一奉獻的反思

撰文/林立恆|聖靈月刊414期-2012.03|主題/神傾福的應許──談奉獻(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瑪拉基書》三章十節記載了一段話,神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這是一段常常引用來討論什一奉獻的經文,這其中包含了神、以色列百姓和律法三者之間的關係。

一.神主動的施行拯救

神透過摩西頒布給以色列百姓的律法當中,對於什一奉獻有詳細具體的規定,而奠定舊約律法根源的故事要從《出埃及記》談起。《出埃及記》第一至二十四章描述了出埃及和西乃山的事件。以色列民在埃及為奴,飽受欺壓,神聽到這哀聲,透過一連串大能的作為救贖以色列百姓脫離埃及,並引領他們到西乃山,賜下律法,最後與他們立約。

神所做的這一切事,都因為祂信守與以色列百姓先祖所立下的應許:「我是耶和華;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重重地刑罰埃及人,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做他們的苦工。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神。你們要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是救你們脫離埃及人之重擔的。我起誓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那地,我要把你們領進去,將那地賜給你們為業。我是耶和華。」(出六6-8

我們必須注意神拯救以色列百姓的先後順序,神並不是先宣告律法之後,告訴以色列百姓如果遵照律法就配得神的救贖,而是神主動伸出祂的膀臂,將百姓從埃及地救贖出來,才與他們立約。在這個約當中,以色列民百姓的責任是遵行神的律法,以此表示他們對這位施行拯救的神所發出的感恩與順服的回應。因此是神首先主動釋放他們,使他們成為祂的百姓,而後才呼召他們遵行律法。所以遵從神的教導是對恩典的回應,而不是換取恩典的手段。

二.百姓如何回應神的恩典

回到《瑪拉基書》三章10節的什一奉獻,這卷經卷描述百姓面臨種種痛苦,而開始懷疑神仍否還愛著他們,面對這樣的問題,神藉著先知重申對於以色列百姓的愛。

在《瑪拉基書》三章6節,神透過先知告訴百姓:「因我──耶和華是不改變的,所以你們雅各之子沒有滅亡。」強調不是神的愛離開百姓,神是信實的,對於他們先祖的應許必會實現,百姓所遭遇的困苦,原因不是神收回祂的愛,第7節祂明白告訴百姓受苦的原因:「從你們列祖的日子以來,你們常常偏離我的典章而不遵守。現在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

神藉著先知告訴百姓,他們跟他們的列祖一樣,常常偏離與神所立的約,神已經主動賜與恩典,百姓如今陷在苦難之中就是不接受這分恩典,然而他們卻不知道自己是因為什麼緣故棄絕了恩典,因此神又再一次告訴百姓,他們沒有遵守律法規定的什一奉獻,《瑪拉基書》三章8-9節:「人豈可奪取神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祢的供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因你們通國的人都奪取我的供物,咒詛就臨到你們身上。」從百姓不再獻上十分之一的這件事上,表明他們已經棄絕了神的恩典,放棄與神所立的約,因此他們無法得到立約關係中的恩典。

然而回到恩典之中是容易的,所以神最後告訴百姓,只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獻上,就會知道神的信實。祂一直等待著百姓回應祂的恩典,神與百姓所立的約沒有廢除,只要百姓同意這個約,以獻上十分之一表明他們的順從,同時也就表明他們願意在這個約當中享受神的恩典,很快的恩典馬上就來到他們面前:「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

三.關於奉獻的反省

從《瑪拉基書》來看,什一奉獻是對於立約同意的表明,不是換取恩典的手段,百姓在埃及為奴,原沒有自己的土地,因此沒有自己的收穫,所以不可能什一奉獻,直到神施行大能的拯救,帶領他們到流奶與蜜之地,以色列百姓才有自己的產業,而這些產業都是神白白賜與的,是來自於神的恩典。如果百姓願意繼續享受這分恩典,就將神所賜與的十分之一獻上,維持與神美好的立約關係。

以此來看人與神的關係,是神主動賜與恩典,人感謝領受恩典。有了正確的理解之後,接著反省過往關於奉獻的錯誤的經節引用。《馬太福音》六章19-20節記載耶穌的教導:「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

這一段很常被錯誤的與奉獻關連在一起談論,誤以為耶穌勸勉大家要奉獻,尤其在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我們自然而然的將經節當中的「財寶」與「貨幣」畫上等號,所以將這段話理解為世上的貨幣會貶值,聰明的人應該將貨幣存放到天上,這樣錯誤的理解為自己打造了一座世俗的天國。我們期待世上的勞碌能夠在天國安歇,然而「積財寶在天」預設著一套公式,可以把我們為教會的付出或奉獻的金錢,轉換為天國裡使用的貨幣。

可是為什麼在天國裡還需要貨幣呢?難道天國還有買賣的需要嗎?如果天國裡有買賣,天國就與現世無異了,我們為什麼要追求這樣的天國,我們今生的勞碌在那邊一樣不會改變,沒有人希望到了天國還在想著錢夠不夠用的問題,我們希望放下今生的勞碌,享受永恆的安息。

這是一段比喻,而不是命令式的教條,耶穌在第21節接著說:「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我們應該將自己的心思放在祂為世人帶來那永恆不變的美好,不要再汲汲營營世俗的有限。

四.我們如何回應耶穌的救恩

耶穌如今拯救了我們,如同神帶領以色列百姓脫離埃及的困苦,我們不應該再讓自己受到世俗的轄制,耶穌為我們帶來自由的愛,安慰患難中的我們,垂聽我們的禱告,成為我們的倚靠,以色列百姓以遵守律法回應神的恩典,而我們也該思考如何回應耶穌的救恩。

保羅在《腓立比書》勸勉弟兄姊妹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腓一27),耶穌為我們完成一件偉大的事工,保羅繼續提到:「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耶穌的救恩成就在十字架上,救我們脫離罪的轄制,就像神拯救以色列百姓脫離埃及,因此我們對於救恩的回應,在於我們同樣要學習耶穌,背起救恩的十字架。

因此在奉獻的道理中,活在新約時代的我們要思考如何回應耶穌的救恩,也就是學習耶穌為世人犧牲的樣式,信徒不應該認為基督徒的本分只是遵守什一奉獻,而是不斷的思考耶穌為世人犧牲的這分救恩。如今我們該如何彰顯耶穌的救恩,就如保羅所勉勵的:「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思考如何為他人犧牲自己,讓他人透過我們的言行感受到耶穌奇妙的救恩。

參考書目:萊特(Christopher J. H. Wright)著,黃龍光譯,《基督教舊約倫理學──建構神學、社會與經濟的倫理三角》。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11。






文章標籤:  #林立恆  #414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