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


&

搜尋&分類

滿足人真正的需求

撰文/黃煥超|聖靈月刊423期-2012.12|主題/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申初禱告的時候,彼得、約翰上聖殿去。有一個人,生來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來,放在殿的一個門口(那門名叫美門),要求進殿的人賙濟。他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就求他們賙濟。彼得、約翰定睛看他;彼得說:「你看我們!」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什麼。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於是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就跳起來,站著,又行走,同他們進了殿,走著,跳著,讚美神。百姓都看見他行走,讚美神;認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門口求賙濟的,就因他所遇著的事滿心希奇、驚訝(徒三1-10)。

瘸腿的求人賙濟,指望得著的是一種滿足自己肉體的需求,乞討所得的金銀可以吃、穿,但彼得並沒有給他肉體表象的需求,而是奉耶穌的名,叫瘸腿的人起來行走!滿足瘸腿的肉體上真正的需求,當手腳正常後,就可以賺錢養活自己,以後無需再以乞討度日。而在屬靈層面,藉由滿足他肉體上真正的需求,彼得使瘸腿的知道讓他痊癒的是神,不是人,而來讚美神。得到靈命上的救贖,得到人真正的需求,更超乎他期盼肉體上的需求。因著這個神蹟,不但這個瘸腿的人在屬靈及屬世上都蒙拯救,也吸引聚集許多百姓,彼得也趁機佈道,且效果奇佳,聽了而信的人男丁就有五千(徒四4)。

人們表面上了解自己的需求,馬斯洛(Maslow)用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來解釋人們一般化(generalized)的需求,包括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被人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後來晚年增加了心靈與美學的需求。馬斯洛認為人們滿足在底層需求後,才會進一步追求上一層的需求。這個理論以屬世的眼光來看,有些道理,所以廣為引用。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雖是萬物之靈,但基本上還是有血有肉的動物,所以有生理的需要;渴了想喝水,餓了想吃飯。當主耶穌復活,向門徒顯現,也是先關心他們的民生問題,對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他們說:「沒有」。原來門徒那一夜並沒有打著什麼魚。門徒照耶穌的話撒網,果然得到153條大魚。耶穌又為他們準備早餐(約二十一4-14)。

但在這個理論提出前,早就有人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其實人之所以為人,自有其與禽獸不同的地方,這種置底層需求於不顧,直接訴諸更上層需求,就不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能解釋,馬斯洛後來也承認人類有此現象。

在更早以前,中國古代的聖賢有更崇高的信念:「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也就是孟子認為在兩難之間時,人應該捨生命而取仁義。本來求生存是生物最基本的本能,中國古代聖賢雖不認識神,卻本於良知,可以在仁義與生命之間選擇仁義而放棄生命。

人是以神的形象所造,成為神的子女。認識神、相信神的人,藉著信仰的力量,從神而來的幫助,更要能比中國古代聖賢能跳脫生理上的束縛。古聖徒給我們留下許多美好的典範:但以理三個朋友寧願被丟入火爐也不跪拜偶像(但三);司提反被石頭扔死之前,還大聲呼求神赦免那些拿石頭扔死他的人(徒七57-60);摩西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享受埃及皇宮的富裕生活(來十一24-26)。

神給我們現在的考驗或許少有攸關生死關頭,但如摩西般生活上的考驗。在物質享受日益提高,工作日益忙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追求名利以滿足自己感官肉體享受,及社會環境加諸人的考驗等的生理束縛,是比前的人更加嚴重。我們平日該如何靈修才能脫離肉體需求羈絆、看清人真正的需求是在屬靈層面,進而為滿足人真正的需求來努力呢?以下提出幾點做為參考:

一.聽神的話

「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吃;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你們為何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你們當就近我來;側耳而聽,就必得活……。」(賽五十五1-3)、「我就是生命的糧。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叫人吃了就不死。」(約六48-50)。留意聽神的話、就近神、側耳而聽就能吃那屬靈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就必得活並且可以永遠活著。

神的話就在聖經中,所以保羅說聖經能使我們有得救的智慧(提後三15)。我們生活上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這些無非是神在考驗我們,其目的也是讓我們透過神的話語而更加認識神、倚靠神:「祂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八3

哈巴谷先知在質疑神的公義後,神的回答使他身體戰兢、嘴唇發顫、骨中朽爛,只能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哈三16)。但也藉由神的話語,使他即使在此絕望無助中,仍能歡喜快樂:「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哈三17-18)。所以我們當勤讀聖經,熱心聚會,從其中領受神的話語,才能飽食靈糧,有力量面對屬世的一切考驗。

二.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

「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1-33)。「先」字,表示看重屬靈的事過於屬世的需要,這並不是說基督徒不需要工作,也不是說信耶穌的人不再有生理需求,而是在強調基督徒憑著信心,相信天父真神會看顧自己的兒女,只要他們能夠照著天父的旨意去行,也就是先求神國神義。神會將屬靈的福氣與屬世的需要一併加給我們。

這些是唱高調嗎?三餐都有問題還能奢談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嗎?但有人可以做到:寡婦奉獻兩個小錢,那是她養生所有,她得到耶穌的稱讚(可十二41-44)。眾人在野地渴慕真道,聆聽耶穌的教訓,滿足他們靈性的需求,主也將他們所沒有求的晚餐賜給他們,一次使五千人吃飽(太十四13-21),一次使四千人吃飽(太十五32-38)。當然神沒有保證天色常藍,也不保證我們衣食無缺。神要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時,雖使以色列人不愁吃(降嗎哪)、穿(衣服穿不破)(申八4),但常缺水。以色列人在缺水時就頻發怨言,這就不算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也因此屢次惹神憤怒。

感謝神,在耶穌為我們釘死在十架,復活升天降下聖靈後,我們有比當時以色列人所沒有的優勢,因為耶穌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3-14)。保羅的親身經驗是:「……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11-13)。雖然神與保羅同在,在他而言,做到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也無庸置疑,但他也常缺食忍餓。他不像以色列人常發怨言,且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而這個祕訣是他學習來的,就是靠著神加給他的力量,也就是聖靈的幫助。

保羅也提供一個觀念來幫助我們學習:「……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8)。若能將萬事看作糞土,以耶穌為至寶,加上有聖靈的幫助,就不會因屬世的一切來發怨言,自然而然就能行出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了。

三.為主做工

有一次,耶穌和門徒到了撒瑪利亞,在那裡有口井,耶穌走路困乏也餓了,就坐石井旁,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有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向她傳福音,那婦人知道耶穌是基督救主,就趕快往城裡去,對眾人作見證,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裡去。這期間,門徒從城裡也買食物回來,耶穌卻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約四1-34),從這段故事,我們知道雖然那時耶穌疲乏飢餓,仍然把握機會做神的工,並認為做神的工就是他所需要的食物。

處在現今工商繁忙的今天,我們或為了追求享受,或為了有更好的成就,努力在社會打拚,常常忽略了要做神的工。我們也許想說等到退休後或事業有成後,才好好為神做工。但這裡耶穌告訴我們,做神的工就是他日常所需而不可或缺的食物。肚子餓了,我們的身體會告訴我們要去找食物來吃,但耶穌在這裡告訴我們,做神的工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食物。但往往欠了做神的工所引起的飢餓,是我們常常無法察覺或刻意忽略掉的,甚至不做工久了,靈命餓死都不自覺。所以耶穌在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中,嘉獎那領五千及領兩千的,因為他們另外又賺了五千及領兩千。但領一千的什麼都沒做,就被丟在黑暗裡哀哭切齒了(太二十五14-30)。

耶穌復活向門徒顯現,先關心解決門徒吃的問題。門徒都吃完了早飯,耶穌就連續三次對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並要求彼得:「你餵養我的小羊」(約二十一15-17)。我們在吃喝之餘,更當明白體察神的旨意,多做神的工,使屬肉體的生命及靈命都得以健全發展。



結語

人類作為一種生物,就會有生存需求;作為一種社群動物,就會有關係需求、成長需求。這些需求原本都是自然、中性、不帶有價值判斷的。但是在這種自然律的驅動底下所產生的行為,若與神的律違背時,以神的形象所造、為神子女的人類所要考慮的,不能只在生物底層,必須滿足靈性上真正的需求。我們當知道屬世的一切很快就會過去,屬靈的生命才是永遠的。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雖然會有肉體上的需求與羈絆,但我們不可本末倒置,因肉體的需求而危害了屬靈的生命。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7-18),「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基督是我們的生命,祂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祂一同顯現在榮耀裡。」(西三1-4)。這兩段經文保羅再三強調要我們要把眼光放在那看不見的上面,雖然或許在看得見的屬世生活,我們的肉體會有一些考驗、挫折,或有一些吸引我們的肉體享受,但若要在末後與主一同顯現在榮耀裡,我們就要看重並滿足靈性上的需求,這才是人真正的需求。


參考資料:

1.〈愛神與愛世界〉,《聖靈》月刊,384期,2009.09。

2.〈真作聖工的基督門徒,《聖靈》月刊,398期,2010.11。

3.〈生活壓力與調適──談滿足的喜樂〉,《聖靈》月刊,325期,2004.10。

4.〈人為何存在?〉,《青年團契》,235期,1997.04。

5.〈吃出生命的意義〉,《青年團契》,248期,1998.05號。






文章標籤:  #黃煥超  #423期  #靈修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