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特寫


&

搜尋&分類

光明之子比不上今世之子?

撰文/劉怡昀|聖靈月刊533期-2022.02|主題/光,凸顯我們的價值與尊貴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一、問題緣由

信仰,是各人用無數的選擇所堆砌成的工程(林前三10-15)。在時間有限且互斥的前提下,當我們選擇將時間與心思,投注於永生國度的追求,就勢必減少成為人生勝利組的成本;而如果我們期待要在某個領域成為領頭羊,那麼花時間追求神,就必然無法全心攻頂。因而,對某些人來說,這種價值衝突,似乎帶來一股淡淡的憂傷──信主,是否就必須選擇在世平庸吃土?光明之子,是否就注定在世事表現上不如今世之子?正如以下經文的描述:

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做事聰明;因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路十六8)。

面對這樣的困惑,我們必須思考:首先,這節經文是否真在誇獎今世之子的成就、感嘆光明之子的無用?其次,我們要如何正確應用這節經文於生活中?


 
二、經文情境

現在,讓我們先觀察路加福音十六章8節所座落的上下文。雖說1至12節是看似獨立的不義管家之比喻,但第一節「耶穌『又』對門徒說……」的「又」字(δὲ καὶ),卻表明本比喻乃是前文的延續,其主題與解釋方向應當根據前文的脈絡來確立。

而前文要上溯到何處呢?若以路加所記述的時空場景來劃分段落,距離本比喻最近一次明確的場景轉換,應可溯及至十四章1節的「安息日,耶穌到一個法利賽人的首領家裡去吃飯;這個情境一直持續到十七章10節,隨後自十七章11節起,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經過撒瑪利亞和加利利。開啟另一個段落。

那麼,在耶穌於法利賽人首領家吃飯的這個段落中(路十四1~十七10),面對這些熟稔律法、在民中為首,且自詡為亞伯拉罕後裔、自稱為義的「光明之子」的窺探,耶穌所針砭的問題,與對症下藥的信息是什麼?祂從這個問題開始:

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路十四3)。

你們中間誰有驢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裡,不立時拉牠上來呢?(路十四5)。

耶穌連兩問的背後,其實隱含著價值觀的比較──「生命的救恩」與「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義」,究竟何者更重要?事實上,在路加福音中,主耶穌已多次向法利賽人,提出這個關於人能否悔改得救的重要問題,包括在利未的筵席上(路五29-32)、在有罪的女人面前(路七39-50),與面對詫異耶穌吃飯不洗手的法利賽人時(路十一37~十二1)。現在,耶穌再次以數個關於「何者更為重要」的比喻(路十四1~十七10),直指法利賽人價值觀世俗化的信仰病灶。


 
三、信息脈絡

從路加福音十四章第7節開始,主耶穌接連說了多個比喻,來引導人思想,究竟何為對生命真正要緊的事:

1. 為客的比喻(路十四7-11):赴婚筵勿揀首位,莫追求今世可見的榮耀,而要認清真正的賞賜乃在神審判時。

2. 為主的比喻(路十四12-14):請客應邀請貧窮、殘廢、瘸腿、瞎眼者,因為真正的賞賜,乃在神審判時。

3. 推辭筵席的比喻(路十四15-24):莫被今世的思慮纏累,放棄了真正寶貴的事。

4. 蓋樓與出兵的比喻(路十四25-35):眾人既然對今生之事懂得算計成本與利害關係,那麼欲作  主門徒的人(路十四26、33),就更須計算清楚,究竟何者是更重要的,而何者是相對沒有價值、可以撇棄的事。

5. 失羊尋羊、失錢尋錢、失子復得的比喻(路十五章):在天父的價值邏輯中,罪人悔改的生命是  最寶貴的,正如為了尋回羊隻生命,牧人願不計代價;為了尋回區區一塊錢,婦人願不計勞苦;為了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兒子,父親不計前惡、歡喜快樂。尋回人的生命,是天父看為最寶貴的事。

儘管耶穌看似針對不同對象,講說不同比喻,但在法利賽人首領家中,祂的核心信息,總是圍繞「究竟何為更重要的事」。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中,讓我們進入不義管家比喻的釋義(路十六1-12)。


 
四、經文釋義

不義管家的比喻,描述了一位因浪費主人財物而被告發的管家。在將被主人辭退前夕,他想到要為自己的將來打算,遂自作主張、免去許多主人債戶的債,用錢財鋪平了自己的後路(路十六1-7)。

主人對此舉的評論,也是耶穌所要陳明的教訓,從第8節開始。以下讓我們利用eRhema聖經工具,對關鍵的第8至12節的希臘文進行中文直譯,並與和合本比較:

第8節
和合本筆者直譯
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做事聰明;因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這主人稱讚這不公義的管家做得很有見識/靈巧/聰明,因為今世之子比起光明之子,在直到世世代代上,更加有見識/靈巧/聰明。

值得留意的是,其中兩個關鍵字在直譯時與和合本的差異。首先,和合本譯作「聰明的」(φρόνιμος, G5429),其實正是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的「聰明」(太七24)、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的「靈巧」(太十16)、管家忠心有見識的「見識」(太二四45;路十二42),以及懂得預備油的聰明童女的「聰明」(太二五4)。因此,主人所肯定的「更聰明」,不是指著狡猾的小聰明,或者在世很有成就,而是一種懂得預備(未雨綢繆)的見識。

其次,和合本譯作的「在世事之上」(εἰς τὴν γενεὰν),此片語在新約聖經中共出現過三次,其他兩處都譯作「直到世世代代」(路一50;弗三21),只有此處例外地被和合本譯作「在世事之上」。然而根據聖經一致性的原則,此處應同樣譯作「直到世世代代」才是。在理解上,應可指著一種追求永續的觀念。換言之,第8節旨在稱讚這不公義的管家,雖是一個無意追求永生、只關注今生好處的今世之子,但在面臨永續生存問題時,尚且比有永生觀念的光明之子,更具有預備的見識。

為何主耶穌這麼說呢?我們繼續看第9節。

第9節
和合本筆者直譯
我又告訴你們,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 我又告訴你們,要為自己藉那不義的瑪門結交朋友,好叫它用盡時可接你們到那永存的帳幕。

本節和合本譯作「錢財」一字(μαμμωνᾶς, G3126),即第13節將要提到的「瑪門」。本節不僅是耶穌為13節鋪陳的伏筆,同時也藉著凸顯「會用盡的瑪門」與「永存的帳幕」這樣的對比性,刺激人思考:那作為今世之子的不義管家,尚且知道分辨這兩者的輕重,而懂得利用會用盡的瑪門來解決永續生存的問題,那麼在諸位光明之子眼中,到底瑪門與永存帳幕何者更重要呢?這是耶穌暗示在座諸多法利賽人的言外之意。

耶穌繼續將祂的教訓,提升到信仰的層面:

第10節
和合本筆者直譯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那在極其短小的事上是有信心的,也是在許多事上有信心的;那在極其短小的事上不公義的,也是在許多事上不公義的。

必須留意本節一個關鍵字的翻譯差異。和合本譯作「忠心的」一字(πιστός, G4103),其實同時也具「有信心的」之意(例如,加三9;提前四3)。倘若我們試著將忠心改譯為「有信心的」,並繼續直譯第11節:

第11節
和合本筆者直譯
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那麼倘若在不義的瑪門上不成為有信心的,誰將真實的(瑪門)交託給你們呢?

本節「忠心」同樣改譯作「有信心的」,並且留意那被和合本忽略的動詞「成為」(γίνομαι, G1096),表明一種轉變──藉著信心的建立,看透瑪門真正的價值。那麼在合併第10節的教訓後,本節的意思便可理解為:如果人在不義的瑪門這種小事上,不能成為有信心的(不能建立起信心),那麼這就暴露了他在許多事上,也都是沒有信心的,神也不會使這樣的人得著真實的財寶(即永生)。

第12節
和合本筆者直譯
倘若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 並且倘若在外人的東西上不成為有信心的,誰將給你們的東西給你們呢?

本節的「忠心」同樣改譯作「有信心的」,並且同樣留意動詞「成為」所表明信心帶來的轉變。本節的意思可理解為:相較於永存的帳幕這關乎自己生命的事,不義的錢財其實本是身外之物、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如果人連在身外之物這種小事上,都不能成為有信心的,那麼他在關於自己的大事上,也不可能建立起信心,這樣的人自然不配得著真正屬於他的東西。在比喻中,這不義的管家懂得不戀棧錢財,能運用不屬於自己的財物,為真正屬於自己的生命後路打算;引伸到永生的層面,這種出於信心的價值觀、能儆醒預備的見識,將使人與永生有分。

故此,主耶穌做了個小結:一個僕人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路十六13)。在人的價值觀中,總有一個是更重要、更值得追求的,並要用另一個作為代價,問題是,究竟何者被視為更寶貴。事實上,整個不義管家的比喻,都是主耶穌故意說給滿室的法利賽人聽的;然而,法利賽人嗤笑的反應(路十六14),顯明他們並沒有聽懂比喻背後的教訓。於是,很諷刺地,法利賽人自稱為義、卻無法在瑪門上成為有信心的表現,正好印證了比喻當中,「今世之子比光明之子還聰明、光明之子比今世之子還愚昧」的荒謬──比起追求那永存的帳幕,他們其實更在乎今生會用盡的名聲財富;比起懼怕在神前真實的審判,他們其實更享受在人前自己所稱的義(路十六14-15)。自以為光明之子的法利賽人,因其世俗化的價值觀,最終將在深淵對面,痛苦遙望亞伯拉罕、摩西、眾先知與拉撒路,過不到永樂的彼岸(路十六19-31)。


 
五、結語

由此可知,不義管家的比喻,並非關於光明之子在世成就不如今世之子的感嘆,而是耶穌藉「連今世之子都會為永續後路打算」的思考,對這些本應更關注永生問題的亞伯拉罕子孫,也就是這些自稱光明之子的法利賽人,提出「究竟何者更重要」的質問:是可以用盡的錢財,還是將來永存的帳幕?(路十六9),是在人面前自稱為義,還是神面前真實的審判?(路十六15)。

倘若連今世之子,都曉得要為後路打算,那麼因信從基督而被生為光明之子的我們(約十二36;帖前五5),是否淪為不義管家比喻所諷刺的,陷入法利賽人的迷思,自恃為光明之子,卻對自己的心中昏暗渾然不覺(路十一35-40),隨從世俗的價值觀、比今世之子更不如?抑或,光明之子果真持守超越今世之子的價值觀,能不計付出今世的一切代價,努力追求,只為要進到永存的帳幕裡?(路十六16)。



註:
1. 真耶穌教會瑞馬聖經工具網站 https://bible1.tjc.org/






文章標籤:  #劉怡昀  #533期  #主題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