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社會


&

搜尋&分類

與做媳婦的姐妹共勉

撰文/細水|聖靈月刊531期-2021.12|主題/你多久沒有喜樂了?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雖然婆媳關係只是家務事,但其重要性非同小可。我們知道家和萬事興,這是每個人的共同願望,而建設和樂的家庭,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處理好婆媳關係,婆媳關係和睦,是家庭穩定的基礎。婆媳關係不和還會造成夫妻不和,有的夫妻感情不好,或者離婚都跟婆媳相處不好有關係,甚至影響到隔代的親情,可見關係重大。但有的人認為婆媳關係不好都是婆婆的不是,很多人都把責任歸到婆婆的身上。俗語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婆媳關係的矛盾和糾紛不是由單方面引起的,雙方都有責任。我們做媳婦的也需要檢討自己哪些做得不對,並努力提升自己,以期婆媳關係能和諧,造福自己和子孫,又能榮神益人。

我也做得不好,只是我不斷去思考,悟出的心得和大家分享,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熟。接下來我從幾個方面與大家一同勉勵,求神的靈親自帶領,讓我們同得造就:


 
一、尊敬

孝的根本在於尊敬,尊敬父母是最基本的孝道,我們作為兒女無法完全實踐孝道,但最起碼要尊敬父母。尊敬人是一種素質、修養、美德,作家魯迅曾說:「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可見越優秀的人越懂得尊敬。中華古代傳統觀念裡有這樣一條,「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能做朋友」,這樣的人就很難想像他會對別人好,可見不尊重父母的人是不受歡迎的;所以,對父母不尊敬的,自己也不會被尊敬。其實尊敬父母就是尊敬年長者,父母是年長者的代表。

兒子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而媳婦不是婆婆生的,也不是婆婆辛苦養大,沒有感情基礎,同時又愛著同一個男人,難免有些醋意,甚至仇視,所以媳婦孝敬婆婆並不是容易做到的事。但是媳婦得認清一個事實,你和丈夫原來也不是一家人,就是因為婚姻才成為一家人,婆媳關係也是因為你和丈夫的結婚而衍生。既然結婚都是一家人了,當然希望婚姻家庭幸福,婆媳關係和諧,能得到婆婆的極力支持,有利於夫妻關係和小家庭的經營,所以媳婦應該和丈夫一起孝敬公婆。有的家庭因為婆媳關係好而挽回了將要破裂的婚姻,然而有的家庭本來相親相愛的夫妻,卻因為婆媳關係不好而受到影響,根據相關統計,華人離婚的家庭中,有近半數是由於婆媳關係造成的。

看到這些前人的經驗教訓,為了你和子孫後代的幸福,媳婦需要懂得學習尊敬公婆,以進一步和婆婆建立和諧的關係。

其實帶著欣賞的眼光能看到公婆身上許多值得你效法的美德,你的公婆做為你丈夫的父母和你兒女的祖父母,和你的父母一樣,對他的兒孫付出極大地勞苦,在與公婆相處中同樣能感受到公婆對我們父母般的慈祥和厚愛,難道這些不值得你孝敬嗎?

在教會裡面聽過有的姐妹非常欣賞自己的公婆,甚至也聽過有的媳婦說他的公婆比自己的媽媽更貼心,可見好公婆還是很多。

一個姐妹自己的媽媽因故脾氣很差、態度不好,很難看到她開心的笑臉,好像身邊的人都欠她什麼似的;而婆婆脾氣好,人也好,話又不多。有感而發又感激地對丈夫說「婆婆待我甚好」。

孔子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的第一位,《聖經》十誡更早向我們講述了孝道:「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二十12)。從第五誡到第十誡是關於人的誡命,首先說到的就是孝敬父母。「你們各人都當尊敬父母……」(利十九3)的「孝敬」和「出十四31」的敬畏,是同樣的用詞,說明了尊敬父母和敬畏神一樣重要,《聖經》說我們敬畏神就得福(申六24,五16),同樣地,孝敬父母也有一樣的福分。

那些不願照顧和奉養父母的子女、媳婦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有老的一天!公婆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而且我們今天對待老人的一言一行,正被兒孫看在眼裡,在潛移默化中,他們必將受到影響,因此我們要給子孫樹立榜樣。

所以無論公婆有沒有幫你帶孩子,文化程度如何,錢多錢少,人怎麼樣,都要和丈夫一起孝敬公婆,這是對長輩的基本禮貌。這樣你就多個長輩疼愛,婆婆也就多個晚輩關心。有的家庭婆婆既幫忙帶孩子又幫助做家務,有時候還自己貼錢買菜等等,媳婦不僅不知道感恩反而嫌棄厭惡,當婆婆的連保姆都不如,談何尊敬?其實世上最可靠的投資就是孝敬父母,最值得好好經營。媳婦要把婆婆當成長輩,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表達自己的孝心,這樣婆婆在心理上也能夠放下對媳婦的成見與戒備。

有個姐妹,有三個妯娌,她排行老三,兩個嫂子和婆婆都是傳統信仰,只有她是信耶穌的,故此婆婆和兩個嫂子都敵視她,三個人經常合起來為難她、作弄她,讓她苦不堪言。但是她想到自己是基督徒,遵照《聖經》教導,不能以牙還牙,而要以德報怨:「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羅十二20)。所以不管婆婆怎麼對她不好,她都盡心孝敬婆婆,幫婆婆洗衣服、打掃,經常煮好吃的端給婆婆,真心關愛婆婆,特別是婆婆生病的時候,兩個嫂子都躲開了,只有她天天照顧婆婆,結果婆婆被她的愛心感動了,很慚愧地對她說,我以前對你那麼不好,你沒有報復我,反而對我這麼好,看來只有信耶穌的人才是真的好。不久跟著這位姐妹來信主,同時她也體會到神豐富的賜福。我們向家人傳福音,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

難,因為你的缺點毫無掩蓋地暴露在家人的面前;說容易,因為你的善意和愛心可以有很多機會表現。


 
二、換位(同理)

換位思考是接近對方心靈最好的方式,如果只是想當然地,一味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很容易產生誤解。耶穌說你要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別人。這是主耶穌提出的人際黃金律,就是主動先對人好,而不是被動等待別人對你好後,你再對人好(太七12)。神賜給所羅門所有的智慧其中之一,即是換位思考的智慧。兩個女人爭一個活孩子,互不相讓,所羅門審理這個案子時,就利用換位思考的原理。他借用了親生母親愛子心切的心理,吩咐人拿刀把孩子劈成兩半,活孩子的母親真愛自己的孩子,急中生智地說:「求我主將那活孩子給那婦人吧,萬不可殺他!」那婦人說:「這孩子也不歸我,也不歸你,把他劈了吧!」王說:「將活孩子給這婦人,萬不可殺他;這婦人實在是他的母親」(王上三26-27)。看似棘手的案子,便迎刃而解,及時分辨出哪個是親生母親,可見換位思考的厲害。

婆媳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婆媳雙方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挑剔對方。人無完人,媳婦希望婆婆的要求不要太高,做媳婦的也不要太挑剔,這才是友好的相處之道。

換位思考是處理好人際關係的重要一環,許多的矛盾和誤解,都是不能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所致。如果我是對方,我會怎麼樣?先把自己的感覺放在一邊,把自己當成別人,站在對方的位置想問題,事情就好辦多了。媳婦也要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當歲月流逝,自己將來也會有兒子,當自己也成為婆婆了,也就會比較理解婆婆對自己的期待。因此,做為媳婦要學會站在婆婆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就更能理解婆婆的感覺,看到婆婆身上許多的善意和愛心,這樣婆媳關係就不會差到哪裡,也能提升夫妻關係,兒子長大了也會學著更加地孝敬你。

婆媳是不同時代的人,婆婆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處世為人、價值觀等難免帶著上個時代的痕跡,新時代的媳婦會不習慣,不接納是很自然的。這個時候,媳婦該想想你有時候可能也不習慣自己父母的一些做法,等到你的兒女長大了,他們也可能不習慣你的一些做法,親子之間都可能存在分歧,何況是兩個之前完全沒有連接、沒有血緣關係的婆媳呢!這都屬於正常現象。這和你希望你的嫂嫂或弟媳怎麼對待你的父母是一樣的道理,只是有血緣關係的包容度大於沒有血緣關係的,因此不容易產生矛盾,所以換位思考很重要。

真神派拿單先知向犯了大罪還不自知的大衛講故事,也是利用換位原理。當大衛聽了故事的過程,簡直是義憤填膺,為那個只有一隻小羊羔的窮人摩拳擦掌,這時候拿單告訴大衛說,你就是那個沒有良心的富人時,大衛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是個多麼可惡的人,並即時認罪(撒下十二13)。人看不到自己的罪,可是看別人的罪卻很清楚,像是用了放大鏡一樣,甚至憤憤不平,巴不得置他人於死地。但是當自己站在別人的立場看自己,才會發現原來自己是如此的邪惡不堪,比別人不知道壞多少倍。

主耶穌利用換位原理,讓正準備用石頭打死犯罪女人的眾人,認識到其實自己都是罪人,沒有資格定這個女人的罪,只有主耶穌有資格(約八7)。


 
三、溝通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座無形的橋樑,架起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溝通又是情感的紐帶,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在什麼地方,一個良性的溝通總是讓另外一方更容易接受您的觀點,更願意跟您在一起或與您合作。婆媳之間很多的矛盾就是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造成的,如果婆媳之間能把各自的美好心意讓對方知道,那麼就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所以溝通是必要的。保羅也勉勵我們,「在基督裡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腓二1-2)。

可是溝通又是人際關係中最難的一件事,哈佛大學調查結果顯示:在500名被解職的職員中,因人際溝通不良而導致工作不稱職者占82%。溝通的目的是增進理解,傳達真正的愛,《聖經》對有效的溝通做了非常明確的指導。首先是謙虛、認真的傾聽態度,瞭解別人的思想,不心急發言(雅一19),帶著自我反省並勇於認錯(雅五16),這樣溝通才能達到雙贏。因為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二五11-12),金蘋果與銀網子是相得益彰,兩全其美,而事情解決了,人際和睦,正是「雙贏」的果效。

所以溝通最好不帶著先入為主的推理和假設,先不為自己辯護(箴十八13),語言要帶有溫度(箴十五1),否則尖酸刻薄的語言將如刀刺人(箴十二18),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急著證明自己是正確,讓別人為錯誤買單,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愛是凡事相信(林前十三5、7),在溝通中也要考慮他人的感受,相信他人也有他的正面理由。聖經上說快快地聽,慢慢地說;多傾聽也是一種智慧。有時候家裡也沒有原則的大事,對方只想抒發一下,你只管耐心地傾聽,表示可以理解,就會解決很多矛盾。其實人世間很少有人能完全明白事理,並把事理解釋清楚,一切的解釋權都在神,我們只能把生活中疑難雜症交給神、交給時間,便有最好的答案,人只能做當下能做的事。

婆媳之間的交流,可以很平和的談談持家,以及兩個人都最關心的「男人」,還有孩子。當然你的工作、社會見聞、教會生活、信仰體會和見證等都是非常好的共同話題,向婆婆請教生活經驗、關心老人的健康,也都是不錯的聊天內容。溝通時常給與老人家會心的認可讚美,不要太在意對和錯,關鍵是讓對方知道你的好意。如果兩個人都過於強勢,都試圖透過自己的影響來改變對方,只會加速了婆媳關係的惡化。

一個姐妹的婆婆還未信主,但婆媳住在一起,生活中難免也會出現各種的小插曲,但是這個姐妹聰明善良又靈巧,有必要說的話,會在事後尋找合適的機會把事情分析給婆婆聽,婆婆也很明理,覺得有道理就願意接受,還覺得媳婦很聰明,所以婆媳關係比較融洽。


 
四、距離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創二24),是指成年的孩子結婚後,要離開父母,與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最好不住在一起,不再依賴父母。特別是婆媳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又因生活習慣、價值觀等不甚相同,導致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住在一起更容易因為一點點小事積累而產生裂痕,甚至引發不必要的衝突。「距離產生美」,筆者個人認為,如果父母身體還好,暫時不需要照顧,保持一定的距離,分歧、缺點就不那麼明顯,平時適當互動反而更好。本來住在一起可以共享天倫之樂,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有好處,但以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思維模式,不住在一起更好。住在一起的話,母親也許習慣縱容兒子的懶惰,就會包攬全部家務,累著不用說,還不利於鍛鍊兒子的獨立擔當和成熟。

公婆不在身邊,兒媳一起做家務中能產生很好的親密交流和互動,不但能共同承擔家務,還能增加凝聚力。有些住在一起祖父母,思想傳統又善於包庇袒護,讓孫子因為有了「靠山」而不好管教,也容易因兒女教育婆媳看法不同而產生矛盾。如果暫時需要住在一起,那就要學習糊塗點,不要太計較。公婆若身體還硬朗,兒媳不需要協助,不住在一起彼此都有很輕鬆的生活空間,又不會互相影響。

曾無意中聽到一個媳婦說到和公婆同住的苦衷。年輕人習慣晚睡,而公婆習慣早睡,當他們剛開始躺下不久,就可能聽到公婆夜起沖馬桶的聲音;好不容易又睡著了,很快又聽到公婆起床,開始叮叮咚咚的做事聲,長期下來都開始神經衰弱了。因為沒有睡好,白天要上班,回到家裡很累,但又不敢在公婆面前「偷懶」,很痛苦。心裡巴不得早點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後來她的公婆果然搬出去住,她說自己就像鳥籠裡放飛的鳥兒一樣,非常自由自在。

如果需要住在一起,長期沒有不愉快的事情那是頂級的相處,那真是感謝主。但保持距離,還是最好的相處之道,有時候距離近了,心反而遠了。可是有些年輕人既不願意讓老人家參與自己的生活,又渴望得到對方的資助,比如帶小孩等事情上面,面臨兩難的選擇。建議有機會保持「一碗湯距離」最好,彼此有好吃的一碗湯端過來,端過去還熱著,有利於互動也有利於獨立。你關心我,我敬重你,婆媳之間,相敬如賓;各自掌握好善良和分寸,維繫好這樣的相處狀態是最舒服的。


 
五、關心

約翰長老勉勵說:「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18),同樣孝敬父母也不是嘴巴說說或者拿一些錢就算完事。我們的生活就是由一個個小細節,一件件小事組成的,比如吃喝住行等等,但小細節隱藏大智慧、大道理。所以孝敬公婆需要用心,把孝敬父母列入自己的計畫裡,提到日常生活,讓老人家知道你雖然不在身邊,也是時刻記得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老人家有錢不一定買得到東西,有東西也不一定能吃到肚子裡,沒有人協助,子女給的錢也是放在那,不一定享用得到,最後還是還給兒女。

媳婦是娘家的女兒,是媽媽的貼心棉襖,因為女孩比較細心,懂得從小事上關心父母,兒子是男人大部分比較粗心,總能忽略生活細節,所以現在對於「重男輕女」的觀念也隨之改變。媳婦雖然不是女兒,但女人更瞭解女人的需要,媳婦關心婆婆比兒子更到位。如果婆媳住在一起,關心更方便,如果不住在一起,有條件定期不定期安排一家人看望老人家,陪老人家談談心,談談兒孫的信仰、學習、工作、生活等,不方便見面可以通過電話、視頻,和老人家保持經常性聯絡,讓老人家情緒得到很好的抒發,看到兒孫這麼溫馨,也能消除心中的焦慮、擔心等不良情緒,讓老人家晚年過得開心、放心、安心是很重要。

季節更替,為父母整理衣物,免得父母不懂得穿,好衣服、新衣服都儲存起來,只穿那些舊的、不保暖的衣物。床鋪、被褥換洗等是否安排妥當?多細心觀察她的日常生活,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抽空說明、解決老人家的點滴需要,一點點的關心都會讓她記在心裡的。路得做為媳婦,她關心拿俄米的生活與需要,這就是為什麼拿俄米催促路得回她的娘家去,她卻堅持跟著拿俄米要去伯利恒,她也不捨得拿俄米,她認為拿俄米孤身一人回伯利恆,需要人陪伴,也需要人照顧。因此到了伯利恆,路得外出撿麥穗,供應拿俄米和自己的生活(得二17-18),回到家裡還能和婆婆談談一天在外的情況(得二19-21)。老年人的生活圈子變狹小,這時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與寄託,兒孫的關心能帶給他們親情的溫暖,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總之,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質上的照顧相結合,多為公婆禱告,求神賜福、看顧。


 
結語

今天我和做媳婦的姐妹分享的只是一起學習,期望我們藉著生活的啟發不斷明白道理、實踐道理。






文章標籤:  #細水  #531期  #信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