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社會


&

搜尋&分類

青春活仰力:黑色孤寂,練習和好課題

撰文/Dei gratia|聖靈月刊569期-2025.02|主題/校園生活讚

  • btnPlay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使用設定 btnPlay


突如其來的風暴

晚餐時分原是安靜的,媽媽從廚房端出宇恩最愛吃的排骨酥,撲鼻而來的香氣令人食慾大開。宇恩咬了一口排骨酥,外酥內嫩,彷彿嘗到幸福。

此時,媽媽關心地問:「這次段考成績如何?」爸爸淡然回應:「用餐時間不要談這個。」媽媽輕聲嘆氣:「唉~老師剛才傳訊息給我,說宇恩最近學業成績明顯下滑,我在想是否要考慮找間補習班,幫他加強課業。」

就這樣,宇恩的爸媽你一言、我一語,從分析成績下滑的可能原因、補習每月增加的花費、誰要接送孩子,到互相責怪、質疑到底是誰沒有教養好孩子……,雙方情緒瞬間被引爆,一發不可收拾。

身為家中獨子,年僅10歲的宇恩本來安靜地吃著飯,一發覺爸媽說話的聲音愈來愈大,不等他們「正式開戰」,便一溜煙衝進臥室。聽著門外震耳的怒吼聲、杯盤摔落一地的破碎聲,他感覺自己的世界快要崩塌,難過地抱著枕頭啜泣,心底不停吶喊:家不應該是最溫暖的地方嗎?為何要在家裡吵個不停呢?我又不是故意考差的。

門外,爸媽互相數落對方的不是,說著誰沒做什麼,誰又不管事……,一連串的話語在宇恩聽來都像是「轟!轟!轟——」的響炮聲,聲聲預警著這個家將四分五裂。宇恩感到既害怕又無助,抑制不住悲傷的淚水滑落臉龐與雙手,而微燙的淚滴,滴濕了緊抱在懷裡的枕頭。

「砰!」突然一聲巨響,爸爸甩門離家而去,彷若按下off鍵,中斷戰火。夜漸深沉,窗外一片墨黑,疲憊感襲來,宇恩蜷著身斜躺在床上,沉沉入睡。

陽光從窗口灑落室內,宇恩下意識伸出手臂想遮住刺眼的光線,正想繼續睡時,瞇眼瞥了手錶:「10點多了!」他驚醒。媽媽怎沒叫我起床?平常這時間他早已吃完早餐,準備去補習班上課了。意識到不對勁,宇恩迅速換好衣服,快步往樓下走。空蕩無人的客廳靜寂無聲,餐桌上沒有任何餐點,僅一張攤平的紙條,上面寫著:
 
宇恩:
對不起,昨天你爸爸整晚沒回家,我也無法安心睡。媽媽想了很久,仍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請給媽媽一點時間,我早上出門一趟,會先到你外婆家,中午前會回來帶你去吃飯。我在你補習袋的零錢包留了一張百元鈔,你先到附近早餐店買吃的,記得去補習班上課。
媽媽  留

「怎麼這樣……」宇恩知道這一點都不尋常,但他說不出哪裡不對勁,莫名的情緒如濃霧般籠罩著他。然而,時間不容許他多想,他將字條收進口袋,拎起補習袋,往門外跑。

「弟弟早安啊!今天想吃點什麼?」早餐店的阿姨親切問道。「早安,我要香雞堡加蛋和一杯鮮奶茶,中杯溫的,外帶,謝謝。」宇恩向來是個聽話的孩子,雖然昨晚經歷了一場風暴,他仍選擇堅強,照常買了早餐,前往補習班上課。他想專心聆聽老師說些什麼,思緒卻帶他往另一方向走:

「要是爸媽離婚了,我該怎麼辦?」



勇敢卻孤獨的路

「好的,同學們,我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邊,有沒有問題?」老師如常地詢問同學,望向臺下,學生雀躍地收書包,吱吱喳喳聊著等會要去哪打發時間,無人應答。「沒有問題,那就下課吧!」

宇恩微笑著,目送拎起補習袋,往門外走去的學生。一瞬間,恍如錯覺般,彷彿看見昔日的自己。光陰飛逝,宇恩已是個補教老師,在知名安親班教小學生。有時,他感覺自己對年幼孩子的細心與關愛,某些程度上來說更像是一種彌補,補償一些溫柔與呵護給兒時缺乏父愛的自己——那個渴望被愛,勇敢卻孤獨的男孩。

夜,依然墨黑,宇恩獨自坐在書桌前。當孤寂無處安放,他輕觸檯燈,燈光帶來暖意;接著,閉目默禱、翻閱聖經。聖經中間的篇章即是《詩篇》,是他最喜愛也最常閱讀的經卷,字字句句撫慰人心:

我父母離棄我,耶和華必收留我(詩二七10)。
求祢轉向我,憐恤我,因為我是孤獨困苦(詩二五16)。
祂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詩一四七3)。

破碎的家、破碎的心,再也回不去的曾經與幸福。究底是誰的錯,導致如今的結果?宇恩不想追究也無從追究起。他曾想:如果當初的我認真讀書,考試成績好一點,是否就能擁有完整的家?但他知道一切的發生都不是單一原因所造成。已經不再相愛的兩人,分開是遲早的事。

10歲那天中午,補習班下課,來接他的不是媽媽,而是外婆。外婆一看到他,很快抹去臉龐的淚珠,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宇恩,好久不見,你都長這麼高了!你媽媽先回家整理物品,你先來外婆家待一下。今天讓外婆請你們吃一頓大餐吧!」外婆眼中仍閃著淚光,卻面帶微笑地對他說話。語畢,她輕拍宇恩肩膀:「走吧!」外婆帶著他往前走,此後也是這一股溫暖穩定的力量,陪著他成長。



練習和好的課題

宇恩不是沒有羨慕過同學的家庭,也不是沒有想念過爸爸。爸爸厚實的大手曾拉著他的小手,一起在公園、遊樂場玩耍著……。童年的美好回憶一幕幕浮現,卻被那天夜裡的摔門聲中斷了。

從此,父親節不再是開心出遊的日子,而成了一道傷痕,且是每年都會被刺痛一下的那種傷。他不想恨爸爸一去不回,因為歡樂的童年也曾有爸爸的陪伴;他更不想怨媽媽話說得太多,因為沒有她,就沒有現在的自己。

宇恩不看那種「相愛相殺」的戲劇,他清楚領悟到:真正的相愛才不會相殺,說穿了根本就是不再相愛罷了!「自私」二字如鯁在喉,這不解之結曾讓他氣得索性封閉自我。直到有天,外婆帶他到教會認識天上的真神,並且講聖經故事給他聽,每晚睡前陪他禱告。

宇恩參加宗教教育課程後才開始讀經。聖經很厚一本,若沒有教會老師帶讀,他大概也不會想翻開。老師發下一張「讀經進度表」,每劃掉一格就代表讀完一章,又鼓勵他們讀完後找老師分享,就可領取小禮物。於是宇恩開始一天一章,讀了起來。某日,他讀到以弗所書第四章:

汙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一切苦毒、惱恨、憤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四29-32)。

雖然成長的過程彷若籠罩了一層濃黑的雲霧,但神總是藉聖經的言語安慰、教導宇恩,使他的人生愈走愈光明,就如聖經記載著:

照祂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好叫你們凡事歡歡喜喜地忍耐寬容; 又感謝父,叫我們能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祂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祂愛子的國裡;我們在愛子裡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西一11-14)。

新譯本前半如此翻譯:「依照祂榮耀的大能得著一切能力,帶著喜樂的心,凡事忍耐寬容;並且感謝父,祂使你們有資格分享聖徒在光明中的基業。」

透過時常讀經與禱告,宇恩體會到:人生在世有太多無法預料、非人力所能改變的事。與其怨天尤人,不如歸向真神,將自己的未知與未來交託與祂。主既已救贖我們脫離黑暗權勢,使生命撥雲見日,又何需再舔舐傷口?祂使我們與人和好,走出黑暗孤寂。既然主將我們「遷到祂愛子的國度」,取得「資格」的我們,更應帶著喜樂的心,在光明中度此一生。






文章標籤:  #Dei gratia  #569期  #信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