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社會


&

搜尋&分類

青春活仰力:心切慕主,擇主所愛

撰文/Dei gratia|聖靈月刊564期-2024.09|主題/如何面對世俗的潮流(上)

  • 字型小
  • 字型中
  • 字型大

詩篇四十二篇第1節:「神啊,我的心切慕祢,如鹿切慕溪水。」詩人以如鹿乾渴時切慕溪水,喻其對神深切的渴慕之情,詩中所勾勒出的畫面平和且優美,被後人編作一首旋律悠揚動人的詩歌《如鹿切慕溪水》:

神啊!我的心切慕祢,如鹿切慕溪水。唯有祢是我心所愛,我渴慕來敬拜祢。

祢是我的力量盾牌,我靈單單降服於祢。唯有祢是我心所愛,我渴慕來敬拜你。(Marty Nystrom)

人什麼時候會渴慕尋求神?同樣在詩篇四十二篇第8到10節,詩人如此寫道:「白晝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黑夜我要歌頌禱告賜我生命的神。我要對神我的磐石說:『祢為何忘記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我的敵人辱罵我,好像打碎我的骨頭,不住的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

看來是遭遇了非常之事,被仇敵欺壓、辱罵,其痛苦的指數猶如「骨頭被打碎」,感受到的是:「神啊!祢為何忘記我呢?」然而,同篇的第5及第11節,詩人卻叩問自己的內心,要自己在憂悶、煩躁中仰望並稱讚神:「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祂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祂。」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祂,祂是我臉上的光榮(原文作幫助),是我的神。」那年,國三的我夜自習結束騎著腳踏車回家;那時,我常仰望天上月亮,也時常哼唱由此經節改編成的詩歌。雖然讀書、考試的日子壓力不小,但一路上因為月亮的柔光彷似對我微笑,提醒著:有天上真神的幫助,何憂何懼?妳只要仰望與稱讚。

曾有教會高中班的孩子問:「為什麼教會的教導都要我們忍耐、退讓呢?我真的很不喜歡這樣,有時明明是對方不對,卻要忍受會覺得很委屈。」因這提問是家長轉述,所以我當時僅回應:「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不解與委屈,只是這些情緒背後的事件與原因我並不了解,不宜妄下定論,會再找時間,或者有適當的時機跟他聊一聊、聽他說明來龍去脈後再回應會比較適切。」

很常聽到家長對自家的青少年有很多擔憂,但即使作為一名老師,也未必能直接給予建議,有時反而覺得「聽而不論」會更理想。傾聽但不急著給建議,而是先放在心中思想、向神禱告,求祂賞賜智慧使我能有較好的應對及處理方式。

基督徒對神有信心,禱告中安靜己心,學習專心、耐性等候神,祂所賜的時候與時機與世人所想不同,祂的意念與道路遠超乎世人的智慧(賽五五8-9)。不早不晚、恰到好處,我每逢事後回想,總是驚嘆不已!因此,想讓孩子領悟真理,讓自己有智慧與心力來引導,並順從神的旨意來帶領他們,禱告的工夫不可少,持續地在屬靈的團契中保守自己與孩子,是必要且重要的。

在教會中成長的孩子,不一定事事都由父母親身教導,有時傳道長執的一篇講道或是宗教教育老師的課程,會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因對道理有所體會,而能在日常的行事為人中「擇主所愛」,顯出基督的光。從小耳熟能詳的聖經人物與其人生歷練,如:亞伯拉罕、約瑟、大衛、所羅門王、約伯、但以理、耶穌、保羅等聖徒,在世上所遭遇的事與考驗,都比我們所遇的艱難許多,但他們因著全然而純粹的信心,苦境中仍仰望神、稱讚神,心存盼望。我想:這就是因為信仰堅定的緣故。

「我們靠著聖靈,憑著信心,等候所盼望的義」(加五5)。因為所依靠與等候、盼望的與世人不同,所以能將世上的一些人及事看得清楚,不受外在環境所影響而灰心喪志。「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祂。誰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導祂呢?但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林前二15-16)。

你們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後所忍受大爭戰的各樣苦難:一面被毀謗,遭患難,成了戲景,叫眾人觀看;一面陪伴那些受這樣苦難的人。因為你們體恤了那些被捆鎖的人,並且你們的家業被人搶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只是義人(有古卷:我的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後,我心裡就不喜歡他。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來十32-39)。

聖經的教導原是要我們知道「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所以可以忍受各樣的苦難,甚至「一面被毀謗,遭患難」,還能「一面陪伴那些受這樣苦難的人」;因此,我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因為主所喜悅的義人是不退後、因信而得生命,靈魂得救的人。基督徒在世上所遭遇的與世人無異,有時甚至遇到「非常之事」。詩篇第三十九篇,大衛如此寫著:

我要謹慎我的言行,免得我舌頭犯罪;惡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要用嚼環勒住我的口。我默然無聲,連好話也不出口;我的愁苦就發動了,我的心在我裡面發熱。我默想的時候,火就燒起,我便用舌頭說話。耶和華啊,求祢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祢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數,在祢面前如同無有。各人最穩妥的時候,真是全然虛幻。世人行動實係幻影。他們忙亂,真是枉然;積蓄財寶,不知將來有誰收取。主啊,如今我等什麼呢?我的指望在乎祢!求祢救我脫離一切的過犯,不要使我受愚頑人的羞辱。因我所遭遇的是出於祢,我就默然不語(詩三九1-9)。

一個信仰成熟的人,能做到「默然不語」,因為知道凡事有神的旨意,並且他的指望在乎神,所以能不看眼前苦境,要求自己「謹慎言行,免得舌頭犯罪」;但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我們只能不斷自我提醒:勿因一時不如意或不明白他人的作為而埋怨,要恆常禱告與神建立密切關係,在靈裡安靜下來。領受神安慰的,必然能因心切慕主,而願意放下自己的成見,選擇主喜悅的事,顯出合乎基督徒的言行。

話雖如此,但青少年時期仍很需要大人的引導,就是成人有時也很需要有人願意傾聽我們訴說一些不順心的事,就如在上班時如何被上司刁難、如何被同事嘲諷;孩子也會向父母訴苦,說學校發生何事,同學如何、老師如何等等,這時無非希望能獲得一些諒解或有建設性的指導。若聽者回答:「一定是你也有做錯的地方,不然別人為什麼要針對你而不是其他人?」像這樣「潑冷水式」的回答,肯定讓人沮喪萬分;久而久之,可能就不想再與這人分享心事了。因為:反正對你說了也是白說,你根本不會懂我的處境與心情,講了只是被酸而已,不如不說。

人際間產生隔閡的原因,很多是因為言語上的傷害、冷漠的態度,雖然大人可能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想要孩子多反省一下自己才能進步,或者覺得:我就直話直說,說的是事實啊!可是,傾聽者並非當事人,也不在場,怎知何謂「事實」?同理,親子互動也是如此,若不明就裡地一味檢討孩子的錯誤,否定他的價值,極容易讓他們變得自卑、生發無必要的罪咎感;相對地,若將錯誤與責任都推到外人身上,使他不覺間變得不知省思而驕傲自大,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與未來人際關係發展都會造成傷害。

親子的溝通並不容易圓滿,因為從小看到大,很難避免對彼此的「既定印象」。練習耐心傾聽孩子心聲且不予以苛責、不輕易評價,是十分重要卻相當不容易的事,但既然孩子願意相信我們,來找我們談心,當一名好聽眾,做孩子眼中可信賴、敬重的大人,幫助他們走出憂傷迷霧中,是很有意義且要緊的事呢!我們可以試著專心傾聽並予以肯定:「謝謝你信任我,願意與我分享你的事與想法,我能為你做些什麼會讓你感覺好些呢?」盡可能真誠地回應對方,可以幫忙時多些實際行動;自行評估無法幫助時坦承回應,如:「我只能依自己的經驗及想法跟你分享一點個人心得,但因為我沒有實際經歷過你所遭遇的,可能我所想的不夠周全,也未必能確實幫忙到你,但我願意多聽你說一些」;又或許直接告訴他:「如果你願意,我們約個時間為這件事一起禱告?」行為如光照耀,思考如何能切實幫助到他人;言語用鹽調和,讓彼此的關心,多一些溫度(太五14-16)。

在世生活當心切慕主的真道,以此勉勵自我要在信仰上持續成長、更新;然而,更要擇主所愛,遵守祂的道(約十四21、23)、傳揚福音(可十六15),用心餵養、牧養祂的羊(約二一15-19),且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十二17-18)。

我們或暫時忍耐,或忍受、讓步,但不覺委屈,是因為神的同在比什麼都好,祂已應允:「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裡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創二八15)。甚至,我們因有盼望、有神的愛而歡喜:「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五3-5)。






文章標籤:  #Dei gratia  #564期  #信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