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耶穌哭了嗎? ◎撰文∕恩沛 ◎期數:367期 ◎2008.04號
一.前言
耶穌是神,也是人。祂帶有肉體,跟我們一樣;祂會歡樂(路十21),也會哭泣。耶穌比我們更堅強,祂受凌辱、被鞭打,甚至被釘在十字架上,都不曾哭泣;但〈約翰福音〉中卻記載耶穌哭了(約十一35)。 有學者就人性面分析,認為耶穌為好友的去世與悲傷的人一同哀哭(約十一36);也有學者就神性面分析,認為耶穌早知道拉撒路的病不至於死,祂將要行神蹟叫拉撒路復活(約十一4、11、25),所以耶穌不是為了朋友的死亡哭泣。究竟耶穌是否有哭泣?祂為何哭泣?以下擬探討此問題。 二.人性面的分析 就人性面而言,耶穌帶有肉體的情感,充滿著惻隱之心,善於同情受苦、悲傷的人。祂有真實的人性,願意關懷、眷顧人們,分擔世人的傷痛,體貼人的軟弱。馬利亞原是個性安靜,話語不多,卻深情流露(路十39)的女子。 她面對親人的離世,在耶穌面前毫無保留的大聲哀號。耶穌看見馬利亞哭泣,並看見同來的猶太人也哭泣,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因而隨之哭泣。看見的猶太人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約十一33-36)。 主與歡樂的人一同歡樂,與憂傷的人一同憂傷,祂憐憫世人的軟弱和苦難,深愛每一位信靠祂的人。祂曾勉勵我們:「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使徒保羅也勸導我們:要與哀哭的人同哭(羅十二15)。在愛心漸漸冷淡的今日,求主賜給我們有一顆慈悲、憐憫的心,讓我們能夠效法耶穌的大愛,願意付出實際行動去關心身旁的弱勢族群。 三.神性面的分析 就神性面而言,耶穌是神,祂是無所不知,祂早知道拉撒路的病不至於死,祂將要行神蹟叫拉撒路復活;所以耶穌不是為了朋友的死亡哭泣。正如前述,猶太人認為耶穌是為好友的死亡哀哭。事實上,猶太人不瞭解耶穌,常看錯耶穌;他們不認識耶穌是彌賽亞,將祂釘死在十字架上。 《聖經》是由經文的字句和段落所組成,因此在解釋《聖經》時,除應抓住整卷書的主要思想外,也要注重緊鄰的上下文。茲將神性面的分析敘述如下。 1.約翰福音的主要思想 對觀福音主要在描述耶穌的人性,因此強調耶穌是人子,有祂成長過程的敘述。例如祂要受割禮和獻祭(路二21-22);祂要接受洗禮(太三16);祂的智慧與身量一齊增長(路二52);祂整夜向神禱告(路六12)等。 但〈約翰福音〉主要在談論耶穌的神性,因此強調耶穌是神子,所以沒有記載祂的家譜、出生、成長、受浸、受試探、向神禱告等事項。從神的眼光來看,既然耶穌將叫拉撒路復活,祂就不需要為拉撒路的死哭泣。而且在神看來,人肉身的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死亡是在永恆裡的死亡;人肉身的死亡不是絕望,只有在永恆裡死亡才是絕望。 2.「耶穌哭了」緊鄰的上下文 在〈約翰福音〉十一章,記載兩種的哭泣,一是耶穌看見馬利亞「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約十一33)。這裡的「哭」,希臘文為 ![]() ![]() 對於親人的去世,家人不捨,流下眼淚,甚至號啕大哭,這是人之常情,耶穌並不反對。但耶穌看見馬利亞哭,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後來祂流淚了。就「上文」而言,耶穌的流淚與「悲歎」和「憂愁」有關(約十一33)。就「下文」而言,當猶太人看見耶穌流淚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其中有人說:他既然開了瞎子的眼睛,豈不能叫這人不死嗎?耶穌又心裡悲歎,來到墳墓前(約十一36-38)。這也與耶穌的流淚有關。茲就上下文說明耶穌流淚的原因如下。 在上下文中,耶穌表現兩次悲歎。「悲歎」的希臘文為 ![]() 首先,是因為門徒的「不相信」。耶穌故意在所居之地住了兩天,等到拉撒路死了四天,一般人認為他的靈魂已經離開,無法再拯救時,才到伯大尼,是為了行死人復活的大神蹟,好叫門徒相信耶穌是生命的主宰(約十一15)。 其次,是因為馬利亞的「不相信」。馬利亞的號啕大哭,是對死亡的屈服。因死亡的誇勝,她內心覺得失望無助,可見她對耶穌沒有信心,因此她說:主啊,祢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約十一32)。 第三,是猶太人的「不相信」。其中有猶太人說:祂既然開了瞎子的眼睛,豈不能叫這人不死嗎?(約十一37)。這些猶太人的推理是正確的,耶穌既然醫治瞎子,當然可以讓拉撒路不死。他們對耶穌的相信並不是真正認識祂是神的兒子,只是想要看耶穌再行一個神蹟。 「相信」的希臘文是 ![]() ![]() 耶穌表現「憂愁」,其希臘文為 ![]() 根據猶太經典註釋書《米示拿》的規定,縱使是一個窮苦的家庭,舉行喪禮時要雇用至少二個吹笛手和一個職業性的哭喪者。其次,祂受到要決定何時施行神蹟的攪擾。一方面想藉由施行神蹟,堅固門徒的信心,並安慰拉撒路的親人;一方面施行神蹟,可能會遭遇生命的危險,因為法利賽人正在找藉口殺害祂。 四.結語 總之,在〈約翰福音〉拉撒路復活的神蹟中,耶穌流淚了,是因為人的不相信。〈約翰福音〉的「神蹟」,希臘文為 ![]() 現今的科技和醫術發達,人常採用它來延續生命,死亡似乎成為可以征服的敵人。只有認識死亡,且不懼怕死亡,我們才能經歷神豐盛的永恆生命。拉撒路雖然從墳墓裡復活,最終仍要走向墳墓。只有相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就可以因祂的名得著永遠不死的生命(約二十31)。 參考書目: 1.包爾(Walter Bauer)著,戴德理譯,《新約希臘文中文辭典》,斗六:浸宣出版社,1986。 2.范德立(D. George Vanderlip)著,張子義譯,《約翰福音主題研究》,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85。 3.鍾志邦,《約翰福音》,香港:天道書樓,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