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久前讀到一段寓言故事,大意是說:在伊甸園裏太平無事的時候,所有的動物都在睡覺,
只有人不斷向神提問題。
的確,人的特質之一在於能「問」,會懷疑,這種特質在信仰歷程中尤其明顯,我們不斷追
問生命的究竟,以及歷史的意義──「讚美背後,是一連串的問號。」這是許多信徒共有的
體驗。
聖經中有一卷是以問號始,以問號終,然而,它不是一篇懷疑論的文章。它藉著「問」來釐
清自己的處境,更進一步提升「問」的層次,尋求與神的接觸點,因此,順著一連串的問號
讀下去,我們竟然來到一個隱隱看到盼望的終點。它是耶利米哀歌。
一. 標題
「耶利米哀歌」是沿襲武加大譯本的副題。希伯來文聖經的標題"EKHAH"意為「哀哉」「何竟」,由於葬禮的哀歌通常都以這個字為開始,所以希臘文譯本把它題為「哀歌」(Threnoi)。
二. 文學形式
耶利米哀歌是以離合體詩(acrostic)寫成的哀歌。
舊約時代的哀歌通常由三部分組成:描述自身遭遇的苦難,追問苦難的來源,以及抒發生命
感懷為主題的感嘆結尾;以色列人在追憶死者時,就會唱起這種極盡悲傷的詩歌。耶利米哀
歌追悼的對象是猶大的國都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於西元前五八七年被焚毀,於是作者寫了這
首詩,一方面悼念故都的淒涼,一方面哀求神的憐憫。
這首哀歌是以「離合體詩」寫的。前四章,每節的第一個字母按希伯來文字母順序排列,第
三章則是每三節為一組(該三節的第一個字母均相同),共有二十二組,亦依字母順序排列
;第五章雖非離合體,但是結構嚴謹。以這種機械化的文體寫哀歌,通說認為有二種功能:
節制情感,以及以「字母用盡」象徵徹底悔罪。
三. 作者
猶太傳統認定本卷是耶利米的作品,七十士譯本聖經於卷首一章一節前有一段引言說:「以
色列被擄,耶路撒冷成為荒場以後,耶利米枯坐流淚,唱著這篇憑弔耶路撒冷的哀歌……」
,由於這段經文不見於希伯來文聖經,故其真實性頗可存疑。不過作者無論是誰,無可否認
,他與耶利米有相當多的共通點;例如,他深愛這個國家,他是耶路撒冷陷落的見證人,他
有寬廣的屬靈眼界,以及,他事奉的路上充滿了眼淚。
四. 閱讀建議
耶利米哀歌總結了以色列所受的苦難,也對以色列的宗教提出許多質疑;所以,具備猶太末
期歷史以及舊約宗教內涵的知識,對瞭解本卷信息有很大的幫助。筆者建議,可先閱讀耶利
米書第二、七、八、十、二十三、三十-三十一、五十二等章節,以及申命記第五至第七章,或將更能體會哀歌中深藏的悲痛。
其次,由於和合本譯文年代久遠,且參考之原文版本的問題,有些章節的經文翻譯不甚正確
,例如三19-21:

筆者建議,可參照一些新出的譯本,以獲得正確的經文(例如:呂振中譯本、現代中文譯本
、思高1968年修訂本)。
一. 第一首詩(第一章)
「耶路撒冷在困苦窘迫之時,就追想古時一切的樂境。」(一7)。
這首詩描述耶路撒冷遭難時的苦境,耶路撒冷本是冠蓋雲集、繁華無盡,但曾幾何時,卻變
得殘煙破壘、滿目悽涼,無怪乎作者要揚聲哀哭!
二. 第二首詩(第二章)
「主何竟發怒,使黑雲遮蔽錫安城?」(二1)。
「為什麼?」目睹災難,作者開始思索,這些災難為何會臨到?神為什麼不顧惜祂昔日所鍾
愛的百姓?甚至連聖城、聖殿、聖節都廢棄(6、7節)?在不斷的思索下,作者來到神面前
──「耶和華啊,求你觀看!」(二20),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求神憐憫,還有別的路嗎?
三. 第三首詩(第三章)
「於是我說:我的光榮已然消逝,對神的希望亦已幻滅。」(三18思高譯)。
對以色列人而言,什麼是他們的「光榮」?就是他們所悖離的神。所以,一旦神掩面不顧,
他們的光榮就消逝,也就失去了希望,這是作者最深湛的歷史見解;每一個國家都有它賴以
存續的理想(光榮),一旦這理想被扭曲,這國家就名存實亡。以色列賴以存續的理想就是
神,如果他們離開神,怎麼還能期望國泰民安呢?不信,產生墮落的慾望,最後導致良知的
崩潰,於是奸邪之人大行其道,這樣還能期望國祚綿長嗎?
雖然如此,「黑暗中見光明」,作者從絕望中隱隱看見一絲盼望:「但是我必要追念這事,
以求獲得希望。」(21節思高譯),二十二及二十三節是最重要的經文:
神的慈愛永無止境;祂的仁慈無窮無盡(22思高譯)。
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23節和合本譯)。
每早晨都是新的;神永遠張開雙臂迎接迷途知返的人。有了這樣的盼望,苦難的意義就浮現
出來了:神使世人遭遇苦難,為的是使人更加親近神。
四. 第四首詩(第四章)
「都因我眾民的罪孽比所多瑪的罪還大。」(四6)。
這首詩是控訴詩,將災難歸因於百姓的罪,特別是假先知與祭司,他們誘使百姓遠離神,活
在虛幻的平安中。
五. 第五首詩(第五章)
「你竟全然棄絕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五22)。
這是一首悔罪詩,作者向神傾心吐意,希望神能憐憫。本詩結尾的提問,已經超越了懷疑,
而進入一個全新的視野中;亦即等候神的旨意。他不再急於下判斷,因為他知道神有祂美好
的旨意。
「世界變成這種樣子了,我還要相信神嗎?」耶利米哀歌的作者告訴我們:要耐心等候神。
我們太容易放棄神了,太容易屈服在罪惡的力量下,環境一變、潮流一改,信仰就異化,神
就變得陌生。耶利米哀歌告訴我們:每早晨都是新的,神的慈愛永遠不會變成昨日黃花,關
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放棄偏執的自我、頑固的成見以及不信的惡心,來順服神、等候神。
要記得:神的愛永不改變!(浦忠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