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喜信家庭 > 喜信福音>信仰入門-進入聖經的世界(上冊)
書名:進入聖經的世界(上冊)
作者:林大煜等 編者
發行:腓利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初版日期:1998年9月
歷代志
■史卷的形狀 上一節 下一節

讀舊約聖經,除了歷史,還有神學意義;因為耶穌的方法不是金錢、武力或人的聰明,而是神的能力。做為應許憑據記錄的希伯來文聖經把「歷代志」收在正典的最後,這「歷代志」很獨特地編納了上古以色列族家譜以至於選民被擄,在起承和陳述上十分接近以斯拉記
和尼希米記;這些記錄很可能是同一(同一群)作者在擄國末期寫下的。即使因為譯文長度而被分為上下二冊(註1),「歷代志」也未如列王記地將北國遞嬗一一交待,而特特在南國這一支由大衛先祖後世傳承的家業中,彰顯耶和華神的名,以至於約的實現在顯然的崇拜
和祭禮上展現新的意義,這一點從新約的角度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故此,「歷代志」的譯名也有稱做「日知錄」、「省略之事」和「全部神聖歷史的編年記」(註2)。
■史蹟的進行 上一節 下一節

既然「歷代志」記述的事件,主要篇幅著落在公元前1010年到586年,研讀這卷書便要先取得從大衛興建王朝起,而迄止於西底家亡國被擄時。這424年繁花煙雲史的幾條大脈絡,一如要追尋耶穌腳蹤者,也非得弄清楚紀元前後的百年背景不可。

一. 遷入迦南

民族的遷移從來就是歷史的大事,公元前1210年以色列族踏上迦南的土地(註3)
,帶著上百萬的人口和未計其數的牛羊牲畜,滿心以為可以在這塊北窄南寬的狹長土地上建立永久的家園,不用再像祖宗們常受播遷之苦。一開始就是爭戰,面對迦南異種、異文化,
他們要趕除,才能擁有資源,才可以自由生活。二百年後,時機成熟了,大衛招聚了十二支派的百姓,統一力量,建設又征討,才算給以色列人生存的保障。君王的誕生原是時勢所趨,相信也在神的經綸之下(註4),然而不信服耶和華真神的先存事實和不尊重祂為信仰中心和國家領導的預見,卻已然埋下不得神喜悅而導致傾覆的遠因。猶大王朝應自羅波安即位算起,這個愚妄自大的傢伙輕易地和他的對手耶羅波安瓦解了鑲繫支派團結的王室力量,於是從公元前931年起的345年間,猶大陷入國防與民生好好壞壞的泥淖之中,直到全身沒入在巴比倫風暴的壓力下。

二. 領土消長

這麼長的國祚當然也隨埃及、以東、非利士、摩押、亞蘭、亞述和巴比倫互起消長,盛衰往往是一瞬間,其中的生聚教訓自是少不了的。起初,以色列是頂強的,在大衛和所羅門的經營下,她的領土包括整個巴勒斯坦;東起阿拉伯沙漠,西止地中海,最南的邊疆深入西乃沙漠至阿卡巴灣,最北的疆界則與推羅、哈馬接境(圖一)。諸國來朝貢,商務、交通也方便;除了重稅與勞役,人民算是豐衣足食。那曉得,金碑石裂示撒的軍隊便踐蹂了羅波安的城牆(註5)。以後,摩押、亞捫也聚兵威嚇,以東、立拿更是叛出約蘭的門(註6),而亞哈斯則成了俎上之肉,任由亞述諸國宰割他父祖辛苦重建的鄉園(註7)。等到希西家獨立運動失敗後(註8),大衛的家便如江河日下,即便有約西亞的宗教復興,也無補於軍事力與經濟力的消滅(註9),西底家成為末代皇帝時,猶大王室所轄有的,可能僅剩下耶路撒冷城而已(註10)。



圖一
在大衛和所羅門的經營下,以色列的領土包括整個巴勒斯坦。﹙資料來源:新標點和合本聖經﹚

三. 政教結合

透過這種父子王位相襲,支派同盟效忠,卻不能隱居險要之地的朝代演進,不由得令人喟嘆國際形勢轉變之大非一我可控制,更不由得令人思索左右興亡力量的神在以色列族崇拜祭祀上,應許的福與禍。

大衛要為神建造聖殿本是美意,但是他在祭典和儀禮上,分派職任,簡立名冊,設定規矩,以為國教(註11),就敬拜耶和華真神的實意上不能突破窠臼,仍屬無益;但是政教合一,獨攬於君主一身的權威就非常有助於國家統一和人民順服了。這種徒具繁文縟節的遵守,並不能造就敬拜者知性和靈性的深度,正成為所羅門以降近四百年的錯誤信仰觀念。歷代歸向神的君王以為修聖殿、復獻祭,便是仰望耶和華,可以得著所羅門的祈求:「你的民以色列若得罪你,敗在仇敵面前,又回心轉意承認你的名,在這殿裏向你祈求禱告;求你從天上垂聽,赦免你民以色列的罪,使他們歸回你賜給他們和他們列祖之地。」(註12),那些受到迦南及鄰邦外族宗教影響而企求更大更豐富的收穫與力量的王(註13),便隨意容許邪惡的鬼魔崇拜進入以色列的家中,於是激怒了耶和華真神,反倒使國家不安和虧久。反覆在聖潔與沈淪道上的是,先知們聲嘶力竭的責備、安慰與咒詛。他們也不能挽回什麼,耶和華的名被架空在偶像無力拯救的虛有儀式上(註14);在可見亡國的威脅一一臨到時,君王和百姓還翹首盼望天兵天馬,一心以為耶路撒冷是永不傾倒的錫安保障,大衛的家是永遠堅立的榮耀寶座。

李白大夢終於在異鄉的苦役、殘殺和歧視下醒來,以色列民渴望新國度和新君王帶來新的安息,他們在先知的鼓勵和安慰下邁出歸回的第一步,公元前538年設巴薩(所羅巴伯)夥同四萬群眾返國,悠悠然像遠古洪水摧毀舊世界後新生的樣式,洪水會退,土地會重新顯露在世人眼前。這樣,傾倒的銅柱打碎舊世界的理想,新天地才是真神的恩慈,因為差立的新王是神子耶穌)(註15)。

四. 倫理解構

假使新世界新秩序是舊秩序倫理結構腐朽的指標,那麼,巴勒斯坦在公元前721年和586年的徹底解構(註16),不正意味著這塊土地充滿了強暴、凶惡、不義和貪婪。原來隨著君主領導取代士師領導,王室便領導民間行敗壞的事;他們不行耶和華真神要求的和平、誠實、聖潔和虔誠,硬心悖逆,從殘害手足、奪取田產到祭拜偶像、經火媾合。惡的滋長雖說是無孔不入,但它的起源也總有個來龍去脈。以色列族入主迦南,起初享受著祝福下的土產,又因地處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衝,於是各國會在這裏碰頭,進行一場場文化攻防戰。很不幸,神的選民在人性私慾邪情和異邦宗教文化錯誤的推波助瀾下,並沒有逃生。另一方面,異邦文明倒也帶給以色列民建築帝國可用的許多材料;貴族文學和平民文學一起達到頗為成熟的地步,建築富美的王宮已非難事,而戰車及戰略的運用則成為軍事勝利的兩大利器。只是,一失一得間,失去了神的恩惠和良善,或許不值得﹗
■約的建立 上一節 下一節

一. 厚愛與挑中

「歷代志」是本況味十足的書,上卷的頭由第一到第九章,載錄的族譜乃自人類始祖亞當起,仔細地分支分族,旁支的族譜引導著主幹命脈延綿,直到大衛的家出現;然後加上十二支派的子孫和家業,並被擄歸回的人。這些煩瑣的人名常常會在查經的時候被忽略,因為除了缺少故事性外,也不易記熟。倘若把族譜寫成樹枝狀來記錄,倒是可以幫助閱讀與查考的。

大篇幅的家譜在作者鋪陳下透露出幾個耐人尋味的訊息,其一是記下來的名字無非是當代有名的,他們有的做族長,做勇士,任祭司職務,或是占地稱王;這些人日後就是與大衛家爭戰或為友的,其實他們多半是親戚。若沒有先了解這些人的背景淵源,面對這塊土地上的風風雨雨頂多只能用臆測代替無知了。其二是大衛的家果然照應許獨立在眾家眾門之上,特別有被挑中的味道,顯出真神的厚愛。其三就是大衛的約既是源自古時,而且跨過西乃之約,就應許的意義來說,具有不凡的神聖性。

二. 真誠的勇力

第十章簡單交待了掃羅王的死和王國的易換,史家的筆寫的是:「這樣,掃羅死了。因為他干犯耶和華,沒有遵守耶和華的命令;又因他求問交鬼的婦人,沒有求問耶和華,所以耶和華使他被殺,把國歸於耶西的兒子大衛。」(註17),這一個過度時期,被貶的掃羅只有過沒有功;相對之下,那遵守耶和華吩咐的大衛,便在第十一到第二十章大顯光彩。這一段記載有兩個重點:第一是大衛的軍事行動,日益強盛的勇力南征北討,使大衛很快就成為非利士人和亞捫人的首領,轄管巴勒斯坦。第二是遷移約櫃與宗教復興,接連下一段(第二十二到二十九章)的敘述,都可看出大衛意圖藉著宗教統一來達到政治分裂的聯合,因為北方支派的分離意識實在阻礙了帝國威力的凝集。然而,從擘劃聖殿祭祀、歌唱、管理、守衛及建造的種種,也表示大衛用心事奉他的神。

「歷代志」寫大衛的事有別於撒母耳記的是,它捨棄許多材料,而獨在國事和勇力上陳述(註18)。

這正是作者的用意,約的實現不在乎個我恩怨,而在乎因耶和華的名而偉大的勇力;不在乎個我一時的道德墮落,而在乎合民信奉耶和華的真誠。因此,二十一章的數民事件,或許是大衛亟於從事大規模財政改革和徵兵的基本根據,卻由於不尊重神而招災釀禍。有趣的是,為耶和華建造殿宇本不為祂所接受,卻因著大衛的一片玉壺冰心,加上他事先的求告,而使耶和華真神轉嗔為喜,樂意接受。這固然也是大衛在政治上為所羅門考量,使他可以名正言順取得統治權,在靈力和威嚴兼顧下降服眾人;但他父子二人事奉神的謙卑真誠態度,不正可以叫帶著肉身信事真神的我們,在熱心公眾事務的凡事上,一再三思的嗎﹖

三. 高舉的榮耀

所羅門的成就是極光彩耀目的,包括神殿的興建完竣和成功商務所累積的財富。我們可用的讚詞就是「歷代志」下卷第一到第九章所描述的「金碧輝煌」,並無列王記所寫的敗壞和衰退。因此作者甚是有意忽略所羅門所行之惡,而強調帝國的富強都是遵照真神喜悅的旨意才成就的。這一點對照羅波安言行紀錄的部分,便可指出作者為所羅門開罪,而以為猶大國的頹敗,是因羅波安在強盛的時候離棄耶和華的律法,而且吸引了以色列百姓犯罪。這時王與百姓自卑,回轉向神,神的怒氣就消滅,正好驗證所羅門獻殿的祈禱,也是約的意義,只可惜最後竟淪為形式的跟從而已。

耶和華向來不對君王直接顯現,除了所羅門。二次的時間分別是所羅門即位之初和聖殿、王宮竣工之時,這是約的確立,再次撇開政治上昭告萬民的意義,在神學歷史的進行上,闡述應允和守命的關係。第二次增加的內容可以看做是對所羅門的預警作用。

四. 自卑與尋求

讀史自此,好似流星趕月,往下第十章終及第三十六章總共談及了南國猶大王朝二十代,其中外姓一人,是亞他利雅;有十王盡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有九王努力親近神(表一)。唸一段快節奏的通史固然暢快,卻不免缺少淋漓盡致的感受,對照列王記可以稍微彌補這個缺憾。另一方面,二史在猶大興亡的紀錄是略有出入的,增加了年代和事件的疑竇(註19)。此外,二史在評斷每一個王的一生功過,有相同之處,或許是「歷代志」借用了列王記的形式,第一是王的即位之年和在位時限,第二是王的母親的名字和出身,第三是政績的良窳,通常以其與大衛的相似程度做標準。

針對每一個王的功過,「歷代志」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不放過善惡轉捩之處。因為每一次信仰與道德的提昇或沈淪,都是滄海桑田的見證。自卑和尋求神是作者點醒以色列民賴以生存的基本法則,它凌駕於世事的變遷和人情的脈動。直到瑪拿西為自己和百姓累積了過多的罪惡,耶和華真神才決定毀滅這個王國,讓她休息,為自己的名建造新天新地(註20)。
■永存的困惑 上一節 下一節

讀史,以古鑑今,本來是饒富味趣的,尤其讀到今古相似之處。可是當戰爭、疾病、死亡、不公和欺騙這些苦難也一一臨到我們身上時,笑容就沒有了,代替的是憂慮與焦躁。今日教會正逐漸接受異文化的襲奪,最主要的是,我們不會分辨和失去警戒的心。因此深怕教會行政老化,失去祭供的活力,不但沒有能吸引更多的人歸向主,反而有人把崇拜這個世界的種種,不分皂白地帶進家庭,帶進教會。而信徒信仰操練則缺少事奉的真誠和熱心,忙於營造和擴大自己的學識財富和名譽地位。這個現象不是強勢現象,卻也還是普遍現象。「妄稱主的名」在教會內將會成為比敬拜二個主和塑造偶像更令人擔憂的罪。

帶著肉體,面對信心果效的考驗,沒有人能不軟弱的;但是離棄耶穌基督的人,不免像何西阿先知的妻一般,生懷出永存的困惑﹗(楊承恩)

《註釋》

1. 由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
2. 英文書名,「目知錄」為( The Words "Matters" of the  Days ),「省略之事」為( The Things Omitted ), 「全都神聖歷史的編年記」為(AChronicle of the Whole  Divine History )。
3. 根據考古學,耶利哥塌陷與夏瑣毀滅的年代,有二種說法, 分別是主前1400年左右及1200年左右;因此士師時代的 長度也分別有400和200年的說法。
4. 參考歷代志上十七章9-10節。
5. 代下十二章;王上十四章。
6. 代下二十-二十一章;王下八章。
7. 代下二十八章;王下十六章。
8. 代下三十二章;王下十八-十九章;賽三十六-三十七章。
9. 代下三十四-三十五章;王下二十二-二十三章。
10. 代下三十六章;王下二十五章;耶五十二章。
11. 代上二十二-二十六章。
12. 代下六章12-42節,代下二十章6-12節。
13. 這些神明都與自然現象有關,特別以涉及五穀、畜牲與人類 的繁殖為多,如「得舒──赫巴」,是暴風雨之神與其妻, 來自北部敘利亞;「奧斯理士──愛士斯」,是繁殖之神與 其妻,來自埃及;「伊施他」是愛情女神。
14. 外邦神的崇拜儀式用在事奉耶和華真神,而不再遵守摩西領 受後交待下來的古禮,參考賽一章11-15節。
15. 賽七章13-17;耶三十章31-34節。
16. 公元前721年和586年,分別是北國、南國被徹底毀滅的年代。
17. 代上十章13-14節。
18. 代上二十九章29-30節。
19. 參考《希伯來列王的年代》,種籽出版社,1981年初版。
20. 參考何二章16-23節。

表一 南國猶大王朝二十代,其中外姓一人,十王盡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九王努力親近神。﹙資料來源:新標點合和本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