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圈隨行網 喜信福音團契 喜信醫宣網 生命體驗營 Android APP IOS APP 喜信 FB TJC 喜信網路家庭 首頁 會員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福音 網路雜誌 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 福音傳真 遠距教學 日光美樂地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喜信家庭-關於我們 喜信家庭-大小報 喜信家庭-教會與團契 喜信家庭-喜信成員 喜信家庭-文藝特區 喜信家庭-會員服務 喜信家庭-聯絡我們 討論園地-代禱園地 討論園地-聖經學堂 討論園地-心靈綠洲 討論園地-慕道友茶坊 討論園地-詩歌花園
喜信家庭 > 喜信福音>信仰入門-進入聖經的世界(上冊)
書名:進入聖經的世界(上冊)
作者:林大煜等 編者
發行:腓利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初版日期:1998年9月
撒母耳記
■撒母耳──先知、士師、祭司(撒上一-七) 上一節 下一節

在示羅的殿中,這是以利加拿一家一年一度的獻祭。

這個原本應是充滿感恩、歡愉的日子,對沒有孩子的哈拿而言,卻是格外憂傷的時期。丈夫總是體貼地遞來雙份肉,然而另一個妻子──也是得意母親的毘尼拿,老是藉機冷嘲熱諷,她成群兒女的嬉鬧聲,更是不斷迴旋在哈拿耳邊,刺痛她的心。

哈拿跪在耶和華面前哭泣祈求,她知道她要的不是深情丈夫的安慰,而是萬軍之神的憐憫,賜給她一個兒子,她許願要將這個孩子獻給神使用。

顧念人的耶和華果真給了哈拿一個兒子。這個名叫撒母耳的嬰孩不但除去了母親的恥辱,日後更成為以色列的先知、士師和祭司。神的計畫奇妙高明!

穿著細麻布以弗得的小撒母耳就在聖殿事奉神,長成一個神和人都喜歡的孩子。

某個夜晚,耶和華輕聲呼喚撒母耳,又告訴他因為以利兩個兒子敗壞罪惡,神將降罰在以利這個祭司家族。從此,神與撒母耳同在,使他說話有能力,又不落空。

這個時期的以色列中沒有王,民心渙散,宗教制度毀壞,道德低落,「各人任意而行」,四周又有強權侵犯,最麻煩的是西南部平原的非利士人,數目不多,但組織嚴密,充滿活力與野心,又發明了冶鐵技術,以精良的軍備,不時地威脅以色列人民。

*   *   *   *

在西弗的戰場上,以色列和非利士人正短兵相接。

以利兩子所領導的以色列軍漸居劣勢,長老們開會決議,抬出自古象徵神同在的約櫃,冀望挽回頹勢,絲毫沒察覺此行無異於將約櫃當成偶像來依靠;見約櫃而飽受驚嚇的非利士人,倒被激發了所有的勇氣,贏了此役,擄走約櫃。榮耀離開了以色列,昔日的預言一一實現。

神的約櫃被當成戰利品,放在亞實突的大袞廟中,擊倒了神像,又不斷降禍在所到的城市。首領們以兩隻剛生了小牛的母牛,拉著載約櫃和擺了賠罪禮物的新車,違反常情地邊叫邊走向以色列的奇事,在眾目睽睽下,確定了以色列中有神──褻瀆耶和華真神是不平安的原因。

之後,約櫃擺在基列耶琳,直到大衛當王,欲接約櫃回耶路撒冷的途中,發生烏撒以手扶櫃遭神擊殺的不幸事件,神才再次以約櫃來提示百姓,要尊重神的至聖與聖潔,以敬虔事奉祂。
■我們要一個王(撒上八-十二) 上一節 下一節

約櫃事件使百姓又開始尋求神。

「你們要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事奉祂。」撒母耳是先知、士師,又是祭司,神以他來應付這段非常時期。他改正宗教上的陋習,在災禍中維持國家的道德,促百姓回轉歸向神,設立先知學校;每當非利士人犯境,他就獻祭、禱告神,靠耶和華的手,制服非利士人。

「以便以謝」說明了以色列曾有短暫的平安,也讓我們看到他不是以個人的力量來治理百姓;除了依靠神,撒母耳也設立了各種制度,免得政隨人亡。

然而,也許因撒母耳之子的不行道,也許是列邦環伺,促使以色列人感到群龍無首的危機,也許是比較了列國君王政體帶來的好處,更可能是厭倦了這種國運靠耶和華的賞罰、靠人民行為的好壞而定的日子……,長老們提出立王的請求。

「他們竟忘了以便以謝,忘了其實耶和華是真正的統治者﹖」憂傷而無力的撒母耳,看來更蒼老。

「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然而神卻允應了,只提醒百姓君主政治將為民戴上枷鎖。

要找驢的掃羅和要找王的撒母耳,在神的引導下相遇,撒母耳膏了這個高大英挺的便雅憫男子,接著又公開抽出掃羅為王。與亞捫人拿轄王交戰中,掃羅的氣宇軒昂和驍勇善戰,使眾百姓真正承認他的君王地位;群眾的歡呼聲沸騰,以色列看來充滿希望。

撒母耳移交部分工作給掃羅,退居幕後之前對眾人發表談話,語重而心長。「你們求王的事在耶和華面前犯大罪了」,一時雷響雨降,眾人知罪而驚惶;「不要怕,耶和華既喜悅你們做他的子民,就必因他的大名不撇棄你們。」他交代百姓盡心事奉神,言詞中是無盡的牽牽掛掛。回到故鄉的撒母耳,終此一生地為百姓、為掃羅王、為整個的以色列民族舉著禱告的手。
■掃羅──落日英雄(撒上十三-三十一) 上一節 下一節

掃羅的出現令人精神一振。

他為人體恤、謙卑、灑脫、愛國、勇敢、寬容,神的靈感動他,更新了他。在位期間常攻打摩押、亞捫、以東、瑣巴諸王、非利士、亞瑪力,是個成功的軍事人才,也的確是個君王的好人選。

只是晨星之子竟逐漸敗落。

在吉甲準備對抗非利士人,他竟等不及撒母耳而私自獻祭,僭越祭司職分;撒母耳毫不保留地指出神因此另找合意的人選代替他,掃羅的缺乏信心、不順從在此暴露。戰場上更顯出他的不智:正當約拿單使敵方陣腳大亂時,掃羅對情況毫無掌握能力,糊塗下禁食令,使軍力、士氣受影響,也使士兵在飢餓虛弱的情況下吃帶血的肉而犯罪,甚至差點要處死不知情而犯令的兒子。

他一直以為自己在為神做合宜的事,然而靠的不是神,是自己的需求、本性和想法。撒母耳的警告並沒有喚起他的警覺心。

另一場與亞瑪力人的爭戰,掃羅的失敗更令人無法原諒:因貪婪愛惜牛羊美物,又欺騙撒母耳,企圖嫁禍給百姓,甚至謊稱要獻給神;「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母耳大怒,打斷掃羅面不改色的強辯,「你既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王。」從此,先知與王決裂。

神的靈離開掃羅,撒旦乘虛而入,使他醜態百出。大衛的出現,使他嫉火燃燒,受壓迫似地日夜追索大衛性命,不顧親情,不顧人民利益,甚至毫無人性地屠殺無辜的祭司家族。大衛兩次放過他,他也兩次背約,執迷不悟;嘴巴上說自己是糊塗人,心中卻很清楚神已棄絕自己,要大衛做王的事實。

在無計可施、內心極度慌恐不安下,掃羅去找交鬼婦人,犯自己曾視為大惡的罪,結果令他更混亂:提早知道自己的結局,卻毫無改變、反擊的能力。基波利一役,他萬念俱灰,終於兵敗自戕,橫屍沙場。

這個落日英雄,從驕傲、不敬畏神開始,逐漸偏離神,終被永遠棄絕,無限淒涼可憐。
■耶和華同在的大衛(撒上十三-撒下六) 上一節 下一節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在掃羅的宮中,少年大衛熟練地撥弄十瑟琴絃,唱著詩歌;走過水邊,走過青草地,走過地形險惡的深谷,走過獅子和熊出沒的山林荒野,耶和華時時刻刻地給他安慰,給他勇氣、指引和依靠。耶和華陪伴他走過那麼多個陰陰晴晴的牧羊生活,是他要一生歌頌的對象。

所有的人都著迷於大衛俊俏的面容、獨特的氣質和充滿力量的歌聲,這音樂也安撫了掃羅受邪靈干擾的心。大家都看出,耶和華與這個少年同在,使他所行的盡都順利。

*   *   *   *

在以拉谷畔,大衛帶著五顆剛從溪中撿來的小石子,向遠處那個不住叫罵的巨大身影走去。幾分鐘前,他穿了掃羅王的戰服,幾乎走不動,沒人贊成他上戰場去;但是無論如何,沒人可以那樣污辱耶和華的名。他一邊想,一邊感受到身後以色列全營射出的那種混合懼怕和惋惜的眼光,還有那個大個兒愈來愈得意的神情。

「你們當我是狗嗎﹖」歌利亞咆哮著。

「你來攻擊我是靠刀槍武器,我卻是靠萬軍之耶和華的名──就是你罵的那位神。」大衛手一鬆,小石子從機弦飛出,不偏不倚打中正加速度飛奔來的歌利亞;大個子向前仆倒,待大衛拔出大巨人沉重的刀時,身後已是一陣歡呼。

以色列軍心大振,戰果輝煌,大衛成為大英雄。耶路撒冷城內,「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歌舞熱烈,使掃羅深受威脅,幾番曲折,終於使他明目張膽地瘋狂追殺大衛。

*   *   *   *

在基比亞的一夜,二隊人馬再度相遇。

大衛和軍師亞比篩,躡手躡腳地走進掃羅軍營。

「這是神安排的好機會,讓我一槍刺死他吧!」亞比篩望著熟睡中的掃羅說。就是這個人,不顧大衛為他彈琴、為他赴戰場賣命效忠的恩情,以怨報德,幾度趁機取大衛的命;就是這個人,為加害大衛,可以不顧親情地要殺自己那一心袒護大衛的親生兒子,也無怪他敢毫無人性地殺害無辜的亞比米勒祭司家族,要讓所有的人不敢接濟大衛;就是他,狠心把大衛的妻米甲公主再嫁人,與大衛立約又背約;就是他,使得大衛和跟隨他的人,日夜流離,風餐露宿,受人嘲弄、咒詛,甚至要向外族詐降,忍辱偷生。除掉他,已受膏的大衛才能正式登王位寶座,而跟隨大衛漂泊,連妻兒都一同暴露在危險中的這種日子,也可以告一段落了……。

亞比篩握著長槍,只等著大衛點頭。

「不,不可以殺他。」大衛肯定地回答,絕不伸手殺害神的受膏者,這是他第二次放過掃羅。

走過山間曠野,走過山寨洞穴,大衛也曾軟弱,也曾驚慌,甚至欺騙、犯錯。只是他一直堅信著:「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的力量,是我們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他禱告神、呼求神、等候神、歌頌神。

神是顧念義人的,伸手滅了掃羅,興起大衛。

凡投靠耶和華的必不致羞愧。
■蒙神立約的大衛(撒下七) 上一節 下一節

在耶路撒冷,大衛香柏木的殿中。

大衛──一個勇士、忠臣、詩人、牧者,又是良友、好判官、好領袖、人道主義者,是合神心意的人,現在是以色列的國王。

往事歷歷在目,掃羅和約拿單的死,使他傷痛;不久後,他在猶大,受膏為第二位王。內戰進行了七年,神使「大衛家日漸強盛」,在北方以色列的傀儡國王伊施波設相形見絀,掃羅家日漸凋零,大衛又得了北方民心而做了全以色列的王。攻取易守難攻的耶路撒冷城,粉碎了耶布斯人「連瞎子、瘸子都守得了城」的狂言,耶路撒冷成為首都,也成了人們的精神中心。

然而神的約櫃還在幔中。

大衛請求建殿,耶和華卻拒絕了。

祂的語氣仍舊是溫柔慈愛、充滿恩典。「你無論往哪裏去,我常與你同在,剪除你一切的仇敵。」而建殿的工作,要由大衛的後裔來做。

「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立他的國……,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立,直到永遠。」權能者與大衛立約。

大衛摒息聆聽,簡直難以相信自己竟蒙如此大的恩典。「我算什麼,竟然這樣顧念我!」從牧羊童到君王,從曠野路到榮華的王殿,神給他的恩典已經太多太多了,現在又與他立這樣的一個約定──要永遠堅立他的家室。

「願人永遠尊你的名為大。」他只有不住地頌讚感謝,立志按神的旨意服事他那一時期的人。
■煩惱的大衛(撒下十一-二十) 上一節 下一節

「神啊!求你按你的慈愛憐恤我,按你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求你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並潔除我的罪!」

大衛不吃不睡晝以繼夜地,為他和拔示巴所生的兒子懇求神。

國內日漸繁榮;北方的敘利亞、哈大底謝,南邊的以東、亞瑪力,西面的非利士,東邊的摩押……一一平靖了,現在只剩亞捫人。他實在不該因此鬆懈,睡到太陽平西才起床;不該看著拔示巴沐浴,讓眼睛犯罪;不該任自己心裏無一刻不是拔示巴的美麗身影;不該不顧一切地與她同房;更不該企圖湮滅罪證不成,而以那麼惡毒的手法,謀殺了拔示巴的丈夫那樣忠貞勇敢的戰士烏利亞。現在,他得罪耶和華了。

「神要在以色列眾人面前,日光之下報應你。」拿單先知說。富人竟奪了窮人唯一擁有的小羊羔,誰聽了都會生氣。

「我是犯了大罪。神啊,你是公義而正直的。那麼,求你掩面,求你塗抹我的罪,求你洗滌我,求你不要丟棄我,求你給我造清潔的心……」大衛沉痛地祈求著。再也沒有人用這麼迫切的言詞,如此坦白、徹底地悔改。神不輕看任何一顆憂傷痛悔的心,祂原諒了大衛。

只是從此,大衛的家中和國中,平安歡樂不再,罪帶來的惡果一直蔓延:稚子夭折、暗嫩亂倫、押沙龍弒親復仇又策劃叛亂欲奪王權。「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大衛現在成了憂傷而無力的父親,一個不再意氣風發的王;押沙龍的戰亡,國內叛亂使他再度流亡……,他飽受身心折磨。

然而,耶和華的公義中總是帶了更加倍的慈愛。「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回首來時路,大衛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故事的結束(撒下二十三-二十四) 上一節 下一節

老年的大衛數點民,使神不悅。大衛在神的三樣災中,選擇了看起來最短最輕的三日瘟疫。

才一天的功夫,國內死了七萬人民,大衛自責與哀慟不已。錯是他犯的,災禍是他選的,只是──人民何辜,竟為他擔罪﹖他築壇獻祭,求神止災,正又開始責備自己的糊塗,才突然明白過來,原來神藉著這件事告訴人:祂自己才是真正的統治者。
■成書背景 上一節 下一節

撒母耳記上下在希伯來聖經中原為一卷書,希臘文舊約「七十士譯本」及「武加大譯本」將此部分與列王紀合稱為「王國紀」,分成四卷。根據經文顯示本書可能是彙編而成。猶太人傳統認為撒母耳為作者,但〈撒上二十五章〉以後的事都發生於於其逝世之後。書本有隱含王國分裂後的書(撒上二十七6),一般認為成書於北國淪亡之前。但不少學者更相信撒上、下與王上、下是在猶太人被擄至巴比倫後才成書。

以色列民在進入了迦南地之後,即不是個民族單位,也不是國家單位,只是各支派聯合起來與耶和華和立約的一個同盟。各支派均有對中央之完全獨立權,並無任何類似有組織的政府機構。在士師記中我們見到各支派生存在敵人的包圍中,安全可虞,危難之時,耶和華的靈降在士師身上,號召各支派出去應敵。平時全境只有在三大節期才聚在安置約櫃的中心,重申與耶和華的約,同時調停各支派的爭執。士師並不是王,雖有號召力,其權柄並不是永久、絕對的。是神透過士師這樣一個自己指定的代表直接領導百姓。士師時代是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的順應,調整時期,這樣軟弱鬆散的政治型態維持二百多年,直到非利士人的出現,才使以色列人採取根本的改革。

於冶鐵技術又有堅強軍事傳統的非利士人不像以色列從前的散人,只限對鄰近的支派造成影響。他們的勢力不是支派的軍派可以解決的,而目標在征服整個以色列。迦南地山巒起伏,是以色列統一的困難。非利士人崛起後一點一滴地佔領以色列地,形成很大的威脅。以色列約櫃被擄時,支派同盟力量被除,中央被毀,祭司被殺被逐,以色列在法律上已是非利士的居民,舊秩序瓦解,前景黯淡,整個撒母耳記的故事就在這樣的場景中開始。
■現代意義 上一節 下一節

神答應立王,到大衛王朝時,以色列這個小民族在巴勒斯坦締造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強盛。撒母耳記從神學而非歷史的角度,將有關選民的歷史事蹟加以評論和解釋,指控以色列民背約的證據,解釋其失敗可追溯至所羅門,其至大衛、以利家族失職的事件。

先知在神與人訂約中,做為約的監管人,當人背約時,代理神在人間提出警告。歷史事蹟即為先知控告以色列的證據。神與亞伯拉罕的約是種單向的約:祂主動與他立約,要祝福其子孫到萬代。但到了西乃之約,神和百姓立的卻是一種雙方面皆參與的約──以出埃及為記號,其維持有賴於每個世代本著自由的意志去選擇,去服從和不斷重申。

從撒母耳記中的三位人物:撒母耳、掃羅、大衛,我們看到作者以一套套的故事刻劃對約不同的態度,決定他們不同的命運,這給我們一個提醒:神揀選以色列不因他們特別(申七6-7),就像我們的蒙愛完全是白白得到的,但是若我們不珍惜與神這樣的關係,將之視為「廉價的恩典」,那我們無異於放棄繼續與神互動,和當代不再遵守約定的百姓相同。

只是人會背信、棄約──正如原本擁有好條件卻敗壞墮落的掃羅;又如存心敬畏神,卻偶爾犯罪失足的大衛。所有的人都可能與神立了約又離棄律例典章,偏離神預備的美善道路而受到責罰、嘗盡苦頭……。

神卻不會背約,祂的慈愛也不因人的軟弱而減少。

這回,祂指著自己的聖潔起誓,和大衛立了永遠的約。人們將因這個約的實現──基督耶穌的降臨及彌賽亞永遠國度的建立,不再有眼淚,不再被罪權轄制,有神為永遠的的君王,親眼見主的子民永住在平安喜樂中。(洪慈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