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高春霖|聖靈月刊571期-2025.04|主題/絕境中的翻轉(上)

圖/高霈晴
天平,不同於一般的磅秤,因測量結果不受地點的不同而改變,無論是在地球或是在月球上測量,結果都會一致。聖經中用公道的法碼、公道的天平,教訓我們要以絕對公正的態度來判斷是非善惡,不可屈枉正直,也不可縱容罪惡。關於公道的法碼,世界也有公認的標準,也就是在1877年,國際度量衡局(BIPM)依據公約,用鉑、銥製成的鉑銥合金千克原器。其形狀是高度和直徑均為 39.17 mm 的直立圓柱體,目前放在法國巴黎,是全世界標準的仟克基準,用以複製成各種法碼之用。
新約聖經中的天平,並不像舊約聖經在翻譯上直接以「天平」兩個字出現,新約聖經中直接以天平兩個字出現的經文,只有在啟示錄出現過一次。其他在新約聖經中關於天平的用語,是以天平的衍生字出現,中文則翻譯成「配得」、「相稱」、「應當的」等字,希臘文音譯為「axios」。這個字在經文所表達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將各段經文中所提到的兩件不同的事,就像放在天平兩側一樣,分量要相同,如同天平的兩端達到平衡。
在此僅就翻譯成「相稱」的部分來作思考:
一、行事為人要與蒙召的恩相稱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四1)。這裡保羅提醒以弗所教會信徒「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要相稱。這是什麼意思?讓我們諸位已蒙召的讀者再次思考關於救恩的問題:「主耶穌以什麼方式完成救恩?我們在萬人中,有何資格進入此救恩?」
原來在創立世界以先,神已經在基督裡揀選我們(弗一4),使我們未出母胎已被神分別為聖,非關我們是否可愛、聰明、善良,而且這代價奇大!主耶穌為了完成此救贖大功,必須經歷十字架苦刑,甚至必須死在十字架上。這十字架苦刑的可怕,曾使我親愛的救主耶穌,都忍不住要跟天父真神祈求:「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太二六39)。
當祂最後選擇順服時,在十字架道路上,祂那孤單的身影,獨自承受著凌辱、鞭打。釘在十字架上時,默默承受身體撕裂的劇痛與生命的流逝。要知道,人類的罪有多重,祂所必須承受的痛苦就有多強烈,因為人所犯的罪與該受的刑罰是等價的。即使極為痛苦,祂並沒有發出威嚇的話語。
救恩成全了!然後我們竟可白白領受此永恆的生命?今日我們當思考的,我們這被祂所贖回的生命,在受洗歸入基督後,每一天的所作所為,有沒有與這樣的恩典相稱、平衡?
當我們感念此救贖之恩的浩大,思想該如何回報祂的愛時,主耶穌只要求我們記念祂、遵守祂的命令,具體的行動就是要我們彼此相愛(約十五12-13)。主所要我們行出來的愛,非世人常掛在口中的那種愛;神所要求的愛,必須像主對我們的愛那樣,是捨命的愛,是有標準的。正如經上說:「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壹三16)。
這是在說明「愛是什麼?」當主為我們捨命時,祂就已展現與示範所謂真正的愛了,而且這樣的愛,要我們記念、表明(宣告)。今天我們要回應主對我們的愛,行事為人與所蒙的召相稱,就是要行出達標的愛,這樣的愛,就是願意捨命、捨己。正如新約聖經中所提到要我們行出的「愛」,都用希臘文音譯的「agape」來表示,就是捨己的愛。
因此主告訴我們:「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八34)。捨己,就是願意為了達成某個目標,甘願捨棄生命的心志。聖經中所提到的這個目標,就是要去愛我們的弟兄。何謂捨己的愛?簡而言之,就是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7節所述的「愛的真諦」,好比是第十二項的「凡事忍耐」。這裡的忍耐,在原文有「軍隊堅守陣地,直到陣亡」之意,也就是說心中有神的愛的人,會為了執行神的愛去愛人,堅守到底,即使必須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就像主耶穌愛我們,為我們堅守的愛,甚至死在十字架上一樣。
行事要與所蒙的召相稱,就要堅守捨命的愛到底,不因環境變遷或是所愛的人不可愛了,而打了折扣。啟示錄七教會的第一間教會「以弗所」,在啟示錄第二章一開始,記載了她各方面表現都可圈可點,讓神讚譽有加。這看起來極優秀的教會,雖然只有一個缺點,卻也是神所最在意的。這裡說:「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啟二4-5)。這裡所提到的「起初的愛心」,其中的「愛心」也是用「agape」──捨己的愛來表示。可能這間以弗所教會,並非完全冰冷、沒有溫度的教會,只是她的愛心沒有達到標準。
原來聖經中達標的愛,不是有愛就好,而是要「愛到底」的愛、願意「捨命」的愛。正如雅各書中提到,很多人認為愛只要口頭上有說就可以,好比有人對弟兄說:「平平安安的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雅二16)。
以弗所教會起初也許曾經有行出達標的捨己的愛,所以神才會對她提到「起初的愛心」。現在並非完全沒有愛,可能只是像雅各書所說的,只剩嘴巴說說的愛而已。神要她回想「從哪裡墜落的」,會用「墜落」兩個字,表示從某個高點掉到目前的低點。神要以弗所教會回到最初的「高點」,要他們像「天平」一樣:不應該受環境條件的變遷或不法的事增多,而影響我們對人的愛。這裡還說:「若不悔改,就要將燈臺從原處挪去。」燈臺被挪去,就是教會被神棄絕,表示將失去永生的福分。
因此,每當筆者聽到婚禮上的祝詩唱到關於愛的真諦時,特別是唱到最後的那一句話:「凡事忍耐」,總覺得似乎是新郎、新娘正彼此承諾著:「我願意一生一世、全心全意地愛你(妳),至死不渝!這是我生命的誓言,這樣的愛,至死方休啊!」
二、有悔改的心也要有對等的行為改變
施洗約翰的時代,當法利賽人要來接受悔改的洗禮時,施洗約翰對他們說:「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三8)。這是在教訓當時前來接受洗禮的法利賽人,不要只有表面上有願意接受洗禮的動作,還要有從內心發出真誠、深切悔改之心,而且這樣的悔改,必須有足夠的行為來印證,也就是這裡所說的「要結出果子來」。聖經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在關於悔改的這件事上,應當展現達標的行為,不是有做即可,甚至流於空談。
我們應該像天平的兩側般,天平的右邊是「悔改的心」,左邊是「悔改的具體行為」,而且,必須「平衡」(等重)。這段經文裡的「相稱」,也是天平「axios」的衍生字,也就是要一樣重,不是口口聲聲說:「抱歉、不好意思、我會改變。」然後事後一點作為都沒有、依然故我,或者是雖有改變,但只有維持一天、兩天,然後又故態復萌、恢復原狀。
令人想起每到聖餐禮時,傳道者總是提醒我們要深切反省、切實悔改。若有犯錯,但非致死的罪,要向神悔改,還要立志在行為上有改變,願意為主而活、回轉,去過得神喜悅的生活,然後再來領受聖餐。但是領受完,然後呢?有些人可能感動個一、兩天,嘗試去改變,但是日子一久,就又麻木了,再次回到過往軟弱的生活,直等到下次靈恩會、聖餐禮時,聽見道理、扎心、再悔改。於是陷入不斷地悔改、立志、軟弱、再悔改的惡性循環裡,周而復始,信仰原地踏步,靈命久久不能往前邁進。
「與悔改的心相稱」提醒我們,不但要有悔改的心,也必須有具體的行動呼應才行,而且這樣的行動「分量要足」。也就是在真神眼前的天平上,行為改變要到讓天父真神說:「嗯!這樣可以了!」才算數。如果所做的分量不足,使真神的天平不能平衡,那就不好了。
新約中的天平,提醒我們行出神所要的美善,分量要充足,行道也要達到主的標準,若沒有達到標準的行道,等同沒有行道。難怪使徒保羅說:「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3-14)。這裡可以知道,保羅很清楚「標竿」在哪裡,也知道要努力達到標準。所以,連使徒保羅都這麼積極努力了,今天我們誰有資格說自己已經完全了、已達到神的標準了呢?